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毕洪文1 李金霞1 王 萍1 孙鸿雁1 黄峰华1 柴永山2 摘 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已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稻米、玉米、大豆、蔬菜、肉类五大类农产品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黑龙江;农产品;发展现状;对策建议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供给水平提升已成为农业大省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如何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历史机遇,顺应农产品市场安全性、健康性、时尚性的发展趋势,找准当前制约农产品发展的瓶颈问题,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是推动农产品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不时之需。
一、黑龙江主要农产品发展现状(一)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目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以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为主,还有少部分的杂粮杂豆,其中,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其他作物不足10%。
1.面积和产量。
2017年黑龙江水稻播种面积为403.7万hm2,产量约为2300万t,自2015年以来基本呈现平稳上升趋势;玉米播种面积为544.6万hm2,产量为3387.9万t,近两年每年调减玉米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大豆播种面积约为393.3万hm2,产量约为800万t,近三年种植面积呈现较大幅度回升。
2018年黑龙江省针对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将继续实行差异化政策,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每667m2达200元以上,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100元以上,这将进一步调动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种植面积有望继续回升。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环节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分析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如流通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等,并探讨其产生的 原因。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实践案例,提出 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研究展望
深入探讨粮食流通环节问题
尽管本文对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粮 食流通环节的信息化水平、粮食流通环节的环保问题等。
政策建议的进一步细化
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些宏观层面的建议,未来可以对政策建议进行进一步细化,例如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具 体措施、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详细方案等。
跨省政策比较研究
黑龙江省与国内其他省份在粮食流通环节上可能存在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未来可以对跨省的政策进 行比较研究,寻找更优的政策借鉴和经验分享。
THANKS
感谢观看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环节存在问题及 政策建议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环节现状及问题 • 国内外粮食流通环节经验与启示 • 政策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保障粮食流通顺畅和安全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 有重要意义。
随着粮食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现代物流的发展,黑龙江省的粮食流通环节也面临着一 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粮食流通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能力不足、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不高、粮食监管体系 不健全以及粮食企业竞争力不强等。
政策建议的有效性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粮食流通市场 化改革、加强粮食监管体系建设以及培育和提升粮食企业竞争力等,这些政策建议的有效 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实践检验。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指通过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对策的研究: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2.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通过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冷藏设施与设备的配备,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减少农产品损耗。
3.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大对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村市场、超市等销售渠道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和销售渠道的多样性,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产品。
4.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鼓励农产品企业通过农产品认证、地理标志等手段,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形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5.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引导农产品合理价格形成,防止价格波动过大,保障农民利益。
6.建立农产品流通扶贫机制。
通过建设农产品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形式,推动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增加其收入,帮助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7.健全农产品流通相关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扶持与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8.支持农产品加工和价值提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9.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10.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
推动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产地追溯体系建设,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作者:张倩文来源:《企业文化》2013年第04期摘要:近几年,国内农产品的生产需求都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这不仅造成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而且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本文通过对农产品流通现状的分析,从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减少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等几方面,对农产品的流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问题发展对策1 概述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现代流通更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流通实质上是农产品从生产地流通到销地或消费者的过程。
农产品流通能否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繁荣程度。
2 农产品流通的现状2.1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期,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模式落后,生产与流通互相制约、互相决定、互为媒介,是矛盾的统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2.2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落后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传统的流通环节过多,而每个环节的条件又较差,这样就会导致大量农产品在各个环节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为降低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成本,保证城镇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但是由于冷链物流行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在如下几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1)技术劣势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为保持产品的品质,需要使用冷库和冷藏保温车对产品进行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和运输,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分拣、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使用低温贮藏和运输。
如何构建黑龙江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如何构建黑龙江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扩大社会就业,保证居民的消费质量和安全,对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构的一般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畜产品、乳品、山特产品主要生产大省,部分主要农副产品行销全国。
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以优质绿色、质量优良享誉省内外。
