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合集下载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艺术研究唐代女性服饰考略杨哲兴(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摘 要:有唐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一个繁盛向前的阶段,女性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展现其所属时代的特征。

唐代女性服饰包括服装、佩饰、妆饰几大部分。

各有内容、特点。

女性服饰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如社会氛围、民族融合等。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形成原因0 前言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疆域广阔,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开放型社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它所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之一。

在这种氛围下,唐代妇女生活呈现 出一种中国传统社会进程中少见的开放形态,她们的审美创造意识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服饰即为表征之一。

服饰“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1]唐代女性服饰以其繁复的构成、多样的组合、精美的的搭配展示着当时女性的美丽,同时也表达出她们对美和时尚的大胆追求,也正是如此才彰显了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造就了唐代女性服饰在我国服饰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我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

即如服饰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

[2]1 唐代女性服饰的构成唐代女性服饰主要包括服装、佩饰、妆饰三大部分。

1.1 服装唐代女子的主要服装是襦裙、胡服、女着男装。

(1)襦服裙。

襦服裙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式,由短襦(或衫、袄)搭配提至腋下的长裙和披围于肩背之上的帔组成。

孙机教授认为:“唐代女装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3]唐人之“襦”是一种短上衣,领型除圆领外,还有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等。

初唐时,唐代女性依隋之旧,襦衫为紧身窄袖;到了盛唐,随着体态日渐丰腴,襦衫也逐渐变得宽大华丽;至中晚唐,唐代女性体态已呈现肥大之势,襦衫也日趋宽大,“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4]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中晚唐经历了一个由紧窄到宽肥的过程。

从唐诗中领略唐代女性服饰之美

从唐诗中领略唐代女性服饰之美

从唐诗中领略唐代⼥性服饰之美作者:唐思⼥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度发展,⽂化、科技繁荣昌盛。

其中以唐诗和服饰的发展最为灿烂辉煌。

唐代⼥性服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呈现了风格各异的服饰风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本⽂透过唐诗中对于⼥性服饰细致形象的⽣动描写,通过宫廷和贵族⼥性、平民⼥性、少数民族⼥性的不同阶层⼥性的服饰阐述,从中领略⼤唐王朝的⼥性服饰之美。

关键词:唐诗,⼥性服饰,美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统⼀强⼤的封建王朝,其盛世不仅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学中,⽽且在⼥性服饰上也充分体现,尤其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伴随着⼥权意识的崛起,⼥性地位的明显提⾼,⼥性服饰有了极⼤的发展,整体有⼀种盛世霓裳之感。

为此,⽂⼈墨客驻⾜其间,挥笔吟诵,留下千古诗篇。

《全唐诗》这本共收录唐代诗⼈⼆千五百⼆⼗九⼈的四万余⾸诗作,可以说是⼏乎囊括了唐代所有诗歌的总集,⽽其中涉及⼥性题材的作品有近两千⾸,诗中有出现“裙”、“襦”、“履”等相关⼥性服饰的词的诗作有1500余⾸,在这些诗作中,涉及的诗⼈有百余名,绝⼤多数都是男性诗⼈创作的,如王建91⾸、⽩居易263 ⾸等,但是也不乏有⼥性诗⼈的作品,如上官昭容3⾸等。

⽽从这⼀⾸⾸的唐诗中,仿佛能看见在千年前等级制度严明的封建社会⾥,⾝处各个阶层的⼥性⽤她们的智慧和双⼿创造出的服饰盛会。

这些服饰可以说是⼀件件技术精湛的艺术品,它们不是简单直⽩的组装、数量上的堆砌,⽽是在服装、发饰、妆容的巧妙搭配下散发出⼀种惑⼈⼼神的艺术美感,让⼈能够体会到其中含有的意境美、⾃然美、造型美等。

