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第十册《七律·长征》word教学案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意义和长征精神。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记忆《七律·长征》的内容。
2. 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3. 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理解《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和诗意表达方式。
2. 掌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感悟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本《七律·长征》2. 课件或PPT3. 学生的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1. 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事件。
2. 提问:你们知道长征的目的是什么吗?为什么长征被称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讲解:1. 展示课件或PPT,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教师朗读《七律·长征》,并讲解诗的格律和韵脚。
3. 讲解诗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 学生跟读诗句,师生共同体验诗的韵律和美感。
理解:1. 学生小组讨论,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回答几个关键问题:a. 诗中的“长征”指的是什么?b. 诗中的“崇山峻岭”、“雪山草地”等景象有什么意象?c. 诗中的“行军”、“永不停息”,体现了什么思想和精神?d. 诗中的“三月的阳光,明媚的红旗”,有什么象征意义?3. 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的意义。
创作:1.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动交流。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意见。
总结:1. 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自由发言。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学案设计精选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学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红色诗词》中《七律·长征》一诗。
详细内容涉及诗背景、韵律、意境以及深层含义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七律·长征》背景,理解长征伟大意义。
2. 掌握诗词韵律和节奏,体会诗词音乐美。
3. 品味诗词中意象,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词韵律和意境理解,以及诗人情感表达把握。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词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精神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七律·长征》诗句卡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长征视频,让学生解长征背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过程一:观看视频,解长征背景。
过程二:邀请学生分享对长征认识和感受。
2. 诗词朗读与解析过程一:全班齐读《七律·长征》,感受诗词韵律美。
过程二: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 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过程一: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
过程二: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过程一: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情景。
过程二:各小组分享实践情景,全班讨论交流。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过程一:教师选取一首类似诗词进行讲解,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
过程二: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尝试分析其他类似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诗词背景2. 诗句解析3. 意象与情感分析4. 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七律·长征》中意象,并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理解。
答案:意象分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长征精神理解要围绕勇敢、坚定、团结等关键词展开。
2. 选取一首其他红色诗词,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对《七律·长征》有深入理解。
2013年语文A版第十册《七律·长征》word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第九册——《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大沥中心小学刘文洁1.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的课文。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全这首七律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联8句,但却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突出和强调了红军蔑视困难,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2.学生分析学习者是南海市大沥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即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试验五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掌握了网上阅读、查找资料,利用学习辅助软件自学的能力,而且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经通过上网大量阅读了与长征相关的资料。
3.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本诗距离学生生活现实太遥远,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点,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两次整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诗文,以读悟情。
第一次,通过整合课前学生利用百度收集的资源体会“远征难”,第二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整理相关资料,以此了解理解红军把远征当做平常事。
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⑴本课的教学分为五个步骤:A、走近长征触动诗情B、初读诗文把握节奏C、资源整合体会艰难D、网络阅读自主探究E、总结提炼升华感情⑵教学方法A、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情景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指导归纳法、自主探究法进行教学。
语文A版第十册《七律·长征》word教学设计(详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读写:远征、逶迤、磅礴。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了解宏基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红军的英勇豪迈。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3、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红军的英勇豪迈。
三、教学前准备1、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出示PPT:毛泽东)⑴大家知道他是谁吗?⑵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那么对于他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⑶看来同学们对伟人毛泽东都有一些了解,我们就一起随着这一组课文走进毛泽东,去了解这位伟人的凡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
