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帝四面_神话的历史学阐释_郑先兴

合集下载

黄帝的传说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黄帝的传说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黄帝的传说集体备课研讨记录项目背景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其传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黄帝的传说,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旨在全面、详细地探讨黄帝的传说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研讨议题1.黄帝的传说起源与演变2.黄帝的历史地位与功绩3.黄帝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研讨过程1. 黄帝的传说起源与演变黄帝的传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主要集中在《尚书·帝命》、《山海经》、《史记·五帝本纪》等古籍中。

在研讨中,我们对这些古籍进行了深入研读,分析了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黄帝的传说起源于对古代部落首领的崇拜和祭祀,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被描绘为聪明智慧、勇敢坚毅的英雄形象,代表了农业社会兴起的时代特征。

2. 黄帝的历史地位与功绩在研究黄帝的历史地位与功绩时,我们从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帝王。

他的主要功绩包括:•教化百姓,制定了《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统一了中国古代的部落,建立了中国的初步国家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良了农耕工具,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黄帝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文化图腾,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研讨中,我们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黄帝的文化意义。

首先,黄帝的传说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医药文化等众多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他被尊奉为文化的源头和道德的楷模,在社会风俗、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黄帝的传说也渗透于中国的政治理念与制度建设。

黄帝统一中国的历史经验为后来帝王所推崇,黄帝思想更成为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最后,黄帝的传说在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领域广泛应用。

黄帝所居“姬水”新观察——今新郑潩水可能是古有熊国之姬水

黄帝所居“姬水”新观察——今新郑潩水可能是古有熊国之姬水

历史 上最 早提 出姬 水 的 是春 秋 左 丘 明《国语 ・
晋语 四》 :昔少典娶于有蠕 氏, 说 “ 生黄帝 、 炎帝。黄
帝 以姬 水 成 , 炎帝 以姜 水 成 。故 黄 帝 姓 姬 , 帝 姓 炎 姜 。 其后 是后 汉许 慎《 文解 字 ・ ” 说 女部 》 “ , : 姬 黄帝 居姬 水 以为姓 。从 女 , 声 。 黄帝 “ 姬水 成 ”,居 匝 ” 以 “
前 书全说 它在 汉 阳周县境 内。 阳周 约在今 子 长县境
有河南 灵宝 黄帝 陵 、 山东 曲阜 黄 帝 陵等 。 这些 陵墓
多为纪念性陵墓 , 古今图书集成》 如《 说陕西黄陵县 黄帝陵是“ 其臣取衣冠葬于此” 《 ;陕西通志》 说中部
县桥 山 “ 黄 帝 葬衣 冠 之所 ” 即 。三是 崆 峒 山 。这 里 所 记 崆峒 山 , 《 帝 本 纪 》 在 甘 肃 陇 右 , 不 在 依 五 是 而
《 国古史 的传 说 时代》中说 : 至于 姬水 , 知 道是 中 “ 不 现 在 的哪一条 水 , 是 姬 姓 的周 弃 就 住在 邰 。姬 姓 可 最初 的祖 先 , 黄帝 的坟墓 相传 在桥 山 。桥 山 , 近代 的 书全 说它 在今 黄 陵县 ( 中部 县 ) 内 , 则 北 宋 以 旧 境 实
罗川县 ( 八 十里 子 午 山今 甘 肃 正 宁 县 ) ” 他 还 东 。其 有河北 涿鹿 桥 山 、 北京 市平 谷县桥 山黄帝 陵 ; 外还 另
至 于姬水 所在 , 历代 古籍 没有 交代 , 而较早 推 寻姬水
所在 的是 近人 古 史 学 家 徐旭 生 。他 在 14 9 6年所 著
关 键 词 : 帝 ; 水 ; 姓 族 史 黄 姬 姬 中 图 分 类 号 :9 8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5 2 (0 2 0 - 2 -5 K 2. A 10 -4 4 2 1 )40 60 0