可见这些服饰如同唐诗般的雍容华贵、风格多样、绚烂夺⽬,且呈现出了⼤胆开放、欣欣向荣、华丽丰美与清秀典雅交相辉映的异彩纷呈的服饰风貌,这是唐代⼥性⾃⾝对⽣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可以说唐代的⼥性服饰是中国服饰⽂化历史上⼀朵绚丽夺⽬的瑰丽之花,⽽从唐诗中细细领略其所体现的宫廷贵族、平民阶层、少数民族的⼥性服饰的各种美,更是别有⼀番风味。

唐朝女子服饰剖析

唐朝女子服饰剖析





唐朝服饰发展
• 隋至初唐的妇女服装以小袖短襦、长裙为主。隋至 初唐,高裙腰,腰问系长带,肩披长巾,有对襟和右 衽交领两种款式,这种服装先流行于宫廷和贵族妇 女之间,后来,不分官庶,递相仿效,唐中期尤为 盛行。那时,裙的颜色以绯、黄、紫、青为最流行。 盛唐后才减少。裥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裙料 互相拼接而成,为隋与初唐期间贵族妇女都喜欢的 长裙,它以多幅为时尚,中唐以后很少见,至宋代 又重新兴起。唐代妇女服装在襦裙的基础上有很大 的发展,贵族妇女中还盛行花笼裙和百鸟毛裙。花 笼裙——以轻软细薄而透明的单丝罗制作,上饰织 纹或绣纹的花裙,罩在其他的裙子之外;百鸟毛 裙——以很多鸟羽毛、丝、罗捻线织成的,普通妇 女以石榴红裙为尚。
袒胸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以露为美的“袒胸装” 传统的封建思想礼教对女性的束缚非常大,而盛 唐的女装却显得异常的大气,敢于大胆地将胸部坦露出来,充分的展示 了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出土的唐代女俑像和壁画就是这方面的铁石证据, 方干的《赠美人》里曰:“粉胸半掩疑暗雪”,以及“胸前如雪脸如云” 等诗句就是对这种服饰最佳表述。 • 唐代的“袒胸装”主要由之前的传统襦裙演变而来,最突出的特点 是袒领的出现。领口开的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女性的乳沟 这种服饰形 态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女性丰满的胸部,据考证在盛唐 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 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人,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 最近看了很多唐朝电视剧,如<<武则天秘史>>,看到很多网友看到殷 桃的造型就骂她骚,不像一代女皇武则天,我不得不笑下:坦露胸部的女子 服饰在唐代之前的封建社会是从来没有过的,是唐代社会思想开放的直 接体现;是一种健康的“露”, 充分表现了唐人对人体美的展现以及对 女性自由解放的渴求;是女权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唐代开放的国风和对女 性社会地位的尊重,也是盛唐时期对妇女精神的思想解放,以更大胆的 方式展示着女性身体优美的曲线和自信。

唐朝女子服饰研究

唐朝女子服饰研究

唐朝女子服饰研究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

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的服装大量吸收突厥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显示了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风气。

隋代及唐初的女装,仍以小袖短襦佩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

盛唐以后,衣袖日趋宽大。

衣服的领子有各种形式,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特别是在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大胆地露出半个胸脯。

裙子的质料、色彩、式样以及装饰都大大超过前代。

在贵妇当中曾流行一种精致的百鸟毛裙,百鸟之状、并见裙中。

普通妇女则以穿石榴裙为尚,这种石榴裙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

除襦衫外,妇女还穿一种名为“半臂”的上衣。

从两部贞观片中看唐朝的服装

从两部贞观片中看唐朝的服装

---------------------------------------------------------------最新资料推荐------------------------------------------------------从两部贞观片中看唐朝的服装从两部贞观片中看唐朝的服装之前很不喜欢重复建设,尤其是影视题材那种一哄而上。

就在前不久,我还对接踵摩肩的两部贞观片子《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现象很是不满,不过在看了两片之后我终于认识到货比三家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文化垄断的时代,这种重复建设的精神有时也很是金贵。

两部贞观我是一起看的,难得的杂赏机会还是要抓住,只是我虽属历史爱好者,但唐史是弱项,不过对历代服饰倒是投入过一些精力,于是我这杂赏也就不做大了,从穿衣戴帽说起 1. 李世民篇太宗皇帝的第一风范不用说也该体现在金銮殿上。