我们的主席啊,可谓是文武全才,他不仅是革命家、战略家,还是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诗作吧!(生齐读课题)2、看看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发现,讲解如下:⑴七律是诗体名,七律也就是七言律诗。
言就是字的意思,七言就是指每行诗有七个字一共八行。
七律诗虽短,可是所要求的写作技巧是很高的,对于押韵、平仄、对仗是相当的讲究。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查查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找一些七言律诗来读一读。
⑵跟以往学到的课文题目不同,七律和长征中间有一个点。
七律是诗体名,长征才是真正的题目。
这个点是个分隔号把它们分开,我们读的时候也要稍有停顿。
一起再读一读课题。
⑶从这个题目中你还可以知道这首七律诗写的是?关于长征的。
这首诗写的就是长征,关于长征你们知道些什么?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是你知道的都可以大胆的举手说!(长征的起因、时间、路线、结果等)师最后出示PPT做总结、补充。
3、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⑴在1935年我们的毛主席用了短短的56个字,写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饱含了他和工农红军的豪情壮志。
⑵现在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诗中的生字新词,把诗句读准确读流利的过程中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待会儿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 - 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体会现场环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2、回顾体育艺术节,感悟不怕吃苦的精神。
3、播放歌曲《长征》,引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诗文(6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改编自哪位伟人的哪首诗作呢?2、师:是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知道大家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答)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主席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全面胜利前夕创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师:(板书:七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征?(点名回答)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需要押韵,切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注意中间间隔号的停顿。
(课件出示)一起读题。
生:《七律•长征》。
5、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多少年的日子吗?(八十周年)你们了解长征吗?长征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你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吗?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6、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敬佩红军的英勇奋斗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长征历史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准备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七律·长征》。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七律·长征》。
(2)学生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给予解释。
(3)教师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3. 感悟长征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指导。
4. 背诵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七律·长征》。
(2)学生相互检查背诵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感悟文章。
3. 家长协助检查背诵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语文A版第十册《七律·长征》word教学案

怔()伶()
3、查找资料:七律
B:《七律·长征》内容解析,先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再写诗句意思,指出诗中运
用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桥横铁索寒。
(1)诵读课文至少五遍,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争取背熟。
(2)规范写生字词,注意笔画结构,明白意思,会造句。
(3)本课写了什么内容?蕴含什么情感?
自学预习题及提问展示内容:(分层设置:基础、中等、探究)
A:1、阅读并抄写《七律·长征》,要求掌握生字读音、结构,阅读节奏、韵脚。
2、比较组词。
证()聆()腾()度()磅páng()横héng()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1、这首诗以高度概括性为我们展示了那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远征难图”?你最欣赏那副图?说说理由。
2、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红军态度如何?从文中哪些词反映出来,标注书上。
3、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未越过岷山,那毛泽东为何说“三军过后尽开颜”呢?
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反映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
中马头小学(语文)教学案2012年4月26日编号--
班级
五二班
科目
语文
姓名
课题
21七律·长征
课型
学习目标
1、认读全诗,能正确背诵和背写。
2、理解词语:远征、等闲、逶迤、磅礴、开颜。
3、了解诗体——七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怔()伶()
3、查找资料:七律
B:《七律·长征》内容解析,先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再写诗句意思,指出诗中运
用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诵读课文至少五遍,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争取背熟。
(2)规范写生字词,注意笔画结构,明白意思,会造句。
(3)本课写了什么内容?蕴含什么情感?
自学预习题及提问展示内容:(分层设置:基础、中等、探究)
A:1、阅读并抄写《七律·长征》,要求掌握生字读音、结构,阅读节奏、韵脚。
2、比较组词。
证()聆()腾()度()磅páng()横héng()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1、这首诗以高度概括性为我们展示了那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远征难图”?你最欣赏那副图?说说理由。
2、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红军态度如何?从文中哪些词反映出来,标注书上。
3、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未越过岷山,那毛泽东为何说“三军过后尽开颜”呢?
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反映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
我的问题
要点速记
布置作业
将学案中有错的部分加以纠正和完善;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背诵。
中马头小学(语文)教学案2012年4月26日编号--
班级
五二班
科目
语文
姓名
课题
21七律·长征
课型
学习目标
1、认读全诗,能正确背诵和背写。
2、理解词语:远征、等闲、逶迤、磅礴、开颜。
3、了解诗体——七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所经历的艰源自险阻,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预习要求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