三皇五帝四代传说史话全新考释序

三皇五帝四代传说史话全新考释序

三皇五帝四代传说史话全新考释序Sx-000三皇十纪五帝四代传说史话全新考释——漫言我们人类形成产生与进化的历史过程序我国的古文籍中是流传保存下来有着大量大量的传说史话,却是由于荒诞怪异,脱离现实,难于理解,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得不到合理的证说,致使得很多很多的人们只能够从“神话故事”的角度上去释说、了解、认识、知晓这些传说史话。

包括古埃及纸草纸和石刻保存下来的神话故事,两河地区泥版保存下来的神话故事,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旧约全书·摩西五经》中记载的传说神话,以及全世界各地区都流传保存有着的大量大量的史话性神话故事,等等,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人类上古先民们的真实史事的记述流传。

仅仅只是由于后世的人们对上古时代的历史原本真实面貌,不能够正确了解、认识、知晓,故而形成产生出误解错释讹传,以至于这些原本的真实史话,被认为只能是神话故事而已。

鄙人只是个对我们中华上古历史的业余爱好者。

有幸曾经读过钟毓龙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刘淮城先生的《上古神话》,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郑硕人编选的《世界文学金库·神话史诗卷》,以及《中国神话》,《创世神话》,《中国神源》,《诸神的起源》,《华夏诸神》,《神祇与英雄》,《中国早期国家》,等等,总算对于我们中华的上古史话,能够有着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还读了安金槐先生的《中国考古》,张之恒先生的《中国考古学通论》,苏秉琦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田继周先生等著《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理査德·利基著《人类的起源》,以及《世界上古史纲》,《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欧洲文化的起源》,《神祇·坟墓·学者》,《拉美文化璀璨之谜》,《玛雅与古代中国》,《神话考古》,等等,也总算对我们中华的考古文化,虽然还是肤浅的,却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有所了解。

