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八年制医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全面的生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为其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了解人体常见疾病的生理学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生理学基础1.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人体的组织与细胞结构1.3 生物膜与细胞的通透性和传递1.4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1.5 神经-肌肉接头和运动机制2. 神经生理学2.1 神经传导和突触传递2.2 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 2.3 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 2.4 呼吸系统的神经生理学2.5 消化系统的神经生理学3. 循环生理学3.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2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3.3 血压的调节3.4 循环系统的调节3.5 睡眠与循环生理学4. 呼吸生理学4.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2 呼吸的调节和控制4.3 气体交换和呼吸运动4.4 血氧和二氧化碳的调节5. 消化生理学5.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2 消化腺的分泌和酶的作用 5.3 肠道运动和吸收5.4 饮食与能量平衡5.5 肠道微生物与健康6. 泌尿生理学6.1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2 肾脏的调节功能6.3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6.4 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6.5 酸碱平衡调节7. 生殖生理学7.1 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2 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3 生殖激素的分泌和作用7.4 生殖过程和妊娠7.5 遗传与发育生理学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和提问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生理学的理论和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理学的实际应用。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药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药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201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药学、医检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及临床有关课程选用教材:[1]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孙红,彭聿平.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朱大年,王庭槐. 人体生理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3] Physiology(英文影印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 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 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选读书目:[1] Basic concepts in physiology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on [M]. Singapore: Health Sciences Asia, Elsevier Science, 2002;[3] Physiological medicine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闫剑群. 生理学(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学习网站:/(人卫医学网)/(中国生理学会)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正常人体主要生命活动的机制和调节规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一、课程介绍: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理论教学分掌握与理解两级规定。

掌握内容以黑体字表达,应重点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利于记忆,并能具体应用;理解内容未作标记,讲授时可不进行进一步阐发,规定学生记住要点。

实验教学采用学生操作与教师示教两种方式。

必作实验以黑体字表达,要尽量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独立操作,认真观察、客观统计和分析实验成果,写出实验报告;未作标记的实验,可根据各校具体状况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亦可补充其它实验。

对这类实验,规定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理解操作办法和环节,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成果。

三、使用阐明:本大纲中的理论课内容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对护理专业提出适宜规定,其它专业可按大纲规定的规定取舍或更动。

本大纲只附有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教学时数分派表,对教学时数的分派可酌情进行调节。

第一章细胞生理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效: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2.细胞的信号转导功效:离子通道、G-蛋白、酶、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内与细胞外统计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阈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4.肌细胞的收缩功效;肌丝的分子构成与特性,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与后负荷。

第三章血液目的规定: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破坏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Rh 血型系统。

掌握血浆渗入压的生理作用。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效,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 ABO 血型系统。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代码:26410279学分:3.5学时:56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56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适用专业:影像专业教材:《人体生理学》,孙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木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调节机制,熟悉各个系统间的关系;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理学的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相应机制。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1.毕业要求1一1: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毕业要求1-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2.难点激素调节方式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复杂性;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第十一章生殖(一)课程内容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对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教学要求掌握: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熟悉:精子的发生和发育过程;阴茎勃起和射精的一般过程和调控因素了解:妊娠和分娩(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医学和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2、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3、了解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4、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2、细胞生理:讲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跨膜运输、信号转导等;3、组织生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4、器官生理:讲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5、内环境稳态:阐述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6、生理学实验:介绍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主题。

课程安排如下:1、第一章:绪论(2学时)2、第二章:细胞生理(4学时)3、第三章:组织生理(6学时)4、第四章:器官生理(8学时)5、第五章:内环境稳态(4学时)6、第六章:生理学实验(2学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及其运行机制。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

通过学习生理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为进一步学习医学、药理学、生物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度《生理学》教学大纲

2024年度《生理学》教学大纲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探讨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 相互协调的机理。
研究对象
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水平的各 种生理功能,包括神经、循环、呼吸 、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
4
生理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
基础医学课程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后续临 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肺换气
通过肺泡膜实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的交换。
通气/血流比值
反映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匹配程度,对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 义。
20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和交换
2024/3/23
氧气运输
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氧 气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二氧化碳运输
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二氧化 碳输送至肺部排出体外。
尿液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过程
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和分泌作用。
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肾 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体液 平衡状态、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2024/3/23
30
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尿液浓缩机制
当机体缺水时,肾脏通过减少尿量、增加尿比重等方式来浓缩尿液,以保留水 分。
3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交流:水通道蛋白、离子通 道等
2024/3/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
细胞间通讯与信号传导
2024/3/23
细胞间通讯方式
直接接触、旁分泌、自分泌等
信号传导途径
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酶联型受体途径、核受体途径等
信号传导调节与细胞效应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部各种功能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实验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安排1. 细胞与组织的生理学-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运输- 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 神经生理学-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传导与突触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3. 心血管生理学- 心脏结构与功能- 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 血压与血流的调节4. 呼吸生理学- 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的调节与适应5. 消化生理学- 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摄食与吸收的调节6. 生殖生理学- 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生殖周期与性激素的调节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介绍生理学基本概念和机制;-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小组讨论与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特定领域,并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Elsevier Saunders, 2015.2. Sherwood L.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5.六、教学团队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资深生理学教师组成,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

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

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脑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5)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通气量功能的指标,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6)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大肠内消化。

(7)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和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熟悉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清除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排尿反射。

(9)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的功能,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10)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传递过程和特征,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及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兴奋在中枢传布的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

熟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系统对姿势、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11)掌握激素的概念,几种主要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悉激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

了解激素的化学分类,肾上腺髓质功能。

(12)掌握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

熟悉睾丸的功能及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了解妊娠与分娩。

2. 基本技能级操作:
(1) 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各种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如动物捉拿、麻醉、固定、手术、气管插管、血管(颈动、静脉)插管、静脉注射、输尿管插管、神经(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兔减压神经)的分离,熟悉常用实验标本的制备(坐骨神经标本、腓肠肌标本、离体肠管、离体蛙心、离体肺脏)和常用离体器官(离体肠、离体蛙心、离体蛙神经干)实验方法,熟悉整体动物实验和常用机能指标如血压、呼吸、肌张力、神经干动作电位、心电图、尿量、体温实验技术。

(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的原理。

掌握影响心输出量、动脉血压、呼吸运动、肺顺应性的基本机制实验分析思路。

(3) 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与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师命题设计和学生自选题设计,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PBL讨论
目的要求:
PBL开展的模式是以涉及多器官系统的病例为中心的讨论。

学生接触案例和初步讨论。

学生分组阅读案例后,整理出他们不理解的内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确定,由学生分头收集信息、资料、自学,然后学生再次集中讨论所收集的信息
的有效性,对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的解答(主题发言);交流共识;列出新的问题和需要知道的知识点;再次分工。

学生讨论后对案例进行总结性讨论分析(主题发言);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信息获取渠道和方法;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在PBL 中的表现进行整体和个别点评。

PBL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授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一个学期的生理教学中依照生理学理论教学进度,进行1个案例的讨论,讨论分2~3个阶段进行,共计学时3学时。

教学方法(建议):
分组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双语教学
六、生理学进展讲座
目的要求:
结合我系科研成果开展专题讲座,既让学生了解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眼界,又更新内容,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正确的相对性,更深刻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每学期安排3讲。

讲座题目动态
讲授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在依照生理学理论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3讲,讲座题目动态变化。

每次1~2学时,共计学时5学时。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双语教学
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