因为是讨论服饰,请大家暂时忽略人物气质的对比。

左上贞观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黑领、皁领这一点比较符合《新唐书车服志》的记载,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隐约可辨,遗憾的是不够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纹。

只是蔽膝的颜色与车服志里朱红色的记载略有出入;啊,金銮殿上的长歌版太宗就随和多了,人家不拘礼仪地穿了幞头便服,不过,似乎记得开头还出现过天子舍銮驾而策马前来登基的场面,人家就好平易近人,多难得呀。

1/ 15再说那经典的幞头那顶拉风的帽子后面要重点描绘一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按唐代的习惯,穿幞头要搭配窄袖圆领袍衫,就像我们如今穿T-shirt 会搭休闲鞋一样,但我们的太宗虽说看不到领子,但我可以断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就算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装吧,也用不着这么时尚好不好?好吧,就算里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那么宽,在初唐来说都不知是前卫还是老土了. . . . . . 谁说皇帝都是冷冰冰的石雕?人家也是人,也有三姑四婆亲戚女眷左下图是太宗皇帝与自家媳妇长孙皇后,这集我没有看过,不过想来也是战事在身吧,盔甲后面详述,服饰没有什么问题,长孙后的发髻相当有味道,只是头发能全部梳起就好了,毕竟在隋唐壁画石俑上披发的女子不多;另一版贞观里的太宗在嗔教女儿,今天他俩都穿了圆领衫,服饰的场合还好,就是那淘气的男装丫头一看就是个唐黑色结式幞头。

浅析唐朝服饰

浅析唐朝服饰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摘要:服饰除了能遮羞,保暖等功能外,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宗教等意识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阶段。

社会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使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当时中国的外贸,以及纺织技术进步迅速。

这些发展的同时,也让唐朝的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也使唐朝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国封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唐朝服饰服饰文化●一、唐朝时代背景唐朝当时的服装业发展与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密不可分。

社会历史背景: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

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

经济背景:从唐朝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唐朝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文明昌盛的强大的国家。

唐代的丝绸之路繁荣昌盛不仅成为了商贸的后盾,也与当时唐朝封建经济达到前后几个朝代无法企及的程度息息相关。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唐朝的开放与大度是引人注目的,经过对外的交流,使多元化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久而久之唐人表现出无拘无束,在服装上体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美感意识。

而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族文化本色。

又因国家的发展,吸取了少数民族,外国等文化元素,展开了一次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

唐代服饰继承了魏晋时期的那种打破礼教束缚,崇尚新奇的审美标准,又吸取了异域服饰的精华,形成了唐代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二、唐朝服饰唐代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

到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趋向宽肥。

唐代女子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祆,衫,裙)、批驳、回鹘等。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袄。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

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祍大襟两种。

裙子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

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出人体结构的曲线,又能表现出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气度帔帛是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丝带,走路的时候随风飘摆,显得潇洒自然,就像仙女一样。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第一部分专题三一、选择题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

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

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C)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浅谈唐朝女子服饰品类

浅谈唐朝女子服饰品类

浅谈唐朝女子服饰品类王天凤(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立以来,便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极盛期,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开放,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加上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唐朝服饰更加华丽精美。

在这样的文化大交融的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服饰的品类愈加繁盛,款式及其丰富,色彩明艳,装饰独特,集高贵典雅华丽精美于一身,也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唐朝;女子服饰;华丽中图分类号:TS 9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1-0084-02作者简介:王天凤(199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1唐朝文化唐朝经济发达,物质丰富,且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船舶造业技术的发展使唐朝与外国的交日益密切。

同时,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由长安途经新疆,与印度、波斯、地中海的商旅之间贸易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途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抵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万国来朝,世界各国纷纷派遣使者云集长安,也把各国的文化带到了长安,长安城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唐朝文化开放,包容,多样化,因此,在女性服装也同样受到文化的影响,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扭捏矜持的姿姿。

