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妇女服饰特点
晚唐女子服饰特点

晚唐女子服饰特点首先,晚唐女子服饰的颜色非常鲜艳。
受到当时盛唐文化的影响,晚唐女子的服饰注重色彩的明亮和丰富,尤以红色最为常见。
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因此在晚唐女子的服饰上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红色元素。
此外,蓝色、绿色和紫色也是晚唐女子服饰经常采用的颜色。
这些鲜艳的颜色给人一种豪华和热情的感觉,彰显了晚唐女子的时尚品味和身份地位。
在廓形方面,晚唐女子服饰延续了盛唐的华贵气派,注重庄重和典雅。
上装通常是宽袖直衫或者披肩式的衣袍,下装多为长裙或拖地裙。
衣袍的廓形宽松舒适,既不束缚活动,也能展示女性的优美曲线。
长裙的廓形丰满而优雅,突显女子的婀娜多姿。
此外,晚唐女子的服饰还常常配有宽松的外套,增添了整体服饰的层次感和华贵感。
最后,晚唐女子的服饰饰品繁多,注重细节的装饰。
首饰是女子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晚唐女子的首饰包括头饰、耳饰、项链、手镯等。
头饰通常是用贵重的宝石、珠宝和彩绣等制作而成,而且经常配有长长的垂饰,使女子的头部更加显得娇美。
耳饰多为耳坠,也常常用宝石和珠宝装饰,增添了女子的魅力。
项链和手镯多为金银制品,设计精美,镶嵌着各种珍贵的宝石和珠串。
这些饰品不仅能够衬托女子的美丽,还能够展现她们的优雅品味和财力。
总的来说,晚唐女子服饰的特点是颜色艳丽、图案丰富、廓形庄重、饰品繁多。
它们的特点既体现了社会的繁华和女子的时尚追求,也体现了唐代女子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
这些特点使得晚唐女子的服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唐朝女子服饰的风貌及其特征

浅谈唐朝女子服饰的风貌及其特征摘要:唐朝时期,中国重新呈现统一的局面。
社会安定和谐,边疆领土广阔,促使对外交流密切,社会文化经济呈现鼎盛时期,致使中国的服饰发展处于盛期。
这时的服饰不仅保留继承前代的优点,而且交融异国服饰的特点,在服饰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服饰样式多样。
本篇论文首先介绍唐代的服饰,其次介绍唐代服饰的特点以及文化特征,最后谈谈影响唐代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唐代;服饰;胡服;女着男装一、介绍唐朝服饰的风貌(一)襦裙初唐女子穿小袖襦裙和拖地长裙。
小袖襦裙的袖口是窄的,袖口的长度到手腕,下身穿长裙,绸带系在腰上,裙腰在腋下收紧。
唐朝襦裙领口的款式有很多,有斜领、圆领、方领、鸡心领等等。
盛唐出现新的领口款式——袒领,也就是袒胸装。
但是穿这种款式襦裙的女子一般不穿内衣,袒露前胸,胸间的性感也展现出来。
这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以来服饰的革新与突破。
打破女子服饰传统保守的风格。
上身穿襦,下身穿裙。
下身长裙的种类也很多,色彩艳丽奢华以及精美的图纹都展现了唐朝时期女性追求华服丽衣。
襦裙的长裙按颜色分为单色长裙和间色长裙或裥裙。
单色长裙中红色最为流行,其次青色、黄色、绿色、紫色和白色。
裥裙的颜色鲜艳,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拼接而成的长裙,最常见的是朱黄相间色和朱绿相间色。
(二)百鸟裙盛唐时期还流行过百鸟裙,也叫花笼裙,价值连城,也极为奢华。
百鸟裙是安乐公主命人特制的。
《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一色,影中为一色。
而百鸟之状皆见”。
百鸟裙是将百种飞鸟的羽毛杂糅在一起,捻成丝线,与蚕丝织成面料,做成裙子。
百鸟裙的颜色多样,反看、正看、测看、在阳光下看到的颜色都不一样。
而且裙子是白鸟的形态。
从百鸟裙精湛的制作技术来看,准确来说百鸟裙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安乐公主穿百鸟裙后,名门望族的女子也纷纷效仿,由此可见,当时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很大。
(三)宽袖大袍中唐之后,渐渐胡化,唐朝的襦裙也受到了影响。
唐朝服饰特点

唐朝服饰特点唐朝服饰,距今1400年。
无论是服饰的色彩,还是图案的构成,均异常丰富,饱满华丽,有别于汉代的朴素气质,也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华美、最开放、最多样的篇章。
白居易《缭绫》云: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文化方面,充分吸收服饰的繁荣。
正是由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开放,造就了唐朝服饰独特的风格。
1.女性服饰——齐胸襦裙装唐代的襦装群,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上精彩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在继承正统文化的同时又吸引了西方外来文化,代表唐朝最繁荣的时代。
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着长裙,有些披肩吧,绕于两肩,也有人是在短襦外穿半臂在披波,说为襦装裙,短襦长裙是唐代女性服装的基本服饰,整个唐朝都十分流行这种齐胸襦裙。
短袖的襦称做“半臂”。
半臂大多以锦织绣而成,质地厚实,袖口宽大,可以罩穿在襦的外面,既华丽美观又能起到御寒的作用。
长裙是唐代妇女的下裳,面料多为丝织。
襦裙较高,可掩胸,外景披上一件沙罗衫,使上身肌肤半遮。
2.流行的女着男装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唐朝女着男装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游牧民族的影响,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
