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1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年会中枢神经系统MRI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R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MR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M R 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韩志萍、梁芙茹2(通信作者)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2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40)〔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因髓鞘脱失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0)较为常见。

磁共振成像(M R I)在脱髓鞘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隐匿性损伤在普通M R I常常不能被发现。

随着M R I技术的发展,高级M R I技术可以发现在常规M R I表现正常的细微病变,使得对脱髓鞘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现就M R I新技术在脱髓鞘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MRI〔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376 (2017) 04 -0187 -02应用在脱髓鞘疾病诊断中的磁共振成像(MRI)新技术 主要包括核磁双反转恢复序列(D IR)、功能磁共振(M R 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波谱成像(MR)、弥散 张量成像(DTI)、磁化转移成像(M TI)等,下面将高级M R I技术依次作一介绍。

1 DIR是一种应用于高场强(1.5 T以上)的磁共振序列,于 1994年首次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中。

该序列可同时抑 制脑脊液及全部白质信号,凸显出灰质结构,也可同时抑制 脑脊液及全部灰质信号,突显白质组织。

核磁双反转恢复序 列主要应用于累及灰质病变的疾病,显示出常规M R I很难发 现的皮层病变。

目前,随着D IR技术的发展,多发性硬化 (MS)的皮层病灶不断被发现。

任卓琼等[1]使用3D- D IR与 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SE)对早期脑内病灶的检测进行对 比,发现3D-D IR对脑内总体病灶,以及皮层内和皮层下病 灶的检出率远远高于T2W序列。

2 fMRIM R I是通过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断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包括静息态和任务态。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及其进展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及其进展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及其进展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简称SWI),本身是在T2*WI上改进完善形成的一种全新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脑微出血灶(Cerebral microbleeds,简称CMBS)疾病的高敏感诊断[1-2]。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设计特点本身在脑组织疾病诊断中具备较好的应用优势,就各类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具备较好高的临床诊断价值[3-4]。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阐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应用进展,叙述如下。

1 磁敏感加权成像原理及概念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简称SWI)技术本身是由美国人最先应用,相关学者借助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effect),简称BOLD,与不同组织之间的磁敏感差异,获得相应的图像[5]。

磁敏感加权成像应用的是强度图与相位图,其滤波可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处理,磁敏感加权效应可改变相位,并校正图像,借助后处理技术,能够促使校正相位与强度图实现高度吻合,在最小密度投影下,得到SWI图像[6-7]。

2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部神经系统病变内的应用及其进展2.1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龚静波,韩福刚[8]等学者研究表明,磁敏感加权成像计数对局部磁场改变、局部磁场出血的敏感性较高,可明确病灶,为诊断提供依据。

张跃海,孔令伟[9]等研究表明,磁敏感加权成像就血栓导致的梗死诊断,可清楚显示血管内的血栓情况,在各类检测方式中,SWI的诊断精准率与诊出率相对较高。

2.2 脑血管畸形(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脑血管畸形主要包括:AVM、VA、CM、毛细血管扩张等,考虑病症主要是血管畸形或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总院接收诊断治疗的10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通过采用抛硬币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52例患者,予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组为52例患者,予以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中枢神经系统各疾病检查情况。

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脑梗死检出率为(98.08%)、脑出血检出率为(96.15%)、帕金森病检出率为(90.38%)、短暂性脑缺血检出率为(94.23%),均高于参照组脑梗死检出率(86.54%)、脑出血检出率(80.77%)、帕金森病检出率(75.00%)、短暂性脑缺血检出率(78.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MRS);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帕金森病(PD);脑梗死(CI);短暂性脑缺血(TIA)参阅目前临床中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出的相关研究课题,发现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患者的病情鉴别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患者病情判断[1-2]。

在此研究背景下,收集我总院2016年03月~2018年03月,对10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积极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临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做出相关研究分析,为临床提高诊治率减少误诊率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此项研究报告如下详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10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临床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即通过采用抛硬币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52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2~81周岁,平均年龄(50.03±1.47);研究组为52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1~80周岁,平均年龄(49.83±0.67),对照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国际磁共振年会的会议记录

国际磁共振年会的会议记录

国际磁共振年会的会议记录一、欢迎辞尊敬的各位嘉宾、专家、教授,非常荣幸能够在国际磁共振年会上与大家相聚。

首先,我代表会议组委会向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感谢您们的参与和支持,使得本次年会得以成功举办。

二、大会简介本届国际磁共振年会是一个为广大磁共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和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我们汇聚了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磁共振领域的前沿技术、方法和应用展开深入研讨。

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我们将共同推动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会议议程本次年会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议题和活动,包括主题演讲、分组研讨、海报展示等。

