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下一代古典文献学研究人才

如何培养下一代古典文献学研究人才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智慧结晶。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古典文献学研究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激发下一代对古典文献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培养任何领域人才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和了解古典文献的魅力。
比如,讲述古代文人的趣闻轶事,展示古代典籍中的精美插图,或者组织古典诗词朗诵比赛等。
在中学阶段,可以开设一些古典文献学的入门课程,介绍古典文献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价值,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献作品,如《论语》《孟子》《史记》等,并组织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高等教育阶段则是培养古典文献学研究人才的关键时期。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系统性和专业性。
除了开设古典文献学的基础课程,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还应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历史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古籍整理、编目、校勘等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优秀的教师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高校应该吸引一批在古典文献学领域有深厚造诣、富有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融入教学中。
同时,要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和互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和研究机构要加大对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投入,购置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建立专门的古籍图书馆和研究室。
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前沿研究成果。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104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专业点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设置是2001年,2002年开始招生。
本专业点自设置以来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本学科注重文献学基本功的训练,关注出土文献的整理,强调文献学与文学史、文艺学的结合,硕士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体现文献学特色。
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学者张三夕、高华平、王齐洲等教授为导师。
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有关项目,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编写出版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选读》等有关教材,迄今已招收近十届研究生,毕业七届研究生,成绩优良。
毕业去向较理想,其中有的考取国内重点大学(如南京大学)博士生,有的在高校任教(如武汉通讯指挥学院、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等),有的在重点高中任教(如中山市一中、重庆八中等);也有的考取国家公务员(如中国工商联公务员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能胜任在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并能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和整理研究。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符合学校有关提前毕业的各项要求,可申请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为37学分。
其中: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古典文献学专门人才。
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掌握坚实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研究、教学、古籍整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愿意为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服务。
二、研究方向1、戏曲文献研究2、诗歌文献研究3、出土文献研究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相关条例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必读和选读书目1、吕思勉《经子解题》;2、皮锡瑞《经学历史》;3、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4、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5、李致忠《古籍版本学》;6、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8、陈垣《校勘学释例》;9、张心澄《伪书通考》;10、冯浩菲《中国古籍整理体研究》;11、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12、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13、王重民《中国古籍善本目录》。
重要刊物:《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历史研究》《文献》《文学遗产》《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典籍与文化》《古籍整理学刊》。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050105)●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维国)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哲学Philosophy(2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the South-North Dynasties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唐诗文献入门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旅游与中国文化民俗旅游学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明清女性文学研究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古代小说文献学古代戏曲史料学中国小说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美学小说文献学古代小说与社会《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先秦两汉诗学史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3、实习4、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古典文献学培养方案

古典文献学培养方案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文学、历史等领域的重要学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古典文献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
一、引言古典文献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培养方案旨在发掘和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古典文献学人才,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发展。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为基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基本课程包括古代文学史、古代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理论方法及古籍整理与研究等,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古典文献学基础。
选修课程则包括专题研究、古典文学与文化、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古籍版本目录学等,旨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籍阅读与翻译、古籍整理与编纂、文献学研究项目、学术报告与讨论等。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堂互动与实践操作。
课程评价综合学术成果与课程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术表现。
五、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
我们将选拔和培养高水平教师,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保障教学质量。
六、培养质量保障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机制及跟踪调查与反馈。
我们将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
七、结语古典文献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为我国古典文献学领域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050104)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050104)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必须具有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3、一般应精通一门外国语,有条件的应选修二外,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本应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1)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20世纪以来,甲骨文、金文和简牍帛书等文献资料的不断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佚书,提供了大量研究语音、语法、词汇、历史等的语料和史料。
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思想史研究方面,它能为我们提供较为真实的文本,为我们提供早已残缺不全或湮没无闻的思想史资料;与传世文献对照,可以对传世文献进行校读,有助于对古籍形成过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古籍真伪的辨别和时代的判断。
出土文献的发现对我们的学术视野和思维定势也造成很大的冲击,把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趋向,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我校古文字学科起步较早,具有完整的研究梯队,涵括了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古文字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黄天树。
黄天树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代表作有《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殷墟王卜辞的分期与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等。
他是著名的甲骨学家,是甲骨分类与断代的权威学者,他还利用甲骨材料进行语言学、殷商史的研究,其所建立的甲骨形态学把甲骨缀合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和他指导的博硕士研究生的甲骨缀合成果以方法科学、缀合数量多且准确率高而享誉于国际学术界。
河南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4)一、学科概况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
2011年获得批准并开始招生。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与传统文化研究。
本学科注重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强化文献整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文献学与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密切结合,达到培养能够胜任阐释、弘扬古代传统文化专门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术梯队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术研究成果较为丰厚,在国内外文献学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占用比较重要的学术地位。
