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历史叙事
气势恢弘的史诗画卷:一曲壮歌闯关东r——评刘文玉的长篇叙事诗 《黑土壮歌》

气势恢弘的史诗画卷:一曲壮歌闯关东r——评刘文玉的长篇叙事诗《黑土壮歌》林莹秋【摘要】著名诗人刘文玉的长篇叙事诗《黑土壮歌》是一部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厚实之作,它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先祖们闯关东以及他们的后代在这片黑土上繁衍生息的史诗画卷,突显出这些"闯关东"英雄们冒险的精神、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气概,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片黑土地和对闯关东人的灼热的情感.【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5【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黑土地;闯关东;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作者】林莹秋【作者单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古朴苍凉而雄浑奇峻的东北大地,蕴涵着由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众多因素交融而成的巨大特性。
古往今来的漫长岁月里,这片神秘的白山黑水,广阔的东北平原,吸引着无数的先祖千里迢迢、万里跋涉来到这片黑土,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闯关东。
在诗人刘文玉的长篇叙事诗《黑土壮歌》中,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这些史诗画卷。
它气势恢弘,悲壮雄浑,色彩艳丽,风格卓异,是一部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厚实之作。
东北诗界说起“乡土诗”有“南刘北王”之说,“南刘”指的是辽宁诗人刘文玉,“北王”指的是黑龙江诗人王书怀。
刘文玉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作品。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如《柳笛集》《乡土赞歌》《狂雪·笛声》等,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满载友谊去远航》等,在一些欢庆和迎接来宾的重要场合,还会奏起他作词的《迎宾曲》,此外他还写过剧本、短篇小说、评论等多种文体,涉猎的领域之广,创作的硕果之多,令人佩服。
但是,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来全景式反映“闯关东”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对他无疑是个巨大的尝试与挑战。
希罗多德的alter egos: 《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与《历史》叙述

希罗多德的alter egos:《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与《历史》叙述摘要: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alter egos)从不同层面揭示出这位“历史之父”的多重身份,并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历史》的叙事与叙述主题的多角度展现。
希罗多德通过建构文本中的“第二自我”试图树立自身的权威,并向雅典的受叙者(narratee)传递影响超越文本局限的“永恒真理”。
伴随着叙事情节发展与希罗多德史学思想传递的需要,《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产生转变,并表现出二元特征,叙事中的“第二自我” 和受叙者与希罗多德和雅典听众间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
关键词:希罗多德;《历史》;第二自我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是一部宏大的叙述作品,他将众多内容、形式迥异的叙事(logos)①串联,融进《历史》庞杂②的叙述③体系。
传统观点认为,希罗多德《历史》中的logoi(古希腊语logos的复数:叙事)仅仅是一些被用来创造戏剧性效果(dramatic effect),以取悦受众的“插话”(digressions),而自身并不包含那些有益于子孙后代,并为他们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的永恒真理(historical truth)。
然而,从单一叙事(logos)文本的角度研究希罗多德的叙述动机(narrative motive),容易把它与《历史》整体的叙述割裂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拥有多重面相。
一个叙事中,特定的人物形象在文本叙述中往往被视为真实作者个人形象的再现或真实作者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创造,它被称为叙述者在文本中重构的“第二自我”(second self,persona)。
[1](P99)希罗多德在《历史》的叙事中采用了“第二自我”(alter ego)的叙述策略,以从不同侧面展示他的多重身份。
希罗多德处于深受雅典民主制下口头表演文化(oral performance culture)[2](P8~29)影响的古典时期,对于演说技巧演说在古希腊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荷马社会,拥有出色的演说才能是赢得领导权的有效手段。
《1921》电影观后感

