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爱情这玩意儿,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个能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东西。
可这爱情悲剧啊,在中西方却有着不少有趣的区别呢。
先来说说咱们东方的爱情悲剧吧。
东方的爱情悲剧常常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给罩住了,这网就是封建礼教。
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多好的一对儿啊。
两个人在书院里互生情愫,那感情就像小火苗一样,蹭蹭地往上冒。
可是呢,祝英台她家里不同意啊,为啥呢?因为梁山伯虽然是个才子,但他没什么雄厚的家底,不符合封建家庭门当户对的要求。
最后啊,这两人只能以死明志,化成了蝴蝶才得以双宿双飞。
还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刘兰芝被婆婆嫌弃,各种挑刺儿,焦仲卿虽然爱她,却拗不过封建家长的权威,最后也是双双殉情。
在东方的爱情悲剧里,家族的利益、社会的礼教往往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情侣们喘不过气来。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呢。
西方的爱情悲剧啊,更多像是命运在捉弄人。
就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吧,他们俩属于两个敌对的家族。
这俩年轻人一见面就天雷勾动地火,爱得那叫一个热烈。
可家族的仇恨就像一道深深的鸿沟横在他们中间。
而且西方的故事里,命运好像特别爱开玩笑,各种阴差阳错。
罗密欧以为朱丽叶死了,就毫不犹豫地喝毒药自尽了,朱丽叶醒来看到罗密欧死了,也跟着拔刀自刎。
西方的爱情悲剧里,个人的意志虽然很强,但总是被命运或者家族之间那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给打败。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呢,东方爱情悲剧中的主角往往比较含蓄、内敛。
像梁山伯,他对祝英台的爱,那都是藏在心里的,最多就是偶尔眼神里流露出来那么一点小暧昧。
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可都是热情奔放型的,一见面就又是亲吻又是表白的,毫不含糊。
在结局的处理上也有不同。
东方的爱情悲剧有时候还会带点浪漫的幻想,像梁祝化蝶,虽然人在现实里不能在一起,但在精神上、在神话的世界里,他们还是幸福地在一起了。
西方的爱情悲剧呢,就显得比较残酷直接,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真真切切地死了,没有什么化蝶之类的美好幻想,就这么硬生生地把悲伤留给读者或者观众。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别作文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中西方的文化长河中,都演绎出了许多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
然而,细细品味,会发现中西方的爱情悲剧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就拿咱中国的来说吧。
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情意渐生。
可那时候的礼教规矩,哪能容得下他们自由恋爱。
祝英台被家里逼着嫁给马文才,梁山伯相思成疾,含恨而终。
祝英台在出嫁路上跳进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化作蝴蝶双宿双飞。
这故事里,家族的压力、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咱中国人讲究家族的荣誉、门当户对,爱情往往要给这些东西让步。
西方的爱情悲剧呢,算是典型。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可他们两家是世仇啊,那仇恨深得简直像海一样。
但爱情的力量让他们不顾一切,偷偷结婚。
结果罗密欧因为误杀朱丽叶的表哥被流放,朱丽叶为了逃避家人安排的婚姻假死,罗密欧不知道这是假的,自杀殉情,朱丽叶醒来后也跟着去了。
在这个故事里,家族的仇恨成了爱情的绊脚石。
但和中国不同的是,西方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和自由,他们会为了爱情跟家族对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讨论这两个故事,那场面可热闹了。
朋友说:“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无奈啊,他们就像是被一张大网给困住了,怎么挣扎都出不来。
”我回应道:“是啊,那网就是封建礼教和家族的期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朋友接着说:“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叫一个激烈,爱得轰轰烈烈,死得也惊天动地。
”我点头表示赞同:“没错,他们就是那种不顾一切,要冲破所有障碍的感觉。
”咱回过头来再仔细瞅瞅。
中国的爱情悲剧,往往带着一种隐忍和含蓄。
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通过眼神、诗词来传递,那种欲说还休的劲儿,真让人揪心。
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是热情奔放,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吻就要深情地吻下去。
还有啊,中国的爱情悲剧结局,常常带着一种理想化的色彩。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这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和寄托,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自由自在地相爱。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区别作文爱情,这两个字自古以来就有着无尽的魅力,也孕育出了无数或凄美、或悲壮的故事。
而中西方的爱情悲剧,更是有着诸多明显的区别。
咱们先来说说中国的爱情悲剧。
就拿家喻户晓的来说吧。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书院里和梁山伯相识相知,两人那感情是日渐深厚。
可祝英台家里早给她安排了门当户对的婚事,根本不管她和梁山伯的情分。
梁山伯得知后,那是伤心欲绝,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
