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

古籍所A古典文献学专业(B历史文献学专业)《文献学经典文献导读》课程大纲(The guide of classical ancient Literature)一、课程目标文献学经典文献,是中国文献学史上众多前贤先哲读书治学的思想精华,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当今的古文献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因此,是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习与参考的最基本文献。
本课程选取中国古文献学领域重要的八部经典著作进行讲授,内容涉及文献学研究中校勘、辑佚、辨伪、注释等多个领域。
课程讲授将实现以下目标:1.力求学生能够比拟系统地了解各位文献学经典作家的治学思想,把握著作中有关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重要内容。
2.教授学生掌握文献学著作研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经典文献的解读能力,以便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献学研究的已有成果。
3.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运用文献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8个专题,每一部经典文献为一个专题。
(讲授的经典著作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专题1:《竹书纪年》1.版本推介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定》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讲授要点《古本竹书纪年》的出土与流传《古本竹书纪年》的辑佚研究历代《古本竹书纪年》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的比拟。
4.参考文献张心澄:《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
陈梦家:《六国纪年》,北京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朱希祖:《汲冢书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曹书杰:《<竹书纪年〉综论》,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
专题2:《尚书》1.版本推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清闫假设琼《古文尚书疏证》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2.讲授要点今古文尚书之争《尚书》的内容及价值《尚书》研究综述3.研讨主题清华简的发现与《尚书》研究之新材料4.参考文献(清)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刘起好著《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于省吾著《双剑箱尚书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蒋善国著《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专题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1.版本推介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年2.讲授要点陈登原其人与《古今典籍聚散考》的写作背景《古今典籍聚散考》关于中国历代书厄的成因的分析《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的价值与影响3.研讨主题《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关于古代图书聚散原因的探讨。
2014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理论课程)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英文名称: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课程编码:2210042203开课学院: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开课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第3学期学分/周学时:2学分/周2学时《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古代文学课程、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和重要工具。
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献学》,有得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该课程是在《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之后开设的基础课、工具课,对于《文字学》、《古代汉语》等课程是必要的补充,对今后的读书、工作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教学与整理研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时分配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知识要点: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及时代性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知识要点:总集、别集、单行文献、丛书、工具书的含义、功用及举要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徐有福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的演变有什么特征?(二)总集和别集的关系如何?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6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目录学的基本知识、作用及体制、分类二、教学重、难点:目录的类别及目录的基本结构三、主要内容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知识要点:目录的定义、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目录”一词的异名、“目录学”的名义第二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知识要点:国家图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其他目录的概念与特点第三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知识要点:书名、叙录、类序第四节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知识要点:“六分法”、“四分法”第五节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知识要点: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三大意义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版。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标准)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古典文献学英文名称: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课程代码:0124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制订人:姚倩制订日期: 2007年2月27日审核人:周霞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古典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亦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有得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或者产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读研考博,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目的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文献、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一、文献(一)古代关于“文献”的记载:(二)“文献”古义与今义的区别:(三)不同学科对“文献”的理解(四)文献学中的“文献”定义(五)文献的功能(六)文献工作二、文献学(一)文献学的形成(二)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三)文献学的构成三、古典文献学(一)古典文献范围(二)古典文献内容(三)古典文献学内容与方法(四)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重点:重点掌握什么是文献?文献的古义与今义?什么是文献学?什么是古典文献学?为什么要学习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内容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献学知识,书中内容包括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从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
1.设计思路:资料是研究的根底,中国古典文献学旨在教授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必备技能。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按照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先后讲解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敦煌文献概述等章节。
另外,由于文献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因而木课程的局部课程用于实践。