《1921》电影观后感《1921》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1921》电影观后感1一部定名《1921》的电影,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答案是确定的,《1921》以1921年那一年的时代脉络和“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一核心事件。
但这部电影,会怎样讲述这个故事呢?眼前一亮今天,电影《1921》正式上映。
中午时分,“赶早”的影迷看完了第一场的放映。
特地请假一天的刘女士走出大光明电影院,直呼“没想到”:“没想到严肃历史题材的影片还可以这么拍,没想到熟悉的建党故事拍得如此险象环生,没想到百年前的年轻人可以离我们这么近!”不同于同类题材的编年史纵切面视角,《1921》突破以往建党题材的叙事框架,身在上海的李达,成为故事的主视角之一,串联起所有奔向上海的国际国内人物——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从奥地利出发一路受到追捕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从长沙出发的毛泽东、何叔衡,被日本警视厅特高课盯梢的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近藤荣藏,他们都汇聚在了上海这个点。
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大代表”到达上海后,又开始了开会、躲避、转移的曲折历程,被上海多方势力追踪和监控,多线索纷呈交错,立体交叉,让熟悉的建党故事充满陌生的张力。
这种基于史料史实的叙事创新,既在前期的电影研讨中赢得专家“为主旋律电影创作又开辟了一个新高度”的肯定,也在放映后让年轻观众眼前一亮。
带着惊艳和惊讶的“没想到”,或许正是对影片导演黄建新和所有主创的最好褒奖。
心头一震凶险和紧张氛围的衬托下,那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青年群像,更有了触动人心的人格力量。
上映前,《1921》发布了一张终极海报:饰演“一大代表”的13位演员齐步向前,朝气而热血的气质扑面而来,传递出年轻人一往无前的决绝和投身革命的无畏。
画面上,他们或身着马褂长衫,或身着学生制服,或西装笔挺,但眼神同样坚毅,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有日本留学归国、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达;有出身农民、求学时组织进步团体的毛泽东;有曾为前清秀才、参加过武昌首义的何叔衡虽然他们的年纪、出身和经历各异,但同样怀着救亡图存的决心,排除万难齐聚上海共赴建党之约。
《我的名字叫红》赏析

《我的名字叫红》赏析作者:梁作琴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历史悬疑小说,描写了一桩谋杀案,情节错综复杂,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委婉细致的爱情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是细腻独到的。
黑和谢库瑞的爱情心理,随着时间的变化,世事的推移,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令故事精彩纷呈。
关键词:《我的名字叫红》叙事视角心理描写爱情与色彩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
出生于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他的作品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都柏林奖,等等。
其中,《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包括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出版。
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小说的背景是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1591年,一位苏丹的细密画师高雅被人谋杀,尸体被野蛮地抛入一口深井。
画师生前接受了一项苏丹的秘密委托,与其他三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用欧洲的画法精心绘制一本旷世之作。
他的死亡显然与这项秘密任务有关。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这本书结构精巧,绚丽迷人,既是一部优美的爱情小说,又是一部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
作者假借说书人的口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让相关者全部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
它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
在写作手法上,虽然每章都在变换叙述的第一人称,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事件顺序讲述同一个故事,但是它又不是单纯的炫技,没有把读者的思维领入思维迷宫的想法。
适合孩子讲的红色故事(精选10篇)

适合孩子讲的红色故事适合孩子讲的红色故事主要指革命期间的故事。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之火车头;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矛盾。
相对于改革,则是由上而下的变革。
例如在政治层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称之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
当现存之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之严重障碍时,就要求通过革命,改变旧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旧生产关系之旧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之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反,由上而下从帝制推行君主立宪制,成立民主议会,称之为改革。
通常革命较激进剧烈,改革则较保守温和。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之必然趋势和集中表现,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业层面上的重大革新,称之为工业革命。
通常是指对当前工业或生产模式进行变革,即以新的机器例如蒸汽机取代旧有的人力,提升生产效率。
红色故事用平实通俗的叙事方式,将党的优良传统、光辉历程以及主要事迹呈现于读者面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时代主旋律,重温红色故事,重游红色山河,缅怀红色先辈,继承红色传统。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适合孩子讲的红色故事(精选10篇),希望有所帮助!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全国一等奖教育叙事故事范文5篇

全国一等奖教育叙事故事范文5篇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
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整理的《全国一等奖教育叙事故事》,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您能有所收获!全国一等奖教育叙事故事1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接受了任务。
大家都说一年级学生数学好学,无非就是1+1=2,可就有些孩子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表现“淡漠”,数学课不是玩就是一言不发,家长急,我更急,怎样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呢?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一些游戏、故事,比赛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课堂中我还会穿插一些手指操让学生动动,不让孩子觉得数学课堂是枯燥的。
同时,现在的孩子比较依赖家人,什么事情都有家长包办,所以根本不懂什么叫学习,更别说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了,要想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岂不是难上加难吗?这给我的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首先,绝对抵制多做题。
题海战术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3、找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家长陪同做,孩子做对了,请不要吝啬您的赞美。
题目一定要有趣,具有思辨性。
4、适当的以比赛的形式做题,培养数学兴趣,提高孩子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让他们从比赛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5、让学生喜欢上老师。
数学老师很重要,小学老师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对两个班学生的情况大概了解了,下课后我经常会和孩子聊天,一起游戏,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我的数学课堂也渐渐的活起来了,数学教学也能正常运行了。
学生有问题也敢于说了。
另外对于班级的后进生,一开始简单的问题他们都不会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非常失落,后来我认为面对后进生,我们应该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毕竟每个孩子的发展存在差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
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欢迎大家阅读!一、生平及创作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叛逆者"逐渐变成了时代的"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
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
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

