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因素

合集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1 土壤水分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

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

土粒之间小于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

是土粒之间大于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

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养分的转化2.2.1 土壤中氮的转化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1 土壤水分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

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

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

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

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养分的转化2.2.1 土壤中氮的转化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

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4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0.2%和0.2~3.3%。

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氮0.03~0.35%;磷0.01~0.15%钾0.25~2.7%。

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

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吸收以后,必须迅速地得到补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即强度因素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上。

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能进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养分元素的数量,通常称为容量因素。

在实用中,养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换态的养分的数量(代换性钾、同位素代换态磷等)。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1 土壤水分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

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

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

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

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养分的转化2.2.1 土壤中氮的转化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18
依靠毛细管的吸引力而被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 水分,称毛管水。
毛管水的上升高度: h = 0.15 / r(cm)
一般只有砂土到细砂和粗粉质土才符合这个规律,而从中、 重壤土开始至粘土,反而是质地愈粘重,毛管水上升高度愈 低。这是因为极细孔隙中的水分为相当强的吸附力所影响, 粘滞度高,很难移动。
h 壤土
21
(三)重 力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若继续供水,则水分将在 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或者湿润下面土层,或是流入地下水, 成为地下水的给源,这部分不被土壤所保持而在重力支配下向 下流动的水称重力水。
当土层内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称饱和蓄水量或全蓄水量。
重力水也是植物有效水,但在饱和含水量时,一般旱作将 因氧气不足而不能生活,但对水稻来说,重力水是必需的。
(1)土壤有机氮的C/N比 (2)土壤含水量 (3)施肥
6
2、无机态氮的转化
NH3
挥发
硝化作用
NO3-
NH4+=NH3 +H+
无机胶体 表面的铵
粘土矿物固定
生物氮
层状硅酸盐矿 物层间NH4+
有机固相 结合态铵
(1)氨的挥发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粘粒矿物晶格固定
(4)氮的固定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31
32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和土壤水分测定
(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⑴ 质量百分含量θm
水分重
= 烘干土重 ×100%
⑵ 容积百分含量θv
=
水的容积 土壤容积
×100 %=
θm ×容重
⑶ 土壤贮水量 Dw = θm × h h—土层厚度(mm)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1 土壤水分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

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

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

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

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养分的转化2.2.1 土壤中氮的转化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推广窗WINDOWS 2020.09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 一、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以及优良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肥力主要有“养分、水分、空气、热量”4大因素构成。

这4大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和容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通常以土壤中氮、磷、钾贮量的多少来衡量。

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

它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对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3.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它对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其作用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钾的含量;进行腐殖质合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保水保肥性能;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分析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它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达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通过深松、免(少)耕、地表秸秆(或残茬)覆盖,阻碍降水直接拍击地面,避免土壤结壳、防止板结,增加自然降雨的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蚀、风蚀。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第四章 土壤肥力因素
1
影响氮素含量的因素:
1、植被
2、气候条件
3、土壤质地 4、地形及地势:
5、耕作利用及其他
(二) 土壤氮素形态
无机态氮
水溶态 NO3- NH4+ NO2交换态NH4+ 、吸附态NO3- (少) 固定态NH4+
有机态氮:土壤氮素的主要形态。
4
土壤有机氮包括:
①水溶性有机态氮(占5%)主要有氨基酸、酰胺等。 ②水解性有机态氮(50~70%)
四、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
水溶态
交换态
矿物态 或有机结合态
12
第二节 土壤水分
土壤和母质中的水连同存在于其中的溶液,犹如活 有机体的血液,无水就无土壤,因此在土壤形成中水 文状况应居首要地位。
— T.H.维索茨基《土壤和地下水状况概论》
除经过植物根系从土壤内吸收水分外,任何一滴 水都不能渗入植物的有机体内。
(1)土壤有机氮的C/N比 (2)土壤含水量 (3)施肥
6
2、无机态氮的转化
NH3
挥发
硝化作用
NO3-
NH4+=NH3 +H+
无机胶体 表面的铵
粘土矿物固定
生物氮
层状硅酸盐矿 物层间NH4+
有机固相 结合态铵
(1)氨的挥发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粘粒矿物晶格固定
(4)氮的固定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我国土壤钾素含量在0.5~25.0g/kg之间,其影响因素有:
成土母质 生物气候条件 土壤质地 耕作施肥
(二)土壤中钾的形态
(1)水溶态 (2)吸附态
有效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 4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
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 0.5%、0.01~0.2%和0.2~3.3%。

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氮0.03~0.35%;磷0.01~0.15%;钾0.25~2.7%。

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
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

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吸收以后,必须迅速地得到补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即强度因素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上。

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能进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养分元素的数量,通常称为容量因素。

在实用中,养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换态的养分的数量(代换性钾、同位素代换态磷等)。

土壤养分的实际有效性,即实际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数量,还受土壤养分到达植物根系表面的状况,包括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截获、养分的质流和扩散三方面状况的影响。

物理因素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

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物理因素对土壤中水、肥、气、热各个方面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

一般而言,在极端酸、碱环境、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存在或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及其他有毒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作物都难以正常生长和获得高产。

土壤阳离子
吸附和交换性能的强弱,对于土壤保肥性能有很大影响。

土壤酸度通常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之间有一定相关。

如土壤磷素在pH为6时有效性最高,当介质pH值低于或高于6时,其有效性明显下降;土壤中锌、铜、锰、铁、硼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一般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增高,但钼则相反。

土壤中某些离子过多和不足,对土壤肥力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钙离子不足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使其结构被破坏,土壤的透水性因而降低;铝、氢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酸性反应和产生铝离子毒害;钠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和产生钠离子毒害,都不利于植物生长。

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②进行腐殖质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③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绿地植物的旺盛生长,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

对于某些低产土壤(酸性土壤、碱土和盐土)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消除障碍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

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耕作
和施肥,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某些养分亏缺和水气失调;防止土壤受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促进生物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等。

土壤与植物及一切生物一起使地球变得生机勃勃。

因此我们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了解土壤、改善土壤和保持土壤肥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