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大公报的作用或意义

大公报的作用或意义《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因此以「大公」为名的报纸特别多,历史上一共有七个,包括「五四」前后在湖南长沙出版的那一家,毛主席曾为长沙的这家《大公报》写过文章。
但坚持下来的只有目前在香港出版的这一家。
《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今年九十八年周年了。
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
(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新记公司时期和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后五十二年在香港办报的时期。
由满族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支持改革的报纸开始,经过受皖系政客把持的一个短暂时期,和资产阶级「文人论政」的一段时期,到在香港作为爱国爱港报纸的时期,整个报纸的历史是一以贯之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把她当作一个辞条合起来写的。
在旧中国,《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望。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过重大的影响。
是当时舆论界的重镇。
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时期派往法国采访和会消息的唯一的一名中国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胡政之。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在波茨坦会议的现场,在东京湾的米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现场,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的现场,都有《大公报》的记者在场。
朱启平在米兰里号战舰上所写的那篇题为《日落》的通讯,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性的名篇。
第一个派记者(曹谷冰)到苏联采访,报道中苏建交后苏联情况的,是《大公报》。
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斜ǖ篮炀?ふ鞯酱锷卤焙蟾鞣矫媲榭龅模?彩恰洞蠊?ā贰?lt;br> 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现在还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一直是香港地区著名的爱国进步报纸,曾被推崇为香港「舆论之领导」。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摘要】本文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进行了探讨,以《大公报》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大公报》在历史地位上的重要性,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以及转型与发展的进程。
探讨了以《大公报》为例的新闻史研究方法,并展望了新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总结了本文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启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通过对《大公报》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拓展对中国新闻史的认识,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大公报》,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演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历史地位,传统范式,转型与发展,新闻史研究方法,未来发展方向,启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公报》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报纸,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大公报》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面貌,以及新闻传播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大公报》的兴起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新闻行业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探讨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提供了宝贵素材。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特别是以《大公报》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揭示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大公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还可以从中探讨新闻传播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揭示新闻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
通过分析《大公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报道内容和宣传导向,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舆论动向,进一步揭示新闻媒体在塑造历史记忆和社会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大公报》对于拓展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和媒体发展的认识,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路径。
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导向的影响有多大