但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民卖难、买难问题相当突出。
因而,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成为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构的一般机理(一)农产品流通的特殊属性农产品流通是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过程,是交易、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功能的有效衔接。
1.产品流通领域具有很强的生产性。
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在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农产品合乎质量要求地进入消费。
有时,为了方便运输和贮存,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需要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等活动。
这使得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流通更具生产性,且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
2.农产品流通的半径有限。
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在不同区域间进行贸易。
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得一方面在农产品运输贮存过程中,需要有特定的设备;另一方面即便采取了保鲜等措施,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且这个比例会随时间和距离加大而迅速上升,这些都会造成流通成本迅速上升,从而限制了流通半径。
3.农产品流通中风险较大。
首先,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每个经营者都难于取得垄断地位,但市场信息也更加分散,人们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其次,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难以在短时间内调节,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再次,农产品的鲜活性使得农产品为平抑市场价格在区域间和季节间进行调节更加困难。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之于黑龙江省位置举足轻重。
因此,系统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显得尤为重要。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现状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黑龙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粮食年产量只有100亿斤。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这个数字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
2019年,黑龙江省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03万吨,约占全国九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
此外,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等高产模式,黑龙江还拥有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458个“互联网”高标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8046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
黑龙江正从“中华大粮仓”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变。
二、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固化营销模式导致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空挡,国有粮库市场化经营起步困难粮食临储政策实施需有国家强大的收储资金和存储能力做后盾,粮食经纪人、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粮食购销活动,国有粮库无需主动营销和对接市场,已经习惯并适应政策市场粮食购销模式。
但是,因长期政策性经营,原有的营销关系网已停止多年,粮食收储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空挡,上下连接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主要的问题是多年的重管理轻营销模式,粮食收储企业原有的营销人员已多数流失,营销人员不足还要在相对稳定的购销格局中争取开拓市场,短期内转型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困难,压力很大。
农村工作中的农产品流通问题

农村工作中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导言:农产品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农民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
然而,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
本文将从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和回答,旨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物流不畅:农村交通条件较差,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运输困难,运输时间长、成本高。
2. 中间环节多:农产品流通中存在过多的中间商、批发商等环节,导致农民利润过低。
3. 信息交流不畅:农民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无法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
4. 农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信任度较低。
二、问题原因分析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2. 中间环节多:多个中间商、批发商层层加价,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相应减少。
3. 信息不对称:农民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很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4. 农产品质量管理不到位:农民缺乏科学出产经营意识,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三、资金扶持措施1. 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政策倾斜,鼓励农民通过扶持措施成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2. 资金补贴:推出资金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资金补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
四、完善物流体系1. 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增加农村公路、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村物流园区,提高农产品的物流能力。
2. 发展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结合冷库建设,为农产品的冷藏、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五、减少中间环节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组成合作社,直接与市场对接,消除中间商环节,提高农民收入。
东北农产品流通体系问题与对策分析

较少. : 农产 品流通的质量保 证体 系建设 交 易 ( 发 ) 巾 场 总 体 I仍 然 璺 现 出 批 . 低 、 、 、 的格硒 .这 种格局集中 小 做 弱” .
、
进 一 步 转 变 政 府 职 能 . 强 对 加
表现为交易市场单体 规摸偏小, 档扶普 农 产 品 流 通 的 宏 观 调 控 和 指导 。
六 是 农 产 品流 通效 辜 较 低 . 对 入 应
世挑 战的流通政 策和法 律体 系有 特完 体制 的改革. 着力培育 了三级市场体系 建设. 即农 产品产地批 发市场 、 鞘地批 发f H场和零售农贸市场 . 但涉及政策和 法律层面的l 展, 多 . 拓 f 由于我国农产品 _ =
发 『 场 却 为 数 小 多 . F巾 场 的 相 时 不 “ 骨 足 小 仪 水 能 探 农 产 品 一 , 乃 至 区 ‘ 肯
从目酊农业经济运衍 脱状看 . 尔 北地I ×的农 业已经具 备 r一 现代农
代 农 业 的转 型 时 期 农 产 品 流 通 领 域 的 问 题 . 璎 表 现 在农 业 - 民 、 村 对 市 主 农 农
在“酊条件下 . 改变东北地 区农产
品流通体 系“ 低 小 、 弱 ” 局 面 . 做 的 提 高 农 产 品 流 通 渠 道 运 行 的稳 定 性 与 绩
难” 闸题的对策研 究: 竹埘促 进农产 品 程 度还难 以托 起将 分散, ! 产与夫规模 流通和食 品安全的政策体 系还没有形 成 . 农 产 品 流 通企 业 的 盘持 性 政 第 也 对 相对缺乏: 财政资金对农 产品流通 投入
也 相 对落 后 。 二 是 农 产 晶 流 通 的 市 场 体 系有 待 流通 有 救 对 接 的 喧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80-386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0引言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是其主要支撑产业。
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产品总播种面积连年上升,主要农产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构与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能力研究”(06B006)。
第一作者简介:王维,男,1966年出生,河北定兴人,齐齐哈尔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战略与对策、流通创新等。
通信地址:16100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文化大街42号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 :qqhrww@ 。
收稿日期:2010-11-25,修回日期:2010-12-22。
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王维,林敏,齐秀辉(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连结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枢纽,是促进农产品双向流通、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因此,剖析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建构和推行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意义重大。
