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1920—2008)}

合集下载

郭沫若研究述评

郭沫若研究述评

郭沫若研究述评刘勇李春雨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如果说郭沫若研究本身在中国文化学术界堪称一门显学,那么郭沫若研究从发生到发展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变化也同样是显要夺目的。

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

学术界愈来愈清醒而强烈地意识到,郭沫若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

一、诗歌研究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与整个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一种特殊的“同步性”。

因此,无论是以个体为对象,还是以整个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对象,或者是以这两者的密切结合为对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及研究,都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最深入,成果也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一)对郭沫若诗歌开风气之先,真正奠定现代新诗发展基础的高度重视,是郭沫若诗歌研究初期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体现了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从1919年2月至1920年12月,郭沫若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新诗,形成了其新诗创作的笫一个“爆发期”。

这些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兴趣与关注。

首先发表评论的是编发郭沫若这些诗作的宗白华,他在1920年1月7日致敦沫若的信中说:“你的凤凰正在翱翔空际,你的天狗又奔腾而至了。

……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

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

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词藻来粉饰他。

”[1](P24-25)在给郭沫若的另一封信中,宗白华对郭沫若最初诗作的风格给予了进一步评析:“我觉得你的诗,意境都无可议,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

……你的诗意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做雄浑的大诗。

所以我又盼望你多做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

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做词中小令一样。

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的通报

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的通报

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1.27•【字号】•【施行日期】2014.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的通报各区、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乐山高新区管委会、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近年来,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高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乐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市政府令2002年第13号)的规定,经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对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65项获奖项目予以通报表扬。

希望获奖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向获奖者学习,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乐山追赶跨越、美丽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乐山市人民政府2014年1月27日附件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荣誉奖(3项)1.《开辟凉山的伟大实践》(专著乐山市军干所李学良)2.《苏东坡政治主张探究》(专著市文化艺术研究所赖正和)3.《我读论语》(专著市中区委党校毛继新)一等奖(7项)1.《追赶跨越美丽发展-乐山深入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研究》(调研报告市委政研室)2.《乐西公路》(专著市交委刘忠福罗明刚刘陈何朝甫唐长寿龚定萍)3.《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论研究》(专著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郑国玺薛建平叶长安)4.《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1920-2008)(14卷本)》(资料书省郭沫若研究会杨胜宽廖久明陈晓春何刚陈俐王海涛邓芳杨兴玉张昭兵杨晓宇)5.《乐山“城市病”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调研报告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市社科联黄小平王素英帅彬康璇杜小三)6.《乐山市志(1995-2006)》(工具书市地志办)7.《乐山市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乐山师院邹大勇杜理才刘子金万有云李同果)二等奖(25项)1.《千年盐城五通桥》(资料书五通桥区政协易志隆)2.《我国农民权益保障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策研究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蒋易强)3.《家有小网迷,父母怎么办-孩子网瘾的预防和戒除》(科普书乐山市第七中学徐亚灵)4.《中国共产党乐山历史大事记》(资料书市委党史研究室)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基本要求》(论文乐山师院刘河燕)6.《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治理的法文化基因探析》(论文乐山师院龚卫东)7.《关于四川省乐山市2006-2011年度犯罪情况调查报告》(调研报告市检察院杨坤章丽梅周觅薛梅雷文莉)8.《乐山市市中区志(1996-2008)》(资料书市中区地志办)9.《加快旅游转型推进乐山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论文市委党校杨静秦利民杜小三康璇周雪梅)10.《山地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专著乐山师院郭剑英)11.《基于信贷配给视角对金融支持涉农经济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人行乐山市中心支行李强简洁梁锐锋)12.《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调研报告乐山师院章永张杨)13.《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认证与培养》(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刚娅张舸)14.《小康社会下医疗需求的新矛盾及对策》(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史良俊曾祥麒)15.《弘扬“沫若文化” 加快推进乐山文化强市建设》(论文市委宣传部课题组)16.《构建“双百”大城市实现乐山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乐山师院市环卫管理局潘乐李军刘军荣)17.《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本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乐山师院郑文杰刘笃成)18.《乐山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研究》(调研报告乐山师院邓健刘军荣罗富民)19.《关于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论文乐山师院汪伯文李桂霞陈媛惠)20.《临港经济:乐山加快发展的新空间》(调研报告市委党校刘国春许晓华马亚学毛丹赵平)21.《5﹒12地震灾区学校社会工作研究》(专著乐山师院陈天柱苏祥程勇余德刚宋军)22.《关于推进嘉州绿心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调研报告市委政研室)23.《基于高校内涵建设的档案管理探索》(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朱红)24.《以“交易方程式”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其近期通货膨胀成因》(论文市委党校马亚学)25.《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国家保密工作为视角》(论文市委党校邱家胜李代彬潘贵清)三等奖(30项)1.《小学生创造力品质的课堂培养策略实践研究报告》(论文乐山市徐家扁小学李雪梅徐红陈勇杜厚霞古瑞兵)2.《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1920-2010)》(工具书市图书馆学会秦红于天乐朱俊波卿玉弢)3.《何心隐》(专著乐山师院刘克稳)4.《基于灾后旅游重建的“汶川模式”研究》(论文乐山师院郑柳青邱云志)5.《文坛巨匠郭沫若》(科普书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张曦王素英叶翙芩潘思印郭菲雷莉)6.《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李忠东)7.《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经典之路”再析》(论文省郭沫若研究会何刚)8.《基于市场差异性分析的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策略》(论文乐山师院宋秋)9.《郭沫若与廉政文化读本》(科普书沙湾区纪委沙湾区监察局省郭沫若研究会)10.《努力推动乐山市市中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论文市中区委贾志华)11.《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叶长安)12.《我市稀土产业发展调查》(论文市发改委齐向东朱明杰余兴平)13.《商业金融服务乐山“三农”经济研究》(调研报告农行乐山分行吴锐代晓梅刘永强廖文勇涂绍明)1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周芹熊瑛吴丽虹)15.《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制度的沿革与特点》(论文市委党校赵平)16.《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努力实现马边与全市同步小康》(对策研究马边彝族自治县委郭正强)17.《井研国学》(专著井研县委宣传部井研县文广新局)18.《产城融合建设峨眉山市的“两化”互动“示范区”》(对策研究峨眉山市委党校余云川)19.《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地方政协工作研究》(论文乐山师院张继兰李良中)20.《民间非遗文化市场化道路的探索-夹江年画拓展开发的思考》(论文乐山师院刘芙蓉)21.《四川方言区师范生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调查与分析》(论文乐山师院任志萍)22.《故宫文物南迁史学刊》(专著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学术研究会)23.《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及金融支持研究》(调研报告人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肖华轩苏俊儒张宇华郝洁罗跃君)24.《张大千思乡爱国情怀三变探微》(论文乐山师院申东城)25.《沙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和思考》(对策研究沙湾区委伍定)26.《涉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关于乐山市涉法信访案件的剖析研究》(调研报告市委党校邱家胜沈建军王京星李代彬)27.《从文化内涵与文化结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杨高)28.《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切实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对策研究金口河区委刘吉祥)29.《郭沫若文化灯谜集粹-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科普书市工商局郜晋)30.《农村小学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调研报告五通桥区西坝小学李春华廖强张正堂王赟胡骞)。