的力量中获得了灵感 ,画出了精美的图画 ”。然而 ,当黑绞 尽脑汁地想象 这 了力量 。一味仿效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最终也就不能拥 有自己的东西 ,“东
些精美图画的时候 ,却什么也想象不出来 。黑“感觉自己 受到了一种挫 折 , 方还是东方 ,西方还是西方 ”。
也感到了一种自卑 ”。黑之所以感到“挫折 ”和“自卑 ”,是因 为西方的价 值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浅谈小 说《 我 的名字 叫红 》中的文 化冲 突
◆杨克力 陈 金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 ·帕慕克在其 代表作《我 的名字叫红 》中 ,再现了 西方对东方 的文化殖 民 ,东 方 在西方文明大举入侵之后所处的混乱 、毁灭 、迷茫和忧郁的境地的历史 。小说鼓励 东西方文明的交 流和融合 ,用 对话代替对抗 。只有 这 样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也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传统 。
谋 。而凶手之所以杀掉高雅 ,是因为他想照 他所想的那样毫无 顾忌地来 绘 行为却是持 否定 态度 的 。帕 慕克 所 倡导 的 是一 种东 西 方文 明 的交 流和
画 ,而这样的画家具有与传统信仰格格 不入的个性 。随着手 抄本绘画的 进 融合 。
行 ,细密画家们开始怀疑 ,自 己的画中 包含了 法兰克 的异端 邪说和 无神 信
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殖民 带来了被 入侵和 被殖民 国家人 民价值 观念 的 界 、您的万物 、您的人间的影子 ———苏丹陛下 ,绘画 了一幅法兰 克异教徒样
混乱和嬗变 。首先是商品 经济和拜 金主 义的入侵 。在西方 价值观 念的 侵 式的肖像 ”,结果安拉的回答是 :“东方与西方都属于我 ”。
入下 ,金钱成了衡量一个 人成就的 最重要 标准 。不 仅如此 , 西方文 化的 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死者的声音—— 姨父 , 高雅与橄榄
姨父这个人物是故事的源头。在他年轻的时候 曾作为信使
出访威尼斯 ,在那 里他被充 斥宫廷 市井 的 肖像 画所 震撼 , “ 几天
当中 , 他伫立在 上千幅 肖像 画前欣赏 , 见到 了画在挂 布上 , 木头
一
逃, 阴差 阳错 被人 杀死 。 黑 回到家 中, 迎娶谢库瑞 , 他们的儿子奥 上 , 画框内和墙上 的几千 幅面孔 ……每一张脸都不一样 , 都是独
罗曼史 , 又 和凶杀案丝缕相 连 ; ( 3 ) 黑 在 追 查 凶 手 的过 程 中 拜 访
雅胆小懦 弱 , 也是细密画传统的忠实信徒。 这项禁忌 的计划让他 无法承受 , 乃至 向原教 旨的传道士的追随者和盘托 出, 造成了社
会 的 更 大 的不 安 。
了诸位嫌疑人 ,并且与奥斯曼 大师 一起 检视 了苏丹宝库里 的细 密画作时 , 则参与 了细密 画与伊斯兰文化 的传统的思考 。 就表现
互交叉融汇 , 有时又相互排斥 。 ( 1 ) 死者 , 凶手 , 奥斯曼大师 , 姨父 人则严重感染 了这 种病 毒。 最早被杀死的高雅 则相 反 , 他感到了巨大的恐慌 和不安 。 高
大人和黑的视角互相拼凑成一部凶杀案的卷宗 , 贯 穿全 书始终 ; ( 2 ) 黑, 姨父大人 , 奥尔罕 , 谢 库瑞的视角组成一部跨越十二年 的
无二的人脸 !” 他惊恐地发现独一无二 的 肖像 画所具有的权 威, 人们终究会崇拜墙上 的绘画 。于事者所讲述的各 自的经验感 知 ,这是小说 的第一个层 面 制一幅 肖像。 苏丹禁不住 肖像画的诱惑 , 同意 了姨父大 人 —— 但 是不将其挂在墙上 , 而是 隐藏在书页 中。 姨父大人为西方 的文化 层 面, 即《 我的名字 叫红》 讲 述的三个故事 : 一桩 谋杀案 , 一个爱 所折服 , 而本 国的细密 画传统 , 则 散发着腐 朽和败落的气息。作 情故事 , 以及 奥斯曼土耳其 , 或者伊 斯兰文化 的哲学沉思 。这是 者确定了西方文化 的优 势地位——文艺 复兴时期的画家充满侵 小说 的故事层面 , 这三个故事 由五十九个视角叠加糅 合而成 , 相 略性地将 自身的文化和 肖像 画的病毒 向全 世界扩散 ,而姨父大
