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工程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水产养殖在满足人类食品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水产养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将探讨几种策略。

一、养殖系统创新为降低污染和提高养殖效率,创新的养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一种可行的策略是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养殖水进行循环利用,最大程度上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

此外,可探索气体交换技术,以提高水体氧气含量并降低病原体的生长。

二、物种选择与合理饲养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养殖效益,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至关重要。

应优先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天然食物链的物种,降低人工饲料的使用。

此外,为了减少养殖物种的疾病传播风险,需建立健全的检疫制度,并加强饲养管理,避免过度饲养。

三、监测与评估监测和评估是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包括水体质量、养殖物种生态环境和养殖效益等方面的监测,以及对养殖系统的定期评估。

通过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养殖活动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

四、生态复制生态复制是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

通过仿生技术,建立人工的养殖生态系统,模拟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生物链关系。

这种方法既能减轻对自然水域的压力,又能保证养殖物种的正常生长和良好的产品质量。

五、政策支持与市场调控政策支持和市场调控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可持续养殖模式的发展,并加大对养殖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

同时,也需要强化对水产品市场的监管,促使养殖户遵守相关标准和准则,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共享。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应对措施和技术创新,共享养殖经验和技术,以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水产养殖挑战。

总结起来,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养殖系统创新、物种选择与合理饲养、监测与评估、生态复制、政策支持与市场调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水产养殖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首先介绍了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

随后分析了水产养殖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了其对环境的危害。

接着提出了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

还探讨了水产养殖环境管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最后总结了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提醒人们关注水产养殖的环境问题,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水质、生态系统、环境管理、对策、重要性、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排放的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则表现在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周围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和影响生态平衡。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改善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减少养殖密度、提高养殖环境管理水平等。

还需要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方法的研究,优化养殖方式和技术,降低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2. 正文2.1 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水产养殖的发展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大量的水、饲料和能源被用于养殖,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

养殖池塘的排污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水产养殖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一、智能养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养殖成为了水产养殖技术的重要创新方向。

智能养殖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养殖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监测水质、氧气含量以及鱼类生长情况等重要指标,及时调整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二、生态养殖技术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养殖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创造有利于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养殖环境。

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处理废水,降低水质污染程度,提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养殖模式创新传统的水产养殖往往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养殖模式也在发生转变。

现代水产养殖开始倡导多样化、综合化的养殖模式,比如联合养殖、循环水养殖等。

这些新兴的养殖模式可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环境风险,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因改良技术基因改良技术是近年来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要创新之一。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水产养殖物种的性状,提高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以及产出量。

基因改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养殖物种的品质和养殖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五、高效喂养技术高效喂养技术是提高水产品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喂养方式往往效果有限,而现代高效喂养技术则能够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和喂养策略。

同时,高效喂养技术还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业的经营成本。

六、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水产养殖业也将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水产养殖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的推广,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其次,多元化的水产品需求将推动水产养殖业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水产养殖的科研与创新技术

水产养殖的科研与创新技术

水产养殖的科研与创新技术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科研与创新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提高养殖效率、改善养殖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并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个水产养殖领域的科研与创新技术。

一、养殖环境改良技术1. 深海养殖技术深海养殖技术是一种将水产养殖推进到海上更深层次的创新技术。

传统养殖通常在浅海区域进行,但这些区域的资源有限,容易受到污染和天气因素的影响。

而深海养殖则能够利用深层海洋资源,不仅提高了养殖规模,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深海养殖技术可以通过利用浮标平台等设施来实现,充分利用了深海水域的养殖潜力。

2. 循环养殖系统循环养殖系统是一种水产养殖环境改良的重要技术。

传统的养殖方式通常会产生大量有毒废物,而这些废物对水质和养殖动物健康有害。

循环养殖系统通过使用生物滤池和水处理设备,对水进行过滤和处理,使废物转化为肥料或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系统在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也可降低对周边水域的污染。

二、养殖技术创新1. 基因编辑技术在养殖动物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它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序列,来实现对性状的调控和改良。

在水产养殖中,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改良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免疫力和抗病性等方面。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养殖动物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 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技术。

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监测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温度、氧气含量等关键指标,以实现对养殖环境和养殖动物状态的实时监控。

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养殖场的远程管理和操作,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经营成本。

三、养殖产品质量改善技术1. 养殖动物营养调控技术养殖动物的营养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加强对养殖动物的营养调控,可以改善产品的口感、色泽、储存稳定性等方面。

例如,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饲料利用率和抗病能力,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水产养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水产养殖是指人为种植、饲养水生生物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

