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合集下载

唐装特色介绍简短

唐装特色介绍简短

唐装特色介绍简短
唐装,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款式:唐装通常为对襟,前后衣片相连,有纽扣或带子可以系紧,保持穿着者的舒适和温暖。

此外,唐装还有长款和短款之分,长款通常覆盖至臀部或更长,短款则通常在腰部以上。

2. 色彩:唐装的色彩非常丰富,常见的有红、黄、绿、蓝等,这些颜色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3. 图案:唐装上的图案非常丰富,常见的有牡丹、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都有着吉祥的寓意。

4. 材质:唐装的材质通常为丝绸或棉布,这些材质柔软舒适,富有光泽,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总的来说,唐装是一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实用与审美的服饰,其独特的款式、色彩、图案和材质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唐代的文艺复兴和繁荣,为其文化和艺术成就的发展,也造就了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时期服饰文化。

唐代的仕女服饰由于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

本文将从唐代仕女服饰的整体特征、绸缎面料、色彩和花纹等方面浅析其特色。

唐代仕女服饰的整体特征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是高贵、华美、多彩、富丽堂皇,以及色彩鲜艳、丰富多彩、细节精致、繁复讲究、线条优美等。

服饰款式包括长衫、束腰、氅袍、袍袄、罗裙等多种形式。

长衫系在腰部以下两侧,胸前开裆,衣袖宽大,领子也很大,长衫顺着身体裸露的部位收缩袖子。

束腰则是紧紧束在腰部,穿着束腰显得身材更为苗条。

氅袍很长,与现在的外套有点像,袍袄则是指上衣类的衣服。

绸缎面料唐代仕女服饰的面料多数使用各种绸缎,绸缎以素色、亮色、暗色等为主,且多以红色居多,因此现代人们也称其为“唐红”。

唐代的绸缎面料中,自然素材是以绢为主要原料。

绢质地轻薄,透气性好,使用寿命长,质地坚韧有弹性,落地有飘逸的美感,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唐代仕女服饰。

色彩与花纹唐代仕女服饰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总体属于鲜明、艳丽、灿烂的色系。

唐代的绸缎面料色彩中,以红、黄、蓝、黑、白、紫、绿色等为主。

其中,红色被看作是唐代仕女服饰的代表性颜色,因其富贵瑰丽的气质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花纹是唐代仕女服饰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们也成为了唐代时期的主要装饰元素之一。

唐代的花纹种类多样,有云龙、紫微垣、绣球、引首、使君子等纹饰,且多以金银线镶嵌在服装表面。

这些花纹的丰富多样、精雕细琢,表现了唐代文化描绘女性的柔美和细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色。

总结综上所述,唐代的仕女服饰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世人鉴赏和探究的对象。

唐代仕女服饰具有高贵华美的整体特点,绸缎面料以及色彩和花纹等方面也表现出极为独特的审美特色。

其美妙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都取得了热烈的赞扬和认可,成为了历史上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之一。

唐代服饰纹样特点

唐代服饰纹样特点

唐代服饰纹样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开放的时期,这也反映在唐代服饰纹样上。

唐代服饰纹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样性和丰富性:唐代服饰纹样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和装饰。

这些纹样既有自然界的花卉、动物等元素,也有抽象的几何图案,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这些纹样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给人一种繁荣和开放的感觉。

二、精致和细腻:唐代服饰纹样的特点之一是精致和细腻。

唐代人非常注重服饰的装饰效果,他们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纹样来装饰服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美观。

这些纹样不仅形状优美,线条流畅,而且色彩鲜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寓意和象征:唐代服饰纹样还具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唐代人相信服饰可以传递一种信息或者表达一种意思,因此他们在选择纹样时往往会考虑到其象征意义。

例如,龙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所以在唐代服饰纹样中经常可以看到龙的图案,以表达吉祥和权力的愿望。

四、创新和开放: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开放和进步的时期,这种开放和进步的精神也体现在唐代服饰纹样上。

唐代服饰纹样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例如,唐代服饰纹样中出现了一些外来的图案和元素,如波斯的花纹和蓬莱的图案等,这些都反映了唐代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

总的来说,唐代服饰纹样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精致和细腻、寓意和象征、创新和开放。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也体现了唐代人对服饰的注重和对美的追求。

