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经典谚语大全(十二)(1)

经典谚语大全(十二)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证据确凿,不容否认。
半斤对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比喻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人物。
包子有肉不在褶Zha上:包子外表的面纹。
比喻人的钱财或质量好不好不一定从外表表现出来。
病急乱投医:病情危急就会胡乱找医生就诊。
比喻事情危急,就胡乱找人想办法解决问题。
拨开云雾见青天:比喻形势好转或消除了思想问题。
不见棺材不下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时不罢休或不知厉害。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比喻陷入难以长久存在的境地。
吃不了兜着走:比喻吃不消也得承受。
此一时,彼一时:这个时候和以往那个时候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大海里捞针:比喻无法寻找。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比喻苦尽甜来。
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比喻终究逃脱不了。
功不成,名不就:在功名事业上没取得成就。
也比喻事情没有办好。
横草不卧,竖草不吃:形容软硬不吃。
换汤不换药:比喻只改换形式,不改变内容。
鸡飞蛋打一场空:比喻全都落空。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比喻迫于形势,事不得不做,或话不得不说。
九牛去得一毛:比喻微不足道。
旧瓶装新酒:比喻利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来无影,去无踪:来去不见形影、踪迹。
形容出没极快。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很大,却没有实际行动。
冷灰爆出一个热栗Ii来:比喻事情平息后又突然发作。
两手攥ZUdn着空拳头:比喻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落花流水春去也:比喻像落花流水一样衰微、完结了。
庙是那个庙,神不是那个神:比喻地方没变,主人或主事者却换了。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最终逃脱不了。
平地一声雷:比喻发生意外事件。
骑虎者势不得下:比喻遇到麻烦,欲罢不能。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前不靠近村庄,后不靠近旅店。
意谓出外行走在偏僻无人烟之处。
也比喻处于尴尬境地。
千个明朝,万个后天:比喻日子还很长。
千年的野猪老虎的食:比喻难以逃脱,终为强者占有。
人落地头铁落炉,木已成舟饭已熟:比喻既成事实,无法挽回。
上不上,下不下:形容上下没着落,处于无依靠或尴尬的处境。
婆媳之间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法)

心理分析:婆媳之间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法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媳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中国人家庭关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
婆媳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矛盾呢?怎样正确的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呢?下面,将就一个小案例,对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案例:这是一个很热闹的家庭。
婆婆,儿媳,丈夫三口人住在一起。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两个女人,也打得不亦乐乎。
婆婆是急脾气,儿媳受不了,两个人天天闹矛盾;丈夫是个好脾气,遇上婆媳吵架,他也不说什么,只哈哈一笑就算了。
媳妇向他埋怨婆婆,他听着;婆婆向他说媳妇的不是,他也听着。
这样的家庭,是中国城乡千千万万个传统家庭的一个缩影。
婆媳关系的丝线,剪不断,理还乱。
像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婆媳之间的矛盾呢?这可以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作出说明。
原来,在潜意识里,母亲是男孩亲近的第一个女性,也是他爱的第一个女性,男孩依恋母亲,需要一个和母亲具有类似特点的女性来结成伴侣,度过一生。
于是,“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人类也就一代代繁衍下去。
男孩长大,真的娶了媳妇,儿媳也就常常具有某些和婆婆类似的特点。
俗话说:“同性相斥”,婆婆和儿媳都是女人,又有某些类似之处,上面的案例中,婆婆和儿媳相互排斥就不奇怪了。
除了这些,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在内心深处,婆婆想得到儿子的爱,媳妇想独占丈夫的爱,于是两个人竞争着想要得到爱,谁也不想丧失被爱的幸福,遇到家庭结构本来就有一定问题的时候,婆媳也就不能不吵架了。
在这样的家庭里,怎样处理婆媳之间的矛盾呢?第一,找到家庭的资源所在,并接近这个资源,适当拉开与伤害性人物的距离。
在上面例举的这个家庭里,儿子/丈夫能接纳、容忍婆媳矛盾的双方,具有像海一样包容的性格,是具有最大资源的人物。
儿媳可以少关注婆婆的一些具有伤害性的态度,而更多的关注丈夫的语言和行动,也就是接近资源人物以获取能量。
通过儿媳和丈夫接近而适当拉开与婆婆的距离,小家庭的分化逐渐进行;通过改变心理能量投注和实现更加积极的投注,逐渐为小家庭注入心理能量。
【高中语文】第二十九至三十回-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重点导读

贾母的善意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 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 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 牛肏的,胡朝那里跑!”