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法与AHP 方法找出了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协作水平、农产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服务效率和协作水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情况、农产品流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及实施程度,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力6个方面。
以关键影响因素为基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黑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为目的构建了高效、顺畅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并提出了促进该体系形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中图分类号:F324.5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0-3414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ilongjiang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Wang Wei,Lin Min,Qi Xiuhui(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is the hub of connecting smallholder production with big market and circulation,and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two-way flow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refore,it wa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problems and to rebuild and carry out the new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adapt big market and big circulation.The authors applied AHP metho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find key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It included the following sixaspects the scale and numb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 enterprises,the collaboration level of all memb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th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collaboration level of management agenci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arkets,the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degree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It analyze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se key factors.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circulation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t built a new efficient and smoo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is system.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agricultural products;circulation system;countermeasures品不论从质量还是产量均大幅提高,全省600种主要消费品无供不应求的商品。
但增产并不等于增收,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依然严峻,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不见乐观,农产品流通中出现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畅、利润分配不均等现象。
因此,剖析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在这些关键因素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意义重大。
1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包含内容很广,找出每一处问题或不足,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且不利于有限的人、财、物等流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为此,找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依据其实际发展情况,着重分析在关键影响因素上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但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且这些因素本身很难用具体数值去描述。
因此,笔者在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下,采用问卷调查与AHP法相结合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赋值,并依据所得结果进行后续分析。
1.1农产品流通中关键影响因素的确立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
其过程是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结果将决策者的经验予以量化,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程度,并进行总的排序,从而为分析决策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定量依据[1]。
过程如下。
1.1.1建立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体系的层级结构国内外研究农品流通领域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效率等单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农产品流通影响因素文章较少,而且多是点到为止。
菲利普提出在流通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有效地开展联盟活动是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关键因素[2]。
Ellram提出良好的组织合作关系能降低流通中交易的总成本[3]。
Anrooy认为流通中的市场控制力、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的可获得性是影响流通效率的3个关键因素[4]。
李春海通过分析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度因素,提出维系竞争和市场一体化、完善市场功能、培育中间市场组织是消减农产品流通效率制度瓶颈的三大关键因素[5]。
陈淑祥从农产品流通过程入手,指出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管理、市场、资金等是影响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因素[6]。
王蓉等认为商品因素、市场因素、生产因素、环境因素等是选择农产品流通渠道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
邹铁钉等认为资源禀赋、需求拉动、政策倾斜及区位优势4个因素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形成因素,其中,资源禀赋发挥基础性作用,需求拉动是重要推动因素,政策倾斜发挥着孵化和支点作用,区位优势产生拉动和催化作用[7]。
孙德梅等认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运价指数、人均农产品消费指数、人均收入指数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指数函数的基本因素[8]。
可以说,当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流通影响因素体系。
此外,影响因素体系如何与省市实际情况相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笔者从农产品流通体系自身构成出发建立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体系,并依据其建立层级结构。
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是由流通客体、流通载体和流通主体三大要素,以及此三大要素所形成的流通渠道和所处的流通环境构成。
其中,流通环境是指农产品流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其对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起着极强的外生推动作用;流通客体主要指农产品;流通载体主要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从事农产品交易的各类市场,如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零售市场等;流通主体就是所有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个人或组织,即农产品流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运销商、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等;流通渠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包括农产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等。
显然,研究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必然从这5大组成部分入手。
需要说明的是,流通客体和流通渠道在影响因素细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交叉的地方,如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以及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半径和范围,但流通渠道中的物流技术和加工水平又影响着农产品的保存期和质量。
此外,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早已扩展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由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载体、流通主体、流通环境所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流通整合力量必成为区域或省市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此,笔者把流通客体和流通渠道2部分重新分解和整合成流通技术与流通整合2个部分。
综上所述,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通过对农产品流通的内涵和主要组成部分的探讨与分析,可将影响黑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概括为5个方面:流通环境因素、流通主体因素、流通整合因素、流通技术因素、流通载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