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验

(2019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如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这一统计图能够说明()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答案 C解析统计图显示代表来自党派、区域军队等各个社会群体,体现了1949年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不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排除A、B两项;仅从新政协的代表来源无法体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排除D项。

2.1949年11月,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

有些资本家甚至狂妄地宣称: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政0分。

他们扬言,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

这说明()A.民族资产阶级对计划经济体制不满B.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形势严峻C.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重道远D.官僚资本仍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答案 B解析材料“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反映的是物价飞涨的现象;材料“有些资本家甚至狂妄地宣称: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政0分。

他们扬言,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说明不法资本家认为中共没有能力解决财政、金融危机。

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形势严峻,故B项正确。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实行是在“一五”计划时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C项;材料中的不法资本家不是官僚资本家,排除D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

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C.“求同存异”D.“另起炉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另起炉灶”内涵相符,故选D 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基础练习1.1949年9月,当国旗图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

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在三天之内就做了四千多面。

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

这说明()A.民众追求新的社会风尚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C.新兴政权得到民众认同D.国内工业生产技术落后2.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

”这表明()A.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新中国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可3.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A.具有不彻底性B.兼顾各阶层利益C.遭遇较大阻力D.注重斗争策略性5.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月1日起用人民币按1∶9.5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

10月1日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圆券。

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A.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B.推动“一五”计划的实施C.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D.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6.朝鲜战争结束时,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自称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官”;战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马歇尔叹息说:“神话已经破灭了,美国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词: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致词中“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站立起来”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接相关的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C 项正确。

2.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例,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 .“包产到户”的实施,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故B 项正确。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半岛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C.保家卫国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的原因是保家卫国,C项符合题意。

4.(2020·天津河北高一期末)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

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召开了中共八大“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C项;根据所学,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1.1950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电新中国政府,表示承认新中国,但由于建交谈判期间英国政府不愿完全割断同国民党集团的关系而在台湾继续保持领事,致使新中国政府最终决定不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A.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束缚B.将国家统一作为外交前提C.无意改善与西方的关系D.坚持了“另起炉灶”方针2.“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制定了宪法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3.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有: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全国总工会、青年团、全国妇联、学联以及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等方面代表662人。

这说明()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B.新政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D.政治协商制度得以初步确立4.1956年,毛泽东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是几个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这一主张()A.推动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旨在推动多党制的稳定C.有利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D.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5.(史料实证——“一五”计划的特点)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这一分配方式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左”倾错误滋生C.重点推行公私合营D.优先发展重工业6.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致使很多国家对我国存在误解和猜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3辽宁铁岭高一期末)下列文件中被称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2023天津津南高一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3.为探究“银元之战”的历史,高一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下列资料,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以此为背景的文学作品B.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C.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D.反映此事件的电视剧4.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第一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三节土地改革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下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面貌6.(2023浙江温州高一期末)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边倒”方针的实行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二、能力素养提升练7.(2023福建福州高一期中)黄炎培先生在《永远纪念着的一九四九年》中提到,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现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

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B.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D.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8.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选择题1.(2023浙江宁波期中联考)毛泽东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次会议()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标志着新中国成立C.出台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2022广东深圳龙华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年之后,通过和平改造,中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B.使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使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使中国从此重新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3.(2024福建东山第二中学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社会改造的推动B.国民经济的恢复C.巩固政权的需要D.工业体系的完善4.(2024北京通州期末)(它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材料评述的是()A.土地改革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C.剿匪镇反D.抗美援朝5.(2024湖南百校大联考)下图作为史料能够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巩固人民政权任务紧迫B.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C.民众自发支援解放战争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6.(2024安徽皖南八校大联考)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

新中国初期,有力击破此预言的举措是()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银元之战”D.三线建设7.(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阶段测试)1949年11月25日,上海的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综合练习卷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综合练习卷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C.“一边倒”原则D.人民民主原则解析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中印两国的认可。

故选A。

答案 A2.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

这反映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解析决定性转折指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

故选B。

答案 B3.观察下图,从1949年到1970年促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的原因有( )①土地改革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中美关系正常化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至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于1972年。

结合题干“从1949年到1970年促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可知④不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的失误,③不正确。

因此,答案为D。

答案 D4.下边是张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

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A.三大改造B.土地改革C.人民公社化运动D.抗美援朝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这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A5.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接着,受检阅部队以海军的两个排为前导,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依次通过主席台,空军14架飞机在会场上空飞行受阅。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刷题课时练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选择题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参加1949年新政协的代表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这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从人数统计图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答案:A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解析:本题着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1952年全国土改完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产量增加。

故选B项。

答案:B3.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保家卫国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D.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解析:粉碎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错误,符合题意;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A项正确,不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B、C两项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D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
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
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
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其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4.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
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6. “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
义的新中国。

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责任内阁制
7.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8.《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大革命”的共同影响是( )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被彻底摧毁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D.使人民当家作主
9.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
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

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0.新中国诞生伊始,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声,而这句话也以其
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来
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怎样的职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具体历史条件”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材料三:
56个星座56朵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主要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解析
1.答案为:A
解析:材料“藏族代表22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说明A项正确。

B项与材料无关。

C项“实现了”的说法错误。

D项中的“改革开放”说法错误。

答案为A项。

2.答案为:D
解析: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故①说法错误;这次会议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②说法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它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③④说法正确。

答案为D。

3.答案为:C
4.答案为: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知,这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不能称为“亚洲……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5.答案为:A
解析:“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排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协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排除D项。

6.答案为:C
7.答案为:C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B两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结束,成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无关。

8.答案为:C
解析:A项错误,只有“第三次在1949年”的“大革命”才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项中的“彻底摧毁”说法绝对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三者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C项正确。

D项显然错误。

9.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考查学生的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1955年”这一时间分析,1954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项符合题干要求。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时间是1949年9月至1954年宪法的颁布。

10.答案为:D
11.参考答案:
(1)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第(1)问需要从统一战线和人大职权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改造及影响等角度思考;第(3)问应从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政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12.参考答案: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真正的实施。

(3)实现了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进行说明;
第(2)问应从民族自治的实现这一角度展开思考;第(3)问结合现状和发展趋势说明;
第(4)问可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作用等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