姨父大人 和高雅先 生两人在艺术 的立场上完全 相反 , “ 一个
出 了小说的第三个层 面也是最 根本 的一层 ,一个东西方文 明交 始, 最终 凶手水落石 出, 丧命人 手 ; 爱情的故事 中 , 以两人最初 的
阿谀奉承的西化主义者 , 一个懦弱的极端 民族主义者 , 共 同将细
艺术 的理念不同。 橄榄力 图糅合东西方的绘画技艺 , 没有什么东
细密画让时间 固定和永恒 ,而法兰克画师则让时间停不下
再也无法 回到过 , 而势必面临着文 用西方 的绘 画技巧完成——这让橄榄感到非常不安 ,在和 “ 高 来 。对于作者精神故乡来说 , 观念 的演变 。这就是所谓 的故乡 的“ 忧郁 灵魂” , 这个 雅” 的会 面中杀死 了他 , 又在 与“ 姨父 ” 大人 , 即这 本绘本 的负责 化 的入侵 ,
融的叙事。在小说文本的第二个层 面中 ,故事以一个 凶杀案开 密画推进血海 , 化为灰烬 。 ” ⑦ 而这两人 同时为橄榄所杀— —出于 分离开始 ,最后 以一个 圆满 的结局告终 ,从 不平衡而达到 了平 方和西方 , 在橄榄那里 , “ 真主同属于东西方 。” 衡 。但是小说的第三个层面则 不然 ; 最初 , 东西方 的文化艺术是 橄榄所践行 的就是一种东西方 的结合之道 ,既不认 同完全 平 行 的, 各 自建立 了毫不相容 的绘画传统 , 东西方相 安无事 , 这 西化 , 也不屑于泥足不前 。他鄙视高雅 , 对姨父 的做法也 不以为
情, 细密画家的生活百 态, 还有伊斯 兰文化 的斑斓一 角。
.
关键词 : 小说 ; 历史叙 事 ; 赏析
中图分 类号 : 1 3 7
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1 5 — 0 0 0 7 — 0 1
叛, 动乱和惶 惑。 而最终 , 随着 凶手 的身亡 , 苏丹 的计划搁浅并在 东方与西方——脆弱的平衡 这 种失衡 似乎结束 而进人一个相对平衡 , 但是却无 叙事 中讲到一名土耳其细密画镀金师“ 高雅” 被人谋杀 。死 不久后去世 ,
人 的争论 中将其杀害 。主人公“ 黑” 在外游历十二年后重 回伊斯 坦布尔 , 被 苏丹委派侦破谋杀案 。黑又对表妹谢库瑞 , 姨父 大人 的女儿 , 倾 心不已。 谢库瑞提 出黑寻找 出真凶后才与之开始新生 活。 在搜寻凶手的过程 中, 黑和细密画大师奥斯曼 感受 到西方的 绘画技巧对细密画的冲击 。最后黑终于识破真 凶,橄榄仓 皇出 尔罕长大成人 , 将父母 的故事记述下来 。 可 以把小说文本分为三层 , 首先是五 十九个视 点 , 也就 是二 话语层面 ; 这 五十九个故事相互交叉支撑 , 组成 了小说 的第二个 故事也是帕慕克写给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 的故事 。
、
者 生 前 接 受 了土 耳 其 苏 丹 的委 托 , 与 另外 三名 细 密 画 家 “ 橄榄 ” ,
法 回到原来 的状态——西方 的渗透还在继续 ,伊斯兰的艺术则
风雨 飘 摇 。
“ 鹳鸟 ” , “ 蝴蝶 ” 一起绘 制一本 画本 , 作 为伊 斯兰历 的千 年献 礼 ,
并作为送给威尼斯总督的礼物 。 画本不 同于传统 的细密 画, 要使
2 01 5 一 O 5
文 艺生 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文
学 品 析
《 我 的名 字 叫红》 中的历史叙事
周 盛 伶
( 上 海大学 , 上海 2 0 0 4 4 4 )
摘 要: 小说 文 本 包括 了五 十 九 个视 点 , 这 五 十 九 个 视 点 不仅 讲 述 了一 个谋 杀 案 , 还 勾勒 了十 六世 纪 伊 斯 坦 布 尔的 市井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