在这里,我们将共同探讨磁共振在医学领域、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深入剖析提高磁共振成像分辨率、优化参数设置以及脑部磁共振等相关问题。

四、主题演讲1.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 先进的磁共振扫描技术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3. 磁共振波谱成像在癌症早期筛查中的潜力五、分组研讨分组研讨是本次年会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增进与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将就磁共振图像重建算法、影像质量评估、磁共振脑网络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促进共同研究课题的深入挖掘和合作。

六、海报展示为了提供更多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我们特设了海报展示环节。

参与者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与会者交流和探讨。

届时,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并向他人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七、总结与致辞在此,我要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与会者的参与和支持,正是因为你们的共同努力和积极贡献,才使得本次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相信,通过这次宝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我们将在磁共振领域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最后,祝愿本次年会圆满成功,愿大家学有所获,收获满满!。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M M I MONTHLY Vol28No.7Jul.2019—1601—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放射科;2.心外科(福建361001)宋曼S周小彪$【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调研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诊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患者--过程中,同期抽调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本次研究。

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均进行MIR检查及CT检测,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的MIR的阳性率为98.00%(49/5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o观察组中MRI异常率与CT异常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显著。

结论: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有重要的意义,提高疾病的诊断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关键词:核磁共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诊断价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是产检的系统性疾病,其中常见的有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

此疾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因此及时诊断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关键11o本文探讨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研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诊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患者--过程中,同期抽调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2.69±5.47岁;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3.00±6.07岁,入院时间2天~11天;其中结核性脑膜炎15例、化脓性脑膜炎15例、病毒性脑膜炎2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纳入与排除标准:(1)收治的本次研究对象均同意本次检查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沟通不良者⑵。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周丽;李晨曦;解燕昭;刘青蕊【期刊名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2(019)004【总页数】4页(P231-233,252)【作者】周丽;李晨曦;解燕昭;刘青蕊【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050011【正文语种】中文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MRSI)是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的重要检测工具之一,是分子医学、基因疗法等医学前沿的首选监控技术[1],它可以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人体的生化环境、组织代谢等进行无创定量分析。

一、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原理MRS 是一种可以观察活体细胞代谢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现象是它的关键,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频谱的精细结构。

波谱的水平轴代表共振频率,用每百万单位(ppm)表示,波峰高度或峰下面积与受检原子核数量呈正比。

磁共振波谱学涉及三个不同场强,即稳定磁场B0,定位应用梯度磁场和激发电磁信号场。

现常用激励回波探测法(stimulated-echo acquisition mode,STEAM)、点分辨波谱法(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PRESS)。

目前多采用1HMRS,测量脑内化合物主要有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乳酸(Lac)、肌酸与磷酸肌酸(Cr/PCr)、胆碱化合物(Cho)、Myo-肌醇、谷氨酰胺(Gln)和谷氨酸(Glu)等。

二、 MRS 临床应用1、脑血管疾病(1)脑出血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进展提示可能存在神经元损伤和水肿刺激因子[2]。

Kobayashi 等[3]利用1HMRS对基底节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脑出血周围NAA/Cr 持续下降,尤其是在出血后2 周,NAA/Cr 与运动缺失呈负相关,与临床预后呈正相关。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有助于及早确定诊断,并对病变范围进行观察,有利于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措施进行指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微.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30):112-113.
1.3观察指标
对进行扫描后的患者诊断进行观察,分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经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其表现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组间及组内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且符合统计学意义。Fra bibliotek2.结果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047-0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均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1]。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影响患者运动、语言等区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极其重要。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1月—9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所选患者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所选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23~83岁之间,平均年龄(54.6±13.9)岁;所选患者均由临床确定诊断,并且均使用磁共振进行影像学检查。所选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取所选患者及家属同意,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既往参加过类似研究的;既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以及因外伤手术体内有钢钉、钢板的患者;患者出现严重听力、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沟通的患者[3]。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应用刘志国(内蒙古包钢医院(医学影像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磁共振波普成像技术治疗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后的诊断效果,记录并分析。

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梗死检出率95%大于对照组患者脑梗死检出率80%,实验组患者脑出血检出率85%大于对照组患者脑出血检出率65%,实验组患者帕金森检出率90%大于对照组患者帕金森检出率72.5%,实验组患者短暂性缺血检出率82.5%大于对照组患者短暂性脑出血检出率62.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中枢神经;疾病诊断;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7.56.02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的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命令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

本文针对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详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

实验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30至68岁,平均(49.9±2.3)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5至73岁,平均(49.2±4.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和表面接收线圈研究眼球的解
剖,发现使用眼部固定、缩短扫描时间等方法可以在使用 MR扫描时克服眼球运动产生的伪影,并成功应用动脉自旋 标记(ASL)MR扫描技术检测到静息以及视觉任务刺激状态 下的眼动脉和视网膜血流的灌注改变。来自美国匹茨堡大 学的研究团队使用9.7