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英雄气概。
女着男装不仅体现了唐朝服饰审美中性化,更是展示了大唐王朝的宽容、平等、豪迈的文化氛围。
3. 男性服饰——圆领袍衫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

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如下:唐代的男人多穿圆领大袍,裹幞头,穿长靴,衣服上多有动植物绣图,佩戴华丽的物饰。
唐代妇女服饰极其复杂。
其上身为襦、袄、衫,下身缠裙,绸带系腰。
襦、袄上多有绣纹或织纹。
裙色以红、紫、黄、绿为多,尤以红色最流行。
据研究者考证,在中唐以前,服装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扎。
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
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普通妇女的衣领常见的是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
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妇女对发型和面部装饰尤为重视。
当时有半翻髻、高低髻、倭堕髻。
河西走廊的女子还流行归顺髻、平番辔、抛家髻、回鹘髻。
发髻之上还有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饰物。
脸面除了施用铅粉外,还绘饰不常见的翠眉、胭脂。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服饰远比这些情况丰富,仅民间服饰就有以下数种:1、幞头靴袍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幞头是隋唐时期最普通的“首服”,它是从汉晋幅巾、燕巾演变而来。
“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已形成定制,隋代幞头多为平顶,二角系额前,二角系脑后。
唐初做了一番改进,“以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新唐书•舆服志》),成为农民、圉人、奴婢、官吏、贵族通用之服。
幞头两角形式不一,有垂角、长脚、牛耳、翘脚等形式,随形定名,无一定之规,形式不同,却有时代先后之别。
2、笠帼半臂壁画中的舵师、纤夫大半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
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中国唐代服装

• 披帛
–由狭而长的帔子演化而来 –飘带式 –士庶女子 在家用 出嫁时用帔子
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 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 以上身着襦还、袄、衫, 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 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 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 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 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 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 戴展示图。
周
3)流行
• 《唐书.五行志》:天 宝初 贵族及士民好 为胡服胡帽 妇人则 簪步摇钗,领袖窄小 • 裙腰→自然腰节位置 • 披帛→窄如飘带 • 秀润妖媚之气→盛唐 雍荣丰腴之风 • 缠足
四、军事服装
胄将能比布用甲实隋 甲平力较一的和战 穿时,轻类,皮的唐 戴服故巧纺还甲,胄 展饰不,织有之主 示或能外品绢外要甲 图仪用形制布,是 。仗于美成甲唐铁 用实观的。代甲 唐 的战,铠绢铠和 代 装只但甲布甲皮 胄 束能没,甲中甲 甲 。作有它是比。 , 图为防结用较除 用 为武御构绢常铁 于 ——
唐朝官员在宴会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代唐装
装片门料立 垫、襟滚领 肩背处边、 ,缝钉;对 左拼一前襟 右缝排衣, 摆,七片领 缝二粒二口 处片葡片与 开袖萄不门 摆装纽收襟 叉袖扣省止 。,,不口 肩后打处 部衣摺用 处片、镶 内二前色
外国人穿唐装
作业
• 以唐代服装元素,设计一款现代服装,可 选择成衣设计也可设计礼服 • 要求:A4规格,电脑手绘兼可
1)短襦
• 领型
–圆、方、斜、直、鸡心领
• 袒领:盛唐:不穿内衣 高千《赠美人》 “粉胸半掩疑暗玉” •袖
–宽窄时尚 –盛唐后:日趋加宽 文宗诏曰:严禁大于一 尺三寸。但“人多怨之”
2)衫
丝帛单衣,质地轻软
唐朝服饰有什么特点

唐朝服饰有什么特点唐代女子服饰由于其鲜明的特点被众人所注意,也因此往往忽视了男子服饰的独特之处。
那么唐朝的服饰有都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朝服饰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
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
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
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半臂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