反而展现在出来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为之陶醉,心生向往的服饰。

其色彩浓淡相宜,既素雅也华丽,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华丽至极,再加云鬓高耸,各式发型,各种妆容,争奇斗艳,正相媲美,让人应接不暇。

在服饰的图案上,禽鸟瑞兽,花团锦簇,生动有趣,一派雍容祥和之气。

在款式上对异国服饰并无守旧排斥之意,而是兼收并蓄,使唐朝服在整个中国的历史最为突出,呈现出一派大唐盛世的繁荣之气,真真盛唐也。

2唐朝女子服饰2.1襦裙装唐代女子服饰在整个中国的历朝历代中最为华丽多姿,而唐代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此时的唐朝国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对外贸易频繁,加之外国和域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服饰极其艳丽华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作者:杨哲兴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9期摘要:有唐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一个繁盛向前的阶段,女性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展现其所属时代的特征。

唐代女性服饰包括服装、佩饰、妆饰几大部分。

各有内容、特点。

女性服饰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如社会氛围、民族融合等。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形成原因0 前言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疆域广阔,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开放型社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它所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之一。

在这种氛围下,唐代妇女生活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社会进程中少见的开放形态,她们的审美创造意识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服饰即为表征之一。

服饰“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1]唐代女性服饰以其繁复的构成、多样的组合、精美的的搭配展示着当时女性的美丽,同时也表达出她们对美和时尚的大胆追求,也正是如此才彰显了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造就了唐代女性服饰在我国服饰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我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

即如服饰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

[2]1 唐代女性服饰的构成唐代女性服饰主要包括服装、佩饰、妆饰三大部分。

1.1 服装唐代女子的主要服装是襦裙、胡服、女着男装。

(1)襦服裙。

襦服裙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式,由短襦(或衫、袄)搭配提至腋下的长裙和披围于肩背之上的帔组成。

孙机教授认为:“唐代女装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3]唐人之“襦”是一种短上衣,领型除圆领外,还有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等。

初唐时,唐代女性依隋之旧,襦衫为紧身窄袖;到了盛唐,随着体态日渐丰腴,襦衫也逐渐变得宽大华丽;至中晚唐,唐代女性体态已呈现肥大之势,襦衫也日趋宽大,“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4]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中晚唐经历了一个由紧窄到宽肥的过程。

唐代女子喜着长裙,面料多为丝织品。

当时女裙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裙摆长,上束胸,下曳地,其上多刺绣花纹,装饰华丽。

唐代女性将长裙与短襦搭配,一般将裙腰束在胸部或者腋下,这样的设计省去了腰际线,在凸显女性胸部曲线的同时,还有着拉长下肢的视觉效果,更显身材的修长。

(2)胡服。

“胡服”这个词是被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所使用的。

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赵国推行胡服始,胡服渐被中原民族接受,行至唐代,已有近千年历史。

实际上唐代的“胡”并不是专指一个民族,而是波斯、回纥、突厥等西域及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之总称。

纳春英先生认为初唐的胡服主要有:羃籬、帷帽、对襟窄袖衫、卡夫①口条纹裤、蹀躞带及靴;盛唐胡服主要有:帷帽、胡衫、胡帽、锦靴;中晚唐的胡服主要是回鹘装。

[4]唐代女性着胡服所搭配的胡帽,初行羃籬,后为帷帽,再次胡帽。

②开元、天宝年间,在胡舞的推动下,胡服的流行达到了巅峰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使唐人对胡人产生厌恶感,甚至将盛行胡服的风气,直接看作“安史之乱”的预兆。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头戴胡帽、着翻领窄袖长衣、条纹卡夫小口裤的胡服形象很快就推出了时尚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回鹘装。

高格认为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很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5](3)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是唐代比较特殊的一种社会风俗,最早在宫廷中流行,至开元、天宝年间盛行天下,中晚唐以后女着男装只有个别现象。

唐代女性爱着的男装,基本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或翻领袍衫,腰间系蹀躞带,下着紧口条纹裤,脚蹬高靿翘头靴或线履。