祝英台在出嫁那天,路过梁山伯的坟墓,毅然决然地跳进坟墓,两人最终化作了蝴蝶双宿双飞。
你瞧瞧,这里面体现出的中国爱情悲剧,往往受到家庭、礼教、社会地位这些因素的束缚。
家里长辈说的话那就是圣旨,门当户对那是铁律,根本容不得年轻人自己做主。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多纯真啊,可就是因为这些外在的规矩和压力,硬生生给逼成了悲剧。
而且啊,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
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感情表达,也是那种默默的关心、眼神的交汇,心里有爱,但嘴上就是不说得太直白。
再看西方的爱情悲剧,那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爱得那叫一个热烈、奔放。
可他们两家是世仇,这仇恨深得根本没法化解。
但这俩年轻人可不管,为了爱情啥都不顾了。
朱丽叶假死想逃婚,结果罗密欧没收到消息,以为朱丽叶真死了,自己就自杀了。
朱丽叶醒来后看到罗密欧死了,也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
西方的爱情悲剧里,个人的情感往往冲在最前面,什么家族仇恨、社会压力,都比不上心里那份爱。
他们表达感情那叫一个直接,爱就大声说出来,拥抱、亲吻,一点都不藏着掖着。
咱就说朱丽叶假死这个情节,要是在中国的爱情故事里,估计得是女主哭哭啼啼,男主唉声叹气,然后想一堆办法去求长辈开恩啥的。
但在西方,罗密欧根本不管那么多,爱都爱了,死又算啥。
还有啊,西方的爱情悲剧很多时候会和命运、宗教这些宏大的主题联系在一起。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好像从一开始就被命运捉弄,怎么抗争都没用。
比如说,他们俩每次见面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那种紧张、刺激的感觉,让人觉得他们的爱情就是在和整个世界作对。
中西方爱情悲剧文学作品的区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文学作品的区别作文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出无数凄美而动人的花朵。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不乏爱情悲剧的身影,但它们却有着诸多显著的区别。
先来说说咱们中国的爱情悲剧文学作品。
就拿来说吧,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和梁山伯同窗数载,暗生情愫。
可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祝家压根瞧不上梁山伯的家境,强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梁山伯得知后,郁郁而终。
祝英台在出嫁途中,路过梁山伯的墓前,那墓竟然神奇地裂开了,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随后两人化作了一对蝴蝶,双宿双飞。
这里面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隐忍。
祝英台在面对家族的压力时,虽然也有反抗,但更多的是默默承受。
她的内心想必是痛苦万分的,一边是深爱的梁山伯,一边是无法违背的家族。
而梁山伯呢,也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没有那种激烈的反抗,只是把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国的爱情悲剧,往往受到社会制度、家庭伦理的重重制约。
像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是因为婆婆的刁难,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似乎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左右,他们的反抗显得那么微弱,却又那么坚定。
再看看西方的爱情悲剧文学作品,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可他们两家却是世仇,这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但他们可不像中国的爱情悲剧主人公那样含蓄隐忍,罗密欧为了朱丽叶,敢和家族对抗,朱丽叶甚至假死来逃避婚姻。
他们的爱情热烈而奔放,充满了激情和冲动。
西方的爱情悲剧,更多地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主人公们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勇敢地去追求,去抗争。
他们不会被传统和社会的枷锁束缚住,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比如说,玛格丽特身为一个交际花,却爱上了阿尔芒。
尽管她知道这段爱情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阿尔芒的嫉妒和误会,让玛格丽特身心憔悴,但她依然深爱着阿尔芒,直到生命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工智能》和《活着》看中西悲剧的差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这个定义是以古希腊悲剧为基础得的,自然是一定文化,一定时期的产物,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对中国悲剧的纯正度的探讨是毫无意义的。
文学本就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艺术。
艺术是主观的,虽然悲剧是一种“模仿”,但“模仿”不是“情景再现”,所以主观感情的掺入必不可免。
而作者的主管情感有受到文化,社会等很多客观环境的影响,于是悲剧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中国的悲剧就是这些表现方式之一,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氛围。
如果从《人工智能》和《活着》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也许不能够探究的很全面。
但是也是可以看出一些本质的差异。
一、从悲剧产生的原因看
1.中国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掺杂了太多政治因素。
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西方悲剧认为悲剧的产生原因是人本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少涉及到社会和政治影响。