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唐服饰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唐服饰的特点有哪些特征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胡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服饰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服饰的特点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代妇女服饰。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胡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女主服饰的各时期特点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
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
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
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初唐女服隋代女服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
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
常见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盛唐女服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
在古代,尤其是唐朝这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小女孩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还彰显出小女孩们的天真可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唐朝小女孩的服饰特点及其演变。
一、唐朝小女孩的服饰特点
1.色彩丰富:唐朝小女孩的服饰颜色鲜艳,有红、绿、蓝、黄等,这些颜色象征着活力与生机。
2.款式多样:唐朝小女孩的服饰款式丰富,有襦裙、衫裙、袄裙等,既有讲究实用的,也有展示美观的。
3.装饰繁复:唐朝小女孩的服饰装饰华丽,如花边、绣花、珍珠、玉器等,既展现出家庭的富足,也彰显了小女孩的娇贵。
4.头饰独特:唐朝小女孩的头饰独具特色,如发簪、发冠、发带等,造型各异,充满童趣。
二、唐朝小女孩服饰的演变
唐朝时期,小女孩的服饰随着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小女孩出生后,家长会为其准备色彩鲜艳的衣物,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和关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更加讲究实用和美观。
三、唐朝小女孩服饰的寓意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鲜艳的色彩象征着活力和希望,华丽的装饰代表着富足和幸福,独特的头饰则体现出对小女
孩成长的祝福。
四、现代小女孩服饰与唐朝的对比
与现代小女孩的服饰相比,唐朝小女孩的服饰更显华丽和繁复。
现代小女孩服饰更注重简约、时尚和个性,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
唐朝小女孩的服饰是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既展现了家庭的富足,又体现了对孩子的关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的服饰也在不断演变,成为现代小女孩追求时尚、个性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唐代妇女服饰特点【摘要】大唐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在众多的文化精华当中,唐代妇女服饰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唐代妇女服饰在开明的政策下呈现出的开放大度、兼容并蓄,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符号。
【关键词】唐代;服饰;特点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灿烂。
而在众多唐朝的文化精华中,唐代妇女服饰是其表现之一。
唐代妇女服饰以其款式众多、色彩绚丽、手法求新、风格华美,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中的华美篇章。
一、变化迅速的首服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女子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给人的印象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唐代的女子却不同,《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唐代女子“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
”这对妇女而言无疑是一种解放和进步。
唐代女子所着首服以羃罹和帷帽为主。
羃罹大约在北朝以后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时已成为妇女的首选首服,男子极少使用。
羃罹类似现在阿拉伯妇女出门包裹头脸的面巾,较长,由半透明的纱质制成,外人看不见。
唐代妇女一般在外出骑马或远行时使用,其作用不再是为了防御风沙,而是为了不让路人窥见其面目。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罹。
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 [1]唐代中期开始,羃罹开始被帷帽取代,“永徽后,乃用帷帽,拖裙及颈,颇为浅露。
