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喉痧

合集下载

2022年医学专题—第十五章-烂喉痧

2022年医学专题—第十五章-烂喉痧

第十五章烂喉痧目的要求l.了解烂喉痧的对症处理。

2.熟悉烂喉痧的诊断、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证候的顺逆。

3.掌握烂喉痧的定义、临床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基本内容△定义: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特点: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古人将其归于温毒的范畴。

△季节: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文献:本病以咽喉溃烂、肌肤痧而定名为“烂喉痧”、“烂喉痧”;或因肌肤痧赤若涂而称为“痧”“丹痧”;或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而归属疫病,故名“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痧”等;或因其系感受时行之气而发,又称为“时喉痧”等。

《金匮要略》描述“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之“丹毒”,症状叙述类似本病。

《千金翼方》中列有“丹痧”的证治,亦与本病有关。

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卷五·疫门》中,记有数案“喉痛,丹疹,舌如,神躁暮昏”的病例,与本病酷似。

清代有关本病的专著较多,如金保三的《烂喉丹痧辑要》、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等。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烂喉痧即西医学中的猩红热。

一.病因病机病因内因:正气不足(素体阴虚),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外因:感受温热时毒。

感受温热时毒的途径有与患者直接接触和经空气传染两种。

陈耕道《疫痧草》说:“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染;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

所致虽殊,其毒则一也”。

病机初期温热时毒由口鼻侵入人体,邪郁卫表,同时肺胃受病,热毒之邪蕴伏于肺胃,内外充斥,是烂喉痧病机的关键所在。

肺合皮毛,胃主肌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热毒怫郁于肌表则表现为卫表见症;热毒窜扰血络则见肌肤丹痧;热毒上壅咽喉则咽喉红肿溃烂。

何廉臣说:“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肺经气分则烂喉,并入胃经血分则发痧”。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

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5.温邪具有、、、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11.答案:卫分营血1.温病昏愦不语多因所致;温病神志如狂多因所致。

烂喉痧

烂喉痧

烂喉痧医案
• 栗×× 女性23岁 1973年8月21日门诊 症状:突然头痛,憎寒发热,体温38.6℃,
咽喉焮红肿痛,面部及肢体皮色潮红,舌苔黄糙、 质红,舌呈杨梅样,脉象浮数。 血象:白细胞 125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26%。
烂喉痧医案
• 病名:烂 喉 痧。辨证:风热外乘,心肺火炽。 治 法:辛凉清解。 处方:菊花9克、桑叶9克、僵蚕9 克、薄荷3克、银花13克、连翘12克、板蓝根15克、 竹叶9克、桔梗4.5克、甘草3克,服二剂。 二诊8月23日 畏寒虽罢,身热未解,体温 38.9℃,颈及胸腹等处皮色潮红,红疹满布,压之 退色,咽部见有伪膜,周围焮红,舌红绛,尖起刺, 脉象滑数。确诊为烂喉丹痧,风毒炽盛,扰及营血, 治宜清营凉血。 处方:鲜生地30克、丹皮15克、 赤芍9克、元参9克、麦冬9克、银花18克、板蓝根 15克、牛蒡子12克、鲜芦根60克、人中黄(布包) 15克,服三剂。以锡类散吹喉,一日三次。
温病学多媒体课件-烂喉痧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经典教研室 蒲晓东
概说
• 定义: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初起以起病急、传 变快、病情重、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为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的急性外感热病,。
• 病名沿革:清代以前未见有烂喉痧之病名;有“阳毒”、 “丹毒”、“丹疹”等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清代以后才有 对本病的论述。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疫门》记有数案“喉痛, 丹疹,舌如珠,神躁暮昏”的病例,与本病酷似。 2、专著:如金保三《烂喉丹痧辑要》、陈耕道《疫痧 草》、夏春农《疫喉浅论》等。
毒侵肺卫
• 【证候】 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 疼痛,甚则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 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

温病名解

温病名解

1.暑厥-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2.疫喉痧-烂喉痧别名。

由温热时毒引起,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证候,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所以名为疫喉痧。

3.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胃阴为燥热之邪所伤,治宜滋养胃津,以胃主津液而居中焦,故曰“中燥增液”。

4.轻法频下-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组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6.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7.透热转气:邪入营分治以清营泄热法,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8.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9.心中憺憺:是形容心慌心跳,并伴有空虚之感。

