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马克思财产权理论的认识综述

马克思财产权理论的认识综述

马克思财产权理论的认识综述
马克思的财产权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产物。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权不公平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造成了社会阶级
的对立和剥削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财产权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这种私有制使少数人占
有多数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他批判了资本家占有工人创
造的剩余价值,剥夺工人的权益,使得工人成为被剥削的阶级。

他认为,这种财产权
的不公正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所在。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的财产权制度是建立在私人占有和交换的基础上,这导致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无限扩张。

财产权的存在使得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成为唯
一的动力,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他认为,这种以私人财富为中心的财产权制度
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并会导致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的不稳定。

马克思的财产权理论还强调了公共财产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集体所有制和公
共财产的建立,才能实现财产权的真正公平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公共财产的建立可以
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减少阶级对立和剥削。

总结来说,马克思的财产权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权不公平分配和剥削现象的
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财产权制度是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的根源,只有通过建立
公共财产和集体所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财产权公平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国内马克思主义权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马克思主义权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马克思主义权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日期:国内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综述-人力资源国内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综述周子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而产权改革又是经济改革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学界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着重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国企产权改革这三方面对学界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预测,以期能够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产权产权理论国企改革产权理论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却因多种原因曾一度被忽视,最近一次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拉开了产权问题讨论的序幕。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含义理论界流行的是马克思并没有专门提出产权概念,因此马克思没有产权理论。

不过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认为马克思的产权实质就是传统的马克思广义所有权。

笔者在对理论界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第一,吴易风教授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即在揭示经济领域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对立关系的基础上,将价值增殖过程表述为法学和产权理论中的所有权关系及其占有过程,涉及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等一系列权利的统一与分离。

第二,产权就是所有权。

于光远认为,产权(财产权)也就是所有权,它是某个主体拥有作为财产的某个客体所得到的法律上的承认与保护。

吴宣恭、吴敬琏认为,产权相当于人们分析财产所有制关系时涉及的各种权利,即广义的所有权。

第三,杨瑞龙教授认为产权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综述(1)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综述(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jtjj201110059.aspx
2、科斯社会成拳目题财产权利与刺
虞变t——产权学派j新制度学派译文
集fMl上海三联书店&版.1991
3、林崮.张宇产权分析的日神范式 m中目社畚科学,2002(1) 4、橱卫固程承坪所有权财产权厦产
权新辩——杀论马克思所有耕理论与现
代产权理论的异同n1&济问题.2007(1) 5、张五常中国的前逢fMl香港信{I
论为指导
同时对西方产权理论的精华
予以借鉴和吸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 要有李诗白、吴易风、李炳炎、昊宣恭等。 现如今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 流认识.特别是受到广大马克思主义研 究者的欢迎。 四.对两种产权理论的历史地位评判 对于两种产权理论的历史地位国内 外很多学者都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西方的 主流思想是承认西方产权理论的.例如. “科斯定理 必将与萨伊定律一样载人 史册”科斯的交易成本论“终将可以与边 际效用学瓶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占的位 置相媲美.”但是同时部分学者也认为以 科斯为代表的西方产权理论存在缺陷.R D库特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论述了科斯定理的三娄解释之后说: “以科斯定理的这三条说明中任何一条来 确定科斯定理.都会碰到障碍.这些障碍
摘要伴随看20世纪90年代日}产
究对象:二是二者都强调产权和制度现象 的重拦性把制度安排当作影响经济缋效 的重要因素三是都把产权关系看作是^ 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把利益问题当 作产权关系的核心问题:心足都对资本的 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救、股份公司的所有 权以匣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等产捏现 象以及商品所有权z间的等价的蹙岛关 系进行了研究。还有些型者从两者研究领 域的不同得出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表现在“马克思考察了生产资 料的所有权对生产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的 影响而现代产权理论则并不考察这一 点而是把产投归属这一问题当成既定的 前提米对待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清晰地 界定产权以避免外部性的产生以及如何 有效地安现产权的市场转让等问题。”前 者趼究的是所有制变化的规律届者研究 的是在既定所有制情况下产权的界定.两 者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互朴。

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反思

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反思

有某种历史 , 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⑤ ”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以前, 财产 有三种历史形式 : 第一种是 原始的土地财产。第二种是劳动工具所有权 出现。 这种状态是以劳动者 自己劳动为基础 的私有制和私人所有权, 在这 历史状态 中, 不仅存在所有制, 而且存在所有权 。与后来的剥削者所有
中的 指 导意 义 。 马克 思 产 权 理 论 的 提 出