唐代服饰纹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服饰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色彩美学

唐色彩美学

唐色彩美学
如下是有关唐色彩美学:
唐代服饰风格华贵典雅,色彩明快鲜艳,花纹细腻繁复,喜爱采用明艳的对比色进行搭配,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时代特征。

唐代的服装颜色的流行色:绯红、绛紫、明黄、青绿。

1.绯红
绯红色是唐时最流行的颜色,且常常与间色的绿进行搭配,形成巨大反差。

这个时代的女子追求个性,就好像我们今天谁都不想撞衫。

绯红色在唐代服装中多作为主色出现,娇艳夺目,热烈的颜色映衬出盛唐的繁华,令人一见难忘。

2.绛紫
紫色一直以来都是贵族专用的颜色。

它艳丽明快,赏心悦目,同时又高贵典雅、不落俗套,为唐代的贵女所喜爱,常被用于服装搭配中。

在唐代,绛紫色常被用于与各种颜色进行搭配。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贵女身着红色长裙,外披紫褐色纱罩衫;上搭朱红色饰有蓝白卷草纹样披。

紫衫、红裙与朱红色披帛,均衡呼应。

3.明黄
在色谱中,黄色明度最高,是作为生命之依的太阳的颜色,明艳张扬,流行一时。

女子服饰中以其为主色,用大红、粉白、墨绿、宝蓝等色彩作为调和,有富丽堂皇、百花争艳之美。

纯净而亮丽的黄色也为佛教所推崇,是佛教的神圣之色,认为其有驱逐邪恶的力量,为袈裟所用。

在唐代高宗时期,认为黄近似于日,日是帝王的象征,禁止官民穿着黄色,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之色。

4.青绿
青绿色作为唐代服装搭配中的流行色,常与朱红、朱黄、白等颜色进行搭配,色与色之间相互对比,交相辉映。

青绿色以其独有的明快清新的色彩表达,展现出唐代的生机与活力。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其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达到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程度。

唐代服饰不仅在颜色、花纹、款式、细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且背后还寄托着社会文化、政治意义等深层次的内涵。

下面将从颜色、款式和细节等方面介绍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一、颜色唐代服饰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为特点,主要包括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

其中,红色在唐代被视为吉祥、喜庆、热烈等象征。

皇室和贵族常常穿着红色衣裳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黄色则是唐代皇帝专属的颜色,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

绿色则被视为清新、自然的颜色,尤其适合春夏季的服饰。

蓝色则比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当时染蓝色的技术不够成熟。

黑色在唐代的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象征着庄重、严谨,另一方面也与外来文化和异国风情联系在一起。

白色则是端庄、素雅、清净的象征。

二、款式唐代的服饰款式比较多样,但总体上还是从前代继承而来,不是很有创新。

唐代男子的服装主要有袍、衫、褡裢、裤等。

唐代幼童的服装大多为披襦裙,少数家族可以穿适宜气候的短衫、马褂。

唐代女子的服装则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女子的服装主要是裙子、袄、襦裙、对襟罗衫、小衫、宽衫等。

其中,袄和襦裙是女子的主要内衣,宽衫则是女子穿上外衣后的一种束腰服装。

唐代女子的服装以宽袍、宽袖、宽襟为特点,大多注重服装的轻飘感和舒适度。

三、细节唐代服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其中有些马上就能看得出来,而有些则需要仔细观察。

比如,唐代的服饰细节注重穿着的顺应性。

搭配方式非常讲究,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宽窄的服装都要搭配得恰到好处。

唐代服饰的设计还十分考究细节与和谐度的统一。

包括服饰花边、衣袖、穗带等细节装饰都要与服饰整体设计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动静相呼应,充分展现出唐代服饰的美感。

结语唐代服饰以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细节精致闻名世界。

不同的服饰在颜色、款式、细节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非常独特、丰富多彩的服饰风格。

唐代仕女服饰特点

唐代仕女服饰特点

唐代仕女服饰特点
唐代仕女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款式多样:唐代仕女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包括长衫、束腰、氅袍、袍袄和罗裙等。

