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
它是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土壤肥力程度的重要标志。
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它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的作用。
物理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理作用主要包括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土壤孔隙度的形成。
土壤结构的形成是指土壤中的颗粒在水分和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空隙和通道,使得土壤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
土壤孔隙度的形成是指土壤中的空隙和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它对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渗透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化学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中,化学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作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
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成为小分子的有机物质,这些小分子的有机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
矿物质的溶解是指土壤中的矿物质通过水分和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溶解成为可供植物吸收的矿物质。
生物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中,生物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生物作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系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矿物质的溶解,还可以通过固氮作用为土壤结构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分泌根系物质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结构和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和形状的分布情况,它对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渗透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中的颗粒间的空隙和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它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隙和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它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土壤肥力是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应性和支持能力的综合表现。
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等。
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度和植物所需养分的供应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1.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它直接影响土壤中许多重要的化学过程和养分的有效性。
通常认为,pH值在6.0-7.5之间的土壤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
当土壤pH低于6.0时,土壤过酸,会影响植物对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而当土壤pH高于7.5时,土壤过碱,会导致一些微量元素的毒害。
2.有机质含量3.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重要元素,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评价土壤肥力的养分含量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一般认为,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大于0.15%,全磷含量大于0.02%,交换性钾含量大于0.2%为肥沃土壤。
如果养分含量低于这些标准,则表示土壤肥力较低。
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和颗粒团聚状态,它对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水分的保持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结构好的特点是团聚体分布均匀,孔隙空间适中,有利于根系的穿透和水分的渗透。
评价土壤结构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和颗粒团聚状态来判断,结构良好的土壤被认为是肥沃的。
5.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根系起到供水的作用,同时还影响溶解态养分的迁移和利用。
评价土壤水分一般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黏粒含量来进行。
土壤含水量在25%以上为湿润土壤,15-25%为适度湿润土壤,低于15%为干旱土壤。
土壤黏粒含量越高,土壤保水能力越好。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判断土壤的肥力状况,为土壤肥力改良和植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养分和微生物群落,能够支持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土壤肥力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有机质、无机养分、微生物和土壤结构等。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机质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有机质中的氮源是植物可吸收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磷和钾则以磷酸盐和钾离子的形式存在。
这些养分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也就越强。
其次,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
有机质中的胶体能够与土壤粘粒结合,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有机质还能够减轻土壤的压实和侵蚀,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
最后,有机质还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能够抑制土壤病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
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也就越丰富,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有机质以外,土壤肥力还包括无机养分、微生物和土壤结构等多个方面。
无机养分包括氮、磷、钾、硫等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能够抑制土壤病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结构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孔隙度、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土壤肥力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供应能力,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土壤肥力标准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于科学施肥、合理调控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1.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磷素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钾素是植物的调节元素。
土壤中这些养分的含量越丰富,土壤肥力越高。
2. 土壤pH值。
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土壤的pH值在6.5-7.5之间,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