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导向的影响有多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舆论如同无处不在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公众舆论导向产生着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这种影响犹如无形的巨手,塑造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新闻舆论首先通过信息传播来影响公众舆论导向。
它充当着信息的筛选者和传递者,决定了公众能够获取到哪些信息。
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迅速报道,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在公众面前。
然而,不同的媒体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报道,这就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比如,对于一场自然灾害,有的媒体可能侧重于报道救援工作的困难和挑战,引发公众对救援资源的关注和呼吁;而有的媒体可能更关注受灾群众的坚强和互助,传递出人性的温暖和力量,激发公众的同情心和爱心。
新闻舆论的影响力还体现在议程设置上。
它能够决定哪些话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哪些问题被暂时搁置。
通过频繁报道某些话题,新闻媒体可以将其推到公众视野的前沿,引导公众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媒体集中报道环保问题,使得公众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关注度大幅提高,从而促使公众形成环保意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反,如果某些重要问题未能得到媒体的足够关注,可能就会在公众舆论中被忽视,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新闻舆论的报道方式和语言表达也会对公众舆论导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报道往往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报道社会不公现象时,采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能够激起公众的愤慨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客观、冷静、理性的分析则有助于公众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
但如果新闻报道存在夸大、歪曲、片面等问题,就可能误导公众,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
此外,新闻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公众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公众对主流媒体和权威机构的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信任度。
当这些媒体发布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时,能够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

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大公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汇聚了一大批精英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以笔为枪炮,采取新闻轰炸、融情于文、树立典型、干扰压制等策略,极大地支持了全民抗战事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标签:抗战时期;舆论宣传;《大公报》《大公报》是由英敛之在1902年创办的,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
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抗日战争时期,信息传递不便,人们了解外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报纸。
由于当时热销的报纸《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等都带有政治色彩,其中某些内容会显得不够客观。
相比之下,《大公报》的内容则更能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实真相,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作用。
一、《大公报》的抗战简史日军侵华战争开始之后,《大公报》领导层力主抗战,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与日军进行斗争。
当时《大公报》是国内抵抗日军最激烈的报纸,同时也遭到日军的无数次清缴。
迫于形势,《大公报》曾五次搬迁,每次搬迁时原有的设备都要丢弃。
《大公报》坚持报道日军在华的种种劣迹,揭露日军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同时还积极在国际上寻求帮助,争取中立国和同盟国的支持。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1937年12月《大公报》发表社论《巴纳号案》:“如果听任日本为所欲为,那么日本炸英美军舰,就是今后大趋势的缩影,至于霸海关,封闭门户,那更不必论了。
” 1938年,《大公报》又在报纸上指出苏日之间未来依旧会在战场上对峙,现如今的平静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告诫苏联要重视日本这个潜在敌人。
浅析抗战不同时期《大公报》的报道效果

( 重庆 日报报业集 团 ,重庆 4 0 0 0 1 0)
摘 要: 时值 中国人 民抗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 1 ] 7 0 周年 , 本文选取在抗战时期颇具影响力的 《 大公 报5 5 作 为研究对 象, 透过 《 大公报 5 5对当时重大事件做 出的系列报道 , 展现 出 《 大公报 》作为在 国统 区公开发行
景下 , 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在此时也变得 日益激烈。军 队 的召集在政治上又是一个相当敏感 的话题 , 所 以曾经在很