二、培养目标具有较为扎实的文献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较为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独立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可在一般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古典文献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或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相关的文化、出版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三、研究方向A、古代中原文献整理与研究B、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学习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进行校点、译注、编纂等整理研究,探讨如何对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有坚实文献学基础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学史和文艺学研究。
】C、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前三个学期进行硕士必修课程和指定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至少要修满35学分。
后三个学期进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撰写与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五、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本学科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类,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要求研究生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
六、教育实习与社会实践本学科的研究生,要求在学习期间,适当安排一定的教学实践课程,主要由导师或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评定成绩,获得相应学分。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古代汉字阅读能力和研究方法论素养,能够独立开展古典文献研究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与教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1.系统学习汉字学、古代文献学、古代文化等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2.具备扎实的古代文献阅读能力,能够准确理解、翻译和解读各类古代文献。
3.培养具备独立研究能力,能够选题、设计和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并能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文献。
5.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具备独立承担项目研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培养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古代文献学导论:介绍古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
(2)汉字学:介绍汉字的形态、结构、演变和发展。
(3)古代文化与社会:介绍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宗教、思想等相关内容。
(4)古代文献阅读与研究方法:教授古代文献的阅读、解读和研究方法。
(5)古典文献研究进展与前沿:讲授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前沿。
(6)外语(英语、日语、法语等)课程: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古典文献研究成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可以自由选择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古代汉字研究、古代文化专题研究、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等。
四、培养环节与要求1.学术报告与论文讨论会每学期进行学术报告与论文讨论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要求学生参加并撰写相关学术报告。
2.学术讨论班每学期学术讨论班,学术讨论班由导师或本领域知名学者主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3.科研实践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要求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团队研究,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研究任务。
4.学位论文硕士生要求在学习期满后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博士生要求在学习期满后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学术创新和原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审视古文献发展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古代关于文献整理、说解、研究的历史。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 42 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 30 学分(公 共必修课 5 学分,学科通开课 6 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 6 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 环节 2 学分;学位论文 10 学分。
2 36 1
Study of Classical Texts 2 36 1
Methodology of Linguistic Studies
2 36 1
位
20111043 文献学研究
Bibliography Studies 2 36 2
课 20111044 文字学专题
Study of Philology
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 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加强研究生古籍研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研究资料处理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要有着重研 读的经典,在研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并进行检查。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专业代码 050104)攻读
选
20111050 音义文献研究
修
Studies on Documents of 2 36 3 Phonetics and Semantics
课
20111051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
Study of Chinese
2 36 4
Linguistic History
20111052 中国古代制度史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System
2 36 3 2 36 4
3.论文撰写:开题报告通过,选题即最终确定,此后集中力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导师 与指导小组成员应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掌握进展情况,指导修改。论文必须在第六学期中段 完成。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学位论文完成 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 2 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 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 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思想端正,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较坚实的国学、域外汉学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古典文献、古典语文学专业知识, 能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典籍材料。毕业后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胜任高等院校和其它部门的相 关工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 20000003 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ology
1 18
1
学 科 通 开 课 学
20111151 语言专题研究 20111152 经典文献研读 20111153 语言研究方法论
Special Topics in Linguistics
2 36 2
研 20111035 音韵学专题
究
方
向 必
20111045 训诂学专题
修
课 20111046 版本目录学
Hale Waihona Puke 20111047 校勘学Monographic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onology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xegetics Study of Edition and Bibliography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该门外国语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并有 一定的听说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
以典籍释读为基础,侧重于传统语言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传统语言学典籍包括文字、 音韵、训诂学典籍及古代经史传注)。
2.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
基于古文献之理解与阐释,侧重对四部群书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和总结。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 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具体负责、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 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中除讲授外,适当采用研讨等方式,重视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 科学研究的能力。
Collation Studies
2 36 3 2 36 1 2 36 2 2 36 2
20111157 专业英语
Specialized English
2 36 2
20111048 《说文解字》
Shuo Wen Jie Zi
2 36 3
20111049 出土文献
Unearthed Documents 2 36 3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 2 门 并取得 B 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领域值得研究、较 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应有一定新意。
2.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理 由,该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构架,材料准备情况,研究方法,时间计 划。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 3 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 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 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学 学 开课 备注
分 时 学期
20000001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72 2
公 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Theory and Practice of
必 修
20000002 论与实践研究
课
Socialism with Chinese 2 36 1 Characteristics
5.论文答辩:在每年 5 月底或 11 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5 人组成。经全体委 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 践、挂职锻炼、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 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 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 2 学分。
2 36 4
20111053 中国文化史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2 36 3
20111054 中国宗教专题
20111055 汉语诗文韵律研究
补 20111042 古代汉语 修 课 20111056 中国古代文学史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Study of Rhythm in Chinese Poetics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 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 8 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 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 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 1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