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合集下载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服饰与美容方面也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华丽的服饰和细腻的妆容成为了人们追求美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服饰和妆容两个方面来探讨唐朝人对于华丽与细腻的追求。

一、华丽的服饰唐朝的服饰多样丰富,以华丽豪华而著称。

在宫廷中,皇后、嫔妃们常常穿着锦绣华服,金银珠宝装饰得五光十色。

而在朝廷和贵族社会,男子则常常穿戴着丝绒绸缎的宽袍大袖,配以华丽的腰带和玉佩。

女子们则喜欢穿着宽大的长袍,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这些图案常常使用深红、蓝色等充满魅力的颜色。

除了华丽的服饰款式,唐朝的服饰制作工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如购买皇家服饰的贵族们,可以找到一些最优秀的工匠来为他们打造定制服装。

这些工匠们精心设计,注重细节,以刺绣、锦缎、丝绸等高档材料为原料,制作出一件件艺术品般的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穿着舒适,彰显着主人的尊贵身份。

二、细腻的妆容唐朝的妆容以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为基础,注重突出五官的美感。

女子们喜欢使用白色的粉底,将皮肤遮盖得稍微白皙一些,同时上妆时也会用红色的胭脂来增加健康的气色。

嘴唇上涂抹红色的口红,增添了嘴唇的魅力。

除了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唐朝的女子还注重点缀眉目。

她们喜欢用黑色的眉笔勾勒出修长迷人的眉毛,同时使用黑色或者深棕色的眼线和眼影,突出眼部轮廓。

这种妆容使得她们的眼神更加迷人动人,同时也体现了她们的精致之处。

唐朝女子的妆容并不追求浓艳和繁复,而是追求细腻和淡雅。

她们注重突出自然的美感,以轻微的化妆来修饰面容,使得整个妆容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魅力。

结语唐朝的服饰与美容追求以其华丽和细腻而闻名于世。

通过华丽的服饰和细腻的妆容,人们展现了自身的尊贵身份和美丽之感。

正是这种对于华丽与细腻的追求,赋予了唐朝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和风采,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唐代妆容特征

唐代妆容特征

唐代妆容特征
1.妆面特点:大气、艳丽、线条为主,颜色可以是桃红、紫红,只要整体美丽动人即可。

化妆强调线条感,多为以紫红色、桃红色、深紫色等为主的颜色,整体给人一...
2.妆面底色:唐妆的化妆面采用古代鲜有使用的粉底液。

这个粉底液颜色白,而且化妆的人都涂了厚厚的粉底液。

整个粉底的化妆接近现在人的化妆特征。

3.头饰和饰品:大量使用珍珠和比较漂亮的金银饰品。

玄宗时代,额头上画花、贴金箔的现象也很流行,整个化妆配上现代发髻看起来很华丽。

唐代女子的妆容

唐代女子的妆容

唐代女子的妆容
唐代女性的妆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 红妆:是面妆的主流,女性不分贵贱,均喜敷之。

李白《浣纱石上云》中有“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的句子。

王建在《宫词》中也有“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

师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的描述。

- 酒晕妆:为红妆中最为浓艳者。

这种妆先抹白粉,再在两颊涂以浓厚的胭脂。

- 桃花妆:则色浅而艳如桃花。

- 飞霞妆:比桃花妆更为淡雅,有白里透红之感。

唐代女性追求标新立异,除了上述妆容外,还有胡妆、啼妆、泪妆、血晕妆等。

唐朝妆容总结

唐朝妆容总结

唐朝妆容总结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也是妆容文化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妆容注重精致、华丽和浓艳,以突显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以下是对唐朝妆容的总结:
1.白皙皮肤:唐朝女性崇尚白皙的肌肤,因此注重保养和
美白。

使用面霜、面膜等美容品来维持皮肤的光滑和亮丽。

2.红唇妆:红唇是唐朝妆容的重要特征之一。

唐朝女性喜
欢使用鲜红的口红,突出嘴唇的饱满和诱人感。

有时会在唇
线上轻轻点缀些金银粉末,增添光泽和贵气。

3.眼妆:唐朝女性注重突出眼睛的明亮和神采。

她们常使
用黑色的眼线笔勾勒眼线,使眼睛更加明亮有神。

同时,喜
欢用浓密的睫毛膏增加眼睛的纵深感。

4.腮红:唐朝女性妆容中也重视腮红的运用。

使用桃红色
或粉红色的腮红,将其涂抹在颧骨上,使脸颊呈现红润的自
然光泽。

5.高髻发髻:唐朝女性的发型以高髻为主要特征。

她们将
头发梳起,形成高高的发髻,有时会加入发饰、发钗等装饰
品,增添华丽感和女性魅力。

总体而言,唐朝妆容以白皙肌肤、红唇、明亮眼妆和高髻发髻为主要特点。

这种妆容风格展现了唐朝女性的美丽、优雅和自信,也成为了后世妆容文化的重要影响。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妆容解析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妆容解析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妆容解析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 ,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