道教小说研究参考文献

道教小说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A(晋)《抱朴子内篇校释》葛洪王明校释中华书局 1985年(五代)《北梦琐言》孙光宪《四库全书》本(宋)《宝刻丛编》陈思《丛书集成》据《十万卷楼丛书》排印本(清)《补五代史艺文志》顾榱三金陵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上海进步书局编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 1983-1984年影印《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龙显昭、黄海德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宋)《册府元龟》王钦若等编中华书局 1960年影印(宋)《崇文总目》王尧臣等《丛书集成》初编本《陈尚君自选集》陈尚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谶纬论略》钟肇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张振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长生不死的探求--道经(真诰)之谜》钟来因文汇出版社1992年B(汉)《洞冥记》佚名撰《顾氏文房小说》本(梁)《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陶弘景《道藏》本(唐)《道教义枢》盂安排《道藏》本(唐)《杜阳杂编》苏鹗《丛书集成》排印本(唐)《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道藏》本(唐)《洞玄灵宝三师记》杜光庭《道藏》本(宋)《道门定制》吕元素《道藏》本(宋)《道门通教必用集》吕太古《道藏》本(明)《道藏阕经目录》《道藏》本(明)《道藏目录详注》自云霁《道藏》本《道藏源流考》陈国符《民国丛书》中华书局 1949年影印《道藏编纂史》C[日本]吉冈义丰《吉冈义丰著作集》第三卷昭和六十三年《道藏提要》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道经总论》朱越利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敦煌道藏》李德范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道家金石略》陈垣等编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教史》许地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道家养生术》陈耀庭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年《道教学》朱越利、陈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道教概说》李养正中华书局1989年《道教与诸子百家》李养正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道家文化研究》(1-19辑) 陈鼓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吕锡琛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 1992年《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胡孚琛、吕锡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9年《道教法术》刘仲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道教在海外》陈耀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道教文学史》詹石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道教文学三十谈》伍伟民、蒋见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道教与神魔小说研究》苟波巴蜀书社 1999年《道教与唐代文学》孙昌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张泽洪巴蜀书社1999年D《道教》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道教人门》 [日]塞德忠著、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道教史》 [日]窿德忠著、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道教史探源》 [澳]柳存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道家与道术》 [澳]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道教的历史与文学》 (台湾)郑志明主编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孙亦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杜光庭道教仪范之研究》周西波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杜光庭著述叙录》张亚平《四川文物》1999年第6期《杜光庭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杜光庭(道教灵验记)④》 [日本]荒尾敏雄《东方宗教》第97号《杜光庭小考》 [日本]今枝二郎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昭和五十二年E(清)《二十二子》浙江书局辑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初印本影印1986年《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 中华书局影印开明书店本 1952年(唐)《法苑珠琳》道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影印碛沙版大藏经》影印1981年《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吕鹏志编中华书局2002年《法国当代中国学》 [法]戴仁主编、耿升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F(南宋)《绀珠集》朱胜飞《四库全书》本(前蜀)《广成集》杜光庭《道藏》本(唐)《广黄帝本行记》王瑾《道藏》本(明)《顾氏文房小说》顾元庆商务印书馆1925年影印(粱)《高僧传合集》慧皎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唐)《广异记》戴孚撰、方诗铭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G《古小说钩沉》鲁迅齐鲁书社1997年《古小说简目》程毅中中华书局1981年《古代中国房内考》 [荷]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兆光自选集》葛兆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晋)《汉武帝内传》佚名《守山阁丛书》本(汉)《韩诗外传》韩婴《汉魏丛书》本(宋)《混元圣迹》谢守灏《道藏》本H(明)《汉魏丛书》程荣纂吉林大学出版社据明新安程氏刊本影印1992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1999年《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华学》第1、2、3、4、5辑饶宗颐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和风堂文集》 [澳]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I(后晋)《旧唐书》刘啕中华书局点校本(后蜀)《鉴戒录》何光远《学津讨原》本(宋)《郡斋读书志校正》晁公武撰、孙猛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正(宋)《旧五代史》薛居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锦里耆旧传》句延庆《四库全书》本(清)《缙云县志》J(光绪)《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旧小说》吴曾祺《丛书集成》本《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6年《缙云姓氏志》金兆法主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剑桥中国隋唐史》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K(唐)《开天传信记》郑綮《百川学海》本(五代)《开元天宝遗事》王仁裕《顾氏文房小说》本L(汉)《列仙传》刘向《琳琅秘室丛书》本(唐)《历代崇道记》杜光庭《道藏》本(南宋)《类说》曾糙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赵道一《道藏》影印本(清)《龙威秘书》马俊良乾隆五十九年石门马氏刻本《历代释道人物志》苏晋仁、萧炼子选辑巴蜀书社1998年《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 (台湾)李丰桥学生书局1986年《六朝志怪小说考论》 (台湾)王国良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六朝道教史研究》 [日本]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M(晋)《穆天子传》郭璞注《汉魏丛书》本《茅盾说神话》茅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N《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民国丛书》影印本《南诏大理文物》云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P(唐)《裴铡传奇》裴铡撰、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Q(唐)《千金翼方》孙思邈著、朱邦贤、陈文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明)《全蜀艺文志》周复俊《四库全书》本(清)《全唐文》董诰等编上海古籍据原刊影印本1990年(清)《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扬州诗局本缩印1986年《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全唐五代小说》李时人编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青城山志》王文才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杨光文、甘绍成著台湾大展出版社2000年《青城山道教文化》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十三集《"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王运熙《光明日报》1958年3月2日《文学遗产》第198期《虬髯客传考》饶宗颐《大陆杂志》十八卷一期《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巴蜀书社1994年R(宋)《容斋随笔》洪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藤原佐世《古逸丛书》本S(汉)《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点校本(六朝)《山海经校注》郭璞著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六朝)《神仙传》葛洪《汉魏丛书》本(六朝)《搜神记》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979年(前秦)《拾遗记》王嘉撰、萧绮等校辑中华书局1981年(唐)《隋书》魏徵中华书局点校本(宋)《蜀祷杌》张唐英撰、王文才、王炎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宋)《三洞群仙录》陈葆光《道藏》本(宋)《上清灵宝大法》金允中《道藏》本(元)《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元)《宋史》脱脱等中华书局点校本(明)《蜀中广记》曹学俭撰《四库全书》本(明)《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清)《四川通志》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四库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中华书局1965年(清)《十国春秋》吴任臣中华书局点校本(清)《说库》王文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清)《宋史艺文志补》倪燎撰、卢文昭校正抱经堂刊群书拾补本《双梅影阎丛书》叶德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编委会编齐鲁书社1997年《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中华书局 1980年《神怪小说史》林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神话研究》闻一多巴蜀书社2002年《宋史艺文志考证》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隋唐史》岑仲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中华书局2001年《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 [台湾]蒲慕州《汉学研究》第八卷第2期1990年T(汉)《太平经合校》王明校中华书局(晋)《太上洞渊神咒经》王纂(不确定)《道藏》本(唐)《唐阙史》高颜休《知不足斋丛书》本(唐)《太上黄篆斋仪》牡光庭《道藏》本(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杜光庭《道藏》本(宋)《太平广记》李防等编、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本(宋)《唐语林》王谠撰、周勋初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宋)《唐会要》王溥中华书局1955年(宋)《通志·艺文略》郑樵编中华书局1987年(清)《唐代丛书》王文诰嘉庆十一年序刊本(清)《唐人说荟》莲堂居士上海扫叶山房1913石印本《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程国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唐宋传奇集》鲁迅辑齐鲁书社1997年《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唐人传奇》李宗为中华书局1985年《唐代小说史话》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

