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节土壤肥力因素.ppt

合集下载

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4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0.2%和0.2~3.3%。

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氮0.03~0.35%;磷0.01~0.15%钾0.25~2.7%。

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

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吸收以后,必须迅速地得到补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即强度因素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上。

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能进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养分元素的数量,通常称为容量因素。

在实用中,养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换态的养分的数量(代换性钾、同位素代换态磷等)。

第三章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学课件

第三章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学课件

砂土
河流 粘土
水: 透水强,保水弱,土体常呈干燥状态,这种土壤易 旱不易涝。 气: 砂土通气良好,土体内氧气丰富,有利于根系的呼 吸作用,不易积累还原有毒物质。 热: 土体内常水多气少,热容量小,土壤稳温性弱,土 温变幅大。生产表现:早春土温回升快,土温高于其 他土类,有利于大春作物播种,农民称之为“热性 土”,但怕“倒春寒”,寒潮一来冻害比其他土类都 严重。
土壤植物区系: 包括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根系。
1、土壤微生物的类型和特点: (1)、土壤细菌: 指土壤中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体。 特点: a、形态上,形体极小(<0.005mm) ,外观 呈杆状, 球状 , 螺旋状 。
b、细菌具有无性繁殖的方式,繁殖时,形 体延长后一分为二,并且,繁殖周期很短,所以 细菌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2、土壤矿物质的分级与性质: (1)土粒分级: 含义: 将土粒假定为球形,以其直径大小的差异将 不同的土粒分为若干组 。




Hale Waihona Puke 分级意义: 土粒大小不同,其矿物类型、化学成分、和 物理性质都不同。
矿物种类: 随着土粒直径 ↓ 石英↓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化学成分: 随着土粒直径↓ Si ↓Al Fe Ca Mg K P ↑ 物理性质: 随着土粒直径 ↓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毛管水上 升高度↑可塑性 ↑
(3)、土壤真菌: 土壤中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菌丝体态的真 核微生物。 特点:a、形态上,既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 又有多细胞菌丝体态的,如霉菌: 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形态蕈子类, 如蘑菇,木耳。是菌丝体的紧密聚合 态。
b、真菌生活史较复杂,有有性繁殖的方式。 也均为好气性异养型营养,喜欢潮湿、通气 的环境,对PH不敏感。 是森林土壤的优势种群。分解复杂的有机 物如木质素有较强的能力。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地理三轮微专题 土壤肥力 (28张PPT)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地理三轮微专题 土壤肥力 (28张PPT)
(2)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4分)
题目分析
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4分)
1.审设问 • 行为动词、分析对象、限定词 2.定位 • 美国中央大平原 3.确立关系 •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思维建构
题目分析
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4分)
1.审设问 2.定位
理想土壤体积百分比
------------------------------------------
土壤肥力的高低
①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②能否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
知识梳理—土壤的形成过程

露 风化作用 岩




土 低等植物,微生物始,
母 提供有机质



高等植物生长 增加有机质
熟 土 壤
(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1,①、②、
D 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
考向一:生物(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 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B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变式训练】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

土壤肥料学PPT课件

土壤肥料学PPT课件
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
阐述植物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过程以及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分配机制。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硫等中量元素以及铁、锰、锌等微量元素。
植物营养与施肥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合理的施肥原则,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等。
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来源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技术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农业发展方式。其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措施
种植防护林、草被植物等,增加地表覆盖,防止风蚀和水蚀。
生物措施
农业措施
法律措施
01
02
04
03
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修建梯田、水平沟等工程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改坡地为梯田,等高种植,合理轮作和耕作等。
侵蚀土壤治理措施
增施有机肥
大量施用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施用化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
深耕深松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
种植绿肥和牧草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低产田培肥措施
06
CHAPTER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
01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2020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共43张PPT)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2020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共43张PPT)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左图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C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从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 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 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9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 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 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 壤热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 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A.吸热量增加B.散热量增加 C.日温差减小D.日均温减小 8.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 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D.植被覆盖
7.C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
15.C读图分析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 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答案选C。 16.B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 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含量较多,故答案选B项。
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 拔升高而波状增加。 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 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 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 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肥力因素
(2)黄墒:土色较褐色墒浅,一般发黄,手捏也能成团, 落地散碎,捏后手上微有湿印,有凉爽感。黄墒时一般 土壤含水量12-15%。黄墒是适播墒情。 (3)灰墒:是播种的临界墒情 。
宽城职教中心
第二节 土 壤 空 气
宽城职教中心
(一)土壤空气的特点
土壤空气和大气组成的差异(容积%)
气体 近地表 大气 土壤 空气 O2 (%) CO2 (%) N2 (%)
3.水层厚度
水层厚度(mm)=土层深度(mm)×土壤含 水量×土壤容重 4.水的体积
水的体积=水层厚度(mm) ×10
宽城职教中心
5.土壤墒情
• 即:土壤含水量的多少称为土壤墒情。
(1)黑墒(饱墒):土色深暗发黑,手握成团,握后手上 留有明显水迹,感觉阴凉,落地后不碎。黑墒时一般土 壤含水量20-24%。
宽城职教中心