据载,唐高宗在皇宫内设宴,太平公主为高宗、武后舞蹈,“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6]面对女儿着男装,帝与后不曾训斥、劝告,没有强调闺阁约束,没有担忧伦理风化,只是彼此笑谈,可见以宽厚心态予以默许。

《旧唐书·舆服》载,玄宗天宝年间“士流之妻,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7]1.2 佩饰唐代经济发达,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加上唐代女性对时尚的追求,故而这一时期的佩饰种类十分齐备,主要分为发饰、颈饰、手饰等。

而每一种又有许多样式,一般用金、银、铜等金属制成,除此之外还有用羽毛、丝帛、木等材料做成的装饰品。

(1)发饰。

唐代的发饰主要有簪、钗、钿、步摇、珠花、篦、梳等类型。

唐代的簪、钗都属于固定发髻的装饰,杜甫有诗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说明簪的固发作用。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簪插发处是一股,而钗是两股,《释名》解释说:“钗,叉也,象叉之形因而得名。

”[8]簪钗在我国两汉时期就已流行,发展到唐代,簪钗的样式变化也越来越快。

唐代簪钗继承传统,用材范围扩大,做工精良,通常以材质和形式命名。

初唐时,妇女的发髻较平,所以簪钗长度较短;盛唐流行高髻,簪钗长度也相应加长。

初唐时期妇女插簪钗较深,头发外面只留钗头,而中晚唐簪钗留在发外较长,增加了观赏性。

钿是用金银做成花状饰物,插于鬓上。

盛唐妇女喜戴花钿,少则数枚,多则满头皆是。

《长恨歌》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9]描绘的就是杨贵妃的头饰。

唐代的步摇又称“珠松”,因其随行走摇曳生姿而得名,是在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饰。

在唐代它通常与钗钿等合用簪于发上,是贵族妇女的中国重要首饰。

除了簪钗等发饰外,梳篦在中晚唐时期也是贵族妇女喜爱的发饰,其材料主要是金、银、玳瑁、象牙等,梳背多呈半椭圆形。

(2)颈饰。

颈饰包括项链、项圈、璎珞等。

唐代的项链存世实物并不多,从传世资料上看多集中在佛教雕像上,佛教造像以外的项链最早见于韦顼墓中的贵妇人颈间。

璎珞同为颈饰,最早流传于古代印度,后随佛教发展而流行开来,“南北朝后传入中原,逐为汉族妇女采用,多用于宫娥舞伎”。

[10]璎珞分项圈式和披挂式,制作材料主要有琉璃、珍珠、珊瑚、钻石、玛瑙等。

此等装饰在敦煌壁画中的佛像身上较多体现。

(3)手饰。

唐代的手镯、臂钏、指环很是流行,从宫廷到民间,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将它们视为重要的佩饰。

手镯多为金银制作,镯面中间宽两头窄,其上压有花纹,两头收细如丝,留出开口,方便佩戴。

唐代有两种比较特别的手镯,一种是玉臂钗,一种是护身手镯。

玉臂钗又名玉臂支或玉支,曾在唐代广为流行。

它一般由至少两节以上的分支组成,中轴可以拉开,手镯合口处与挂扣相连,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鎏金包铜嵌白玉镯就是其典型代表。

而护身手镯一般是空心的,内藏带经咒印本,用于辟邪保身。

这两种手镯直至北宋依然存在。

臂钏又名跳脱或者“缠臂金”,是将金银条压扁,盘绕成环状缠于臂上的装饰,少则两三圈,多则七八圈、十来圈。

臂钏在唐代是妇女普遍佩戴之饰物,在陶俑和人物绘画中都有体现。

指环又名戒指,在唐代其制作材料主要有白玉、翡翠、金银、金镶宝石等。

唐代的指环如前代一样,大部分并不用于佩戴,而是“结置衣带”,③将其藏在衣带或其他保密的地方。

1.3 妆饰唐代女性对美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华美开放的服装、多样的佩饰上,对妆饰这些细节同样重视,并收取了锦上添花之效。