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

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

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

”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

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

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

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眉饰唐女画眉千奇百态。

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

“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

《太平御览》中记载:“染青石谓之点黛。

”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

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

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

最常见的是蝴蝶眉。

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

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

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

唐朝女子特征

唐朝女子特征

唐朝女子特征
唐朝女子的特征可以从妆容、服饰和发型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妆容方面,唐朝女子追求面似桃花。

其化妆步骤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和染唇脂七个步骤,其中敷铅粉相当于现在的打粉底,抹胭脂就是涂腮红,画黛眉是画眉毛,贴花钿是在额头或者眉间贴上各种形状的花形装饰,点面靥是在面颊太阳穴处点上妆饰,描斜红是在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染唇脂则是涂口红。

唐朝女子的妆容大胆且开放,从现存的唐代绘画和壁画中可以看到,她们的妆容色彩丰富,注重色彩搭配和对比,如朱红、桃红、玫瑰等颜色都出现在她们的妆容中。

在服饰方面,唐朝女子的服饰丰富多样。

当时的款式有宽袖、窄袖、长裙、短裙等,颜色丰富且鲜艳,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初唐时期以窄袖和长裙为主,到了盛唐时期则逐渐出现了宽松的宽袖和长裙。

此外,唐朝女子的服饰还注重材质的选择和搭配,丝绸、纱、绸缎等材料都被广泛运用在服饰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在发型方面,唐朝女子也有其独特之处。

初唐时期流行高发髻,如“朵云髻”、“惊鸿高髻”等;到了盛唐时期,发髻的高度和样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奇特。

此外,唐朝女子还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各种饰物,如金簪、玉梳、银钗等,以增添其华丽感和美感。

综上所述,唐朝女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妆容、服饰和发型等方面。

她们的妆容色彩丰富且对比强烈,服饰则注重色彩搭配和材质选择,
发型则多样化且富丽堂皇。

这些特征展现出唐朝女子的开放心态、独特审美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唐代妆容特点

唐代妆容特点

唐代妆容特点
唐代的妆容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白皙的肌肤:唐代女性崇尚白皙的肌肤,因此很注重保养皮肤并使用美白护肤品。

2. 细长的眉毛:唐代女性的眉毛非常细长,在眉峰处的倾斜角度也比较大,给人一种柔和、优美的感觉。

3. 丹凤眼:唐代女子的眼睛比较大,翘曲的眼角又称为“丹凤眼”,显得灵动而迷人。

4. 红唇白齿:唐代女性非常注重嘴唇的修饰,常常涂上亮丽的口红,让嘴唇呈现红润的色彩,配上洁白的牙齿,显得格外动人。

5. 夸张的发髻:唐代女性的发髻非常夸张,有时候高耸入云,有时候又盘绕在头顶上,让人印象深刻。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着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

""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

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

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着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

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

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

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

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

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

《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

""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

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

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

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

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

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

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

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

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

《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

"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

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

上头决策。

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

日本,直到中亚。

(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

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

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

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

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

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

胡服、男装。

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

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

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

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

"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露胸的上衣"(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唐代女性的前胸确实是颇为暴露的。

在传统裙懦装基础上改造形成的袒露装,不但将脖颈彻底暴露,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

唐墓出土的女佣和壁画是这方面形象的铁证,"她们"无视礼法,一反传统,坦然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

在庸朝,袒胸露肌,这是自然的,美的,时尚的。

初唐欧阳询《南乡子》中有"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句子。

其中毫无保留的赞美,则更是反映了当时的时尚风气和审美标准。

时尚风潮,势不可挡。

何谓惊世骇俗,"世"是不断变迁的。

而我们可能就是"俗"的一部分。

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芮妮.齐薇格的红色一字低胸礼服带来的珠圆玉润的美感,与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的陶俑,这个雍容华贵丰腴的贵妇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广,在化妆领域,出现了很多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饰。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流行于唐代天宝年间的"时世妆"了。