对郭沫若的经典评价

对郭沫若的经典评价

对郭沫若的经典评价毫无疑问,郭沫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了,他早期创作的小说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极大欢迎。

郭沫若因诗歌而闻名于世,但她的小说却以其情节丰满,文笔流畅而脍炙人口。

他的作品糅合了哲理、电影式的描写方式、历史事件和感性的主题,反映出20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及思想转变的历史意义。

郭沫若具有鲜明而暴力的现实主义语言,他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最低阶级的苦难和挣扎,也可以栩栩如生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形式,而且反映出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精神和激情。

郭沫若的作品也涵盖了多种文化视角,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外读者的欢迎,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郭沫若的作品中,他借助鲜明而现实的描写方式为新中国文学所做出来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也不可能夸大。

他在文学方面的表现以及他多年来服务于文学的社会使命的付出,是他勇于站在沉重的政治镣铐之下,以最细腻的情感描绘出最真实的人性和内心魔鬼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背景下,郭沫若笔下的人物勇敢地把自己作为个体摆在那种政治与社会现实中。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创作的背景接近或远离现实,他都是用最贴近当时文化情境、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来描写、表达、感受和生活的。

他的作品彰显了他对一个快速变动的社会背景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朴素的表达技巧,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激励,而且能够从中看到更多的现实因素,激发出更深刻的思考。

郭沫若有句名言:“文学完成的是表达,心灵的审判,而生命的责任。

”他所写的文学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对自己文化背景、社会变革和生活情节的极其深刻理解。

整个作品群都具有时代性,反映出中国和东方文化的综合特点。

通过其情节完整、书写细致、表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作品,郭沫若确立了他在中国及亚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探讨郭沫若《女神》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艺术