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是肾阴亏虚,阴不恋阳,心阳浮动,虚风旋扰的表现10.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11.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13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烂喉痧

烂喉痧

第十五章 烂喉痧 常见证候治疗
二、毒壅气分
余氏清心凉膈散与凉膈散治疗意义的不同
余氏清心凉膈散用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桔梗, 治疗烂喉痧热毒壅阻气分证,因咽喉肿痛糜烂,邪 袭部位偏上,又肌肤丹痧,邪机向外,故治宜轻清 上浮之品透达热毒,清宣气机,若有大便燥结者仍 需加硝、黄,上下分消热毒。
凉膈散用硝、黄,清泄膈热,使邪热假阳明为出 路,体现以下为清。
第十五章 烂喉痧 常见证候治疗
四、余毒未尽,肺胃阴伤 证候与分析 午后低热,口干唇燥,舌红而干,脉细数——余邪未
尽,阴津耗伤。 咽喉糜烂渐减,仍痛,皮肤干燥脱屑——邪毒已减,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辨证要点:咽喉腐烂渐减,午后低热,丹痧退而有 脱屑,舌干红,脉细数。 病机: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治则: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方药: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烂喉痧一证,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较 为真实地记录了本病在我国流行的情况及临床特征。 其后,有关本病的专著如陈耕道《疫痧草》、夏春农《疫 喉浅论》等。
范围:即西医学的猩红热。一些出疹性疾病可参考。
第十五章 烂喉痧
病因病机
病因发病:温热时毒 + 正气不足 病机演变
初期:热毒侵犯肺卫 中期:热毒充斥肺胃,上攻咽喉,窜扰血络
第十五章 烂喉痧 常见证候治疗
三、毒燔气营(血) 病机: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治则:清气凉营(血),解毒救阴 方药: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外用珠黄散。
栀子、薄荷、连翘壳、川连、生石膏清透气分邪热; 玄参、石斛、竹叶、芦根、茅根甘寒生津,清热解毒; 水牛角、丹皮、生地、赤芍、金汁清热凉血、解毒活血。 本方实为玉女煎、凉膈散、犀角地黄汤合用。
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皮疹不典型,咽喉症状不严重,无 明显杨梅舌,无典型的脱屑等应注意辨别。

越剧一缕麻唱词 谢群英 徐铭

越剧一缕麻唱词 谢群英 徐铭

你呀,枉与我儿时伴青梅竹马,枉与我啊六年来秉烛夜话,为什么啊我的苦处全不啊知,我的心事全不解,老爹爹特到灵隐去烧香,时近黄昏未还家,爹爹祈天觅乘龙,素云我忐忑不安又喜又怕,喜的是苍天定能从人愿,怕的是命中的他不是心中的他。

见师妹满脸飞红霞,双眸传神情默默,她的话中有话,我无言对答,想锦文未弱冠父母双亡,蒙恩师惜孤儿教养膝下,师兄妹儿时伴青梅竹马,读诗经背春秋吟诗作画,岁月飞逝纸未捅破,她心中有我,我心中有她,书生我又何苦,这也怕那也怕。

师妹,菩萨显灵我君子迎娶你淑女待嫁,淑女待嫁。

锦织诗文文织锦,化作素心追白云,何劳文君情几多,青山不老情无尽。

太大的喜事啊,今日是喜鹊喳喳报喜讯,良缘天赐富降临灵隐寺为儿求得一婚姻,天从人愿显神灵,数载心结一旦解,觅得了乘龙快婿称我心。

姻缘本是前生定,三生石上早已刻名姓。

果然是灵隐菩萨觅得我,三生石上刻着锦文和素云,待等丹桂飘香时,我与他(你与我)青山不老情无尽。

婚姻大事非儿戏,不容你随心所欲作主张。

锦文是你亲教养,我有意半子立门墙,爹爹呀,有钱难买心中愿,女儿我宁死不嫁荣家郎,与师妹青梅竹马情相知,求恩师莫让鸳鸯遭棒打,什么棒打不棒打,女儿私情有大防,念他俩朝夕相处日月长,人非草木情难忘,你是老来糊涂见识短,这大恩大德怎能忘,婚姻大事父做主,我言出如山、一言九鼎,素云定配荣家郎。