随着人类对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水产养殖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1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水域均有大量水产养殖基地,种植和养殖的品种也趋于多样化。

从海水养殖到淡水养殖,从鱼类到贝类、虾类等水生生物,水产养殖形式日益丰富。

1.2 种植养殖技术不断提高近年来,养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养殖环境的优化、饲料配方的改良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

通过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支持,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提升了农民的收益水平。

1.3 水产养殖产业带动就业增加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相关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养殖基地的建设、养殖设备的购买、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展望2.1 环保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未来水产养殖产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探索环保养殖模式,如循环式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减少水体污染和养殖废物的排放,并提高养殖品种的抗病能力,实现养殖业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2 技术创新与自动化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水产养殖产业。

如智能养殖设备的使用,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对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将加速水产养殖品种的优化与改良。

2.3 养殖与渔业资源保护的平衡未来水产养殖发展将与渔业资源保护形成更好的平衡。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合理规划渔业保护区,推动养殖业与渔业共同发展,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2.4 面向高端市场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将加大对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

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加工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创新与研发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创新与研发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创新与研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人们对各种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水产养殖业需要不断创新和研发新的养殖技术。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创新与研发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创新的重要性1. 提高生产效率:养殖技术的创新可以帮助水产养殖业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高效的养殖技术,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以及增加产量。

2. 保护环境:创新的养殖技术可以帮助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减少水的使用量,避免废水排放对周围水域的污染。

3. 提高产品质量:养殖技术创新可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优质的水质管理以及疾病控制措施,可以提高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增加产品的口感和风味。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养殖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进养殖系统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同时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可以确保水产养殖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养殖技术创新与研发的案例1. 水质监测技术:水质是水产养殖中一个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养殖物种的健康和生长。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水质监测技术得到应用,例如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帮助养殖户及时调整养殖环境,提高水质的稳定性。

2. 饲料创新:养殖物种的饲料配方对于其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传统的饲料常常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浪费了大量资源并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研发新型的环保、高效的饲料。

例如,利用昆虫蛋白替代传统鱼粉,不仅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还可以减少对饲料资源的依赖。

3. 疾病防控技术:疾病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能导致大规模损失。

为了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科学家们研发了多种防控技术。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物种的抗病性,或者研发新型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附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7-2010年)海洋渔业资源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一直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海洋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总体上出现了全球性衰退趋势,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全球24%的主要种类处于低度开发或中度开发,52%的主要种类处于完全开发状态,16%的种类处于过度开发状态,7%的种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而其中仅仅1%有可能恢复。

渔业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提高渔业资源的综合效益和利用率,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的渔业已成为国际潮流,以现代工业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渔业的现代渔业将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主流。

宁波是一个拥有82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市,海洋渔业一直是我市海洋与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已达到36.4%,渔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渔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随着近海岸捕捞强度的日益加剧和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

“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随着新海洋制度的实施,大批海洋捕捞渔船撤出传统作业渔场,使得近海渔场变得更为拥挤,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以资源制约为主转变为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尤其是生产方式粗放,对自然资源以利用为主,养护不足,已成为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管理,搞好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渔业产业,解决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中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对于促进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推进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突破,为宁波海洋渔业产业的提升提供动力;推进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提高,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渔业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使得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而技术创新被视为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渔业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捕捞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渔业类行业正朝着现代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渔业资源管理的智能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渔业资源管理将更加倚重于先进的科技手段。

比如,通过使用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

这样可以更好地制定渔业捕捞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智能渔捞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渔船捕捞方式往往效率低下,同时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破坏。

而采用智能渔捞设备,比如自动识别和捕捞工具、声纳探测系统等,可以减少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提高捕捞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3. 渔业气候变化适应性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如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等。

渔业类行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捕捞时间和地点,适应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保证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虽然技术创新为渔业类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1. 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包括研发费用、设备购买、维护等。

对于一些小型渔业企业来说,可能难以承担这些成本,从而限制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

2. 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渔业类行业受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的约束,这些法规和政策可能会限制技术创新的发展。