毛管悬着水
当降水或灌水后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 层毛管中的水,像悬在上层土壤中一样, 因此称毛管悬着水。
宽城职教中心
毛管 悬着 水示 意图
地下水位
宽城职教中心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即所 有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田 间持水量。
宽城职教中心
毛管 上升 水示 意图
宽城职教中心
土壤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土壤本身的热性质,即土 壤热容量、导热性、吸热性和散热性。 1、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 1℃(或降低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质量热容量(J·g-1·℃-1) 容积热容量(J·cm-3· ℃-1)
两者的关系:容积热容量=质量热容量*容重
(一)、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ch土壤肥力因素及其调控PPT课件

ch土壤肥力因素及其调控PPT课件
第18页/共54页
4.土壤蓄水量
一定面积、一定厚度土壤中含水量的绝对数量。常将土壤含水量换算为 水层厚度(mm)来表示。
如某土层深为1m,土壤质量含水量为20%,容重为3,则水层厚度为: =240(mm)
灌水定额=(田间持水量-土壤实际含水量)*土壤容重*灌溉面积*灌 溉深度
如有一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6%,当时测定该土壤含水量为16%,土壤容 重为3,若要灌溉1hm2的面积,使深的土层中的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 请问需要灌水多少吨?
第10页/共54页
2、毛管上升水 指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被毛管吸力作用保持
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第11页/共54页



土粒
升 水
地下水位
第12页/共54页
4.重力水
土壤中所有毛管孔隙充满水后,再有多余的 水分不能被毛管孔隙所保持,而受重力作用沿大 孔隙向下移动,这种水叫重力水。
当土壤中所有孔隙充满水时的土壤的含水量叫 饱和含水量。
第17页/共54页
3. 相对含水量
土壤自然状态下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相对含水量=土壤实际含水量(质量%)/田间持水 量(质量%)×100%
如某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为24%,现测得该土壤的 实际含水量为12%,则:土壤相对含水量= 12%÷24%=50%
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
第35页/共54页
第三节 土壤的热量状况
一、土壤的热量来源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的热性质 三、土壤温度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与调节
第36页/共54页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一)来源 1.太阳辐射:是土壤热量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最初来源。 2.生物产热: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是一个放热过程,释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微生