那一年啊,家乡苏州灾荒年,挨饿受冻苦熬煎,穷家偏遭无情火,流落杭城泪洗面,素云你又染伤寒命一线,贫病交迫破庙前,荣老爷萍水相逢济解为难,请医送药又赠钱,寒士又蒙他提携开学馆诗礼传家门楣显,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报活命之恩大于天。

先生他天天骂我是呆大,说我越学越糊涂,他胡子雪白被也驼,眯着眼睛大呼噜,要我背养不叫无嘴过,叫八年狮子大,管它狮子大勿大,我还是骑着马儿,抓鸡捉狗赶牛摸蟹看猪猡。

林夫人知书达礼心灵巧,只可惜多病多灾多烦恼,吃药要比吃饭多,九天有病一天好,女儿是她心肝宝,日日夜夜把心操,近日里口吐鲜血发高烧,要毛脚女婿无论如何上门探病走一遭。

中西医结合治疗烂喉痧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烂喉痧1例

59 ・ 16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 nert rdtnl hns a d et nMein 08N v 7 3 ) dr ra o It ae T aio a C iee n s r d i 2 0 o ,1 (3 o g d i W e ce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烂 喉痧 1例
张 宁有
( 山西省 吕梁市 离石 区张宁有 中医诊 所 , 山西 吕梁 0 3 0 ) 3 0 0
[ 关键 词 ] 中西 医结 合 疗 法 ; 烂喉 痧
[ 图 分 类 号 ] R 6 . 中 765 1 病 历 介 绍 [ 献 标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8 4 (0 8 3 0 8 8 9 20 )3~5 9 —0 16 1 ℃ , 、 、 足均不见溃疡痕迹 , 质为淡红色。告愈。 咽 喉 手 舌
h 体温 3 _ , , 8 8℃ 即服 药 1次 , 2 约 h后 入 睡 。其 母 手摸 感 患 儿 身凉 。就 诊 时 体 温 3 . 8 5℃ , 峡 、 腭 部 出 现 橘 红 黄 色 突 起 咽 上
性 丘 疹 ; 苔 白 腻 干燥 如 积粉 , 质 红绛 。 自诉 口痛 、 舌 舌 口渴 , 饮
孢唑林钠 05 . 试 阴性 后 静 脉 滴 注 ; 理 盐 水 10mL+头 g皮 生 0
孢 曲 松钠 1 ( 白云 山 产 ) 脉 滴 注 2 g 静 5滴 / n 生 理 盐 水 10 mi; 0 mL+清 开 灵 注 射 液 1 0mL静 脉 滴 注 2 5滴 / n 液 体 输 完 mi。 后 , 次查 体 温 3 再 8℃ , 现 口唇 、 部 出 现 红 黄 色 溃 疡 点 、 发 舌 丘 疹 , 色 红 活 ; 足 部 也 出 现 红 色 丘 疹 ; 鲜 红 略 淡 。 患 儿 精 疹 手 色 神 好 , 周 身 发 痒 感 , 口痛 不 能 饮 食 , 随 时 饮 用 酸 奶 。 5 无 诉 嘱 月 1日 1 :0三 诊 , 儿 精 神 萎 靡 , 睡 目闭 , 体 温 3 70 患 嗜 查 9℃ ;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一)普通型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者全身不适,咽喉疼痛明显,会影响到食欲.咽喉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头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着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二)其他类型1.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2.中毒型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危险性很高.3.外科型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指导意见: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邪侵肺卫主症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次症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疗原则辛凉宣透,清热利咽.方药运用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2.毒在气营主症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次症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辨证要点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运用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仆?3. 疹后伤阴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次症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方药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二)其他疗法1.单验方(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外治法(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3.针刺疗法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二,西医治疗(一)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二)一般护理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预后护理: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为发热,咽痛,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为特征.儿童猩红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故应引起特别的重视.1.化脓性并发症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咽喉附近的组织,常易引起这些组织发炎.如化脓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有脓性渗出.2.中毒性心肌炎在猩红热的早期,病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常?崆址傅叫脑?引起心肌炎等.病人可出现高热,寒颤,面色难看等毒血症状.3.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常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可出现下列并发症,1)急性肾小球肾炎绝大部分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以血尿,少尿,浮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以心内膜受累为主,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猩红热的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肤为主要病理变化,
3.感邪较重,痧毒炽盛可燔灼营血,内陷厥阴, 甚至内闭外脱。 4.后期多为阴液损伤而余毒未尽之象。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烂喉痧的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每有与烂喉痧病人密切接触的病史。 3、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骤,发热,咽喉 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状如杨 梅。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丹痧, 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一般在24小时 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红色小点,点疹之 间呈一片红晕。当丹痧遍布全身后,发热便逐 渐降退。丹痧消退后有脱屑,但无色斑痕迹。
关于“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 所谓畅汗,是以辛凉清透为法,使表气通 畅,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 的目的。即以汗出通畅作为邪热外透的标志, 所以又有得汗则安的说法。但临床运用时,切 不可把汗出作为目的,滥用辛温升托之品以强 取其汗,以免助热伤阴加重病情。
2.毒壅气分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 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分析】表邪已解,肺胃邪热渐盛,热毒壅结气 分 【治疗方法】清气解毒。 【代表方剂】余氏清心凉膈散(引《温热经纬》) 连翘9g 黄芩9g 山栀9g 薄荷3g 石膏6g 桔梗 3g甘草3g 竹叶七片 锡类散(引《金匮翼》) 象牙屑三分(培) 珍珠三分(制) 青黛三分(飞) 冰片三厘 壁钱二十个(用泥壁上者) 西牛黄五厘 焙指甲五厘