3.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养分,对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强。
二、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
1. 土壤肥力标准的依据。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等因素,结合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科学制定合理的标准。
2. 土壤肥力标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可以将土壤肥力标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优质土壤、良好土壤、中等土壤、较差土壤等,以便于科学施肥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三、土壤肥力标准的应用。
1.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标准,科学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针对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比例,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2. 合理调控土壤肥力。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如轮作、深翻、覆盖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水平,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
3. 土壤肥力监测。
定期对土壤进行肥力监测,及时了解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科学施肥和合理调控土壤肥力提供依据。
四、结语。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农户朋友们能够重视土壤肥力标准,科学施肥,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及其有效性的综合表现。
它是农田管理和作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首先,土壤肥力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密切相关。
土壤肥力高低主要由土壤中的可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决定。
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肥力的土壤能提供足够的营养,适合植物的生长,而低肥力的土壤则可能导致植物养分不足、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死亡。
其次,土壤肥力还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相关。
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是指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含量。
土壤中的养分存在多种形态,但只有一部分是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称为有效养分。
有效养分含量越高,表示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越容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相反,如果有效养分含量较低,植物就会出现养分不足的情况,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土壤肥力还与土壤的肥力保持能力相关。
土壤肥力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养分的保持和利用效率。
肥力高的土壤能够保持较多的养分,避免因流失或淋溶造成的养分损失,提高了土壤对养分的利用效率。
相反,肥力低的土壤对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差,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养分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最后,土壤肥力还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等,这些性质对水分和气体的保持、渗透和通透性等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养分在土壤中的传输和利用。
土壤的化学性质则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这些性质对土壤中的养分转化和有效性有直接影响。
总之,土壤肥力是综合反映土壤中养分含量、有效性及保持能力的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水平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和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和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力。
土壤肥力标准是对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种科学评价,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专家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从而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标准通常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首先,土壤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参与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合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磷元素则是植物生长的能量转移和储存的必需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而钾元素则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必需元素,它能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因此,评价土壤肥力标准时,需要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其次,土壤微生物活性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对土壤中的养分转化和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供给植物吸收利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因此,评价土壤肥力标准时,需要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进行测定,确保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能够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上。
最后,土壤理化性质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理化性质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影响。
通气性好的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保水性好的土壤能够保证植物在干旱季节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保肥性好的土壤则能够保证土壤中的养分不易流失,供给植物长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因此,评价土壤肥力标准时,需要对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确保土壤的理化性质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标准是对土壤肥力水平的科学评价,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土壤肥力标准的评价,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专家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从而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含量及其有效性的综合特征。
它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对于保持农业持续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和其有效性。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这些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受土壤类型、土壤pH值、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另外,土壤肥力还受到土壤微生物、根系、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对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间的排列和连通性,它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运输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其中,土壤pH值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它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
