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供大农学各专业用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教研室编二零一一年八月绪论一、填空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二、判断题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肥力四、简答题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五、论述题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一、填空题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般具有()构造。

二、判断题1、()高岭石是原生矿物。

2、()伊利石是原生矿物。

3、()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土壤肥力四要素

土壤肥力四要素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主要是水、肥、气、热,所以只要对这四个因素有关的改良方法都会对土壤的基础肥力有所改善。

对于水分这一因素可以根据土壤的质地进行多次少量或者少次多量定期的灌溉使土壤的水分含量尽量在土壤的田间持水量附近使可以供植物施用的有效水的含量增加;
对于“肥力”这个因素主要是增加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加强,土壤的质地改善等等,主要是增加绿肥,有机肥的施用,适当施用一定酸碱度的化肥等;
对于“气”主要是增强土壤的“呼吸作用”,应该适时地翻耕土地,调节土壤的孔隙度,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水田的话应该适当的晾晒,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抑制还原性气体的产生;
对于“热”主要是土温的调节。

若提高土温,可以在表面覆盖一层炉渣、草木灰或者是土杂肥等深色物质,反之应施一些浅色物质。

土壤试题库

土壤试题库

土壤试题库一、填空:1、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水、肥、气、热。

2、成土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3、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类。

4、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其次为层面构造。

5、花岗岩具有结晶粒状结构;玄武岩具有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页岩具有页理构造;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

6、岩石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7、冲积母质弟地点是成层性、成带性、矿质养分丰富,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黄淮海冲积平原及各地区河流沿岸地区。

8、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度主要决定于有机质组成、环境条件两个方面。

9、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五级。

10、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两个过程。

11、在土壤有机质测定中,重铬酸钾的作用是氧化作用,用硫酸亚铁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时颜色的变化是橙黄色→绿色→棕红色。

12、土壤农化样品采集时的选点方法是对角线法、棋盘式法、蛇型法。

13、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因素有①电荷数量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③土壤酸碱度。

14、“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依据的原理是:离子饱和度效应。

15、根据土壤水性质,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四种类型。

16、(NH4)2SO4属生理性酸性肥料石灰性土壤中长期施用会引起土壤板结。

17、土壤有效水的范围是凋萎系数到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含水量。

18、碳酸氢铵施用时必须深施覆土。

硝酸铵由于易淋失原因不能施于稻田。

19、过磷酸钙的主要成份有磷酸二氢钙、硫酸钙。

20、施肥的方式一般分为基肥、追肥、种肥三种21、土壤垂直地带性是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引起的。

22、土壤分布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

23、在扩散法测定土壤水解氢时氢氧化钠应放入扩散皿的外室而硼酸则放入内室。

24、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测定用碳酸氢钠作为浸提剂。

25、潮土剖面中的新生体主要有铁锰锈纹、锈斑。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土壤学课件第四章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
第四章 土壤肥力因素
1
影响氮素含量的因素:
1、植被
2、气候条件
3、土壤质地 4、地形及地势:
5、耕作利用及其他
(二) 土壤氮素形态
无机态氮
水溶态 NO3- NH4+ NO2交换态NH4+ 、吸附态NO3- (少) 固定态NH4+
有机态氮:土壤氮素的主要形态。
4
土壤有机氮包括:
①水溶性有机态氮(占5%)主要有氨基酸、酰胺等。 ②水解性有机态氮(50~70%)
四、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
水溶态
交换态
矿物态 或有机结合态
12
第二节 土壤水分
土壤和母质中的水连同存在于其中的溶液,犹如活 有机体的血液,无水就无土壤,因此在土壤形成中水 文状况应居首要地位。
— T.H.维索茨基《土壤和地下水状况概论》
除经过植物根系从土壤内吸收水分外,任何一滴 水都不能渗入植物的有机体内。
(1)土壤有机氮的C/N比 (2)土壤含水量 (3)施肥
6
2、无机态氮的转化
NH3
挥发
硝化作用
NO3-
NH4+=NH3 +H+
无机胶体 表面的铵
粘土矿物固定
生物氮
层状硅酸盐矿 物层间NH4+
有机固相 结合态铵
(1)氨的挥发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粘粒矿物晶格固定
(4)氮的固定
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我国土壤钾素含量在0.5~25.0g/kg之间,其影响因素有:
成土母质 生物气候条件 土壤质地 耕作施肥
(二)土壤中钾的形态
(1)水溶态 (2)吸附态
有效钾

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

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

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是:
1.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以及微生物
的分解产物组成。

有机质可以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2.养分:养分是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
锰等。

这些养分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它们通过土壤水分运输到植物根系,并参与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