长的一段时期里 , 人 民群 众 对 这 场 “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都有 着各 自不 同的想 法 与评 价 。作为 当 时在 国统 区相对 进 步的报纸, 《 大公报》还是对其进行积极 的宣传报道 , 下面 就为 大家 梳 理 了其 中几个 重要 的 背景 。
一
一
篇热血沸腾 , 慷慨激昂的文字 , 不仅坚定了我们抗战到底 的勇气与坚定 , 也牢牢地把 国家存亡与人 民, 民族拴 在了
起。
一
二、 《 大公 报 》与青 年从 军运 动 在抗 战 的末 期 , 国 民政府 发 起 了 一场 知 识 青 年从 军 运 动, 但是 由于它兴起于抗 日战争即将结束 的这一大历史背
报 纸 的 独特 视 角 , 以及 其报 道 所起 到 的威 慑投 降派 , 鼓 舞 中国 军 民抗 日斗 志 的 重要 作 用 , 为 中国取 得反 法西斯 战 争的胜利做 出了舆论先锋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锄奸行动 ; 青年从军运动; 舆论引导; 作用 中 图分 类号 :G2 1 6 . 1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1 8 - 0 0 0 9 — 0 1
青年毛泽东新闻评论的当下启示

青年毛泽东新闻评论的当下启示作者:冷莹莹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6期【摘要】1919年11月湖南长沙发生“赵五贞事件”,在当时所有相关评论文章中,毛泽东发表的10篇评论最为醒目也最为深刻。
其傍着活事件,通过报刊系列言论来引导社会舆论,对我国当下新闻评论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赵五贞事件舆论引导时效性理性90年前我国发生著名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许多进步民营报刊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阵地。
作为民国时代较有影响力的进步民营日报湖南《大公报》于1919年聘用青年毛泽东为“馆外撰述员”。
就在几天后,长沙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赵五贞事件”。
1919年11月14目,赵五贞女士为反抗封建旧式婚姻,在成婚当天,用剃刀割喉死于花轿中。
这件惨事立刻在湖南引起强烈反响。
长沙报界围绕这一事件,就婚制改革、妇女解放等问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自由讨论。
在当时所有新闻评论中,尤以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大公报》《女界钟》上的十篇文章影响最大。
不仅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观点深刻独到。
北京《晨报》将毛泽东称为婚姻问题上的“解放派”,“这一派最多议论也非常彻底,如毛泽东……文字快语很多”。
①赵五贞自杀事件后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说与长沙《大公报》,与毛泽东的评论紧密相关。
由此,本文欲通过“赵五贞事件”,分析毛泽东如何运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掀起妇女解放思潮;他的新闻评论具有什么特点,其中渗透着哪些意识;这些对我国当下的新闻评论工作又有何借鉴意义。
一、青年毛泽东新闻评论特点1、傍住活事件,重视社会实际问题赵女士自杀事件发生后,毛泽东立刻把它看成一个“活事件”,“拟分作数个小节来批评他”。
②11月16日至11月28日,其先后写作了《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赵女士的人格问题》《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改革婚制问题》《女子自立问题》《“社会万恶”与赵女士》《非自杀》《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打破媒人制度》《婚姻上的迷信问题》。
论留学生在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游行示威 。《 被捕 留 日 生告 同胞书》7月 2日)“ 国脂 学 ( ,脱 力二 永久抵 制之 则庄严 灿烂之 中华 民国庶 可光 明于大地 也 ……” 类似 的
湖南《 大公 报》 这是 民国时期 沙 , , 也是 湖南最 有影 响的报 纸 。
“ 为全 省人 士所欢迎 ,不 及一月 即发行 四 五千份 ,不 数 月即跃 至万 分 。E 95 9 ”1 1 年 月创办 , 2 1 刘人熙 ( 刘蔚庐 )贝允昕 ( 、 贝亢激 ) 后任社 先 长, 李抱 一 、 龙兼 公 、 张平 子 、 张秋尘 等 曾一度担任主 编 。 9 7 3 12 年 月 2日 封闭停 刊 , 1 l 刊后 , 为国 民党 的报纸 。14 年 1 月 3 被 2 E复 成 97 2 1 日 刊, 停 实际办报 2 年 。 刘 人 熙是谭 嗣同的老师 , 6 D 曾领衔 上奏请愿 开设 民选议 院 , 办船 山学社于 长沙 , 社长 ,9 5 参与反 对袁世 创 为 11年
观 描 述 . 证 实这 一 时期 的 特 点 。 来
要 是想 从舆 论 的角度 给 日本压 力 , 中引 用老 子 的言论 , 冀通 过 其 希
各 国 的舆论压 力 以达到阻止 日本 侵犯我 国主权 的 目的 , 言语 字字珠 玑, 表明 了留学生 的殷切希 望。 留 日生人 数众 多 , 一种 政治 的使 命感 , 有 遇到 巾 日交涉 相关 的 事 情 , 是 冲锋 又是 主力 。在 1 l 既 9 5年反对 “ 十一条 ” 二 的斗 争中 , 留 日学生 有近 4 0 0 0人集 体归 国 ,抗议 日本 的侵华 行径 和袁世 凯 的卖 国勾 当。 1 1 年 5月初 , 1 99 7 1 当巴黎 和会上 中国的主权 没有 得到维 护的
抗战时期《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抗战时期《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王鹏程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群人在背后默默地为抗日战争做着贡献.虽然他们名不显达,但是他们创办的报纸却送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大公报》是我国抗日战争年代最重要的报纸之一,在抗战期间指引了整个民族前进的脚步.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研究,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大公报》,随后分析了《大公报》的历史,详细分析并指出《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宣传策略,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
【总页数】2页(P72,74)
【作者】王鹏程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公报》科举停废的舆论宣传探索 [J], 赵江龙;赵江燕