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和养分供应都有很大影响。
全氮、全磷、全钾则是指土壤中的氮、磷、钾总含量,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对土壤肥力的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维护和提高为了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类型、植物品种和生长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其次,要加强土壤管理,控制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肥力的维持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轮作、有机肥料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结语土壤肥力是土壤的重要性质,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评价和维护土壤肥力需要综合考虑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和有效性、土壤微生物、根系、土壤结构等因素。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养分的丰富程度,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标准是指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的丰富程度,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和分类的标准。
根据土壤肥力标准,可以科学合理地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土壤肥力标准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土壤肥力可以分为贫瘠土壤、中等肥力土壤和肥沃土壤三个等级。
贫瘠土壤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限制;中等肥力土壤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适中,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肥沃土壤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二、土壤肥力标准的评价指标。
1.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养分,它对土壤的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土壤肥力的丰富程度。
2. 土壤全氮含量,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氮含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3. 土壤速效磷含量,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可以反映土壤中磷的供应情况。
4. 土壤速效钾含量,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可以反映土壤中钾的供应情况。
5. 土壤PH值,土壤PH值可以反映土壤的酸碱程度,对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6.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丰富程度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土壤肥力标准的意义。
1.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的评价结果,可以科学合理地施肥,避免盲目施肥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2. 提高产量,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保护环境,科学施肥可以避免养分的过量积累和土壤的酸碱度失衡,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四、土壤肥力标准的应用。
1. 农田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的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地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土壤吸热性和散热性
土壤的吸热性: 土壤的吸热性:是指土壤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性能 土壤吸热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土壤颜色、 土壤吸热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土壤颜色、地面状 况和覆盖等。土壤颜色深、地面凹凸不平、 况和覆盖等。土壤颜色深、地面凹凸不平、地面 无覆盖利于土壤吸热。白天土壤以吸热为主。 无覆盖利于土壤吸热。白天土壤以吸热为主。 土壤散热性:是指土壤向大气散失热量的性能。 土壤散热性:是指土壤向大气散失热量的性能。主 要与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辐射有关。大气越干燥, 要与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辐射有关。大气越干燥, 蒸发越强烈,土壤散热越多,降温越快。夜间土 蒸发越强烈,土壤散热越多,降温越快。 壤以散热为主。 壤以散热为主。
•
(三)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土壤通气性的强弱, 土壤通气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土壤通气孔隙 的数量,常用通气孔隙度表示。 的数量,常用通气孔隙度表示。作物生长发育适 宜的通气孔隙度为10% 10%~ 宜的通气孔隙度为10%~20% 1.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 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 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 1.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 2.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2.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3.合理灌溉 开沟排水。 合理灌溉, 3.合理灌溉,开沟排水。
2.膜状水:在土壤吸湿水外围,靠土粒 膜状水:在土壤吸湿水外围, 膜状水
剩余分子引力吸附的液态水膜。 剩余分子引力吸附的液态水膜。
受力:土粒表面剩余分子引力, (1)受力:土粒表面剩余分子引力,比 吸湿水受力小。 吸湿水受力小。 • 具有液态水的性质,但移动缓慢, (2)具有液态水的性质,但移动缓慢, 溶解力较弱,植物能吸收其中一部分, 溶解力较弱,植物能吸收其中一部分,弱 有效水。 有效水。 • (3)萎蔫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收水分而发 萎蔫系数: 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有效 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水的下限。 水的下限。 •
第四节 土壤肥力因素 •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是植物生长的 基本条件,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之一。
)、土壤水分的类型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
1.吸湿水:干土粒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气态水。 吸湿水:干土粒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气态水。 吸湿水 • (1)受力:土粒表面分子引力作用;远大于植 )受力:土粒表面分子引力作用; 物根系吸水力 • (2)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移动,无溶解力, )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移动,无溶解力, 植物不能吸收,无效水。 植物不能吸收,无效水。 • (3)影响吸湿水大小因素:土壤质地,有机质 )影响吸湿水大小因素:土壤质地, 含量,空气相对湿度。 含量,空气相对湿度。 • (4)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土壤吸湿 )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 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锄头底下有火也有水