至神龙末,羃罹始绝。
” [2]帷帽是一种带有面纱的帽子,“女子之帷帽,四周垂丝网之,施以珠翠。
” [3]帷帽与羃罹同为妇女首服,相比之下,帷帽的遮蔽面相对要小,面部及颈部基本外露,是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首服。
帷帽出现于隋朝,唐代早期因羃罹的盛行,帷帽曾一度废止。
唐高宗时,帷帽再度兴起,并逐渐取代了羃罹。
“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
……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罹渐息。
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羃罹之制。
”[4]羃罹的衰落和帷帽的重新流行,与唐代社会风尚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自中唐开始,妇女逐渐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自由开放,头蒙羃罹外出显然不便,而帷帽简洁轻便,可将脸部和颈部露出,自然受到了不愿受束缚的妇女的青睐。
尽管朝廷曾下令干涉,帷帽最终还是取代羃罹而成为妇女流行的首服。
唐玄宗开元年间,帷帽又被胡帽取代。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
” [5]来自异域的各种胡帽,色彩艳丽,很快又被喜好时髦的女子所采用,成为新流行起来的首服,盛行一时的帷帽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随着唐代社会风尚日益开放,妇女不仅开始靓妆露面,装饰也日益繁多。
女子的发髻、妆容变化多种多样,风姿俏美,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流行高髻,髻式多样。
据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在《髻鬟品》一文记载,唐朝在这一时期所创的发型就达百余种以上。
唐代女子妆容极尽考究,种种妆饰与衣着相搭配,蔚然成风,实在是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二、兼容并蓄的胡服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善于包容吸收,在服饰方面亦是如此。
当时胡汉交流十分密切。
丝绸古道畅通无阻,许多异域民族的物品传入中原,受到了唐人的喜爱。
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胡服的盛行。
“所谓‘胡服胡帽’,即衣袖窄小条纹卷口袴及软棉靴等等,在近年出土大量画塑上反映,时代多较早些。
在开元、天宝以前,武则天时代,便已成为一时社会时髦。
开元、天宝时,却已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爱好,且难于发现所谓‘胡服’痕迹。
” [6] 唐代胡服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实北齐以来男子所常穿,至于妇女穿它,或受当时西北民族(如高昌、回鹘)文化的影响,间接即波斯诸国影响。
特征为高髻,戴尖锥形浑脱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钗缕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绵透空靴,眉间有黄星靥子,面颊间加月牙儿点装。
后一期则在元和以后,主要受吐蕃影响,重点在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
特征为变鬟椎髻,乌膏注唇,脸涂黄粉,眉细细的作八字式低颦,即唐人所谓‘囚妆’、‘啼妆’、‘泪妆’,和衣着无关。
如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所咏,十分传神。
” [7]唐代盛行胡服的原因,可能与当时舞蹈的流行有关。
初唐时期,长安音乐舞蹈文化兴盛,受“胡风”影响与上层社会的推崇,西域的舞蹈异常流行,遍及全国,庙堂及民间无不受其影响,因此胡服也流行起来,流波所及,“胡服”、“胡妆”等成为百姓极力效仿的妆扮。
“自北朝以来,男女衣饰多尚胡服窄袖,唐初犹尔,至开元后稍博。
大和六年敕定,袍袄等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以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
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以上,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以上。
” [8]胡服的盛行除了与胡舞的盛行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唐代实行的开放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唐代在对待异国文化上的大度、包容的气度,交融、吸收成风主流,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异彩纷呈:民风、民俗竞相涌现,各式各样的服饰,五花八门的语言,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胡服、胡妆等胡风为唐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唐人的文化影响颇深。
元稹为诗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 [9]可见,胡化的作用不是一朝一代之事,且影响力深远。
三、开放大气的尚男装唐代女子有着妩媚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着阳刚的一面。
唐代女子一改弱不禁风、任人摆布的弱女子形象,与前代女子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女着男装”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为这是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的一种反映。