MRI血氧水平依赖(BOLD)序列研
MR for Improved
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上更易发现皮质萎缩灶,并 且显示的病灶范围较3.0 T更大,病灶的形态结构在T.和 T,加权像上也能得到更好的显示。 除此之外,目前脑Na离子通道MRI已被用于观察神经 退行性疾病。耐药性癫痫患者皮质Na离子聚集区域有癫痫 间期放电的异常,来自马赛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3.0
PET.MRI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中 的应用。目前已应用PET.MRI进行药物疗效评估的疾病有 多发性硬化、超早期脑梗死等。在这些疾病中,PET—MRI显 像的优势在于区别组织是治疗后改变还是坏死或纤维化,并 且这种融合后的特性特别适合神经科学、转化神经病和精神 病学的研究。 EEG有着超高的时间分辨率(亚毫秒级),而MRI的时 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但是MRI的空间分辨率却远远高于 EEG,两者的融合能够带领我们走进一个超高空间和时间分 辨率的时代。目前,EEG—MRI的联合运用多集中在癫痫的 研究上,对于其他疾病状态的拓展研究亦是未来的一个发展 趋势之一。弗莱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将3.0
3.0 T Athinoula
A.Martinos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的Ciprian Catana认
为PET—MRI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对许多疾病具有早期发 现、早期诊断的价值,可以提供全面的脑解剖、生理、代谢及 功能信息。与PET—CT相比,PET—MRI不增加放射剂量,对 人体的辐射损伤大幅度减低,这对需要接受重复检查的患者 来说非常重要。Genentech公司的Alex
(收稿日期:2013-09—13)
(本文编辑:张琳琳)
万方数据
2013年第21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年会中枢神经系统MRI研究进展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程勃超, 李飞, 杜明颖, 李仕广, 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临床磁共振中心,成都,610041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4,48(2)
究嗅球在嗅觉调制中的作用,这种新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及空间特异性,能够很好地观察嗅球输出信号的能力。在研 究脑功能的领域,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研究跨皮层的神经 血管及神经代谢协同作用中,使用11.7 T高场强MR测定 血红蛋白动态反应和神经细胞活动在感觉刺激中感觉皮质 3个层面的活动,发现11.7 提供较高的空间特异性。 超高场强MRI更利于外科手术前精细定位及病灶显 示。大部分原因不明的局灶癫痫都有局部皮质发育障碍,但 是常规MR扫描无法发现病变的皮质萎缩,3.0
中心
通信作者:龚启勇,Email:cjr.gongqiyong@vip.163.tom
态fMRI研究大鼠卒中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发现神经功
万方数据
主堡丝盟堂盘查21 11生!旦箜塑鲞筮!塑鱼丛!』垦型i!!:£!!型!翌!!!!:y!!:堡:型!:! 能的恢复伴随着皮质下结构与皮质之间功能连接的增加,并 且损伤对侧皮质的自主神经活动增加,使部分运动感觉功能 得以代偿,认为这与长期神经功能自发恢复有关。来自四川 大学华西医院的精神影像学MR研究团队纳入61名健康成 年受试者,评估了其害羞和社交焦虑的程度,并采集静息态
T T
MRI对血红蛋白动态反应能够
MRI显示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4.02.027
态下研究全脑的主要功能活动和疾病时的功能改变,是目前 唯一集无侵入、无创伤和精确定位为一体的人脑高级功能的 研究手段。例如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Woo Shim使用静息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I匹t JII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临床磁共振