《黄帝的传说》精品课件(第一课时)

《黄帝的传说》精品课件(第一课时)
默读课文,说一说:黄帝带领人们 发明了哪些东西?


互动课堂
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 考:黄帝为什么要造车?是受到 了什么的启发?
那时候,人们出远门都得靠步行,运东西也只 能依靠人力,既不方便,又很辛苦。
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发明了 双轮车,又驯服了牛和马,用它们来代替人拉车, 出远门、搬运东西方便多了。
课堂演练
一、近义词,连一连。
爱戴
忽然 方便
改善
便利 改进
拥戴
突然
二、说一说黄帝造车是受到了什么的启发。 受到草帽被风吹掉,向前滚动的启发。
为了减轻老百姓出远门和运东西时的艰辛。
有一年夏天,黄帝正在干活,忽然 一阵大风刮 来,把他头上的草帽吹掉了。草帽是圆的,掉到地上 后向前滚出了很远。这件事给了黄帝启发,他想,如 果做个架子,再装上像草帽一样能滚动的东西,就可 以用来搬运物品了。……
受到草帽被风吹掉,向前滚动的启发。
仿照文中的句子,用“如果……就……”造句。
设计 设置
ɡǎi

改造 涂改
cái

材料 木材


代替 替补
多音字
dāi 你们看,蚂蚁待在树叶上,就能在河 里浮着不沉下去。
待 dāi
待会儿
dài 等待
dài 看待
加一加 换一换
识字方法
仓+刂=创 刀+口=召 木+才=材
户+口=启 扌+安=按 亻+共=共
没-氵+讠=设 堆- +扌=推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 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
学认字
dì chuànɡ tuī zūn qǐ zhào àn

黄帝的传说教材解读

黄帝的传说教材解读

黄帝的传说教材解读一、黄帝的生平黄帝,又称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领袖。

根据史书记载,他生活在约公元前2700年,是五帝之首。

黄帝出生于姬水之滨,因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国能力,不仅统一了华夏族,还创建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二、黄帝的统治理念黄帝的统治理念以仁德为本,强调和谐、秩序与公正。