中耕不仅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 中耕不仅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 提高地温, 提高地温,而且通过浅中耕措施还能切断底层 土壤与表层的毛细管水通道, 土壤与表层的毛细管水通道,并在表层形成疏 松覆盖层,能减少底层土壤水分损失。 松覆盖层,能减少底层土壤水分损失。由于根 系在表土层( 厘米内)分布量很少, 系在表土层(0~5厘米内)分布量很少,表 土层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很低, 土层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很低,所以浅中耕 增加水分损失的量主要是无效水分, 增加水分损失的量主要是无效水分,而有效水 分的量得到保持,有明显的保墒效果。 分的量得到保持,有明显的保墒效果。所以说 锄头底下有火也有水” “锄头底下有火也有水”。
(二)、土壤热特性 )、土壤热特性
即土壤热容量、导热性、 土壤热特性 即土壤热容量、导热性、吸热 性 和散热性。 和散热性。 1.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1g)或单位容积 土壤热容量: 土壤热容量 单位重量( ) (cm3)的土壤,温度每升高 ℃所需要吸收或 )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 放出的热量( )。重量热容量,单位: )。重量热容量 放出的热量(J)。重量热容量,单位:J/g.℃; ℃ 容积热容量,单位: 容积热容量,单位:J/cm3.℃。 ℃ 两者关系:容积热容量=重量热容量×容重 两者关系:容积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决定于土壤中固、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决定于土壤中固、液、气体物 质的组成及比例。 质的组成及比例。
(二)土壤温度的调节措施: 土壤温度的调节措施:
• • • • • 1、增施有机肥。 2、深耕深松向阳垄作。 3、地面覆盖,建温室及大棚。 4、设置风障;建立防风林。 5、灌溉排水:如早春和晚秋低温时灌水保 温;夏季高温时灌水降温。低洼地排水提 高温度。
四、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 • (一)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土壤水分一般是肥力因素的关键因 素或主导因素, 素或主导因素,但事物的变化是复杂 的,水、肥、气、热肥力因素是互相 影响的、相互制约的。 影响的、相互制约的。在不同的条件 肥力的主导因素也有不同。 下,肥力的主导因素也有不同。
3.毛管水:依靠毛管力保持在毛管孔隙
中的液态水。
• (1)受力:毛管力,比植物根吸力小。 • (2)具有自由水的性质:可以上下左右移 动,移动速度快,溶解力强,数量多,植 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 • 毛管水的两种类型: A 毛管悬着水:降水或灌溉后,靠毛管力 保持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
•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 (即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 水量。 • 是有效水的上限,也是灌溉水量的上限。 其大小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 松紧状况影响。
2.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的相互关系: 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的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占据孔隙,互为消长; ①二者同时占据孔隙,互为消长; 土壤结构良好时,水气协调。 ②土壤结构良好时,水气协调。 土壤温度与水、气的相互关系: (2)土壤温度与水、气的相互关系: 土壤、 气的比例关系, ①土壤、水、气的比例关系,影响土壤温度的 变化; 变化;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微生物活动) ②土壤温度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微生物活动) 和气体交换速度; 和气体交换速度;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地表蒸发。 ③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地表蒸发。
土壤水、 (3)土壤水、气、热与土壤养分的 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
• ①土壤空气和温度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 土壤空气和温度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 • ②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 温度升高,胶体吸收的养分易解吸,增强供 温度升高,胶体吸收的养分易解吸, 肥能力; 肥能力; • 温度升高,植物吸收水分增加, 温度升高,植物吸收水分增加,加快养分吸 收速度; 收速度; • ③土壤养分状况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 举例,如土壤中磷钾丰富,增强抗旱力, (举例,如土壤中磷钾丰富,增强抗旱力,提高 对水分利用率)。 对水分利用率)。
2.土壤导热性:土壤传递热量的性能 土壤导热性: 土壤导热性
1℃时,每秒流入单位面积土壤断面 ℃ (1 cm2)的热量。 )的热量。 •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含水量、松紧度和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含水量、 孔隙状况。 孔隙状况。 • 干燥、疏松的土壤热量传导慢,潮湿、 干燥、疏松的土壤热量传导慢,潮湿、 紧实的土壤,热量传导快。 紧实的土壤,热量传导快。随着土壤 含水量的增加,导热性能提高。 含水量的增加,导热性能提高。
(二)土壤肥力因素的调节
• 1.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有效减少自然因素对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肥力因素的不利影响。 肥力因素的不利影响。 • 2.深耕改土,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 深耕改土, 深耕改土 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强蓄水保肥能力,协调肥力四因素。 强蓄水保肥能力,协调肥力四因素。 • 3.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 用养结合。 • 4.合理灌排,以水调气、调热,改善养分状 合理灌排, 合理灌排 以水调气、调热, 调节肥力四因素。 况,调节肥力四因素。 • 5.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因土选择肥料、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 增加有机肥;因土选择肥料、 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3.水层厚度 水层厚度: 水层厚度 一定面积一定厚度土层内土壤水的总贮量。 用水层厚度表示。 便于比较和计算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 作物吸水量、灌排水量的关系。 水层厚度(mm)= 土层深度(mm)×土壤含水量×容量
4.水的体积(m3/hm2)
• 在实际灌溉时,由于水量一般常用m3/hm2 表示,应将水层厚度乘以每公顷地的面积,变 成水的体积。因水层厚度单位是mm,应换算 成m。 • 水的体积(m3/hm2)= 水层厚度(mm) × 10
三、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热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微生物的 活动都有直接影响,它还影响土壤水、 活动都有直接影响,它还影响土壤水、气 和养分状况,因此, 和养分状况,因此,土壤热量也是重要的 肥力因素之一。 肥力因素之一。
(一)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 土壤热量的来源: 土壤热量的来源:
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 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其次还有生 物热(有机质矿化分解, 物热 有机质矿化分解,释放能量)和地热 和地热 (对土温影响小)。
• B 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位较高(地势低洼处) 的土壤,地下水借毛管力作用上升保持在毛管孔 隙中的水分。 • 一般地下水位在1.5—2.5cm,毛管上升水可达到 根系活动层,它是作物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
4.重力水 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后, 4.重力水: 重力水
受重力作用沿大孔隙向下渗漏的水分。 • 最大蓄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土壤全部 最大蓄水量和饱和含水量。 孔隙都充满水时土壤含水量。 • 土壤经大水漫灌或大雨后,会暂时出 现这种水分,重力水也是地下水的重 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