探讨郭沫若《女神》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艺术

百家争鸣探讨郭沫若《女神》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艺术王池良摘要:郭沫若第一部诗歌集《女神》在我国新诗发扬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在这部诗集当中,郭沫若用激情和浪漫主义手法对旧物进行了抨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光明的呼唤,在诗句中表现出了五四时代精神,在我国新诗运动中地位比较高。

关键词:郭沫若;艺术风格;表现形式;感情基调在《女神》的创作中,郭沫若一改旧诗的创作路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从内心世界的角度出发,对客观存在的现实进行了反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诗句的语言热情奔放,作者的想象绮丽梦幻,所运用的夸张手法也恰到好处,这些都证明了在对内心中的革命热情进行表现时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的优势。

《女神》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新诗坛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掀起了一股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进行新诗写作的思潮,意味着我国的新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一、《女神》奇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女神》的追求目标——雄奇、明丽在《女神》当中,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性感并不克制,它对诗中的意象来进行描写时情绪并不冷静,反而将自己蓬勃的情感全都用一种爆发式的方式宣泄出来,用感情来对意象的色彩和神态来进行感受,手法极度夸张。

对郭沫若的诗歌作品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精雕细琢并不是他的一贯风格,他在写作的时候偏爱简单的勾勒,随意性特点比较明显,最终所展现出来的诗歌有一种挥洒自如的随性与潇洒,这种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意象就有一种壮阔的感觉。

(二)《女神》的感情基调——率真、明朗、壮阔、奔放在郭沫若浪漫主义情感中,不但有着个人的情感,还包括民族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如果外界发生了对他产生触动的事情,那么情感必然会决堤,情感的爆发无从遏制,用诗意的语言来讲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使其通过诗句为众人所知,在五四革命时期,郭沫若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更加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也正是这种方式,使得郭沫若的诗篇呈现出一种自然而又率真的感情。

对郭沫若评价500字

对郭沫若评价500字

对郭沫若评价500字
郭沫若是当代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理论家、教育家,其学术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使其名字成为当代中国的建筑界的标杆。

郭沫若促成了当代中国建筑的转型,其研究工作涵盖了从传统楼房到现代化建筑的各个方面,其理论影响了许多中国学者。

他重视空间、视觉、手工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联性,以及在设计中强调环境中立足于世界、和谐于时空、自适应于过程和发展。

郭沫若在建筑实践中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他在浐河河畔的孙家村示范村的设计中板块立体、木廊与楼台的应用,以及室内的使用示范,都被视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先驱者,开创了一个中国既古典又现代的建筑风格。

同时,郭沫若还集合众多学者,建立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建筑学术社团,在建筑理论以及实践领域内获得了重大影响。

总之,郭沫若是一位古代中国建筑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先导者,其批判性思维、实践方法和视觉理论对当代建筑学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也在当前中国建筑界开关革新的历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治学和用世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从治学和用世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3月Mar.,2012收稿日期:2011-08-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上半叶金文古史研究综论”(11YJC770015);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郭沫若金文古史研究”(GY2010C04)作者简介:侯书勇(1978-),男,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先秦史和近代学术史。

①转引自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一、引言就郭沫若古史研究而言,有学者认为他“是中国旧史学的批判继承者,更是中国新史学的缔造者和弘扬者。

从一定意义上说来,中国旧史学的终结和新史学的开端,也是以这位大师为标志的”[1]3。

但也有学者强调他“一开始便把路引错的”[2]376。

对郭氏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迥异,一方面与各人所持立场、评价标准不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史学研究前后“看法已经改变了好几次,差不多常常是今日之我在和昨日之我作斗争”[3]2分不开。

对于郭氏史学研究,若从治学和用世角度,循其“研究路径的进展”,并置于当时学术发展的背景中,当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郭沫若转向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生活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①的动荡时代。

在这古今中西大碰撞的激变时代,郭沫若与其同时代有识之士一样,将为学与用世相结合,以唤醒社会大众,使中国发展走上新途。

郭沫若早年从事文学活动即以此为志向,如他与同道创办的《创造》早期欲继承新文化运动并打破“文艺界为一二偶像所垄断,以至艺术之新兴气运,澌灭将尽”的局面[4]135;至1924年因译读日人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而“文艺的见解也全盘变了”,进一步认为“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到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志的咒文,是革命预期的欢喜”[4]201-207。

郭沫若走上了“革命文学”的道路,文学创作成为其唤醒民众从事政治活动的利器。

郭沫若《豕蹄》的阅读体验

郭沫若《豕蹄》的阅读体验

031JiaoXue YiDe 教学一得陈招全郭沫若《豕蹄》的阅读体验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古文字研究、翻译、外交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建树 。

