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它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面貌,为后人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注重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勘和研究。
这些古代文献包括经典著作、历史记载、诗词歌赋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校勘,可以还原出原始版本,并修正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变异。
同时,通过对这些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
其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对古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研究。
在进行对古代文献内容分析时,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背景和环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并将其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
此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对古代文献的传承和保护。
由于古代文献多为手抄本或刻本,存在着易损坏、易丢失等问题。
因此,专业人士需要进行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保存下来,并为后人所用。
最后,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它与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通过与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化。
总之,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内容、背景和传承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 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 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 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 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 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 相传多为孔子所作, 或认为是孔子删改, 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 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 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 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 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 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 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 出于孔门后学之手, 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 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 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 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 官方所藏《诗》《书》, 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 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 但远未被烧绝, 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 1.西汉宣帝时, 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 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 刊成石碑, 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 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 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等方面。
中国的古代文献可以分为典籍和非典籍两大类,典籍主要指儒家经典,如《诗经》、《易经》、《论语》等;非典籍则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史书、祭祀文献、医药典籍等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献学的基础研究和辅助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收集整理工作首先需要对古代书籍进行调查、分类和编目,然后对古代书籍进行泛读和精读,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比较和整理形成基础文献。
同时,还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考古学、碑学和典籍补遗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内涵。
古代文献的研究阐释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阐释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辞章学、经学、古籍学、文献学等等。
研究阐释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探求其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获得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在研究阐释中,还需要结合当代学问和现代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保护传承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献在传承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损失和衰退等问题。
因此,保护古代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应承担的责任。
保护工作包括古代文献的修复与整理、脱敏和数字化等方面。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古代文献,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主要任务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思想和文化。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阐释,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揭示其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可以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以及文献学方法的探讨等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大主干知识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献的分类文献的分类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它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的。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包括政治文献、经济文献、文化文献、历史文献等多个类别。
其中,政治文献主要记录了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家的言行;经济文献则主要反映了古代经济活动、商业贸易以及物价变动等方面的内容;文化文献则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文献则是对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文献的考证文献的考证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对文献的比对、分析和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的考证需要运用到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文献源流考证、文字考证、编年体系等。
其中,文献源流考证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文字考证则是通过对文献中使用的文字、词语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文献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编年体系则是通过对文献中的记载和事件的比对,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时间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
三、文献的价值文献的价值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包括文献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文献作为古代社会的记录和见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文献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推动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此外,文献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的考证可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挖掘出文献所蕴含的史料、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d5f5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3.png)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主要内容是文献保存、
文献版本的研究、文献的分类、文献的编著及其它内容。
自从近70年来,古典文献学已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既有历史学、文学、考古
学以及其它跨学科的研究,也有其它研究内容的融合,涵盖了学术研究的
多个方面。
以下将介绍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要素和发展史。
一、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要素
3、文献的分类:根据文献的类别不同,可以将文献分为史书、典籍、理学、经学、古代文献、文学作品等多种类别,深入分析其中的文献发展
演变及文献的内容。
二、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史
我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春秋时期,当时开始出现了专
门研究古典文献的著作,如西汉左丘明的《名家列传》、《苍梧列传》等,就是古典文献学的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5月15日8:00—6月15日18:00。
题目: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复制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墨子·天志》)2.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汉书·古今人表序》)二、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要求:答题逻辑思路清晰,文字表述流畅,最好能提供具体的例证,每小题作答一般不少于400字。
)1.试述校勘中贸然修改古书的危害。
2.试述版本鉴别的主要依据。
《中国古典文献学》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汉语言文学_____学习中心____内蒙古_____题目: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复制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墨子·天志》)答: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
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
译:所以说天子是天下极尊贵的人,天下极富有的人。
所以想要贵富的人,对天意就不可不顺从。
顺从天意的人,同时都相爱,交互都得利,必定会得到赏赐;违反天意的人,分别都相恶,交互都残害,必定会得到惩罚。
既然这样,那么谁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呢?谁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呢?墨子说道:“从前三代圣王禹、汤、文王、武王,这些是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的;从前三代的暴王桀、纣、幽王、厉王,这些是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的。
”2.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汉书·古今人表序》)答: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译:自从文字形成以来,先世诸民可以知道并流传下来的,自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见于经典,而他们的臣子却不能得知并称呼了,诸子百家都对他们谈论得很多,虽然不能从孔子那儿加以考察,但都记载在文章中,无外乎显善昭恶,劝诫后人,所以广泛流传.孔子说:“我哪敢当圣人与仁者啊?”又说:“能多施恩惠于人又济世济民的人,非但不止为仁者,也可称圣人了.”“智者虽能明事,远不及仁者能济世的,怎能算仁?”“生来知道的,是上者;通过学习知道的,其次,有所不通而学习的,又其次;不通而不学的,这是最下等的人.”又说:“中庸之人经过逐渐的训导,可以知道上智之人所知道的道理.”“只有上智和下愚的人不可改变.”二、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要求:答题逻辑思路清晰,文字表述流畅,最好能提供具体的例证,每小题作答一般不少于400字。
)1.试述校勘中贸然修改古书的危害。
答:勘中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而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书籍大多都已经不是原版,很多都是经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改动。
所以勘中无法准确的判断要以那一个要以那一个时期的那一个版本的作为修改的参照,而且古书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翻译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事件的看法,如果在校勘贸然的惊醒修改很容易就在其中参杂了我们现代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是去了对古书所产生时代的探索意义了。
同时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真正揣摩古人写书的真正意图的向体现的真正思想,贸然的改动添加自己的思想成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变相修改。
自然而然贸然的修改古书是有危害的。
2.试述版本鉴别的主要依据。
答: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
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
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
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
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
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
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
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
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
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
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
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
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
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
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纸张: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
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
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
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
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
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
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
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
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
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
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
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
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
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
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有助于鉴定的其他旁证: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
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
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
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
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
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