他尊重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在政治上,他主张“修德振兵”,即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来实现军事和政治的强大。

此外,他还倡导统一、团结和包容,认为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

三、黄帝的贡献黄帝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他在战争与和平方面实现了伟大的统一,使众多部落和文化融合为华夏族。

此外,他还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为后来的文化、科技和哲学发展铺平了道路。

例如,他推广种植五谷,发展农耕文化;提倡制陶、编织等手工艺;创立了易经、道德经等早期经典著作。

四、黄帝的祭祀和崇拜自古代以来,黄帝一直受到华夏民族的崇敬和祭祀。

人们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智慧和德行的象征。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为黄帝的诞辰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如龙舟比赛、舞龙舞狮等,以示纪念。

这些习俗至今仍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承和延续。

五、黄帝的传说故事除了历史记载外,黄帝还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传颂千古。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黄帝战蚩尤”。

据传,蚩尤是当时的一名恶势力首领,他妄图统一华夏族各部落。

黄帝率领部下与其展开激战,最终成功击败蚩尤,实现了华夏族的统一。

这个故事展示了黄帝的英勇无畏和卓越领导力。

六、黄帝的影响和意义黄帝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智慧、勇气和领导力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典范。

同时,黄帝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代表着团结统一、尊重和谐以及追求道德修养的精神。

在全球范围内,黄帝也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尊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黄帝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

黄帝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

黄帝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诸多古籍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成果表明,黄帝是中华民族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中国远古政权组织雏形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奠定,施政化民的举措,亲民理念、创业精神等因素的出现,无不与黄帝之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黄帝创制为特征凝聚、演变而成的黄帝文化,以其开拓、进取、统一、团结、和谐、创新等文化理念及其丰富意蕴,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丰富、继承、弘扬和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须臾离不开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认同认祖祭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始祖文化认同。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民族魂。

作为民族始祖,黄帝不仅仅是血脉上的认同,更是中华民族尊崇的神圣精神文化符号和凝聚力、向心力的象征。

黄帝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文化开创时代,人们常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即是由黄帝时期计算而得来的。

民族始祖的认同,其基础是历史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从黄帝开始,五帝承传,夏、商、周三代天子,春秋战国诸侯,秦汉直至明清帝王,无不奉尊黄帝的治统,无不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纪事著史传统,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二十四史被世人公认为国家“正史”,二十四史的首部是《史记》,《史记》开卷是《五帝本纪》,而五帝始于黄帝。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逸周书》《周易》《山海经》《春秋左传》《世本》《国语》《庄子》《列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大戴礼记》《淮南子》等古籍中都有对黄帝事迹不同程度的记述,这绝不是偶然的。

历史表明,黄帝部族的活动代表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初步跃进,其跃进的痕迹,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再经由周人的增益、润饰,更加鲜明而丰富,尤其是经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慎重的整理与研究,并以《史记·五帝本纪》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开篇以来,黄帝登上了至尊至贵的显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及中华治统的缔造者,黄帝文化由此而得以传承下来。

黄帝传说正规版

黄帝传说正规版

黄帝传说真实成分的早期文献学及图像学观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顾万发有关黄帝的文献记载很多,关于黄帝的传说也很丰富。

显然,象诸多传说人物、神人一样,其中不乏虚构,但是于黄帝,其中的真实成分却是不容忽视的。

以前我们多认为谈及黄帝的早期确实材料,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铸“齐侯因敦”是其最早的代表,其铭曰:“高祖黄帝,迩嗣桓文”。

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它可能不是最早记录黄帝的文献。

《逸周书·尝麦》曾提到“黄帝”,其载: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

”这里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其中的“大正”一职务。

在《逸周书·尝麦》中曾多次出现“大正”一词:“是月,王命大正正刑书”,“乃命太史尚大正”,“从中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太祝以王命作策,策告太宗”,“众臣咸兴,受大正书”。