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 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 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 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 不疼的慌?”
《白蛇记》
刘邦趁着酒劲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于是走到 前面拔剑将蛇斩断。蛇从正中间被分为两段。走了几里地,刘邦醉 得倒下睡着了。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 个老太太在路边连夜放声啼哭。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说:“我儿 子被人杀了,所以痛哭”。问她儿子为什么被杀,说:“我儿子是 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人们 以为她胡说八道、散布谣言,想打她,这个老太太突然不见了。
《南柯梦》
唐.李公佐《南柯记》传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淳于棼居广陵 东十里,宅南有一大槐树。一日醉卧,被二紫衣人引至槐安国,招 为附马,生五男二女,位至南柯太守共二十余年,备极荣显。后与 敌战,败北,公主也死去,国王对他产生了疑忌,遣其归乡。醒来 方知是一梦。饮客尚未去,斜阳在壁。继而见槐下有一大穴,用土 壤堆成城郭殿台,可容蚊数斛。大穴之外,尚多子穴,所谓南柯郡, 即大槐南枝下的蚁穴。棼从此忽然明白了人世倏忽,穷达荣辱与南 柯一梦无异。于是便出家作了道士。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媳妇娶进门,在婆婆的管束和统领下含辛茹苦地劳作着。 每日家务活中的苦活累活都是媳妇在干,不仅饱受体力上 的劳苦,还时常要忍受着婆婆的挑剔、审视、责备、呵斥 的感情折磨。婆婆健在,媳妇永无出头之日。家务事总是 婆婆说了算,对与不对,都得听婆婆的。因为孝顺在身的 自己的老公总是对婆婆公公的话唯唯诺诺,经济大权和决 策大权都在公公婆婆那边,媳妇只能是忍气吞声地苦熬着!
婆媳关系的变迁及变化原因

③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婆媳关系:在十多年的战争背景下,阶级矛盾、民族解放成为中心话语,相比之下婆媳矛盾不很突出,并且社会上普遍宣扬婆媳和谐关系来为抗战事业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社会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权威和文化体系,家庭成员的关系高度政治化,建构了以革命道德为核心的新的婆媳关系,婆媳矛盾被纳入到进步与落后的革命伦理体系中进行评判。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传统的家庭权力关系格局被打破,在新型的集体化大家庭中,婆媳均能和谐相处。
—————2008年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的探讨与分析》
3、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礼制习俗、家庭教育对婆媳关系的行为准则上的变迁。古代法律上称媳妇有任一“七出”者, 即: 不顺父母、 无子、 淫、 妒、 有恶疾、 口多言、 窃盗者可休之。 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 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而当代法律强调平等性,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并且在涉及离婚问题时,更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促进了婆媳关系的平等性。另外在婆媳相处之道上,古代班昭的 《女诫》 中有许多具体的行为准则。 如 《曲从篇》 云:“姑云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 争分曲直。 此则所谓曲从矣。”《女诫》 被广泛用于女性教育,教以妇德,使其从思想观念上接受婆媳之道。 妇女出嫁前, 家人会教育她 “子之事舅姑也,敬与父同,爱与母同” 就是在角色定位上要把婆婆当做母亲看待。古代社会里,许多这样的道德规范便是人们行为的教条,发挥“道德同法”的作用,而现代社会,类似古代婆媳相处的繁文缛节、仪式规范等已不存在,现代女性在婆媳关系上已不被确切的规范所限制或约束,或者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下道德呈现退化状态,但在法律上亦还没有制定可以弥补道德缺失的成熟的关于处理家庭关系的法律。