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大师座次排名——“鲁郭茅、巴老曹”中的地位一度受到质疑,其人其文,自那以后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两极评价”的现象,但有争议非但不是该将之拒之门外的理由,反而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独立的思考。

其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其诗歌及历史剧,但他的散文及小说也同样不容忽视,今天我们要在这里讨论的是他的历史小说集《豕蹄》。

近代以前文言白话的历史小说多划分到集部。

郭沫若的《豕蹄》是其诗集《女神》与六部历史剧两座文学成就高峰中过渡的桥梁。

《豕蹄》,郭沫若在《从典型说起——〈豕蹄〉的序文》中就解释了书名的意义为“史题空托”,意在拿古写今、以古讽今。

《豕蹄》包括历史小说十篇:1923年至1925年的《漆园吏游梁》《柱下史入关》《马克思进文庙》,这是他的前期历史小说;1935年与1936年的《孔夫子吃饭》《孟夫子休妻》《秦始皇将死》《楚霸王自杀》《齐勇士比武》《司马迁发愤》与《贾长沙痛哭》,称之为他的后期历史小说。

前期历史小说既是抒发自身的穷愁,又是着对社会的现状、人性的扭曲理性而沉重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困惑;而后期历史小说则更近一步的关注现实,不但有明显的讽刺时政的意味,还洋溢着一种在苦难中迎难而上的坚贞,这与其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高昂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

贾谊和司马迁都是西汉文人杰出的代表,才高——贾谊的《过秦论》等政论散文及一些辞赋树立了中国文学上的标杆,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一部宏伟史诗;命苦——贾谊政论天下却倍遭嫉妒,屡被排挤,忧郁而死,英年早逝;司马迁受李陵之祸,惨遭宫刑,在炎凉世态之中只能以撰写《史记》为救命稻草。

此时流亡中的的郭沫若正是借两人悲惨的经历来写“愤”写“哭”,宫刑后的司马迁被朋友一次次不留情面地揭伤疤,但仍不改变初衷;贾谊直率,蔑作者简介:陈招全(1997—),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

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

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

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围绕古史分期、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历史人物评价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了一连串的学术争鸣,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争论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分析探讨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老一辈史学家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也可由此一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点滴路迹。

关键词:郭沫若;嵇文甫;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交缘真理越辩越明。

通过学术批判与学术争鸣,不仅可以推动学术观点的创新和学术思想的进步,而且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50年代初、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史学界先后分别围绕古史分期、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历史人物评价等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学术讨论。

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可视为其中一抹亮丽的缩影。

在嵇文甫去世50周年之际,全面梳理和分析探讨嵇文甫和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不仅对缅怀老一辈史学家的历史功绩具有一定纪念意义,而且对拓展嵇文甫和郭沫若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1930年3月,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新的叙述,并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同样经历过奴隶制社会阶段。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之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经面世就引起史学界的强烈反响。

1931年10月12日,嵇文甫在《大公报·文学副刊》①上发表了《评郭沫若的》一文,率先站出来对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进行评论,开启了他与郭沫若的第一次学术交缘。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迅速传播,中国社会现状和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嵇文甫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洞察到当时思想学术界的气候变化。