其中,除了安排课堂上的学生练习之外,另安排学生参观学校图书馆,了解《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影印本等文献资料。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开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并能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同时在引用文献时具有严谨的态度。
三、学习要求(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局部。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局部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郭迎春目录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1)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2)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4)上编古典文献概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失 (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积聚 (7)第二节古典文献的散失 (9)(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9)(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10)第二章古典文献的材料与形式 (20)第一节甲骨 (21)第二节青铜器 (22)第三节简牍 (23)第四节帛书 (25)第五节石鼓与石经 (26)第六节纸的发明与纸写本书 (27)第七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新的书籍形式 (28)第三章古典文献的部类与体式 (3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部类 (34)(一)《七略》分类法 (34)(二)七分法 (35)(三)四部分类法 (36)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体式 (37)(一)文体 (37)(二)作者与书名 (49)第四章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 (56)第一节经部 (56)(一)经书的构成 (56)(二)“十三经”简介 (60)(三)经学流派 (90)第二节史部 (98)(一)史书的构成 (98)(二)史部文献要类 (100)第三节子部 (125)第四节集部 (127)第五节丛书 (129)下编古典文献的整理第一章版本 (134)一、版本和版本学 (134)二、版本研究的意义 (137)三、版本类型 (139)四、版本鉴别 (152)第二章校勘 (155)一、校勘和校勘学 (155)二、校勘的功用 (158)三、校勘的内容 (160)四、校勘方法 (163)五、校记 (168)六、古书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70)第三章辨伪 (173)一、辨伪研究的意义 (173)二、辨伪产生的原因 (174)三、古书辨伪的方法 (175)四、古书辨伪成就 (176)第四章辑佚 (181)一、辑佚方法 (181)二、辑佚成就 (182)第五章目录 (186)一、目录、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 (186)二、古典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 (187)三、古典目录类别 (189)四、古典目录体制 (206)五、古典目录学理论经典 (208)第六章类书 (212)一、类书的特点 (212)二、常用类书简介 (213)第七章索引 (219)一、索引的特点及功用 (219)二、我国古籍索引的编纂 (221)第八章工具书 (225)一、工具书释义 (225)二、工具书的作用 (226)三、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27)四、常用工具书介绍 (229)第九章标点 (262)一、古书标点概说 (262)二、古书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266)第十章注释 (269)一、古注概说 (269)二、今注说略 (286)第十一章今译 (289)一、翻译与今译 (289)二、古书今译概说 (289)三、今译三原则 (291)四、直译与意译 (293)五、今译的工作方法 (294)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6e8272ef7fd5360cba1adbc7.png)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古典文献学教案(一)

古典文献学教案(一)古典文献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文献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2.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3.能够运用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读古典文献教学内容第一节:古典文献学的概述1.古典文献学的定义和涵义2.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知识1.篇目、题目、载体等概念的解释和认识2.古籍整理学和校勘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第三节:古典文献学的方法论1.史料批评的方法与原则2.比较研究法与演绎研究法的比较3.古文献挖掘与重构的方法第四节:应用案例分析1.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实践案例2.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和传承案例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PPT演示讲解3.学生讨论和小组分析教学工具1.PPT课件2.教材和参考书籍3.案例分析资料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理论知识、方法论及应用案例,培养分析和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评估1.PPT课件和教材的有效性、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2.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质量、对学生学习的启发和促进作用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作业质量教学延伸1.学生可自行选择古典文献并进行研究、整理和阐释,促进对古典文献学的深入理解。
2.学生可进行小组或个人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和阐释成果,进一步促进交流和学习。
参考书目1.刘道玉编:《古典文献学概论》2.吕复初编:《古文献整理学》3.刘锡明编:《古籍整理校勘与研究方法》4.邢业志编:《历史文献学概论》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适度调整。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上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上导论一、教学目标: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文献”的含义:古代“文献”的含义;古人强调“征文考献”的作用及意义。
现代“文献”的定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2,教学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为辅。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辞海》1999年版附:什么是古籍(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古籍2001)先解释“古籍”的“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理论课程)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英文名称: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课程编码:2210042203开课学院: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开课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第3学期学分/周学时:2学分/周2学时《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古代文学课程、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和重要工具。
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献学》,有得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该课程是在《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之后开设的基础课、工具课,对于《文字学》、《古代汉语》等课程是必要的补充,对今后的读书、工作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教学与整理研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时分配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知识要点: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及时代性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知识要点:总集、别集、单行文献、丛书、工具书的含义、功用及举要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徐有福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的演变有什么特征?(二)总集和别集的关系如何?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6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目录学的基本知识、作用及体制、分类二、教学重、难点:目录的类别及目录的基本结构三、主要内容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知识要点:目录的定义、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目录”一词的异名、“目录学”的名义第二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知识要点:国家图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其他目录的概念与特点第三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知识要点:书名、叙录、类序第四节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知识要点:“六分法”、“四分法”第五节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知识要点: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三大意义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版。
