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在制定教案时,教师们需紧密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明
确性和实现性。
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
和应用。
教案的开篇应概述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例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确立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或是历史场景重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案应涵盖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
批判性思考。
例如,在讲授“明朝海禁政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讲述政策的实施过
程和影响,还应鼓励学生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动因,以及这一政策对后世的长远影响。
教案中还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有效地记忆历史年代、人物和事件,如何
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等。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馈环节也是教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在教案中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如课
堂提问、作业布置或小测验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
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提出延伸思考的
问题,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自我探索提供方向。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D 2、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C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 B 五千年左右
• C 七、八千年 • D 一万年左右
D
课堂练习
• 2、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以下三个
• A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 B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欧
• C 西欧、中南美洲和东亚
• D 西亚、拉丁美洲和东亚
A
课堂练习
• 3、中国原始农业在种植业方面,北方以()为主, 南方以()为主。
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 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 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 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 耕种﹐所以称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 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 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 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耙
耱
都江堰全景
外江 内江
鱼嘴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玉米、甘薯
羊驼
水稻、粟
狗、猪、鸡、 水牛
(二)奴隶社会的农业 (夏、商、西周)
1、生产工具: 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2、生产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4、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5、耕作方式: 集体耕作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研究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理解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内容:
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 掌握文明的特点和要素。
2.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重点了解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3.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 理解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探讨古代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任务:
1. 阅读教材第一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特点?
-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完成教材第一章的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尝试与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 对于你个人而言,古代文明的哪些特点和价值触动了你?
研究反思:
- 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 思考个人对古代文明的态度和感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 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单元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 单元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 单元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 单元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6. 单元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 单元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 单元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此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还有多个课时的内容,包括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关系的演变、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
具体目录以实际教材为准。
建议到相关书店或网络平台了解该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的详细内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总结(3分钟)
教师根据黑板的时间轴理清本课线索,并布置作业。
作业: 用今天学习的画时间轴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预习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画一个时间轴。 教师根
据黑板的时间轴理清本课线索,并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相关史料,在 三个时期中
任选一个时期,以农民侯永禄妻子的角度写一篇反映当 时经济生活的日记(字数不限)。
设计理念:通过时间轴帮助学生理清时间顺序,也教会 他们一种学习方法。
3、第一子目:过渡时期(12分钟) 展示农民日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我开完大会便去地拖拉机进行参观。陈队长在田 间作了介绍:这台拖拉机一小时能犁地20亩······如果 机子24小时不停,人换班,那一台拖拉机就能顶近百 头牛哩。不入社,地不连大片,那咋能使大机器搞生 产呀!
港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提问:下面是侯永禄当时见到的宣传画,这些画反映 了当时怎样的情况呢?
1958年11月1日 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我十分惊奇!难道 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吗?真的到了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 极大提高的程度了吗?真的能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了吗?
吃饭不要钱的政策一宣布,食堂真的也就不要馍票和菜票了, 人们能吃多少吃多少;做活也就不记了······到食堂吃饭时,吃了一 碗又一碗,直吃得口里发哼声,几乎走不动。形成了“干活磨洋工, 吃饭放卫星”的现象。大多数人出勤不出力,到场算个数,有时连 出勤也不出了,今天你有病,明天他感冒,出现了“病人多,孕妇 多,产妇多”的“三多”现象。
本课所授对象是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一(12)班的学 生,该班是普通班,虽然初中学习过相关内容,但他们
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同学经常搞混事件发生的顺序, 对历史的兴趣一般。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三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与所发生的重大 事件(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重点)
归纳三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难点)
(9分钟)
设计理念:该部分专业名词多,内容较为复杂,所以通 过日记的情境设置,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历史,培养他们解析史料的能力,并辅以老师讲解, 加深认识。
4、第二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7分钟)
下面是1956年2月5日农民日记中几条春联的横批: 越有心劲 加快速度 快集团化 全力以赴
培养从史料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当事人的日记,锻炼从史料中搜集有用信息 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阅读农民的日记,体会一个人的命运深受社
会环境与历史变迁的影响。
以学生为本的理论,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 法以及画时间轴归纳的学习方法。
1、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本,填写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本课主要介绍了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与文革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该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的第一课,通过本课学习能为理解下一课改革开放的原因 打下基础,而本课的内容也与必修一、必修三的相关课文 有密切的联系,还与政治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容有关。
2、导入(1分钟) 老师介绍侯永禄的农民日记,告诉同学们本节课
就通过阅读他的日记,了解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 经济发展历程。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熟悉的日记引入,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第一子目:过渡时期(12分钟) 教师在黑板板书历史事件时间轴,手把手教学生画,
并简要讲解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提醒学生土地改革后是实 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3分钟)
提问:这篇日记的记载时间已经看不见了,当事人回 忆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写的,你怎么看呢?证据是 什么?
提问:从这篇日记可以找出进行农业改造的原因吗?
3、第一子目:过渡时期(12分钟)
结合书本,并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归纳出一五计 划的特点,并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教师解释初级社、公 私合营、赎买等专有名词。
提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4、第二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7分钟)
展示农民日记还有其他的史料,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 考,最终概括出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探索中得出的教训。 (重点、难点所在)
1958年8月11日 我开完会一回去,就主动绘制比武台。各 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 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 、大钳、虎头钳、铁砧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了大炼钢铁。
提问:你能帮侯永禄解答为什么会出现“三多”现象吗? 人民公社能否持续下去?
1961年2月12日 社员把地里的红薯根、红薯蔓,都刨 来吃了。食堂把晒干的红薯叶也用秤称出分给社员当粮吃。 周围村里村外的榆树皮也被人剥光吃掉了。
5、第三子目:文化大革命时期(2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再请同学上讲台完成黑板上时间 轴的文革部分,并讲出从中得出的经济建设教训。
设计理念:考察学生分钟时间作为机动,以应对突发状况。
1、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跨度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通过课前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课本,并 通过及时在时间轴上板书帮助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