“太史策刑书九篇,以升授大正”,“□箴大正曰:“钦之哉,诸正。

……”,“太史乃降,大正坐,举书,乃中降,再拜稽首。

王命太史、正升拜于上,王则退”,等等。

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也曾出现过“大正”官职:弭仲作宝琏……用飨大正,歆王宾。

弭仲簠,西周晚期,《集成》9.427。

天子肩事梁其,身邦君大正,用天子宠,蔑梁其历。

梁其钟,西周晚期,《集成》1.187-8。

孙冶让先生认为“‘大正’本为六卿之通称”(1)。

张亚出、刘雨先生认为“大正”是一种习惯称谓,相当于想在的高级领导,不是专门官职(2)。

张怀通先生《<尝麦>新研》一文(3)认为“大正”不仅是高级别的领导,而且“受刑书”的这位“大正”还应是当时西周朝中最高级别的官员。

《逸周书·尝麦》记载了“成王命令大正修订刑书”的经过。

李学勤先生曾作《<尝麦>篇研究》(4),对于其具有西周时期文献的特征予以了解读和校正,张怀通《<尝麦>新研》认为,从《逸周书尝麦》中记载的20多个官职的时代特征看,《逸周书尝麦》最初当成于西周早期经过西周春秋时代的流传,到战国时代基本定型时,其语言文字已经变得较为通俗,并且有春秋末年、战国时代的官职羼入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V ol.35N o.2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 ar.2008/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学阐释郑先兴(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南阳473061)摘要:对于/黄帝四面0神话,学者们的解释颇有歧义,有说是黄帝派亲信治理四方,有说是/布诚心于四方0,有说是黄帝宗庙/明堂0的结构。

其实是指远古的走婚制。

黄帝时代当正是各个部族处于走婚阶段。

所谓/黄帝四面0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

由此,中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黄帝四面;神话历史化;走婚;中原文化;历史阐释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08)02-0137-03作者简介:郑先兴(1961-),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汉代文化史研究。

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黄帝四面0神话不占主要地位,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构成神话。

如袁珂先生的5中国神话传说6中说:/黄帝的相貌也生得极奇怪,传说他长有四张脸。

0有学者就批评说:/本来不是神话,又硬要人家去-当神话.理解,这实在别扭。

0[1]但毕竟以其传闻的怪诞,颇受学者的重视。

在这里,笔者观照前人的论述,从历史学的角度,试图探究/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因素,以及由此所涉及的对中原文化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一、/黄帝四面0神话阐释之分歧/黄帝四面0神话的文献出处有二:1.传世文献。

5太平御览卷七九#尸子6记载: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05吕氏春秋6:/故黄帝立(位)四面。

05淮南子#天训篇6:/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02.出土文献。

1997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帛书5十六经#立命篇6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昔者黄宗(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

方四面,傅一心。

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

是以能为天下宗。

0如此,/黄帝四面0神话的内涵究竟为何,学者们颇有歧义,总起来看,有如下观点:1.黄帝派亲信治理四方。

这是孔子的阐释。

由上所述,传说黄帝长了四张面孔,子贡不信,于是请教孔子。

孔子回答说,不是黄帝长了四张面孔,而是他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四个人治理四方,实现了与自己亲自治理相同的效应。