因此在婆媳关系处理上媳妇们容易我行我素。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其描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子向丈夫诉说自己与婆婆之间的嫌隙,并且在以孝道为尊的封建社会里,若婆婆不满儿媳,认为儿媳对自己不恭敬,便可以让儿子休妻。如 据《后汉书·列女传》 记载, 东汉时广汉人庞盛的女儿嫁给本郡人姜诗为妻, 姜母喜欢喝长江的水,儿媳到江边汲水,家距长江六、七里路。 一次,庞女取水,正遇到大风,未能及时赶回家,婆婆口渴,抱怨媳妇不孝,姜诗大怒, 就把妻子休掉了 。 又如《司马氏居家杂仪》 云:“凡子妇未敬未孝, 不可遽有憎疾, 姑教之。 若不可教, 然后怒之。 若不可怒, 然后笞之。 屡笞而终不改, 子放妇出, 然亦不明言其犯礼也。 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 出子。 ”所以由此可看出,对于男性而言, 在婆媳之间关系的处理上, 也要遵循母尊媳卑的原则, 要选择站在母亲一边。
生活和婆婆一样,都是熬出来的

生活和婆婆一样,都是熬出来的导语:生活和婆婆一样,都是熬出来的前天一个读者说来北京2年多了,想离开,可又不甘,不知道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资浅北漂狗,我想起了两件事情:10月的一天,顺路坐公司副总的车去郊区跟技术产品一块开会,副总女,40岁左右,EMBA,在公司呆了10多年,人很好,很职业干练和随和。
之前开大众,最近换了宝马5系,一车4人,她和新来的人事经理坐前排,我和同事在后排,一上车我就觉得:擦,这车空间真特么大,腿放的真特么开,简直就是合不扰腿(我没坐过这么好的车,最好的也就凯迪拉克),车跑起来后,明显能觉得坐着很稳很舒服,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为什么马诺喜欢坐在宝马车里哭。
一路上有半路时间,副总和人事经理在聊一个共同话题:她俩和各自的老公去美国的见闻,说在美国最孤独的50号公路和风景如画的1号公路自驾,然后还有各种峡谷、公园和村庄等有趣的事。
然后不知为何扯到星座上了,副总问我什么星座,我说大摩羯,然后又bla了几句:摩羯多数大器晚成,典型代表毛泽东,而且多数男的挣大钱都得到35--40岁以后了。
“她说:”是的,那会是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不过你不用,你35岁应该就可以。
”一向自恋的我竟然羞怯的说了句:我不行。
那一路,我最大的感受就2个字:阶级。
不是宝马车的原因,一是职场上得有资历和能力,才会做到那种职位;二是人得到那个年龄,才会有那种经历和阅历,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熬,跟她们比我还嫩的很,可再也不是小鲜肉了。
观察下身边的年轻人,一部分的状态跟中年人差不多,阴郁灰暗,没有应有的朝气活力和激情;飞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浮躁,现代人干什么事都着急,急着上个好大学,急着工作,急着升职,急着跳槽,急着买车买房,急着稼人,急着结婚,急着生娃,尿尿都急。
出名要趁早,说的没错,可早早出名的能有几个(除了童星和脱)?多数人还是要慢慢来的。
《论语》里讲三十而立,现代人生搬硬套的认为人30岁时候就要事业有成,典型结果就是有车有房,尤其是男人。
婆媳关系经典语录

婆媳关系经典语录以下是关于婆媳关系经典语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婆媳关系经典语录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永恒的话题,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关于婆媳关系我想对做婆婆的说的是,同为女人何必女人难为女人,对待媳妇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万事多包容,同样我想对媳妇说常言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婆婆的,对待自己的婆婆要做到像对待自己的亲妈一样,凡事多包容,多忍耐。
如果婆媳能做到如此的话,你们的家庭一定是个和谐的家庭。
1、母亲在也不会说媳妇不做家务了。
如果婆婆直接说了媳妇或者直接表现出来,媳妇就会说:我愿意,你儿子愿意,你要是看不惯你就别住这里。
那结果又是闹矛盾。
所以做婆婆的要学聪明。
当然需要男人去教。
2、有人曾这样说过,一个女人会影响到三代人。
乍一听觉得有些夸张,细细想来,却也如此。
好妻子是家庭的支撑点,好母亲是孩子成长的导航,好的儿媳妇是婆媳关系稳固、持久、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3、家庭纠纷婆媳矛盾,最难得的是难得糊涂。
如果总是·这样求根问底,家庭不合的硝烟永远弥漫!4、你以为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啊,这是婆媳关系,你还别不耐烦,我告儿你说吧,就你婆婆,那是和清咖的主。