3.pH值:土壤的酸碱度,即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酸碱度
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调节土壤的pH值可以改善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大小、排列和稳定性。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分渗
透和保持,氧气供应以及根系生长。

它还影响土壤的通气性、排水性和保肥能力。

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肥力水平。

为了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需要合理管理土壤有机质、养分供应、pH值以及土壤结构,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施肥。

《土壤与肥料》期末复习指导

《土壤与肥料》期末复习指导

《土壤与肥料》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重点1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水、肥、气和热2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重点1土壤中腐殖质包括胡敏酸、胡敏素和富里酸3个组成成分。

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3土壤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0.01毫米。

4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3大类。

5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第三章重点1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变化规律是南酸北碱2土壤缓冲容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

3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与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4土壤胶体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土壤胶体不仅表面积很大,而且带有大量电荷,因而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第四章重点1土坷垃是一种块状土壤结构体。

2土壤孔隙的数量一般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来计算。

3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比例(一般采用百分数形式)。

4土壤耕性: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5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质量,单位是g/cm3。

6土壤团粒结构体是如何形成的?团粒状结构体是经过多次复合团聚而形成的。

一般先是单粒相互凝聚成复粒或粘团,再经过逐级粘结作用,依次形成微团聚体,微团聚体再经过多次团聚形成较大的团粒。

土壤结构体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主要有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机械作用、生物作用、耕作措施等作用机制。

土壤肥力的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的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四大肥力因素有: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有关土壤肥力的概念,世界各国目前仍无统一的认识。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温度和空气是环境因素,水既是环境因素又是营养因素。

各种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因此,归纳起来可以将土壤肥力定义为: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支耀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的综合目映,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质属性土壤肥力是土壤内在的物质、结构和理化性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肥力是一种属性,并非土壤的物质组成。

肥力没有结构和尺寸大小,就像人的素质和能力一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有具体的表现影响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结构、水分状况、温度状况、生物状况、有机质含量、pH等,凡是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因素,都会对土壤肥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通论试题库及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t/m 。

1、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

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

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

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

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

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养分的转化
2.2.1 土壤中氮的转化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

其中绝大多数为迟效的有机态氮,而速效无机态氮只占全氮含量的1%-3%。

有机态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腐殖质等有机化合物中,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水解和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经过细菌的硝化作用,氧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利用。

但硝态氮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因而容易随水流失。

当土壤通气不良时,又可经反硝化作用变成氮气挥发,造成氮素损失。

因此,氮素化肥应深施,以防止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再还原成氮气而挥发损失。

旱田作物注意中耕松土,能防止硝态氮因缺氧而还原成氮气挥发。

2.2.2 土壤中磷的转化土壤中的磷大多数是迟效性磷,速效性磷很少。

迟效的磷素化合物要在适宜条件下,经过磷细菌的作用转化成水溶性或弱酸性的速效磷,这个过程称为磷的释放。

反过来,土壤中水溶性或弱酸溶性的速效磷又可转化为难溶性迟效磷,这个过程称为磷的固定。

土壤中磷的固定过程使速效磷减少,释放过程使速效性磷增多。

磷素的释放与固定,难溶与易溶,迟效与速效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互相转化。

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增施有机肥、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磷肥与生理酸性化肥混施、集中施,可减少固定,提高磷的有效率。

2.2.3 土壤中钾的转化土壤中钾素含量虽不少,但大部分是迟效的矿物态钾,有效钾的含量很少。

迟效性钾不溶于水,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

通过有机酸及钾细菌的作用,可以转化成速效性钾,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施用钾细菌肥料、酸性肥料和有机肥料,都能提高钾的有效率。

3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

由于作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和其它动物不断的进行呼吸,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和水汽,同时土壤空气流通比地表的大气流通缓慢,因而与大气成分比较,土壤空气中氧气少,二氧化碳和水汽多。

土壤空气能提供作物根系和好气微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环境中,作物根系发达,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增强,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有效养分增加;相反,在土壤通气不良,氧气不足时,就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同时还会增加土壤有毒物质(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的积累,引起黑根、烂根、死根,影响作物产量。

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都占据土壤孔隙,水多气就少,水少气就多,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改变土壤通气性。

在农业生产上,水稻田实行浅灌、湿润、间歇灌水的方法,旱田利用中耕松土等手段,都是加强土壤通气性的措施。

4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指土壤的冷热程度,它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极为密切。

各种作物发芽和根系生长都有一个适宜的土温范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死亡。

土壤温度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影响土壤中各种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土壤水分的运行。

决定土壤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的地区,土壤接受的热量多,土温高。

一般说,高纬度地区土温低于低纬度地区,冬季土温低于夏季土温,地势高的土温低于平原区的土温,北坡土温低于南坡土温。

此外,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腐殖质含量等因素也影响土壤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