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从生态学角度看,土地具有以下重要 功能:
1、支撑功能 2、养育功能 3、净化功能
四、土地的工程属性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 成。
土地工程特性的优劣直接决定作为 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土 地工程特性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 用。
五、土地的社会属性
(五)时间变化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 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 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 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六)土地资源的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 可更新性。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 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 长而减少,即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科学在资源科学学科中的地位
资源科学
综合资源学
区域资源学
部门资源学
(二) 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土地科学 或土地学
土地生态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测量学 土地利用学 土地统计学 土地工程学 土地法学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经济学 土地行政学 其他
3、 现代阶段
近来年,世界人口增长、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与区域发展(PRED)问题,越来越 受到各国重视,土地资源研究的中心任务 也转移到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相互 作用机制上。土地资源研究因此发展到了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覆盖变化阶段。
重点与难点
土地资源有关概念 属性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 全套课件

土地资源学  全套课件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较多,目前主要 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土地资源的 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划分等。
❖ 2.2.2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 1.概念

所谓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
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
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或归并)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其结果,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研究从定性为主发展到 半定量和定量;遥感技术的应用更为深入广泛;信息系统 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研究;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 更为广泛和趋于系统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LUCC)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LUCC 研究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在LUCC方面也开展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 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的2/3。
❖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 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 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 旱地区。
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 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20世纪70年代 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 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
❖2.1.3 土地分类系统
❖ 1.土地分类的涵义
❖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 土地分类。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土地的物理性质B. 土地的利用方式C.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评价D. 土地的法律问题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A.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B.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C. 增加土地面积D. 推广节水农业答案:C二、填空题1. 土地资源的______和______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

答案:开发;保护2.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土地能够持续提供______的能力。

答案:资源和环境服务三、简答题1. 简述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案: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有限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和可再生性。

有限性指的是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不可移动性指的是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像其他资源一样移动。

多样性指的是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用途是多样的,可再生性则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和更新。

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的适宜性、价值和潜力,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分布,为土地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四、论述题1. 论述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答案: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开发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保护则是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既要满足当前的需求,也要考虑到长远的生态和经济利益。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开发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案例分析1. 某城市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发耕地,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请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经济发展的压力、土地管理不严格、公众环保意识不足等。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土地利用规划B. 土地资源评价C. 土地资源管理D. 土地资源开发2. 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地产出B. 确定土地价值C.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D. 保护土地资源3. 土地资源的分类包括哪些类型?A. 耕地、草地、林地B. 耕地、城市用地、未利用地C. 水域、湿地、滩涂D. 所有上述选项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经济效益优先B. 可持续发展C. 资源节约D. 所有上述选项5. 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B. 土地资源的保护C.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D. 所有上述选项6.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评价包括哪些方面?A. 经济可持续性B. 社会可持续性C. 生态可持续性D. 所有上述选项7.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哪些?A. 农业利用B. 工业利用C. 住宅利用D. 所有上述选项8.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土地污染治理B. 土地退化防治C. 土地资源储备D. 所有上述选项9. 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土地使用权B. 土地所有权C. 土地管理权D. 所有上述选项10.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土地资源数据收集B. 土地资源数据分析C. 土地资源信息发布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科。

1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_________的重要途径。

13. 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土地质量评价、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能够为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分类体系的组成: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

】,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的不同等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

】,土地利用分类【这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它的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包括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生产潜力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等。

编图过程:编绘草图——编绘原图——清绘原图——地图复制(印刷、复印等)。

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通过年平均气温计算光温生产潜力,通过年平均降雨量计算降雨气候生产潜力,气候灌溉生产潜力计算,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算方法:粮食型概算土地人口承载力可以通过测算一定区域内粮食生产总量和人均社会占有量,概算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计算粮食生总量,(2)计算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3)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

能量型。

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资本与劳动力,土地利用类型,作物与种植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生物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部分(环境因素)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特性:有序性,自组性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则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

土地评价的技术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性化;土地评价专家系统化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或称之为权利束;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1)土地的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 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哎呀呀,土地资源学?这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可真是个有点复杂的词呢!不过,我还是努力跟您讲讲我理解的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您想想,土地就像是我们生活的大舞台。

土地资源学呢,就是专门来研究这个大舞台的一门学问。

首先呀,它要研究土地的类型。

就像我们把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一样,土地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有山地、平原、高原,还有湿地啥的。