《活着》中,富贵的悲剧是隐藏在历史和政治背后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潮流在前铺垫,他的悲剧就显得顺理成章。
例如富贵被强行拉走打仗,凤霞的死,都是社会造成的悲剧。
《人工智能》中造成机器人小男孩悲剧的原因就是养父母为了保护儿子,保护正常的生活。
模糊了时代背景,不掺杂政治因素和社会影响。
2、中国的悲剧颇多表达的是客观的悲剧,悲剧紧紧围绕生活本身,是肉体上的痛苦。
而西方悲剧则是表达精神上的悲剧,是人对爱,对梦想,等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多是由于人自身精神的欲望产生的,与的性格息息相关。
《活着》中富贵一家的悲剧是生活的困苦,亲人的离世所造成的悲哀和残忍。
说到底还是客观的,跟他们本身的精神面貌关系不大,也无关性格。
而《人工智能》则是由于主人公对爱的追求,对所谓的母亲的爱。
还有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他渴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得不到爱,得不到要追求的东西,他才会痛苦,才会有悲剧。
二.从戏剧冲突来看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而中国悲剧的描写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 不是剧烈的冲突。
《人工智能》展示了机器人想融入人类社会,成为
一个真正的小男孩儿的故事。
作为一个机器人,它们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异己力量,并且是在人类的统治之下,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人类对异己力量的压制,恐惧都会造成两者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与斗争。
由于它们的抗争行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失败、毁灭更加充分地暴露了它们的困境,强化了存在的悲剧性。
无希望的抗争却又永不放弃抗争,在失败与毁灭中显出了它们的伟大与崇高。
《活着》则只是展示了人一辈子的生活的故事。
展示了他们所受的残酷遭遇,展示了他们生活的不易。
这其中没有任何冲突。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没有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更没有人于世界的冲突。
以线条似的形式纵向的讲述悲剧故事,没有横向的扩展,于是只有前进,没有搁浅与思考,就不会有反抗,也不会有冲突。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
三、从悲剧结局上看
中西悲剧的结局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 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是冲突的白热化。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的结局就显得温和一些。
中国悲剧的结局往往是不管怎样,大家都坚强得地继续生活。
是悲剧显得不那么剑拔弩张,是一种“笑着哭”的悲哀。
《人工智能》的最后小机器人历尽万难,仍然没有办法把自己变成真人小男孩儿,仍然不能完整又长久的拥有母爱。
不管他付出什么,付出多少,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改变结局的悲剧性。
而《活着》中,主人公的生活却是越来越好,虽然经历了很多很多磨难。
富贵被抓去打仗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家里与家人团聚;凤霞变成哑巴后,仍然是找到了个对她很好的男人出嫁了;凤霞死后她的儿子活了下来,可以让亲人们寄托感情。
悲剧逐渐缓和,成为一种平淡的悲剧。
结局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都选择了整理伤口重新上路。
四、从悲剧风格上看
我们从这两部电影可以明显感觉到西方的浪漫主义,中国的现实主义。
从《人工智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现实的故事,有着想象力及飘渺的幻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可是这个世界又有现实世界的爱,与梦想,自由以及追求。
这体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种悲剧表现手法,使我们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得一种更加深刻的记忆,激发人们心中的浪漫主义。
《活着》则是讲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世的故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悲欢离合,就是我们平常的生活而已,只不过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有可能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此来展现一种悲剧的艺术。
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更加贴近生活,与观众产生共鸣,使悲剧效果
更加真实。
五、从悲剧中人物对待悲剧的态度来看
《活着》中的人物显得温和,对待悲剧的态度较西方显得淡定的多。
大多选择妥协,而悲剧就冠冕堂皇的继续下去,“既来之则安之”的观点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而《人工智能》则表现出一种必须透彻悲剧原因,以及解决悲剧情节的一种执拗,并且也是一种作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对生活,对他人,对世界的一种责任感。
他们并不想就此妥协,愿意去抗争,勇敢追求。
《活着》中富贵面对灾难的发生,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悲伤。
没有去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没有想着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只是默默接受。
而《人工智能》中的小男孩却探索了自己被遗弃的原因,然后努力的想办法解决。
他去寻找蓝仙女,去做所有能做的事情,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内心的愿望,有一种对梦想追求的毅力。
有一种不战斗到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