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5张PPT)

义和团失败的原因:
中外联合镇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
意 义
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 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
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甲午战争引发一轮轮海啸
课程 标准
2011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 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 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专以洋人,尤其是 传教士为对象,民众对洋人也有多年的积愤。外国传教士免不 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时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势力欺侮平民。 民间许多带宗教性质的庙会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愿意合作。 这也引起教徒与非教徒的冲突。民间尚有种种谣言,说教士来 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药丹,又一说教士窈取 婴孩脑髓……民间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 人身上。洋人,附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教 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
二、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过程 自上而下(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康有为已经有了 这种使命感,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去研究学术.编写了《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资产阶级局限性 资产阶级力量小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
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 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点一】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
(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
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①经济上: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
②政治上: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深了民族矛盾。
③思想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民众迫切要求改革。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要注意分析维新派思想的特点,从谭嗣同撰写的《仁学》来看,既受传统文化“仁学”的影响,同样也受西方科学的影响。
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围绕“公车上书”分析这场“现代化”运动的功绩。
3.【答案】C。
【解析】注意“庚子闹‘拳’”指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答案】B。
【解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 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
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 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 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 —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 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 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 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 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 ①保护为了省东里南的免最受高战权乱威,,严他重们动将摇保护外 了清政国府人统的治生的命根和基财。产,并在他们的管 ②传统辖观区点内认镇为压:拳这民是。与洋人勾结, 限制东南人民—的—反徐帝中斗约争《,中是国一近种代史》 卖国行径。
如何认识东南互保运动?
①保护了东南免受战乱, ②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 辛亥革命) ③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农民阶级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 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
二、口号 “扶清灭洋”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 子闹中原。”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 庆升平。”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早期思维想新上派:(早1期9世维纪新6思0年想代的)推动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戊戌维新变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二、1895年公车上书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3张PPT)

4、变法失 败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戊戌政 变康,有变为法、失梁败启超逃 亡海外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 秀、康广仁
戊戌维新运动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军事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挑战传统,重塑孔子,托古改 制,跪着造反;
2、维新思潮
组织 学强会学 会 创办 报刊 《时务 报》
《国闻 报》
康有为:“观大地诸国,皆以变 法 而 强 …… 能 变 则 全 , 不 变 则 亡 ;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 者 , 天 下 之 公 理 也 …… 变 亦 变 , 不变亦变。”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 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一枚 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 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 均不饶放”。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藩属:朝 鲜
日战争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
役
1895年,《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潮
屠龙大会 龙的挑战 “相互协商” 瓜分中国
甲午战败,中国该怎么走接下 来的路?
1、公车上 书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 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 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 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 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 可终日……海水沸腾,耳中梦中, 炮声轰轰,凡百君子,岂能无沦 胥非类之悲乎! 回看—中—国康,有列为加强《剧环京!伺师使强民学族会危序机》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共13张PPT)

“最近的战斗使北京许多街区毁灭。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成不 可估量的破坏。英军的抢劫是相当有制度的,强抢来的东西必须集中放在外交使团的 一个地方,以便日后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按照计划 在军官中间分配。而且英国军官告 诉我,印度士兵( 英军几乎完全由印度士兵组成) 根本不能理解没有劫掠的胜利有什 么意义。日本军的战利品必须上交国家,国家肯定收获了可观的数目。在美军,抢劫 是被官方禁止的, 但是美国官兵都是些冒险家,禁令被最彻底地置之不理。俄军的抢 劫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东西被扔得乱七八糟。法国在抢劫方面也不落人后。”“颐 和园的珍品曾经被在俄占领后被作为官方的战利品运走,普鲁士王室送给清帝的礼品 被发现在运往旅顺港的途中,在霍普纳少将的抗议之下这件礼品被转交给我们。”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 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 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 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陈可新
戊戌维新运动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古文经”与“今文经” 儒家经典分为“古文经”和“今文经”两种。 “古文经”中的“文”指秦统一前的古文字“大篆”, “今文经”中的“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经较守旧,强调不变,后世统治者多用古文经维护封建统治。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 主平等的新酒(思想界的大地震)
惩办“首祸诸臣”
危害 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巨额赔款
加重人民负担,加剧中国经济的贫困和衰败
划使馆区(北京东交民巷)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首都沿线驻军
京津地区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武力威慑)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停科举、禁反帝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心理征服)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过程
1900年
6月10日,义和团沿天津进犯北京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6月21日,清政府“宣战”各国
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光绪慈禧出逃,宣布铲除义和团
1900年 8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三、列强侵华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过程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 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 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 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 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皇城危急,此时南方诸省是何反应?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列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分析这些事件在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的认识。
(五)总结归纳
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一下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机的形成过程,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为学生勾勒出近代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二)讲授新知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讲解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重点分析战争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抗争精神。
1.讨论主题: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在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观点阐述,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戊戌变法: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及失败原因,分析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民族危亡挽救过程中的地位。
3.辛亥革命: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突出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方面的贡献,以及它对民族危亡挽救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历史背景、经过、内容和影响。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③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均被 废止。
一、戊戌维新运动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
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公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 失败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各国变法而未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公车上书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果:失败
表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 禁,再次临朝训政;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戊戌
维新运动的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人物: 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 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人物: 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 的《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根本目的:把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3)影响: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清政府与 列材强料议二和右签图订是《八辛国丑联条军约发》行,的成宣为传进帝攻国中主国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
《时局图》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列强“向中国开战”的 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 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四三二一四 、、、、项 变练迁下解 法兵都诏决 成强定鼓办 天天天天法 下下下下: 之之之之 治势本气 。;;;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清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 号,在位时间为光绪元年 (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 年(1908年),期间发生 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 子国变等。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 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 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 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 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 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 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 国的《辛丑条约》。
2.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内容 惩办“首祸诸臣”
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进 步 性 : 具 有 爱 国 的 性 质 。 能 够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争 取 爱 国 官 兵 , 动 员 民 众 反 帝 。 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 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府 反 动 统 治 的 警 惕 。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输出资本。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④ 经 济 侵 略 由 商 品 输 出 为 主 到 资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 治华”。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 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 半殖民地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
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义和团士兵
东交民巷使馆区
4.评价: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
完
。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
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
《拳乱笔记》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 军阻击; (2)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 保卫战; (3)1900.06.21 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07.14 天津陷落; (5)1900.08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2.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 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 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 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 人上书言事。
4.结果:失败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 瀛台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 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戊戌六君子
狱中题壁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慈禧出逃西安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 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知识链接】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 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 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 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 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 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 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CONTENT
目录
01 戊戌维新运动
03 八国联军侵华
02 义和团运动 04 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传播。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
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3.条约的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
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封。建势力的抵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
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急于求成、没有实效
战争 时间 目的 国家 条约
鸦片战争 1840-1842 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1856-1860
1894-1895
1900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 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 其资本主义发展开 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 分中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