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论

合集下载

文献学概论题库

文献学概论题库

《文献学概论》试题(一)一、填空题(1分X20=20分)1.宋末元初著名学者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即2.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有三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o4.别集的编排体例有、、三种。

5.我国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o6.我国历史上的“三通”是指、7.古籍按刻书单位可分为、、o8.校勘的方法主要有、、、______ 四种。

二、判断正误:(2分X5=10分)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属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的作品总集。

()2.藩刻本质量精良,为历代藏书家所重视。

()3.校勘的目的是改正古书中的错误。

()4.校勘记用语若为“某,某书作某”,则可推知所用校勘方法为对校法。

()5.我国古代的藏书印章内容丰富,其中的一类为记事印,如鲍廷博的“老屋三间,赐书万卷”。

()三、名词解释:(4分X5=20分)1.文献学:2.丛书:3.善本:4.敦煌学:5.佚书:四、简答题:(6分X5=30分)1.简述文献载体形式的演变特征。

2.简述别集在文献研究中的价值。

3.索引通常包括哪些内容?4.文献亡佚的原因有哪些?5.简述伪书的价值。

五、论述题:(10分X2=20分)1.试述如何根据古籍本身的特征、记载来鉴别版本?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献学的认识和看法。

《文献学概论》试题(二)一、填空题:(1分X20=20分)1.我国正式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是由郑鹤声、郑鹤春撰写的2.文献按其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3.我国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4.我国古代纸质文献的装订形式主要有、5.官刻本包括许多类型,如6.古典文献讹误的类型有、、、、_ O二、判断正误:(2分X5=10分)1.《全唐诗》属断代的不加选择的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2.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3.书帕本一般学术价值较高。

()4.校勘记用语若为“某本某下有某字”,则可推知该文献讹误的类型为脱文。

()5.我国古代的藏书印章内容丰富,其中的一类为记事印,如毛晋的“开卷一乐”。

中医文献学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文献学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文献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相关文献,探索其中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学科。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概论旨在全面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历史、发展、分类与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其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更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文献的分类是中医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中医文献可分为经典医书、方剂、医案和医话等几大类。

经典医书是中医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方剂则是中药学的重要部分,是中医治疗常用的药物组合与应用方法的总结。

医案记录了医生在实际临床中的治疗案例,是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依据。

而医话则是医生们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重要载体。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和文本研究两个方面。

文献考证是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比对和分析,还原中医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考证需要对文献的篇章结构、文字用法、用词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文献的时代、作者、来源等重要信息。

而文本研究则是对中医文献原文的深入解读和探讨,从而揭示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文本研究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解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医学环境,以揭示中医学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传统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也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中医文献,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通过查阅、理解和分析文献,培养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

《中医文献概论》学习体会

《中医文献概论》学习体会

学习中医文献学概论体会
王萍 62017070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直对中医有着很高的崇拜思想,今天有幸接触到中医文献学学习,而且能遇到知识渊博的教学老师,更是幸上加幸。

中医文献学既是一般文献学的一个分支,自然是在一般文献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的专业特点,分化出来的一种专业文献学;是运用一般文献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原则、方法等,说明中医文献的有关问题;是在对中医文献具体研究和总结前人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或说明中医文献中的有关问题。

就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论,其研究对象,仍以古典文献为主,因而中医的文献学,实则为中医古典文献学。

其形成的基础,包涵的内容及目的意义,仍在于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应用。

南药版: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讨整理和利用中医药文献的方法和理论的一门科学。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了解了“文献”的来源,知道了中医相关的典籍,通过概论的学习了解了中医文献这门课程即将呈现的内容。

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不得不感慨下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中医,更是广泛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各朝各代的典故及其多样化的医案,还有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其涉猎的广泛,所有这些的汇聚,使得这门课程更加精彩,而也深深的吸引了我,期盼着下次的课程,希望有更多的收获。

作为一名飞中医药大学出生的学生,这门课程相当于是初次接触中医相关的内容,在试着了解及深入中华文化的精髓,满足自己对中医知识的渴望,希望以后也能多多涉猎中医方面的内容,能够结合现代所学,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服务与患者,有助于自我研究。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文献学概论文献学概论复习题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起源;(1)、“文献”一词的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的起源“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的起源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揭示(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知识的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的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根本任务,都是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的。

3、现代文献学的起源;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

文献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

文献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古典文献学研究哪些内容?A:古籍的辨伪、辑佚B:古籍的注释、编纂C:古籍的分类、编目D:古籍的版本、校勘答案:ABCD2.广义的校雠学由()开创。