他在评论中首先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那独创的精神,崭新的见解,扫除旧史学界的乌烟瘴气,而为新史学开其先路的功绩,自值得我们的敬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 ,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 0多位 学者六载辛勤耕 耘 ,集郭沫
若研究精要文献之大成
2 0 0 6 年1 2 月 ,以杨胜宽教授作为课题 负责人 申报的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 十一五 ” 规划项 目——《 郭 沫若 研究 论著 精粹 汇编 ( 1 9 1 9 — 2 0 0 6 ) 》 获准立 项 , 在 随后 6年时 间 里, 四川郭 沫若研究 中心 、 文新 学院的 3 0多位老 师参 与 了 编选工 作。2 0 0 8 年 8月 , 编委会借到 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参 加 “ 纪念郭沫若 留学九州 大学九 十周 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 ”
二、 编选精 当, 分类科学
郭沫若研究文献多达一万 四千余篇 ( 部) , 如何选择便 成 为首先需要解决 的问题 。在编选之初 , 编委会便反复 了 讨论编选原则 。在编选过程 中, 编委会还根据编选实际 和 专 家意见修 改了编选原则 , 并最 终确定 了《 凡 例》 所规定 的 七 条编选原则 。这七 条编选原则既体现 了原 则性 , 也体现 了灵活性 , 很好地保证了郭沫若研究 文献 的选 录标准 。郭 沫 若是一个百科 全书式 的人物 ,涉及 的领域 非常广泛 , 在 学科专业细 化的今天 , 没有一个人 的研究领域涉及郭沫若 研究 的所有领域。为 了解决这一 问题 , 《 郭沫若研究 文献汇 要 》根据研 究领域和对象 的不 同分成 了以下 1 3卷 : 《 总论
己的研究领 域和对象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各 卷 , 大大地节 省了人们 的宝贵时间。由于《 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 只收录 了六百余篇 精要 文章 , 还有近一万四千篇( 部) 郭沫若研究
文 献没有 收录 , 这势必会给希望全面了解郭沫若研究现状
更改为 《 郭 沫若研究 文献汇要 ( 1 9 2 0 — 2 0 0 8 ) } , 并且重 新修 改 了编选原则 ,然后根据新 的编选 原则进行第二次编选 。
万多篇郭 沫若研究文献 中遴选出六百 余篇六 百余万 字的 精要文章结集成 《 郭 沫若研究 文献汇要 ( 1 9 2 0 — 2 0 0 8 ) 》 出
版, 满足 了广 大郭 沫若研究者 的需 求 , 必将推 动学术 事业
的繁荣发展 。为方便 广大学者 了解 和运 用这部巨著 , 笔者 拟就《 汇要》 的成 书过 程和编纂原则及 特色之处 进行 简要
郭沫若 学刊 2 0 1 3年第 4 期 ( 总第 1 0 6 期)
书评
评《 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 1 9 2 0 — 2 0 0 8 ) )
王 文 华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八一四厂 , 四川 成都 6 1 4 0 0 4 )
郭沫若是 “ 球形天 才” , 是百科 全书式 的文化 巨人 , 他 留下 了数千万字 的文化遗 产 , 非 一般作家 、 学 者可 以望其 项背。有关郭沫若的研究资料极其丰富 , 可谓汗牛充栋 , 即 使郭沫若研究专家也很难 了解其全貌 , 把握其精要。因此 ,
2 0 0 9年 4月 , 编委 会专 门邀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界 、 历史
学界的专家来乐山对课题成果进行集体 会诊 , 会 后根据专
的人带来遗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作为附卷出版了《 郭 沫 若研究 资料索引》 ( 以下简 称《 索引》 ) 。该 《 索 引》 搜集 资料 全面 、 分类编排合理 , 为人们 按图索骥 寻找相关 文章提供
( 责任编辑 : 廖久明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0 作者简介 : 王文华( 1 9 5 7 一 ) , 男, 中国核 _ r - - _ , E集团公 司八一四厂 高级工程师。
7 4
能有一套反 映郭沫若研究 总体概况 的精要文 献便成 了广 大郭沫若研究者的迫 切需要 。乐山师范学院在近 3 0年积 累基础上 , 组织 全校 3 0多位 老师 , 经过 6年多努力 , 在一
开十余次 工作 会议 。经过 近 6年 的艰辛 工作 , 编委会终 于 从1 . 4 万余篇/ 部 的郭沫若研究文献 中精选出了 6 0 0余篇文 章结集出版 , 真可谓汇集郭沫若研究精要文献之大成。
的机会 , 向与会专家学者征求 了意见 。编委 会最终将题名
卷》 《 史 实卷 》 《 交 往卷 》 《 思想文化卷》 ( 上、 下卷 ) 、 《 文学 ・ 诗 歌卷》 《 文学 ・ 戏剧卷》 《 文学 ・ 小说 、 散文 、 中外文学 比较卷》 《 历史卷 》 ( 上、 下卷 ) 、 《 考古 、 古文字卷 》 《 教育 、 新 闻出版 、 书信书法卷》 《 研究之研究卷》 。 如此一来 , 人们可以根据 自
总之 , 这套《 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 》 不仅让我们穿越 时
空, 看到 了一个才 华横溢 的文化 巨人郭沫若 , 更 保存 了近 9 O 年郭沫若研究成果的重要文献 , 为将来的郭沫若 研究 打
下了坚实 的基 础 , 必将为促进学术 事业 的繁荣发展 、 实 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发挥应有 作用 。
了极大方便 。
家意见进行 了第三次编选。2 0 1 0 年9 月, 编委会聘请中国 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蔡 震为整个 《 汇要 》做审定把关工作 。 2 0 1 1 年初 , 编委会就《 汇要》 编选事项 征求 了章玉 钧 、 谭继 和、 王锦厚 、 祁 和晖 、 彭邦本 、 魏 红珊等川籍郭 沫若研 究专 家 的意见。综合各方面意见 , 编委会最后确 定了各卷所选 篇 目。为 了解决编选过程中遇 到的各种问题 , 编委会曾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