产权即财 产所有 权 , 有制在法律上 的用语 , 是所 所有制 问题是 经济 基础 的核心 问题 , 也是任何阶级经济理论无法 回避的核心问题。所以虽 然马克思并没有专章论述他的产权理论 , 但只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著作 会发现 马克思早于科斯等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前就创立了科 学、 系统的产 权理论 。 一些尊重客观事实的西方学者称 马克思是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位 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马克思关于所有制、 所有权问题的论述不仅是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的 出发点 , 而且是贯穿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主线之一。他 的产权 理论 正是蕴涵在其所有制理论之 中, 散见于他的一系列经典 著作 中的。因此 可以说 , 马克思关 于产权 的思想 , 就是他的与所有 制分析相联 系的所 有
《 经济师}09 20 年第 6 期
● 理 论 探 讨
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 产权改革的 反思
●饶 静安
摘 要 : 着我 国国有企 业产权 改革的深入推进 , 随 现代 西方产权 理 论成为我 国企业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而马克思产权理论有被边缘 化的 趋势 。 了 固和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我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 为 巩 指导地位 , 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提 出、 文章 主要观 点、 究特 点进行 全面 研 分析和评价 , 并指 出其对我 国产权 改革实践的重要指 导意义 , 以进一 步 深化认识 , 保障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健康运行。 关键词 : 产权 所有制 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A1 A 文章编 号 :0 4 4 1 (0 9)6 0 l0 10 - 9 4 2 0 0 — 3 一 2 随着我 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 ,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成为我 国企业 改革 的主要理论基础 , 而马克思产权理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这 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理论地位 及在我国企业产权 制度 改革

产权理论研究综述

产权理论研究综述

二 、 克思 主义产权 理论 与西 方产权 理论 比较研 究 马
普遍 认为二 者有 着很 多共 同 点, 同时二 者又有 着根 本的 不 产权 关系 的制度 安排 。 据此 来分 析我 国 的产 权制度 , 出现阶段 指 同。 如尹德 洪就认 为 : 他们 的共 同点就 在于都 将产权 的本 质看成 我 国农地产 权制度 的缺 陷主 要表现 在 : 一 , 其 土地 所有 权归属 不 人与人之 问的关 系, 把经 济利益 问题作 为产权 的核心 问题 进行研 清晰 , 土地所 有权 界 限模 糊 不清 , 即 农地 集 体所有权 主体 虚置和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S c y e
己 13年 7月( 0 1 下)
x ,I J 缸会 l. }
产 权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贾 娜
摘 要 产权 理论 是现代 经 济学基础 理论 之一 , 是 目前 国内外经 济理论 问题研 究热点之 一 , 了理 清产权 理论 的基本 脉 也 为 络 需要对 产权 理论 的核 心要点 与研 究热点 加以 综述 。而关 于产权 的定 义、马克 思主 义产权 理论 与 西方产权 理论 的比较 研
是一种 通过 社会 强制而 实现 的 对某种 经济 物 品的多种 用途 进行
选择 的权利 。 德姆塞 茨认 为 : 产权 是包括 一个人 或其他 人受 益受
三、 现代 产权理 论 与国有 企业 改革
普遍 的认为可 以运用现 代产权 理论来指 导国有企业 改革 。 比
损的权 利 , 产权 是界 定人们 如何 受益及 如何 受损 , 因而 谁必 须 向 如有 学者就认为 : 易费用理论 是现 代产权理论 中最 基础 , 交 最重要

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

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以阶级人民假设为基础,以劳动者的产权为中心的1、本文概述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产权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这一节可以提到,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体系,其产权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阐述了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即阶级人假设和劳动者产权假设。

阶级人假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的经济地位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这种假设下,工人作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应该对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

再次,分析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可以指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的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同时,它也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概述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分析马克思产权理论的逻辑框架、历史沿革及其与当代经济理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克思产权理论。

同时指出本文将如何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马克思产权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挑战。

2、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是建立在他深刻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这种观点中,产权关系不是抽象的法律规定,而是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