土壤和土壤肥力-PPT课件

土壤和土壤肥力-PPT课件

忽视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作用,植物与土壤间关系理解片面的。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
一、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
3、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代表人物:德国 地质学家 法鲁
1)观点: 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土壤发生变化方面认为,土壤由岩 石风化而来,土壤类型决定于岩石风化类型,土壤是变化破碎中 的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养分由于受到淋溶作用而逐渐减少。
有效肥力(经济肥力 ) 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 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土壤肥力在 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称之为有效肥力。 潜在肥力: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叫做潜在肥力。如自 然灾害影响肥力发挥。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4、土壤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 外界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土壤肥力高为生产力高的必要条件。 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构成土壤 生产力。 环境条件包括:土地平整、防洪、灌溉、排水、防护林 等方面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
一、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
1、19世纪上半叶
1)19世纪前:欧洲受教会神权统治,把世界万物都认为
土壤圈
岩石圈
水圈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土壤与大气圈关系: 2、土壤与水圈关系: 3、土壤与岩石圈关系:
气 圈
4、土壤与生物圈关系:
释放CO2、CH4、H2S、 N2O,吸收O2
生物 圈
支持生物 水分重新 土壤圈 分 配 , 水 过程,提 供养分、 循环与水 水分 平衡 地球保护层,地 质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某一种交换性离子的有效程度不仅与该 离子的吸收总量有关,而且与该离子在土壤交换总 量中的相对数量关系更大。某离子在土壤交换总量 中的相对数量称为该离子的饱和度。其饱和度愈大 ,被交换而解吸的机会愈多,有效程度愈大。
2021/3/6
(二)陪补离子效应
在土壤胶体上同时吸附着几种养分离子时,对 其中某一种离子来说,其余的各种离子都是它的陪 补离子。例如,土壤胶体同时吸附着K+、Na+、 Ca2+、Mg2+等离子,就K+来说,Na+、Ca2+、 Mg2+都是它的陪补离子。
2021/3/6
(二)各类土壤中的磷素含量
我国北方各主要地区土壤耕层的全磷含量,就一般而言,大约 变动在0.05—0.35 %之间。
西藏不同土类的全磷含量差异很大。最高的是黄棕壤;最低 的是寒原盐土。总的趋势是森林土壤大于非森林土壤,湿润地区 土壤大于干旱地区土壤。耕种土壤以耕种高山草原土为最高;以 耕种潮土含量为最低;其排列顺序为:耕种高山草原土>红壤> 黄壤>黄棕壤>暗棕壤>灌淤土>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褐土> 灰褐土>草甸土>风沙土>亚高山草原土>新积土>山地灌丛草 原土>潮土。
指作物需要量极微小的营养元素,约占作物干重的十万分之几或更少,包 括硒(Se)、镍(Ni)、镉(Cd)、氟(F)、碘(I)、钒(V)、汞(Hg),以及反射性的镭 (Ra)、铀(U)等。
以上这些元素都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且不能相互代替的。其中作物 需要较多而土壤中又相对较少的氮、磷、钾,这三种元素常常要靠施肥来补充 ,被称为作物养分的“三要素”。
2021/3/6
四、土壤养分的形态
土壤中所含各种养分根据其对植物的 有效程度可分为5种类型: (一)水溶态养分 (二)交换态养分 (三)缓效态养分 (四)难溶态养分 (五)有机态养分
2021/3/6
五、土壤胶体吸附离子的有效性
交换性阳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它们从胶体上解吸或交换的难易。影响 这些进程的主要因素是离子饱和度和陪补离子种类 。 (一)交换性离子的饱和度效应
2021/3/6
(四)各类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西藏全区耕地土壤微量元素比较丰富,据对六 种微量元素的测定,铜和铁都不缺乏,锰、钼、锌 、硼有少量耕地缺乏,依次为0.37万亩、0.75万亩 、0.58万亩、0.12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0.05% 、0.11%、0.09%、0.02%。总的来看,西藏耕地目 前基本不需要施微量元素肥料。从全国近几年来各 地试验证明,微量元素在有些地区对农作物有明显 的增产效果。实践证明,在增施氮、磷、钾肥料的 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也是保证 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第三章Biblioteka 土壤肥力因素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水、肥、气、热四个土壤肥力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养分 第二节 土壤水分 第三节 土壤空气 第四节 土壤热量 第五节 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
2021/3/6
第一节 土壤养分
一、土壤养分的来源
(一)土壤矿质土粒风化所释放的养分 (二)有机物质分解释放的养分 (三)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每一地区,不同土壤的变幅都是很大的。这是由于土壤全磷 含量受母质、耕作施肥、侵蚀以及成土过程的深刻影响。但是, 大体上可以说,从南至北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东到西也有某些 提高。西藏与北方地区相反。
2021/3/6
(三)各类土壤中钾素含量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土类表土层钾素含量,就一般而言,全钾量 大约变动在0.52—2.90 %之间,缓效性钾在40—130毫克/100克土 ,速效性钾在4—45毫克/100克土之间。
共生和非共生的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可以给土壤 增加化合态氮素。 (四)大气降水
大气中因雷电、工业废气和烟尘等所产生的各种硫 或氮的氧化物及氨和氯等气体,还有镁、钾、钙等物质 ,可随雨雪进入土壤。 (五)施肥
施肥是农田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021/3/6
二、土壤养分的种类
营养元素按作物需要量可分以下三类: (一)大量元素
西藏土壤全钾含量大都在0.43—3.20 %的范围内其中耕种土壤 含量较高,达到2.13 %,非耕种土壤较低,但仍达到2.07 %,仅比 耕种土壤稍低于0.06个百分点。各地区(市)中,拉萨市全钾含量 最高,平均达到2.35 %;林芝地区含量最低,平均为2.05 %;山南 、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依次为2.06 %、2.14 %、2.09%、 2.12 %、2.07 %。
2021/3/6
三、土壤养分的数量
(一)各类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土壤中的氮素除了极少量呈无机盐状态存在外,绝大部分
呈有机状态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含氮量也就越高。一般 说来土壤全氮量约为土壤有机质的1/10—1/20。例如有机质为 1%时,则全氮量为0.05—0.1%。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有,但大致 上有这样的相关性。从我国北方主要土壤的全氮量来看,自然土 壤表层(0—20厘米)大致变动在0.028—0.695 %之间。其中除 某些森林土壤和高山土壤外,以黑土为最高,由黑土向西,以黑 钙土 栗钙土、棕钙土 灰钙土的次序依次降低;由北向南, 依暗棕壤(和白浆土)至棕壤、褐土及黄棕壤,含量明显降低, 见表3—1。耕种土壤耕层全氮量大约变动在0.04—0.350 %之间 。其中东北黑土地区最高,其次是青藏地区,而以黄淮海和黄土 高原为最低。
西藏土壤全钾含量比较丰富,以阿里、那曲、昌都地区为最 高,含量在150ppm以上耕地面积依次为3.62万亩、10.71万亩、 107.17万亩、分别占本区耕地面积的90.5%、79.22%和79.29%; 林芝地区次之,占48.06%;日喀则、山南、拉萨三地(市)区所占 比重较小,分别为20%、19.6%和14.51%。
指对一般作物需要量大的元素,约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包 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氯 (Cl)十种元素。禾本科作物对硅,糖用甜菜对钠需要也较多。 (二)微量元素
对作物需要量微小的元素,约占作物体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包 括硼(B)、锰(Mn)、铜(Cu)、锌(Zn)、钼(Mo)、铁(Fe)、钴(Co)七种元素。 (三)超微量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