而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颇为时尚。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 [10]妇女穿着园领袍衫、头戴幞头、脚登皮靴的装束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风气。
而女子可着丈夫的靴、衫、帽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这种装束的认同。
妇女着男装的习俗延续时间很长,这是封建社会兴盛期在服饰上的一种体现。
究其原因,一是唐代经济繁荣,国家昌盛,开放与宽厚的气度,使女子在着装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二是受外来服装的影响,因为胡人本身就男女同装;三是妇女猎奇和求异的着装心理作用。
四、大胆开放的袒露装在封建社会,妇女们几千年来恪守着“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观,使得妇女必须规规矩矩,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杜绝男性的非分之想。
而袒露装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礼教和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同时也表现出了妇女力求摆脱束缚、展现女性美的强烈愿望。
袒露装的出现是与唐代女子裙腰束的极高分不开的。
裙腰到达胸部,再露半个胸,这种在现代被叫作“性感”的服饰在唐代受到了广大妇女的喜爱和追捧。
袒露装一般由上身所穿的袒胸大袖衫和高束腰的裙子组成,为袒胸套头式,有华美的纹饰,袖口宽大、肥阔,有很宽的绣花缘边。
袒露装这种袒角处呈双桃形的结构,很好的衬托了女性的胸脯,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这种袒露装在盛唐时颇为流行,除宫中舞伎、宫女穿着外,也受到了贵族妇女的“宠爱”。
而唐代诗人对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也做了细腻的描绘,如李干在《赠美人》一诗中写道“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在《南乡子》一诗中写道“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等。
除此以外,唐人在壁画、陶俑、雕塑中也把这种装束画了下来,传之于后世,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妇女像、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妇女像、唐敦煌壁画乐廷夫人行香图中的妇女像等[11]。
这些图或雕塑中的妇人都穿着半露胸的服饰,穿越悠久的历史时空,仍向我们展示着她们那种丰盈、开放的美。
唐代女子还有穿半臂的,样子是背心长且有短袖,一般套在单衫外,开始是宫女的服饰,后来成为妇女常服的一种服饰。
袒露装和半臂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封建礼法的一种挑战,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的思想开明和社会开放,展现出一种女性追求美的新风尚,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第一次在自由的空气中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
结合上述几种具有大唐时代特色的妇女服饰,唐代妇女服饰呈现的特点可概括为一下几点:1.发展迅速,异彩纷呈。
由于唐朝统治者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唐朝不断走向成熟,各方面达到鼎盛水平,社会风气日益开放,营造出一种包容、大度的氛围来接受一些新鲜事物,这给唐代妇女服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生长的温床,任其自由呼吸。
2.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正是由于大唐王朝的大气、包容,才使得唐文化更加灿烂光鲜,在服饰方面更是创新迭现,异彩纷呈,胡服的兴起就是一个例子。
3.女性地位的上升。
女着男装,在曾经几乎是不可想象之事,然而在唐代看来却是前卫的,进步的。
而袒露装则表现出唐代女性的大胆和开放,以及追求美、展现美的渴望和勇气。
总而言之,唐代妇女服饰的发展变化,是大唐文明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唐代妇女健康向上、热情奔放、大胆新潮的精神风貌,正是大唐文明充满勃勃生机的写照。
唐代妇女服饰,开放自由、雍容华贵、兼容并蓄的着装风格,展现出唐代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时代风采,为唐代文化增添了诸多光彩,对后世妇女的服饰文化影响至深。
唐代服饰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与符号,成为当今服饰文化汲取营养的不竭源泉。
注释:[1][4][5][1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2](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3][8]岑仲勉.隋唐史(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6][7][1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图书集团,2002.[9]陈寅格.元稹诗笺征稿.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