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揭示了产权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为理解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产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又一核心内容。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产权关系中,阶级斗争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争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斗争。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摘要: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经历史证明的科学的产权理论,在我国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合理界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权制度,实行股权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产权理论;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义我国实行国有产权改革,是以不动摇公有制为前提,通过调整公有产权关系来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绝非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不是将“社”变“资”,将“公”变“私”的简单改制。

改革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学家对于产权问题的讨论曾一度重视西方产权理论,而边缘化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经过多次的探讨和实践,最终发现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才是能够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才是深化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支点。

一、马克思主要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产权理论的论述,有如下主要内容。

1.产权的本质产权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产权虽然从现象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物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鲁滨逊”那样的社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人与人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社会里才有实际意义。

所以,产权实质上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这种关系并非像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而是首先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在生产过程中,围绕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问题,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形成特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即所有制,它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人们对物的占有具有排他性质,所有占有关系是产权关系的最初表现形态。

这种占有关系确定物的归属主体。

他指出:“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可见,产权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所有权。

2.产权是一组权利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种财产权形态后,提出产权关系的内容是由所有制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
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权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对于资源、财富、权利等所有制度的
规范和安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不仅影响着资源的配
置和利用方式,还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结果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

在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而不是个别私人所有。

这种所有制形式消除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所带来的剥削和压迫,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
稳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了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因
为私人所有者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探讨了产权制度对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
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导致了资本积累和垄断的形成,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
的社会化所有制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向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综述作者:付玚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0期【摘要】学界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著作、文章大量涌现。

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一直以来有力推动着我国所有制和产权改革。

系统梳理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状况,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正确指导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产权理论产权所有权现代西方产权理论随着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产权”的提法写入了党的文件中,比如:“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在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等等。

鉴于此,学术界出现了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探讨。

相关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围绕着马克思有无“产权”理论,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做了一些收集、整理与概括。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是否存在马克思是否论述过产权理论,学术界一直以来有所争论,部分观点认为马克思只有所有制理论而没有产权理论,部分观点认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就是其产权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存在马克思产权理论。

马克思的著作译本中虽然很少出现“财产权”或“产权”的字眼,但马克思研究了复数形式的财产权或产权,甚至论述了复数形式的财产权或产权中所包括的各项权利: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法的权利。

与马克思相比,科斯只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讲过产权,从概念到观点都不清晰,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无法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相提并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指出,国外有的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经济学家是承认马克思产权理论的。

吴易风断言:“马克思产权理论经历了逻辑检验、历史检验和实践经验,已经被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是社会科学史上的第一个系统的产权理论,而且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史上的唯一科学的产权理论。

”(吴易风,1995)。

学者程恩富也强调,《资本论》第一次构建了人类思想发展史较完整的产权经济体系(程恩富,1997)。

甚至西方学者S·平乔维奇(1988)也认为:“尽管产权的重要性已为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者所承认,但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产权理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针对上述观点,另一种意见是,“产权”的提法来自科斯,不能认定马克思有产权理论。

首先,马克思有自己的所有制理论,但将“财产权”等同于“产权”,从而认定马克思使用过“产权”用语是不科学的。

其次,自从科斯因“科斯定理”以及“产权”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产权”概念已经有了其特定内涵。

将大大早于他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所有制理论硬是打上科斯的印记,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合乎逻辑。

最后,即便对产权理论有着研究的外国学者认为马克思是产权理论的“第一人”,也不足以认定马克思有产权理论,正像不能因为外国有学者反对马克思主义就认定马克思主义不正确一样。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在认为存在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学者中,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理解上是不尽相同的。

经过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认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产权的起源关于产权的起源问题,马克思产权理明确区分了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不同起源,提出私有产权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由公有产权演变而来的,公有产权是产权形成的起点。

于鸿军指出,人类社会最初的产权关系是公有产权,是与当时低下生产力结合的原始公有产权,它是自然形成的产权安排。

私有产权是在公有产权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

私有产权的产生和发展与原始社会晚期家庭的行为方式及其演变密切相关,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血亲民族部落在原始共同体内部成长并导致后者的分裂从而产生具有独立经济意义的家庭时,私有产权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和可能。

(于鸿军,1996)(二)关于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研究者认为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产权的历史演变,认为在原始的土地财产阶段,产权主体是共同体,产权客体是土地财产,存在所有制,不存在所有权。

在劳动工具产权阶段,产权主体是拥有劳动工具的劳动者,产权客体由自然条件发展为劳动生产要素,产权性质是劳动者所有权。

在生活资料产权阶段,劳动者只是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土地、劳动工具,甚至劳动者本身也不归劳动者所有。