A:郑樵B:欧阳修C:刘向、刘歆父子D:杜预答案:C3.刘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曰雠”。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比今天的“校勘”意思宽泛B:是对校的意思C:比今天的“校勘”意思狭窄D:和今天的“校勘”意思相同答案:BC4.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A:对B:错答案:A5.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我国古代文献的载体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简帛B:甲骨C:羊皮纸D:纸张答案:C2.和竹简直接相关的字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册B:典C:椠D:卷答案:D3.“缥”的意思是下列哪一个?A:漂白B:青白色C:通“漂”D:青色答案:B4.“韦编三绝”是指读书勤奋,连缀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

A:对B:错答案:B5.“卷”和“帙”是相互配合之物,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故合称“卷帙”。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以下内容属于编述的有()。

A:两汉传注B:先秦诸子C:史部群书D:六朝义疏答案:ACD2.别集的编纂包括()。

A:他人代编B:两人合著C:多人合著D:作者自编答案:AD3.以下属于地方志内容的有()。

A:职官B:风俗C:艺文D:山川E:物产答案:ABCDE4.佛典包括()。

A:《老子化胡经》B:藏译佛经C:汉译佛经D:《南华经》答案:BC5.学术翻译中汉译文献可分为三个时期()。

A:清代后期B:明末清初C:20世纪D:明代前期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我国现存的典籍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永乐大典》B:《艺文类聚》C:《元和郡县志》D:《巴郡图经》答案:D2.现存的史志目录不包括下列哪几项?A:《中经》B:《晋中经簿》C:《七志》D:《七录》答案:ACD3.《四部丛刊》三百五十种,《续编》八十一种,《三编》七十三种,编者是下列哪一个?A:郑振铎B:沈云龙C:王云五D:张元济答案:D4.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共4107种,4000册,至今未出者533册。

文献学概论第一二章

文献学概论第一二章

• 文献整理知识 版本学 校勘学 目录学 文献整理方法 抄录 注释 翻译 辨伪 辑佚
• 文献形成 著述 编述 抄纂 • 流传过程(典籍聚散) 刊印 收藏
• 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理论研究 学科性质、范围、特征 学科历史与发展 文献学方法研究 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研究 新载体时代文献方法研究 新载体及技术 数字化问题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未来方向,顺应 这种变化,是时代向古籍整理工作提出的新要 求。 ”
——杨牧之《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一、甲骨
•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 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通称甲骨 文。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 。 • 甲骨文是主要为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 室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 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 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 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 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 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 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 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 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 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 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 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 来忧惧。”
《文献学概论》
贾玉文 编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

文献学概论复习题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得起源;(1)、“文献"一词得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得起源“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得〈<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得史学,即文献学."(3)、“文献学”研究得起源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得著作:〈〈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得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2、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与动态得揭示(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得研究对象都就是文献—知识得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得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得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得根本任务,都就是要实现知识得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就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得。

3、现代文献学得起源;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得《现代文献工作得基本概念》。

袁先生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一词,就是以此区别于中国得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就是现在说得”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得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得学科”。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概论文献学概论复习题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起源;(1)、“文献”一词的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的起源“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的起源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揭示(3) 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知识的载体。

其次,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的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根本任务,都是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的。

3、现代文献学的起源;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

袁先生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一词,是以此区别于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在说的”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4、文献学研究内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文献应当是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包含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

其次,文献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包括文献生产、整理、揭示、传播、收藏和利用等的社会运动过程,文献价值及其实现、文献与文化学术的关系等方面。

再次,文献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文献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等。

最后,包括文献学基础理论,如文献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文献学史等,一起构成动态的有机整体。

(2)文献学研究存在的问题①文献学的理论研究薄弱:关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仍众说纷纭,分歧较大;②学科体系的构建还需大量的研究成果加以充实和支持;③文献观、文献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法论等方面探讨较为薄弱;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④研究人员较为分散等问题仍然存在.5、文献四要素及其各种关系;文献的要素:(一)知识、信息:这是文献的核心要素,是概念化的非物质形态。

(二)载体:它必须是物质形态的东西,是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文字、符号、音像、音频、视频:这是有形的知识、信息。

(四)记录:三者的桥梁6、再生文献生产与原生文献生产的含义;再生文献生产:社会文献生产组织运用抄写、印刷等复制方式,将原生文献批量生产,转化为社会产品的过程。

原生文献生产:作者为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文献。

7、我国古代出版机构有哪三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官刻:特点:资金充足、编辑认真、校勘严谨、质量可靠、用料讲究而大方。

类型:儒家正经、正史为主,以及编辑大型类书,卷册浩繁的释藏、道藏等。

坊刻:特点:唯利是图、偷工减料、校勘不善,使人不可尽兴。

类型:力求迎合社会的需求,刻印适应科举考试用的类书和民生所需的医卜星相杂书,各种形式的通俗文学。

私刻:类型:以文集为多,也兼刻一些正经、正史。

特点:同官刻一样。

8、简述我国的活字印刷史:(1)非金属活字泥活字:北宋毕昇——清道光咸丰年间翟金生《泥版试印初编》李瑶木活字:元王祯《大德旌德县志》;明官方报纸《邸报》;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2)金属活字铜活字:始于明代,无锡华氏和安氏是代表人物。