例如,捕捞季节的限制、捕捞区域的限制等,都可能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限制。

3. 社会接受度和道德问题部分技术创新可能涉及到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基因改造渔业、养殖池塘的使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对中国水产养殖贡献的评价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Lester R. Brown:中国对世界 的两大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
水产养殖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食物生产技术。世 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
2、国民营养水平提高和物价稳定的重要贡献
消费趋向:“一多”(多维生素)、“二高” (高蛋白、高能量)、“三低”(低脂肪、低胆 固醇、低糖盐);大多数淡水产品有较高的营养 和保健价值。
食物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仅内陆 水域就有鱼类80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余种。 我国淡水养殖取之不尽的品种资源。
大宗淡水鱼长期为社会提供大量高效、低价的动 物蛋白,适合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对稳定 市场、保障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3.调整农业结构、促农增收效用显著,现代农业 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4%增至2012 年的52.6%。
人口增长和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促进淡 水产品消费总量增长;老年人口和人均寿 命增加,食物需求更加关注健康、营养、 益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
4.居民膳食结构变化中淡水产品消费 增长突出
①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39.3
发达国家经验显示,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由温 饱向小康,进而进入富裕阶段,居民膳食结 构逐渐改善,植物类食物消费量明显下降, 动物类食物消费量快速增加。口粮消费量下 降,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量稳定增加。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也经历上述趋势。
(二)影响淡水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1.宏观经济发展 2012年我国GDP突破50万亿,人均38449
元。未来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8% 左右的增长速度。
1990-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淡水产 品分别由3.48千克和0.91千克增至9.13千 克和2.88千克,增幅分别为162.36%和 216.48%。
淡水养殖业从农村副业转变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 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水面的农村地区, 大部分都将水产养殖放在养殖业首位。2012年渔 民人均纯收入11256.08元,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 3000多元。
淡水养殖逐渐向种植区延伸,带动了苗种、饲料、 渔药、养殖设施设备和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 业发展;淡水产品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中国大规模的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的影 响是明显的,成为一个 “可移出的碳汇”。
渔业碳汇
1999-2008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 体中移出碳量100-137万吨,平均120万吨, 十年合计移出1204万吨; 相当于每年移出 CO2 440万吨,十年合计4415万吨。
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CO2的贡献相当 于义务造林50多万公顷, 十年合计造林500 多万公顷,直接节省造林400多亿元。
2012年,江苏、湖北、广东、安徽、江西、 湖南6省,淡水养殖业产值占渔业第一产业 产值的比重分别是68.78%、81.78%、 48.00%、77.87%、82.10%和91.91%,淡
水养殖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分 别是40.75%、38.88%、22.78%、48.33%、 41.36%和81.58%。
②淡水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在动物食 品中增长位于前列
1990-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 费量降幅分别为38.26%和34.85%;城乡 居民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增幅为13.06%和 43.92%;禽类消费增幅为209.65%和 260.32%;水产品消费增幅为90.12%和 151.64%。其中,城市淡水产品人均消费 量由3.48公斤增至9.13公斤,农村淡水产 品人均消费量由0.91公斤增至2.88公斤, 增幅为162.36%和216.48%
水产品消费有较大增长空间
世界水产品消费海水产品占主导。其中,海水鱼 平均消费量7.8kg/人年,淡水鱼6.1kg/人年,海水 鱼消费量高于淡水鱼。
中国消费更多的淡水鱼,海淡水鱼消费量分别为 5.7kg/人年和13.3kg/人年,海水鱼消费低于世界 水平2.1kg/人年,而淡水鱼是世界的1.18倍。
5.环境修复和文化休闲功能日益突现
淡水生态系统除了提供清洁水源外,还承 担调节气候、净化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生态环境功能。
通过生物手段控制水体中氮、磷和藻类, 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实施生态养殖和 生态修复工程。
碳汇渔业
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 CO2,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渔业 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 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保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支持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在宏观经济增长、政府政策支持下,淡水 产品消费需求还会有比较稳定的增长。
3.淡水产品需求在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 展中持续增长
4.对主产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2年我国淡水养殖产值占渔业产值的 46.36%,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24.22%。
2003年以来连续10年淡水养殖业产值占渔 业第一产业产值保持在40%以上,连续10 年淡水养殖业占渔业经济总产值保持在 20%以上。
淡水养殖在整个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收入增长
1990-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1510.2 元、686.3元增至24565元、7917元,年均 增速分别为13.52%和11.76%。
1990-2011年,城市和农村居民淡水产品人 均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5.64%。
城乡人均淡水产品消费量与居民收入同步 增长。
一、我国淡水产品需求分析
(一)淡水产品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现代 农业中的战略地位
(二)影响淡水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我国淡水产品需求预测
(一)战略地位
1、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作用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2012年,我国淡水产品产量达到2874.3万
吨,占水产品总量的48.7%,其中淡水养殖 产品2644.5万吨,占淡水产品总量的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