到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者没有土地、生产资料等所有权,只有劳动力所有权。

土地、生产资料等财产归属资本家。

所有权不仅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且转化为日益扩大地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

产权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社会所有制,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主体共同占有财产客体。

(吴易风,1995;陈建兵,2007)。

马克思总体上认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还认为,产权的国有形式、集体形式、个人形式和复合形式,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可以共存、共同发展的。

(饶静安,2009)(三)关于产权的结构与体系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的产权实际上是一组“权利束”,不仅涉及所有权,也涉及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经营权、继承权和剩余索取权及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

他不仅研究了产权“权利束”统一运作的情况,也研究了它们分离运作的情况。

(程恩富,1997;王志伟,2008)。

马克思既分析了所有权与占有权、收益权的统一,也分析了劳动所有权和支配权或使用权的分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等产权现象,还阐述了权利分离的条件、性质和特征。

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资本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变化。

并指出剩余索取权是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力,本质上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

(吕天奇,2004;饶静安,2009)(四)关于产权的统一与分离产权的统一与分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重要内容。

产权由多种权利构成,多种权利之间既可统一,又可以分离。

当权利统一时,形成完整的产权。

产权分离有多种表现形态:首先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的分离。

其次是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在劳动力与劳动条件分离的状况下,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归工人,使用权归雇佣资本家。

最后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在借贷资本和股份公司产权关系中,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借贷资本所有权归借贷资本家,而使用权归属执行职能资本家。

(吕天奇,2004)三、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传入密切相关,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成为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

研究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离不开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将对两者比较内容的重要方面整理如下:(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众多学者基本都承认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两者的联系是什么,存在一定的分歧。

林岗和张宇在《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这篇文章中通过比较,较全面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他们指出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一是研究对象相同,都是以产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二是两者都强调产权和制度现象的重要性,把制度安排当作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三是都把产权关系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把利益问题当作产权关系的核心问题;四是都对资本的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以及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等产权现象,以及商品所有权之间的等价的交易关系进行了研究。

(林岗、张宇,2000)(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对这两种产权理论存在区别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态度基本一致,即两种产权理论存在根本区别,但是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区别。

1.研究的目的不同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刻揭露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内在矛盾,得出其必然灭亡的结论,其目的是为了给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而西方产权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即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既定私有产权的基础上证明只要产权安排合理就能够降低解决有害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两种产权理论在研究目上是对立的。

2.研究的方法不同关于两种产权理论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大量的文献都有所说明,关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前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后者用的却是个人的功利主义分析方法。

也有学者认为,前者是整体分析的方法,后者是个体分析的方法。

3.内容体系不同一些研究者从内容体系上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进行比较,认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是“商品”,核心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而现代资方产权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是“企业”,核心范畴是“交易”和“交易费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历史地认为产权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迁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展,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则认为产权关系是由超历史的法律所决定的。

(吕天奇,2004)四、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没有区分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中,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

表面上看这仅仅是概念术语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的混乱。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思考产权问题形成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石。

但马克思产权理论不可能涉及所有的产权问题,需要创新和发展(陈建兵,2007)。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既包括马克思产权理论,又包括创新和发展的理论。

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既不同于马克思产权理论,但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还存在不足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都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权运动规律的认识,两者必然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对话、交流和借鉴的,但目前研究还不够,各有各的一套分析框架和理论逻辑。

深入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需要深入比较,真正借鉴现代西方产权理论(陈建兵,2007)。

(三)马克思产权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创新研究不足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位得主威廉姆森因其对科斯定理的宣传和将经济学与其他大量的学科交叉创新而获奖。

这一点也给马克思产权理论一个启示,一种理论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要借鉴其他理论的分析工具、分析视角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接受,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董君,2010)【参考文献】[1]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5(1).[2]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述——兼论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4]平乔维奇. 产权经济学——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5]于鸿军.产权与产权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6).[6]陈建兵.国内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07(5).[7]饶静安.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反思[J].经济师,2009(6).[8]董君.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3).[9]王志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产权理论30年发展的阶段性认识[J].经济科学,2008(6).[10]吕天奇.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产权理论的观点综述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11]柯贤发,刘蕾.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4).[12]李炳炎.马克思产权理论与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3]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