那时的妆饰已然成配套之势,是由发型、唇色、眉式、面色等等所构成的整套妆饰。

唐代女子除了引进胡妆之外,也沿用或自创了一系列另类妆饰。

如"啼妆" 便是延用东汉六朝时期的一种面妆。

新创的面妆则有泪妆、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

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故名,此外,还有一种面妆名"北苑妆"。

这种面妆是缕金于面,略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

这种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等材料制成,表面缕画各种图纹。

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间,多施于宫娥嫔妃。

也有将茶油花子施于额上的,作为花钿之用的面靥,又称妆靥。

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眉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在盛唐以前,多以胭脂或颜科作两颗圆点,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通称笑靥。

由于面靥自古就有遮掩脸部暇疵的功用,因此现代女子妆面中依旧喜爱发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当然,它的美也是无法否认的。

在历代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勾画上眼线,使眼睛显得细而长,有的甚至延长到鬓发处。

当代女性在眼妆上出现同样的纤长入鬓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最为流行的面妆是"红妆¨,其中最艳者是"酒晕妆"。

不分贵贱,均喜敷之。

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

通常为青年妇女所作。

今天,随着唐风的兴起,浓艳的"中国红"又再次为当代女子所钟爱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

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颇似印度妇女的吉祥痣。

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其具体形象在西安等地唐墓出土的陶俑上反映得较为清楚。

除梅花形之外,花钿还有各种繁复多变的图案。

花钿不管是贴在古代美女的额上,还是绘于当代丽人的眉问,都宛如一朵朵鲜艳的奇葩。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

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到了今天,由于人们对美迫求的多元化,这种古典的伤痕美又再次在现代女性的妆面上复兴了。

叮叮当当,衣诀飘香除了头面,还有条脱(臂圳)、脚圳等。

关于条脱,有个趣闻,唐大中年间,一天宣宗闲暇赋诗,诗中"金步摇"三?终也怀龊鲜实拇世炊裕路汕渌婵谒党?"玉条脱",十分工整。

至于白居易"绿鬃富去金钡多,晤腕肥来银驯窄",是当时阔商太太的写照。

这些和今天的臂饰、手饿、手链郡非常相似。

用香熏衣(效果应该不亚于香水)。

据说熏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香",就是将沉香、白檀香、麝香、丁香、苏合香、甲香、甘松香等,用蜜和成丸,装在瓶里,埋人地底二十天,然后拿出来熏衣。

另一种是用藿香、零陵香、丁香、甘松香等,制成粉剂,装在用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到衣箱里。

随身还带香囊等物。

甚至有各种口香丸,含在口中防止口臭,如用豆寇、丁香、当归等碾成粉末,然后用蜜合成的口香丸。

类似今天的口香糖。

唐代女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不外乎三大类型:窄袖衫、襦配长裙,胡装,女穿男装。

窄袖衫、襦配长裙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

正如孙机先生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指出的:"唐代女装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最初是流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条纹裙。

这从陕西三原唐李寿墓壁画以及西安白鹿原原43号初唐墓的女俑可以看出。

到了盛唐,曾经主流的条纹裙渐渐销声匿迹,各种色彩浓艳的裙子登上时尚舞台的中心。

裙子的颜色十分鲜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

此外还有紫,青等色。

从材料来看,则有:绸裙、纱裙、罗裙、银泥裙。

金缕裙。

金泥簇蝶裙、百鸟毛裙等。

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据《朝野载》记载,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是始作俑者,她的这条裙子用了各种奇禽的毛织成,正看为一色,侧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旷世罕见的奇美奢绝。

此后官员、百姓纷纷仿效。

"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一一导致了一场野生珍禽异兽的浩劫。

对这种走向极端的时尚风潮,今天的人究竟该认为"奢侈带来富足",还是从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予以指责?由于古代的布帛幅面较罕,裙子都要用几幅布帛连接起来。

唐代的裙子一般是用六幅布制成的,"裙拖六幅湘江水"(李群玉)就是对此的写照。

唐代时尚以裙宽肥为美,华贵的则用到七幅八幅。

终于引来了皇帝的干预:唐文宗为了提倡节俭,明令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

(《新唐书.车服志》)。

另外,唐代的裙子多有褶。

所谓"破",几破就是几褶。

隋场帝时的"仙裙"是二破。

褶多了就比较浪费,唐高宗曾下诏禁止:"天后我之匹故,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尊节俭也"。

唐玄宗也作过类似限制。

至于效果,不甚清楚,恐怕不会令行禁止的。

衫、襦,就是短上衣,是唐代女性最常见的衣服。

衫是夏装,较薄,襦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

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

后来变得逐渐宽大。

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多。

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的,上有金银线;襦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