者丘脑和小脑的活动显示降低,而这些区域在工作记忆中具
有重要作用。自闭症被认为有复杂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异常, 研究发现与社会交流和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额下回在自 闭症患者中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变。在一项静 息态fMRI研究中,来自纽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精神病所的 研究团队发现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尾状核与额下回功能连接 异常,局部皮质萎缩和自发神经活动减少,并且这种功能连 接的异常与白闭症儿童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 在针对药物滥用的研究中,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和北京师范 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可卡因成瘾涉及到多个脑网络紊乱的 交互作用,包括默认网络、静默及情感网络,并发现可卡因成 瘾患者涉及静默网络受损时较难描述自己的感觉,提示内感 受性功能受损与静默网络受损有关。 四、MRI与PET、EEG整合的多模态MR研究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向于多种影像技术的融合,一站式 提供多视角和个体化的影像诊断信息,MRI研究的一个重大 突破就是将MRI与另外的脑成像技术联合,如EEG、脑磁图 (MEG)或者PET等。MRI与MEG相结合可以弥补其时间 分辨率的不足,可解决脑区域性活动的时间问题;MRI与 PET结合能够同时提供结构和功能信息,而EEG和PET结 合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应用前景广阔。在本届大会的 报告中,MRI—PET及EEG—PET是多模态融合技术研究的 热点。 PET.MRI是将PET的分子成像功能与MRI结合起来的 一种新技术,可同时分别收集PET和MR影像,经过图像融 合处理之后能够同时得到脑区的激活和代谢信息。来自
的皮质萎缩灶大于致痫灶范围,因此不能准确定位显示病 变。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的团队发现使用7.0
TMedicine,IS源自RM)是全球具有最大规模和影响MR可以在液
力的医学磁共振学会。本年度是ISMRM第21届年会,会议 于2013年4月20至26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本次大会的 主题是“Discovery,Innovation,and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fsx201402027.aspx
T MRI
Application--Advancing
Health”,共收录来自世界各地的口头发言
摘要883篇,传统墙报1959篇,电子海报1733篇。来自中 国的研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 4项研究荣获本次大会的“Summa
Cum
Laude”优秀论文奖,
发现异常的Na离子聚集导致单侧癫痫,认为这些Na离子 聚集区域最易于成为致痫灶。与目前常用的术前颅内脑电 图(EEG)定位致痫灶相比,脑Na离子MRI作为无创性诊断 工具在术前评估致痫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二、DTI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DTI技术能够通过测量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特点,问接反 映组织微结构的特点及改变,除了对脑白质的研究发展迅速 外,对脊髓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脊髓较小的体 积以及脊髓疾病广泛的病理变化,如脱髓鞘、轴索缺失、缺血 性损伤、胶质增生以及脊髓周围结构损伤,长期以来,脊髓成 像在临床应用中难以鉴别复杂病变的范围、程度及早期显示 病变。在本次大会中,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大学Geisel医学院 的Jonathan A.D.Farrell教授报告的q一空间成像(QSI)及扩 散峰度成像(DKl)都是新出现的MRI扩散成像技术,其在 DTI的基础上提高了场强及梯度,具有多重极高b值,能够 辨别复杂的组织损伤,在科研及临床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 目前已应用于研究动物和人体脊髓病变。除此之外,还应用 于研究脱髓鞘病变、缺血损伤、恶性肿瘤等。白质纤维束交 叉区域手术前成像及手术方案制定是一个临床难题,来自费 城儿童医院的Jeffrey I.Berman教授做了MRI高角度扩散 成像(HARDI)在运动系统术前评估作用的报告。传统DTI 对复杂白质纤维交叉区域进行显示及示踪较为困难,而 HARDI可以很好显示交叉的神经纤维,与传统DTI纤维束 示踪相比,HARDI可以描述更大范围的运动纤维,从而可以 为神经外科手术计划的制订提供重要的建议,在减少术后并 发症和保护神经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i、fMRI技术的应用研究 fMRI具有相对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能在生命状
来自香港大学的12项、清华大学的1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 进技术研究院的1项、东南大学的l项以及四川大学的2项 研究荣获本次大会的“Manga
Cum
Laude”优秀论文奖。纵观
本次年会,超高场强MR(3.0、7.0、9.4及11.7 T)及与之相 关的技术是研究的主要手段,笔者主要对MRI在中枢神经 系统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新发现、创新点及应用热点进行报 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高场强MR在研究及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 超高场强MRI有利于显示细小解剖结构,目前在科研 及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来自英国诺丁汉大 学的研究团队使用7.0
MRI与64导联
EEG整合起来,使用超高速EEG—MRI(ultra—fast MREG)可以 在全脑范围准确定位神经活动。额叶EEG信号不对称已经 广泛被认为是情感状态及情绪处理过程的特点。来自美国 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同步EEG结合实时神经反馈 MRI(rtfMRI—nf)观察重症抑郁(MDD)患者情绪的自我调节, 发现MDD患者右侧额叶皮质EEG活动高于左侧。并且 rtfMRI—nf显示积极的情绪诱发杏仁核的自我调控与额叶 EEG的Q波活动不对称相伴,这种不对称与症状相关。研究 结果揭示多模态同步rtfMRl—EEG神经反馈在神经精神障 碍,特别是对重症抑郁症患者,可以成为有用的探测手段和 诊断方法,并且这种新方法可能会对于针对神经精神障碍的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和新药设计产生促进作用。 随着MRI软硬件的改善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提高,MRI 在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及精神疾患等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 究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与广泛。本届大会在MRI新技术、 MRI神经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上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更 高场强MRI的研究和应用及MRI多模态技术融合对疾病进 行多模态识别是MR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也将为神经系 统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长久的助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