唐代女性对妆饰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发式和面饰上。

(1)发式。

唐代是发式的鼎盛时期,样式众多。

唐初妇女的发式与隋基本相同,发髻较平;盛唐流行高髻,中晚唐则流行高、危、蓬的风格。

唐代发式据《妆台记》、《新唐书》、《髻鬓品》及《中华古今注》记载有:云髻、反绾髻、半翻髻、螺髻、惊鹄髻、回鹘髻、囚髻、双髻、坠马髻、望仙髻等三十余种。

而且这些发髻的名称都比较形象,不难从文物图像中找到实例,如螺髻因其形似螺壳而得名;坠马髻似高椎髻跌落马下摔偏之后的样子,欲坠而不散。

唐朝女性发式除了种类繁多以外,还流行带假髻。

假髻又称“义髻”,一般由木料或其他材料做胎,再以黑漆涂之,或以彩漆漆上花纹,又称“漆髻”。

上至贵妃,下至庶民女子都有使用。

《新唐书·五行志》载:“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黄服。

”[6]天宝末年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可见杨贵妃也是义髻风尚的参与者。

在陕西一些唐代墓室里也有这种妇女带假髻的现象。

(2)面饰。

唐代女子对面部化妆很是讲究,除敷粉、胭脂外,还有画眉、额黄、花钿、面靥、斜红等环节。

我国古代妇女敷粉的历史十分悠久,往往敷粉与胭脂一起使用,称为“红妆”。

唐人有关于此的记载很多,如元稹《连昌宫词》中的“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罗虬《比红儿诗》中的“薄粉轻朱取次施”等等。

画眉也是这一时期妇女面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画眉的主要原料是螺黛,由波斯商人引进中原,但是只有贵族妇女用得起,庶民女子多用烧焦的柳条画眉。

唐代妇女的眉式变化总体上看集中在长短、粗细、浓淡和曲直几方面,并且无论何种样式都比前代宽阔。

比较流行的几种眉式有柳叶眉、月眉、桂叶眉和八字眉。

额黄又称“鹅黄”、“贴黄”,是女子在额头上涂抹装饰性黄粉。

2 唐代女性服饰之特征2.1 胡服、男装的求新之姿傅成乐先生认为:“大体说来,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

”[11]而胡服就是唐接受外来文化的表现之一。

胡服为唐代的舶来品,唐代诗人元稹曾说过:“女为胡妇学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9]由于唐代统治者开放的民族政策,唐人与少数民族交往甚密,胡乐、胡舞传入大唐并受到人们喜爱,胡服的流行也顺理成章。

唐代男女同着胡服,但是女子的胡服与男子的胡服有所差异。

唐代男子的胡服多是胡服与汉装融合改良而成的“唐式胡服”,而女装胡服是直取原样,不加改动,这就体现了唐代女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之强,不惧“另类”。

如果说襦服裙体现了唐代女性的“柔”,那么胡服与男装就体现了唐代女性的“刚”,这种与传统社会对女性要求相悖的做法,表达出唐代女性求新求异求变的心态,她们打破封建思想禁锢,大胆追求与男子相同的装束,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2.2 性感袒露的开放之势在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唐代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身心的自由解放,她们的审美创造意识得到了空前释放。

前文曾说到,唐代女性在盛唐前后有过一个轻纱遮体、崇尚袒露、不着内衣的露透期,这在我国古代服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唐代妇女以露为美的服饰观念最早体现在女帽变化中,而盛唐时期出现的袒露装则将这种思想推向了高峰。

唐代女子袒露胸部的形象,在懿德太子墓中壁画、永泰公主墓道壁画、章怀太子墓道壁画、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舞女绢画、西安王家坟出土的唐三彩女俑以及唐代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中都有体现,唐诗中关于此的描写更是不胜枚举。

袒露装使唐代女性大胆表现自己的形体美,她们对时尚的追求比今日的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2.3 繁富华美的斗艳之态“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弘,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精英”,[12]向达先生对于唐代文化的评价同时适用于唐代女性服饰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