这得搞清楚,对吧?不然怎么知道哪里适合种庄稼,哪里适合盖房子呢?
还有呢,土地资源学要研究土地的质量。

这就好比我们判断一个苹果好不好,得看看它甜不甜、有没有坏掉。

土地也是,要看看它肥不肥沃,能不能让植物茁壮成长。

要是土地质量不好,那农民伯伯得多发愁呀!
再说说土地的利用吧。

我们周围的土地,有的用来建学校,有的用来开工厂,还有的是公园和农田。

土地资源学就要研究怎么合理地利用这些土地,不能浪费,也不能乱用。

这就好像我们安排自己的时间一样,得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而且呀,土地资源学还得研究土地的变化。

就像我们会长大,会变高变强壮,土地也会有变化。

比如,有的地方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有的地方可能会被沙漠化。

这可不得了,得想办法解决呀!
您说,土地资源学是不是很重要?要是不研究清楚这些,我们的生活不就乱套啦?那怎么能行呢!
总之,土地资源学就是一门研究土地的各种情况,让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学问。

我们可得好好学习这门学问,保护好我们的土地大舞台!。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及其内涵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注意土地与土壤,土地与国土等相关概念的辨析。

(※))土地内涵:①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所以具有社会经济属性(※)2、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本质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指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土地上生长下来,取决于土壤。

)②区域性(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要素发生变化,土地的特性就发生变化)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体现在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A土地商品具有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土地的价格也具有两重性,土地价格包括天然价值的价格(取决于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价格C土地商品的不可移动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人增多,需求增多,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投入质量提高,所以土地是增值的)④不动产特性(体现在不可移动和使用价值的永久性)三、土地资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1.土地资源学:是指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研究对象:土地资源本身3.土地资源学研究内容:①基础理论研究: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基础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③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4.土地资源的发展趋势:①有关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②有关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有关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④有关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开发研究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气候要素(地上层):包括光照、热量、降水、(风)1、光照(太阳辐射):直接辐射(主要影响)和散射辐射:①直接辐射量S'=S0·P m·sinh(S0为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当日地之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是一个常数8.12J/cm2·min;P为大气平均透明系数;m为大气通量,即日地之间相对距离;h为太阳辐射角或太阳高度角)②影响直接辐射量的因素:云量、海拔、纬度、季节、时间③S'的变化规律:A、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高海拔的直接辐射量大于低海拔(青藏高原最大)B、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高纬度的辐射量低于低纬度C、夏季辐射量最高,冬季最小D、S'有日变化,白天大于黑夜,中午最高E云量低时接受的辐射量大于高云量④光照指标:A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用日照时数来表示。

强光照一般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一般不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B光照长度:简称为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选择该指标是因为日长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比较大,根据日长对植物的影响,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对日照植物。

C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比例。

可见光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紫外线对作物果实的品质有影响。

2、热量:①来源:太阳辐射②总特征:就全球而言,热量分布的总趋势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呈带状排列,形成了地球上的热量地带特征。

③热量指标:A、温度(日均气温):四个温度点是≥0℃、≥5℃、≥10℃、≥15℃温度点对土地利用的意义:a日均气温≥0℃的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的起始和结束的时间,两点之间为农耕期。

b日均气温≥5℃,一般代表喜凉(马铃薯、大麦)作物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起始期为作物的生长期。

c日均气温≥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水稻、花生)生理活性的活动温度,所以也叫活动温度d日均气温≥15℃,一些对低温特别敏感的喜温作物的安全播种温度(棉花)。

B、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对土地利用最有意义的是≥10℃的积温,也叫活动积温)。

对土地利用的意义: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活动积温可以显著地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制。

我国活动积温状况:变化在1600℃—9000℃之间,因纬度高低,自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四条积温等值线:第一条是大兴安岭的北麓,积温是1700℃,该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的生长,该线以北种植牧草。

第二条是长城一线,积温是3500℃,该线为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以一年一熟。

第三条是秦岭—淮河一线,积温为4500℃,该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第四条是南岭一线,约为6500℃,可以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C、无霜期:是指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天数(可以表明土地里的热量状况)。

无霜期小于100天会限制作物生长;能达到130天,一些喜凉作物可以生长;超过130天,热量不成问题,一般作物都可以成熟;全年无霜就可以全年成熟(西双版纳)3、降水:①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空间分布: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我国的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从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平均降水量是629mm。

两条重要的等雨量线(※):A、400mm,北起大兴安岭,经过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

该线往北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干旱区,是主要的牧区。

B、800mm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该线以北是华北和东北区,是旱作发达区域,该线以南为华东和华南区域,以水田农业为主。