华氏的《宋诸臣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安氏的《正德东光县志》,是我国唯一一部铜活字本方志。

9、我国对图书质量管理的规定是什么?1997年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10、我国和西方在再生文献管理上各自采取的方法;(1)我国文献生产单位的设立管理上采取审批制,在对再生文献内容的管理采取追审制。

(2)西方国家无论在文献生产单位的设立上,还是对再生文献内容的管理上均采取追审制。

11、二十四史、十三经的典籍有哪些?《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印刷纸张的重量表示方法;重量:以定量及令重来表示。

定量(又称克重):就是纸张每平方米的重量,标准规定以克来表示,一般写作g/m2。

令重:是表示每令纸张(500张)的总重量。

计算如下:令重(千克)=纸张的面积(m2)x 500(张)x定量g/m2/ 100013、我国古籍的版式结构、装帧形式、书册结构;(1)版式结构:古籍单页版式包括版框、界行、版心、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等名称,现分别介绍: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周的围线。

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

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

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

天头,是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耳,是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2)书册结构:包括书衣、书签、书名页、书首、书根、书脑、书脊(3)装帧结构: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包背装和蝴蝶装的区别在于:包背装书口在外,用纸捻穿订。

蝴蝶装书口在里,用浆糊粘连。

14、国际标准书号(ISBN)结构与特点、国际标准音像制品编码(ISRC)的结构;国际标准书号结构:由以“ISBN”为标志的四段(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校验码)十位数字组成,各段间以连字符联接。

如:ISBN 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校验码特点:(1)ISBN编号采用10位数字定型定长的结构,同时各段编号(除校验位之外)长度可变。

(2)采用错位分档的办法,设置组号和出版者号,保证ISBN编号分段的惟一性。

(3)设置校验位,有很高的查错功能。

(4)整个编号结构的层次性,便于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分散管理及各种自动化处理。

ISRC的一般结构形式以大写字母“ISRC”为标志的5个数据段(国家码、出版者码、录制年码、记录码和记录项码) 。

各段之间以连字符“一”相隔。

5个数据段的总长度为12个字符。

15、ISBN升位方案ISBN将于2007年1月1日起由10位升至13位。

现有的ISBN前将加上“978“。

升位后的13位ISBN号将与现在的图书EAN 13位条形码完全相同。

当已有号码容量消耗完时,原ISBN号码前将加"979"。

如果ISBN前加“979”,校验码可能也会随之变化。

16、总集、丛书、别集的区别;(懂的区别具体书籍)总集是按一定的体例将两家以上的作品编在一起的书,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全唐诗》等;别集是按一定的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集在一起;丛书是将若干单独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的出版物;17、按写作方式对文献分类有哪些类型?1、著作:就是前无所承,在内容、体例上具有创始立新的写作。

2、编述:就是前有所承,把已有的资料,用新的体例整理编写成通俗适用的另一种书。

3、钞纂:把纷杂的文献资料或着作,加以排比,分门别类地辑录成一种新体式的书。

4、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表达出来。

18文献整理工作包含哪些方法?注释:即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对文章中的语汇、内容等所加的说明。

考证:则是经过考察从而证明,即根据有关资料或事实的收集、鉴别、归纳、考核,证明书中记载内的是非。

辨伪:就是通过对古书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书中附益情况的考核,来辨别书的真伪,并进而估价书的使用价值。

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将其概括为八条:“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抄写:以手写的方式形成文献辑佚:是将佚书保存在现有书籍中的文字资料搜集、整理、考订、编辑成册,以恢复佚书全貌或部分面貌的工作。

19、书院刻书的历史,主要刻本有哪些?书院刻书起源于唐朝,在元代最为兴盛,代表刻本西湖书院的《文献通考》;条件:第一,书院拥有大量藏书,其中多有善本。

第二,书院拥有大量学田,这是刻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山长学术水平较高,精于校勘,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刻书的质量,第四,众多的书院生徒,为书院刻书提供了市场。

20、文献增长与文献老化规律的应用;(1)文献增长规律:①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文献的增长情况。

但是指数增长规律是指每一年的文献积累量而言,与所研究的文献的学科和时间有关。

它是个理想模式,没有考虑许多复杂因素对文献增长的限制。

②文献逻辑增长规律:是文献增长速度分阶段而不同:在初期以及急剧增长的阶段,近似指数增长曲线;以后渐趋平稳,接近线性,再后速度减慢,最终不再增长而接近停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