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1)哲学思想: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1)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VIP专享]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VIP专享]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第1课◆阅读与思考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二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

三是它设计出一整套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正因为如此,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1.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对鬼神敬而远之。

2.材料一反映了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

这种天命观是符合人们的想法的。

材料二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

反映了没落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L.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孑L子对“仁’’学思想最核心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为此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礼”即“克己复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他在教育上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第2课◆阅读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畅所欲言。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套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观察下图,孔子在讲学中向其弟子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应是( )杏坛讲学图A.政在大夫B.学而优则仕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内圣外王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答案:C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

答案:D5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解析:“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 项;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理学的形成()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并结合理学特点可知,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故选A项;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促使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

人教版_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题参考答案集

人教版_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题参考答案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35*2=70分)1、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2、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3、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4、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一认识表明:A.儒学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7、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B.破坏传统文化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都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广东省2019年下期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2019年下期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2019年下期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A. 频繁的兼并战争B. 井田制的瓦解C. 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 社会大变革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主张“爱人如己,崇尚和平”的是A.道家______________ B.儒家___________ C.墨家______________ D.法家3.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 人情关系B. 法制建设C. 礼乐秩序D. 伦理道德4. 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

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A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D.充实了伦理纲常5. 李贽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A .认可“存天理,灭人欲”B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C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D .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6.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 经世致用B. 工商皆本C. 唯物主义思想D. 重农抑商7.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8. “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

这一论断评价的是A. 孟子“仁政”学说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 董仲舒新儒学D. 程朱理学9.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

人教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训练及答案第一单元过关训练(A)

人教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训练及答案第一单元过关训练(A)

第一单元过关训练(A)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的观点。

故选B项。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施”,并没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张是“中央集权”和“今必胜昔”,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D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C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4.“虎溪三笑”指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知当时()A.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可知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材导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