一、概述 (一)定义 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 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等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 “烂喉痧”、“烂喉丹痧” “丹痧” “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 疹”、“疫痧” “时喉痧”
(二)历代医家对烂喉痧的认识 《金匮要略》:“阳毒”
1.毒侵肺卫 【临床表现】初起憎塞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 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欠润,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病机分析】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治疗方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代表方剂】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玉钥匙(《证治准绳》) 生山栀9g 香豆豉9g 香银花9g 苏薄荷3g 牛蒡子9g 粉甘草 6g 蝉衣2.4g 白僵蚕6g 乌犀角2.4g(磨冲) 连翘壳9g 苦桔 梗4.5g 马勃4.5g 芦根30g 灯芯二十寸 竹叶3g 玉钥匙(引《证治准绳》) 焰硝一两半 硼砂半两 脑子(冰片)一字 白僵蚕二钱五分
珠黄散或锡类散
4.余毒伤阴
【临床表现】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 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脉象细数, 舌红而干。 【病机分析】余毒未净,肺胃阴伤
【治疗方法】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代表方剂】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9g 大生地9g 抱木茯神9g 大麦冬9g 大白 芍6g 嘉定花粉12g 天门冬6g 拣玄参12g 肥 知母9g 炙甘草3g
《临证指南医案· 卷四· 疫门》:“喉痛,丹
疹,舌如珠,神躁暮昏” 可认为是本病首次 较可靠的病例记录。
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
是论述本病的专著
(三)烂喉痧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
猩红热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温热时毒
病理要点 1.初起邪在肺卫即有热毒搏结之征。
2.中期以气分肺胃热毒壅盛,上攻咽喉,外窜
3.毒燔气营(血)
【临床表现】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 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 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 细数。 【病机分析】邪毒化火,燔灼气血 【治疗方法】清气凉血(营),解毒救阴。 【代表方剂】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
犀角尖1.5g(磨冲) 鲜石斛24g 黑山栀6g 牡丹皮6g 鲜 生地24g 薄荷叶2.4g 川雅连1.5g 京赤芍6g 京玄参9g 生石膏24g 生甘草2.4g 连翘壳9g 鲜竹叶三十张 茅芦 根各30g(去心节) 金汁30g(冲服)
(二)病理
病理演变示意图
温热时毒 初期 (从口鼻而入) 中期 毒侵肺卫 毒壅气分 热陷心包 毒燔气营(血) 内闭外脱 邪退正复 后期 余毒伤阴 遗毒走窜关节、肾络、心脉
四、辨证论治
(一).烂喉痧的辨证要点 1、辨病程阶段: 2、辨病势顺逆:
(二).烂喉痧的治则治法
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 肺胃热盛-清泄肺胃邪热 清泄热毒 中期-清火解毒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热毒陷入营血-清营凉血
气营(血)两燔-清气凉营
(血) 后期-滋养营阴为主,兼清余邪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烂喉痧的分型辨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