400mm—800mm之间主要是旱作区。

我国时间分布:一年内,3、4月份南方进入春雨季节;5、6月份春雨季节遍布江南各地;6、7月份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7、8月份北方进入雨季;10月份以后,少数地区是全国的少雨季节;12月份至次年2月份,降水量最少。

②降水与地形有关(山地):迎风坡是降水多的一面,湿空气随迎风坡向上,空间变冷,凝结降雨,到背风坡,空气干燥,降水少。

二、地学要素特性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学条件(岩石的性质、岩石的矿物组成及母质性状))1、地形地貌(区域性因素):总特征:是一个区域性因素,它对土地资源特性的影响在于它可以使本区域的地带性因素进行再次分配。

①海拔高度:A、是区分地貌类型的一个高度指标。

B、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5—0.6℃,活动积温会减少150—200℃。

C、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降水量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高度达到一定的数值后,降水量反而会减少。

D、随着海拔的升高,人类活动相对减少,一般海拔大于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可以居住,但生存环境较差;绝大多数人会居住在小于500m的地区。

E、中国的海拔状况(三大台阶):第一台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的平原区,海拔小于500m。

第二个台阶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北以东的高原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海拔在1000m左右。

第三个台阶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4500—5000m之间。

②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侵蚀程度、农田的基本建设方式、交通运输、影响灌溉和机耕条件、影响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注:坡度>25°的坡地不允许开发利用)③地貌类型:A、山地、丘陵,共同特点是a高差比较大,有水土流失的危险b土层较薄c坡度和坡向对土地质量影响较大d山地、丘陵往往缺水e山地、丘陵的土地都具有垂直地带的分布规律。

B、平原:由于成因不同,分山前平原(海拔较高)、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海拔较低)。

特点:a山前平原是由几个山口的洪积扇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坡降,地面排水良好,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较浅,易开发。

土壤颗粒由上到下逐渐变细,这个区域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b冲积平原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农业、城镇比较发达。

c湖积平原在地质构造的低洼区,由降水湖积面形成的湖泊以静水沉积物为主,降水湖积平原多为鱼米之乡,西北干旱的内陆湖多数都伴随有盐碱化,多用于牧业的发展。

d滨海平原分成河流三角洲和海积平原两类,我国南方三角洲地区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是良好的种植和海产品生产的基地;北方因降水少,土壤含盐量高,淡水有限,农业开发受到限制。

海积平原是受潮汐作用堆积而形成,除了发展海水养殖以外,视淡水资源和面积的情况等因素判断是否适宜其他开发。

2、地学条件:总特征:因为他们影响土壤发育、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存储条件和水的质量,从而影响土地的特性和土地利用方式。

①火成岩最具代表性、分布广的有花岗岩类和玄武岩类,花岗岩类物理风化快,耐化学风化,风化产物为酸性,土壤质地粗,易储水,在北方,这类岩石发育的土壤土层较厚,肥力较高,南方因淋溶强,土壤贫瘠。

玄武岩类主要以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等深色矿物为主,矿质营养丰富,因岩石紧密,物理风化慢,化学风化强,所以导致北方风化层薄,不易利用,南方化学风化强烈,土层厚,肥力高。

②沉积岩:具有代表性、分布广的有砂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岩石由于坚硬,难风化,养分贫乏。

石灰岩以CaCO3为主,在南方易形成淋失地貌,在北方易形成陡峭的地形和贫瘠的土壤,北方其优势难以发挥。

③变质岩:具有代表性、分布广的有石英岩和片麻岩。

由于石英岩坚硬,抗风化,风化无粗糙,养分贫乏,不利于农业利用。

片麻岩矿物质组成复杂,易风化,风化无类似于酸性盐类。

三、水文及地球化学条件分析1、水文分析:水文是指某个区域地上水和地下水情况,地上水又叫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河流、湖泊、冰川、沼泽。

地下水:A、类型:包气带水:是指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沟存在的地下水(有空气,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潜水: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潜水埋深:地面到潜水面的距离;潜水位:某个区域每年的平均潜水埋深);层间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B、补给与排泄:包气带水: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来源;纵向排泄是蒸发,横向排泄是侧面水分蒸发并补给到侧面。

潜水:补给是大气降水,多少在于本地区的降水;纵向排泄是蒸发,横向排泄是径流。

层间水:补给区与分布区是不一致的,补给是地质构造中存在的水或侧面比该水位高的水面流入。

C、水质(水的矿化度):水的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地下水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常用g/来表示,化学成分主要指盐分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