2.《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舆论主战场——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文化宣传中的突出贡献 [J], 王珊
3.抗战时期《大公报》的宣传策略与意义 [J],
4.抗战时期青海媒体抗日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实践启示 [J], 陈思言;冯永香
5.浅论抗战时期《大公报》的舆论宣传策略 [J], 赵永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e o dsHu a a n o ten wso iin g ia c yw r n nT Ku gPa h e pno ud n e
“ 论 是 公 众 关 于 现 实 社 会 以及 社 会 中 的 各 种 现 象 、 舆 问 行 报 道 并 阐示 其 中 所 含 的 公 理 。二 , 纸 为 舆 论 机 关 , 代 报 有 题 所 表达 的信 念 、 度 、 见 和情 绪 的 总 和 , 有 相 对 的 一 致 表 舆 论 改 造 舆 论 之 职 。报 纸 主 笔 J 兼 公 在《 纸 和 舆 论 》 态 意 具 它 报 一 性 、 烈 程 度 和 持续 性 , 社会 发 展 及 有 关 事 态 的进 程产 生 文 中, m 报 纸 不 等 于 舆论 . 和 舆 论“ 系 密 切 ” 归纳 出报 强 对 指 但 关 , 影 响 。其 中混 杂 着 理智 与非 理 智 的 成 分 。 。 闻 学 者 于 雄将 纸 与 舆 论 的 一种 关 系 :报 纸 创 造 舆 论 ” “ 纸 代 表 舆 论 ” ” 。 新 “ ,报 和 舆 论 细 分 为 公 众 舆 论 和新 闻舆 论 。 新 闻 舆 论 是 一 种 高 度 自 “ 纸 改 革 舆 论 ” 即舆 论 可 由报 纸 创 造 来 。报 纸 发 表 某 报 。 觉的、 理性 的 、 于 平 衡 的 白为意 见 表 达 系 统 , 摆 脱 了 公 众 种 新 思 想 新 主张 , 到群 众 的 赞 同 而 渐 渐 成 了一 种 舆 论 ; 趋 它 得 代 舆 论 通 常 具 有 的 不 确 定 性 、 乱 性 、 同性 、 狭 性 和 情 绪 表 舆 论 是 指社 会上 有 某 种 舆 论 , 纸 于 适 当 机 会 替他 宣 布 出 混 肓 偏 报
新闻界 I N0723 21 第 期 21 2 S 1 —48 0o 1 。 0 年 月 S 0 年 o
Pr s Cice I SN1 07 438 es r ls S 0 -2 No 12 0. r2 0. . 01 Ap 公 报》 的新 闻舆 论对 公 众舆论 的引导
性 , 达到一种确定 的 、 序的 、 理化 的 、 而 有 条 自我 负 责 的认 识 来 有 时 加 以批 评 表 示 赞 助 的 意 思 , 纸 替 舆 论 作 喉 舌 ; 报 改 层 次 。 而 舆 论 引 导 就 是 用 新 闻舆 论 引 导 公 众 舆 论 。故 一 份 革 舆 论 是指 报 纸 认 为某 种 舆 论 有 错误 或 不 妥 当适 宜 之处 , 把
t ay 4 b Pe i d heM t ro
Yu Xi i Zh oYi g e g hu a n fn
( l g fLi r t r n Co l eo e t a u e a dCo e mmu ia i n,Hu a n u ti l n v r i nc t o n nI d sra i e st u y,Zh z o 2 0 ; le e o Li r t r n u h u 41 0 8 Co lg f t au ea d e Co mmu ia i n,Hu a n u til i e st ,Zh z u 41 0 8) nc t o n nI d sra v r iy un u ho 2 0
Abs r c n n T Ku g Pa a or dtero d a ndve on sa ou u l p no n teM a t w t a tHu a a n oh df me h i wnie sa iwp it b tp bi o ii ni h y 4hNe c
报纸 要 对 社 会 公 众 舆论 进 行 引 导 , 本 身 必 然 具 有 一 定 的舆 他 纠 正起 来 , 能 成 功 … …并 认 为 改 革 与 创造 舆论 为要 。这 它 并 论观 。 种 报纸 和舆 论 的观 点 已 和 现 代新 闻舆 论 观 的 “ 制造 、 引发 、 引 湖 南 《 公 报 》 湖 南 省 民 国时 期 办 报 时 间 持 续 最 久 的 导 舆 论 ” 一致 了 。 关 于 报 纸 的功 能 , 认 为“ 有 恒 青 , 大 是 相 则 人 皆 份 民营 日报 。 1 1 年 9 1日由刘 人 熙 、 允 昕 、 抱 一 、 95 月 贝 李 张秋 尘 、 平 子 等 创 办 , 是 因 主 张 反 对袁 世 凯 而 从 《 张 它 湖南 公 报》 中分 离 出来 的 , 允 昕 、 抱 一 、 兼 公 、 让 丹 、 菊 隐 贝 李 龙 朱 陶 等 都 是 清 末新 式 教 育 培 养 的 新 一 代知 识 分 子 , 五 四” 治 在“ 政 运 动 和 思 想 文 化运 动 的影 响 下 . 们 所 主 持 的 湖南 《 公 报》 他 大 在 湖 南 的 新 文化 运 动 中充 分 发 挥 了报 纸 的宣 传 与 鼓 动 优 势 , 积 极 引 导 公众 舆 论 , 促进 了 湖南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深入 发 展 。 湖南《 大公 报》 五 四” 文 化 运 动 中形 成 了 自己 的 舆 在“ 新 论 思 想 观 点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纸是 公 众 进 行 主 一 报 思 想 交 流 的媒 介 。大 公 报 》 《 总经 理 贝允 昕 在 六 周年 纪 念 辞 里 说 :人之 心 一 理 , 人之 事 不 变 , 所 恃 以为 交 通 之 利 器 者 , “ 而 其 厥 惟 言语 。 文 字 者 , 声 之 言语 , 闻 纸 者 , 体 格 之 文 字 无 新 有
Cu t r o e e t I h d ta s o m e n s i i t d p p l r p n o , n e u t d i e e a a t u e h n i g . l e M v m n . t a n f r d a d a sm l e o u a i i n a d r s l a g n r l。 t t d ”c a g n u r a o e n i
“ 态度 ” 改 变。 的
关键 词 湖 南《 大公报 新闻舆论 引导 中 图分 类 号 G 1 文 献标 识 码 A 29
O n t wsO p ni n’ ui an et he Ne i o SG d c o Pub i pi o fH u n Kun o Dur n lcO ni n o na Ta g Pa ig
余 习惠 赵 颖 峰
( 南 工 业 大学 文 学与 新 闻 传播 学 院 , 洲 4 20 ; 南 工 业 大 学 文 学 与新 闻传 播 学 院 , 洲 4 2 0 ) 湖 株 100湖 株 1 0 0
摘 要 湖南Ⅸ 大公报》 五四” 在“ 新文化运动 中形成 了自己的舆论 思想观点, 并以此 改造和 同化公众舆论 , 导致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