2./布诚心于四方0。

郭元兴先生在解释帛书5十六经6时认为,/方四面0就是/四方面0,/傅一心0就是/布诚心于四方0,/参0就是/调查研究0。

整个意思是说,/黄帝性和,好问,动为世法;布诚心于四方,朝野情通,海内如一。

复能前后参询,左右采获,凡所施为,悉依众谋。

此其所以能为天下所宗也0[2]。

3.黄帝四面是指宗庙/明堂0的结构。

叶舒宪先生认为,/黄帝四面0的问题应该用神话哲学来解释,不能用/纯理性主义的态度解说0。

他批评说:/孔子在解释中将作为神话形象的黄帝改换成人间帝王,这样一来,长着四个面孔的神话想象也就被理性化、合理化地说成是黄帝派四人治理四方了。

0由此,/人们便不再按照神话想象去理解黄帝四面的说法,也不再将这奇特长相的古神当做神来看待了。

于是远收稿日期:2007-08-30#137#古神话中地位显赫的大神在汉族的集体意识中转化为本民族的祖先和建功立业的文化英雄0。

5十六经6的叙述中虽然/透露出黄帝神话的影子,而叙述本身已是神话的历史化了,因为黄帝的身份已由天神变为人王了0。

由此,那种/好一个善于调查研究,性情温和、作风民主的黄帝0的说法,极为不妥。

因/我们华夏的一级文物)))四面古神像便第二次被打碎0。

从神话哲学看,/黄宗,即黄帝之庙0即/明堂0。

/方四面0说的是/清阳、明堂、总章、玄堂这四方太庙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方位0。

/傅一心0指/处在中心的-太室.将四方太庙联结为一个整体0。

/前参后参,左参右参0指/明堂四方太庙又各有三室,合起来正符合一年十二月之数0。

/践位履参0说帝王效法天道,/在一年十二个月内-随着方位转动.0。

/是以能为天下宗0指明堂建筑结构,/效法宇宙时空原型,故能成为小宇宙模型,成为人王效法天道的统治中心0[3]。

在这里,把/黄宗0看做是/明堂0,/黄帝四面0说成是/明堂0的结构,虽然与神话搭上了关系,但是我们看不出神话虚构之处,仍然是理性的分析,是神话的历史化。

二、/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阐释1.神话研究的任务神话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

依据李福清的研究,神话有13个特征,总起来说,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情节和特殊的英雄角色如动物或人,以描述人类的起源,解释制度、动物、祭典、仪式等的来源及特点[4]。

神话研究的任务,总起来说,就是揭示其文化意蕴、精神和价值。

但按其视角来说,又有两种相对的内容。

一种是艺术视角,把神话完全当作审美形式,其任务则是探寻其构思之门径、特色和规则;一种是历史视角,把神话当作社会存在的折射,其任务则是探求其生活的方式、实在和内容。

前者可说是神话的神话化,后者可说是神话的历史化。

从学术史来说,自从20世纪初年神话观念传入中国至今,学术界大多否认后者。

尤其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顾颉刚先生,更是竭力否定神话的历史化,认为这是史学造伪的基本形式。

/疑古论者将儒家盛赞的尧舜禹从历史传说驱逐到鬼神世界却使中国史前史变成一片空白,于是神话学者便趁虚而入,把这块历史学家的弃地变成原始神话花朵盛开的场所,许多产生甚晚的神话故事被移植进来填充空白。

,,例如顾颉刚先生曾努力把一个个传说人物考证成神,用来立论的绝大部分是战国方士依托历史传说所造的神迹,这正是历史人物的神话化过程0[5]。

在这里,我们无意于臧否神话的神话化或神话的历史化。

因为选择何种视角研究神话,完全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学识、兴趣和治学旨趣。

在这里,我们同意这种观点:/神话具有历史的根据,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

0/神话的产生具有历史的根据。

0/历史的起源也有神话的根据。

0[6]由此,笔者坚持神话的历史化理念,认为神话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将神话还原于历史,而不是将历史还原于神话。

这样,/黄帝四面0的问题,虽然是神话,但存有历史的遗绪。

我们的任务就是透过神话传说,揭示其历史的因素。

孔子的派四人治理四方之说,布诚心于四方之说,或者黄帝宗庙之说,就是围绕这一任务的实践。

然其共同的不足在于以今释古。

黄帝之时,文明草创,政治与宗教尚为蒙昧,不可能如此理智。

2.走婚:/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原貌从婚姻史的发展中可知,黄帝时代当正是各个部族处于走婚阶段。