"5、婆媳关系是最好处理的,因为这两个女人都爱你,婆媳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也是因为这两个女人都爱你。
哪怕仅仅是一个称呼,背后也是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瓜分和占有。
6、媳妇和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两个女人。
她们时时刻刻的去瓜分男人,她们需要相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归会有矛盾,矛盾不可怕,如何艺术的去处理这些矛盾才是关键。
男人们,自勉吧!7、做为男人,两个女人深爱的男人,要有担当,要有主见,要有能力,不能偏听偏信,不能没有事非观,不能唯唯懦懦。
要调节两个女人的关系。
8、媳妇对婆婆喂孩子不满意,碗不干净啦,量多啦,营养不够了等等有意见。
要和男人说要去教自己的媳妇不要表现在脸上,不要说出来。
把女人熬成了怨妇的句子

把女人熬成了怨妇的句子1、婚姻到底给了我什么,从期待幸福,一步步让自己变成怨妇,这个原本可以遮风挡雨的家,变成我全部痛苦的来源2、挺好的姑娘嫁给你当媳妇,当完媳妇当孕妇,当完孕妇做产妇,做完产妇变怨妇,变完怨妇变泼妇,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3、错的婚姻对女人到底有多大的懵懂无知变怨妇,怨妇变泼妇,泼妇变疯子,疯子变哑巴,从此在无长篇大4、曾经我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现在却被生活活生生逼成了一个怨妇泼妇,这样的婚姻没有任何意义,尽早结束对谁都好5、成长的过程,我付出了很多代价。
幼年到成年,不堪。
婚姻中,及时打住怨妇情结,也算我的一次成长吗。
希望是。
我要多看看身边,同事、朋友,是如何工作生活的,有许多的光,都被我忽略了。
6、从姑娘到媳妇,从媳妇到孕妇,从孕妇到产妇,从产妇到怨妇,从怨妇到泼妇,没有人能懂,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经历了什么,一次次的忍让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利的伤害,你的底线一点点放低,他却一步步的紧逼,当你心伤透的时候,他却暴跳如雷的说你变得神经质,不像个女人7、我只知道我已经对婚姻失去了信心,没想到还是这么难受,在我怀孕的这段日子,我唯一能依靠的人心里眼里都只有游戏,我不想孩子生下来没有完整的家,可我在这样的婚姻里活成了一个怨妇!我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是我作,生怕我要求的多,没顺着他就开始不耐烦,我不想继续这样的生活8、以后为了孩子可以全身心付出,婚姻扮演好角色就行,失望绝望透顶了,我才三十出头不可能一直当怨妇,我也会给自己寻找快乐,不甘心不情愿也罢,会慢慢改变自己!9、很讨厌那些在婚姻里活得不幸福而又不选择解脱的人,不管以什么为借口选择留下来,终究不洒脱,然后在宝贵的人生岁月活成了怨夫怨妇的样子。
10、婚姻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怨妇,活生生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女汉子,这辈子亏欠生我的,我生的。
11、我无数次想结束这段婚姻,活生生把我变成怨妇,这样的结果只怪自己当初瞎了眼,女人千万别图感情,到最后啥都没有,却带着一身伤13、明明什么都付出了,却嘴上不讨好,把自己变成一个怨妇心的“黄脸婆”。
朋友圈暗示先有婆再有媳的文案

朋友圈暗示先有婆再有媳的文案
1、都说婆媳关系难处。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希望年轻的媳妇换位思考一下,30年后你也会成为婆婆。
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出息,只是希望晚辈尊敬孝顺她。
2、谁说媳妇和婆婆不和,今天就看了到视频,名字叫:婆婆帮媳妇狂扇小三。
3、古装剧永远是宫斗,偶像剧永远是商斗,要不就是闺蜜斗,家庭伦理剧就是婆婆媳妇斗,总是斗来斗去的真逗。
4、婆媳。
俗语:最难处的是婆媳。
下午有一位,因婆媳关系闹僵的婆婆离家出走了。
细谈起来,全都是因为婆婆宠着着媳妇,所埋下的隐患。
婆婆为自己的儿孙出钱出力,所需要的仅仅是尊重;儿媳认为婆婆所做的一切是应分的,这就为婆媳之间造成的矛盾留下了地雷。
人与人之间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都需要互相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张晶颖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在汉语中,儿媳妇对丈夫母亲的称呼,也有一个“熬成婆”的过程。
在古代,最早对丈夫母亲的称谓是“姑”。
《说文解字》说:“姑,夫母也。