教师指导、五、练习作业(一)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目录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6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善本的概念,掌握善本的特点及版本鉴定的方法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善本的特点及版本鉴定方法、版本鉴定方法及意义三、主要内容:第一节版本的源流及名称知识要点:版本的定义与现代版本的概念第二节版本的类别知识要点:各种版本的概念及类别第三节纸书的装式知识要点:纸书装式的概念及各种装式第四节版本的鉴别与选择知识要点:版本的鉴别方法及意义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1、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版。
2、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8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什么是善本?读书为什么要选择版本?(二)鉴别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它们各有哪些局限?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6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校勘的概念,掌握文献错误的类型及校勘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校勘的主要方法及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三、主要内容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知识要点:讹、脱、衍、倒、多重错误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校勘的资料知识要点:本书的异本、他书的引文、其他资料第三节校勘的主要方法知识要点: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综合考辨的特点及具体方法第四节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知识要点:校勘成果的各种处理形式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为什么不应轻改古书?(二)从事校勘应具备哪些基础知识?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4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辨伪的概念及伪书产生的类型,掌握辨伪的方法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辨伪的概念及辨伪的方法、要点三、主要内容第一节古文献中的伪书知识要点:伪书的概念、类型及产生的原因第二节古典文献的辨伪知识要点:辨伪的方法及要点第三节辨伪活动的历史知识要点:不同时期的辨伪工作第四节伪书存在的价值知识要点:伪书存在的重要意义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梁启超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版。
教师指导、五、练习作业(一)分析伪书出现的时代、原因。
(二)伪书的代表性著作及其各自的特征。
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4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典文献亡佚的原因及类别,掌握文献辑佚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辑本文献的搜辑、整理三、主要内容第一节古典文献的亡佚知识要点:文献亡佚的类别及原因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知识要点:文献辑佚的标准、程序及影响程序的因素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知识要点:佚文献的认定、搜辑及辑本文献的整理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概述知识要点:不同时期的辑佚工作学生阅读书目:曹书杰著《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五、练习作业(一)辑佚文献有哪些类型?(二)如何认识辑佚的起源问题?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古今标点的异同并掌握标点的运用二、教学重、难点古籍标点致误原因分析三、主要内容:第一节从句读到标点知识要点:古今标点比较第二节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知识要点: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分析第三节标点方法举要知识要点:标点符号的运用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杨树达著《古书句读释例》,中华书局1954年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二)标点错误有哪些重要原因?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释(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典文献注释的内容及源流,学会筛选好的译本。
二、教学重、难点今译的标准、方法及要求三、主要内容第一节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知识要点:注释的内容、源流第二节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知识要点:注释的名类、术语第三节古文今译知识要点:今译的标准、方法及要求学生阅读书目: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注释有哪些名称,他们的涵义各是什么?(二)古籍今译有哪些要求?第九章古典文献的检索(1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二、教学重、难点纸质文献检索与电子文献检索的重要性三、主要内容第一节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及途径知识要点:纸质文献的几种检索方法第二节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知识要点: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及意义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潘树广编著《古籍索引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检索文献书目有哪些途径与方法?(二)检索人物有哪些途径与方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第十章出土文献的整理(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情况二、教学重、难点简帛文献及敦煌文献的整理三、主要内容:第一节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知识要点:出土文献的类别、整理第二节简帛文献知识要点:简帛文献的整理成果及学术价值第三节敦煌文献知识要点:敦煌文献的种类及汇编、整理第四节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知识要点:出土文献与古典文献知识的相辅相成四、实践要求学生阅读书目:王明阁著《甲骨学初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教师指导。
五、练习作业(一)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献各有何特点?(二)敦煌遗书包括哪些类别?有何价值?四考核办法(一)考核方式:开卷考查(二)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占50%。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成绩总体以百分制计,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学期期末考查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分为书面练习作业成绩与平时表现,其中书面练习作业成绩占20%,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提问等(占20%)、考勤(占10%)。
期末考核为课程论文。
平时成绩的50%,再加上期末成绩的50%,即为学期总成绩。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二)参考书:[1]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戴南海.版本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5]戴南海.校勘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6]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7]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执笔:杨素丽参与:审核:胡家荣批准:刘代霞制定日期: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