/黄帝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文化0[7](P111)。

至于黄帝的地望,史书有相对明确的记载。

5史记#五帝本纪6:/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05史记#正义6:/5舆地志6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05大戴礼记6:/(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

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0西晋司马彪5续汉书#郡国志6:/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0可见,今河南新郑当是黄帝立国建邦之地。

从自然环境看,在上古蛮荒之时,黄河南岸肥沃的黄淮平原当最适宜古人居住生活。

文献记载大多记述黄帝有熊氏居住在今新郑。

这里传说有轩辕观、黄帝宫殿、竹园、茨山书院、黄帝饮马泉、望景台遗址。

清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就在黄帝宫前立了/轩辕故里0的石碑。

传说,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准备在新密建都城,因为被妇女说破,就改迁在新郑建都城[8](P283)。

由此,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其走婚部族相对于偏居一方的氏族,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所谓/黄帝四面0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

因东夷、南蛮、西羌、北狄,随处都有人类居住。

中原部族以其地理优势和先进弓箭实现完婚的意愿。

由此我们来看马王堆帛书的文字,即可恍然大悟。

/黄宗0就是黄帝宗族,不是/黄帝之庙0;/作自为象0就是黄帝宗族自己作出族徽,不是作出一个镜子;/方四面,傅一心0就是说黄帝宗族因可以到四方走婚,所以使得四方各地的宗族能够因共通的血缘# 138 #关系而形成同一的种族,从而具备相同的文化精神; /参0的意思是参配,亦即男女结合,不是指明堂四方各有三间房。

由此,5十六经6的意思可以表述为: /过去黄帝宗族质朴守信,专门作出族徽标志。

因为可以四处走婚,所以就形成了同一的种族和共同的文化精神。

从家乡(中原)出发到周边部族寻求配偶,东西南北,前后相续,历代相传。

(其结果,周边部族都与黄帝宗族有了血缘关系)因此黄帝宗族成为天下各族的祖宗。

0可见,/黄帝四面0/方四面,傅一心0等说法,揭示了远古暨黄帝时期中原各地部族走婚生活的实际。

三、/黄帝四面0神话与中原文化/中原是确定黄帝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和经济、文化方面都适合本部族发展最理想的地方。

黄帝之所以成为华夏的始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在于他率领的部族,在这里得到了大的繁荣和发展的有利条件0[8](P288)。

应该说,黄帝部族占尽了地利优势才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这只是表面的现象。

其本质的因素,当是黄帝部族借此四处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之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

这当是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根本的也是内在的因素。

孔子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0/黄帝四面0神话告诉我们,正是黄帝部族的四处走婚,才使得周边的夷狄同化为华夏族内。

当然,黄帝与炎帝、蚩尤的征战获胜,也是黄帝成为华夏始祖的主要因素。

但放在婚姻的视野中看,这两次战争的起因,除了地盘和食物之外,恐怕很可能就是争夺走婚的主动权。

由此,婚姻的进步不仅是中国文明发生的主要动力,也是其重要的标志。

/黄帝四面0神话的破解不仅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原文化的特征,而且对于/走出疑古时代0也大有启迪作用。

在新时期史学研究中,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史观遭到学术界强烈的批评。

/夏商周断代工程0的实施,可以说是这一思潮集中体现,是/走出疑古时代0的重要举措。

但是史学的实践充分说明,单纯叫响口号是不能取代具体实际分析效果的。

如果说顾颉刚先生对于古史的怀疑经过考古文献的出土已经证明其伪,那么,他所提出的四条非信史的标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0、/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0、/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0和/打破古代为黄金时代的观念0[9],却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即如倡导/走出疑古时代0的李学勤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起源时,也自然地强调中国上古文化的七大区域[10](P11-12)。

显然,这是顾颉刚的前两个打破之落实。

然而,/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原型告诉我们,黄帝部族的走婚,使得各个分散的部族连为一体,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同时也使得周边四夷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