”《汉书·于定国传》中有对“姑”的记载:“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讲的是,东海有个孝妇,她在年少守寡的情况下,仍然尽心侍奉婆婆,婆婆想把她嫁出去,但她却始终不肯。
既然有“姑”来称呼丈夫的母亲,那么“婆”又是从何而来呢?“婆”字最早见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云:“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毛传:“婆娑,舞也。
”此“婆”非彼“婆”,只是形容舞姿、舞貌的连绵词“婆娑”的一个音节,与“婆婆”并没有关系。
“婆”字与人发生关系,最早出现在汉译佛经中。
佛教大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中国,当时,“婆”作为一个记音符号,用来记录与人有关的专名,如佛经中有“婆罗门”(执行祈祷的祭官)、“优婆夷”(在家信佛的女子)、“提婆”(印度佛教观派创始人龙树的弟子)等。
“婆”作为称谓语,最先是称呼母亲。
梁章钜《称谓录》:“北朝李育呼母为婆。
”据《魏书·节义传·汲固》记载:汲固抚养李宪至十余岁,所以李宪常呼汲固夫妇为“郎婆”。
也可用来称呼丈夫的母亲。
南朝《玉篇·女部》:“婆,婆母也。
”据《太平广记》卷一一二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史
世光》,“婆”还可用来称呼祖母。
《南齐书·郁林王纪》:“昭业谓豫章王妃庾氏曰:‘阿婆,佛法言,有福德生帝王家。
’”句中就是用“阿婆”称叔祖母。
总之,“婆”由一个连绵词的记音符号,逐渐发展出了实际意义,大概在南北朝时期就用来称丈夫母亲了。
那么,“婆婆”一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汉语的称呼语中,常有前缀“阿”。
“阿”最早用在人名或姓、排行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古人多言阿字,如……汉武阿娇金屋。
晋尤甚,阿戎、阿连等语极多。
唐人号武后为阿武婆。
妇人无名,第以姓加阿字。
今之官府妇人供状,皆云阿王、阿张,盖是承袭之旧云。
”清代赵翼《陔馀丛考·阿》:“亦有不连其名,而直以次第呼之者。
……呼为阿九。
”也可用在称谓之前。
清翟灏《通俗编·语辞》:“古《为焦仲卿妻诗》‘上堂启阿母’,《木兰诗》‘阿爷无大儿’,虽父母亦挈以阿字,盖阿者发语辞,语未出口,自然有此一音。
古人以谁为阿谁,亦犹此也。
”现在普通话里有“阿姨”,方言中常见“阿爹”“阿姆”等,也属此类。
“婆”也不例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把它与“阿”相组合,于是“婆”就演变成了“阿婆”。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枝歌二》:“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阿婆”即祖母。
《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其妻不知夫在已不?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
”“阿婆”即丈夫的母亲。
带前缀“阿”
的双音节称呼词,常常转换成重叠式的双音节词。
如“阿哥”演变成“哥哥”,“阿姐”演变成“姐姐”,“阿爷”演变成“爷爷”。
那么“阿婆”演变成“婆婆”也就不足为奇了。
“婆婆”最早见于唐代。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赵府君墓志铭》:“婆婆昌黎韩氏,陈诫习礼成规,行比春兰,操芳秋菊……”句中的“婆婆”指母亲。
唐代权德舆《祭孙男法延师文》:“翁翁婆婆以乳果之奠,致祭于九岁孙男法延师之灵。
”这里的“婆婆”指祖母。
后来,“婆婆”的意义进一步扩展,还可以称呼老年妇女、妻子等。
现代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这样的用法。
具有“丈夫母亲”意思的“婆婆”,最早见于宋元时期。
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说:“翠莲见姑娘与婆婆说,就道‘小姑,你好不贤良,便去房中唆调娘。
若是婆婆打杀我,活捉你去见阎王!’”元代的《荆钗记》里又有:“半载夫妻成拆散,婆婆年老怎支持?” 由此可见,从“姑”到“婆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婆婆”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大概是因为“姑”经过长期的使用,词义太过复杂,可以称呼丈夫的母亲、妻子的母亲、丈夫的姐妹、未婚的年轻女子、出家修行或专门从事迷信活动的女性等等。
“婆婆”的产生,既分担了“姑”的意义负荷,又能满足汉语双音节的音韵节律,且称呼起来亲切随和,因此最终“熬成了婆”,成为“夫之母”的专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