这些服饰在设计和剪裁上注重修身和突显身材曲线,尤其是长衫,通常系在腰部以下两侧,顺着身体裸露的部位收缩袖子,既宽松舒适又展现出高贵的气质。

2. 色彩艳丽:唐代仕女的服饰色彩十分丰富,多以暖色调为主,如黄色、紫色和红色等。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展现出华美的风格,也体现了唐代开放的审美观念。

3. 图案精美:唐代仕女的服饰图案非常精美,多选用花卉、动物和自然景观等元素进行构图。

这些图案的运用不仅使服饰更加美观,也反映了唐代的文化艺术特色。

4. 装饰华丽:唐代仕女的服饰注重细节装饰,如镶边、绣花和宝石镶嵌等。

这些华丽的装饰不仅增添了服饰的艺术价值,也彰显了穿着者的身份地位。

5. 材质高档:唐代仕女的服饰材质高档,多采用丝绸、锦缎和纱绸等面料。

这些面料质地细腻,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同时也展现出高贵的气质。

总的来说,唐代仕女的服饰特点是以高贵、华美、多彩和富丽堂皇为主,展现了唐代开放、繁荣和艺术的文化氛围。

同时,这些特点也是唐代仕女追求美的一种体现。

1。

1第四章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1第四章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

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

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如果拿隋唐时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

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

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

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

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

唐代女子服饰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唐代女子服饰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唐代女子服饰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摘要: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广泛,人们思想开放,在大包容的社会氛围中促使了唐朝服装的辉煌成就,形成了大胆开放,奢华,追求自身美感等特点。

摒弃了之前女性矜持之姿态,取而代之的是大胆,流动,欢腾,以及所形成的独特美学风尚。

女子时髦成风"追求时尚"服装大胆而开放"服饰颜色丰富"图案回归自然!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 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的一个里程碑!关键词:唐代;女子服饰;潮流,美学一.社会因素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民族大融合、疆域广阔、中外交流频繁, 据《唐六典》记载,唐先后曾和三百多国家有交往,最少时也有七十多个。

在长安城居住的人,除了汉人外,还有回讫人、龟兹人、南诏人、日本人、新罗人、高丽人、波斯人、印度人等,俨然长安城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还有唐朝出现儒道释三教鼎立的国策,影响人们的意识领域熏陶拓展了唐人特有的眼界和胸襟。

在高度繁荣、高度大融合的状态下,民间生活的民众,广泛接纳和模仿不同民族的服饰款型,不同服饰观念与习俗彼此慢慢相互渗透中融合起来。

异族风采在此期间很盛行,大胆、独特、以人为本的服饰成为这一时代鲜明的特色,开放的思想理念造就了这一阶段独特的服饰风格。

二.唐代服饰样式背景女着男装。

古语有曰“男女不通衣裳”。

在封建社会女子着男装,会被认为不守妇道,而在唐朝“女扮男装”的装扮形式成为一种时尚装扮。

男装先是由贵族和宫女们所穿着,后渐渐传入民间,女着男装蔚然成风。

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着男装成为公开化、生活化和普通化的生活着装方式。

胡服,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称其为胡人)与中原交往甚多,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

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

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

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

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

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

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

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

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

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

今已详定,具如别式。

宜即颁下,咸使闻知。

”①(《全唐文》卷5)但是,唐太宗的常服等级制度化,收效并不显著,皇城之外,在“官人百姓”中仍然大量存在着不依“令式”的现象,甚至出现有人在袍衫之内,穿着朱紫青绿等超越等级的“官服”,在街上大摇大摆地招摇,使人难辩高低贵贱。

因此,咸亨五年,唐高宗又专门下诏,令“自今以后,衣服下上,各依品秩。

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

仍令有司,严加禁断。

”②(《唐会要》卷31,《李辚传》)开元四年(716)唐玄宗颁《禁僭用服色诏》对僭越服色的现象给予以限制。

此后,唐代宗、敬宗、文宗等皇帝屡屡颁布禁车服逾侈的诏敕。

及至五代后唐庄宗时,对于那些“有力之家,不计卑贱,悉衣锦绣”的状况也要给予严惩。

平心而论,虽然在有唐一代,僭越服色的现象从来没有真正根除过,但是,从总的方面说,紫、绯、绿、青的服色制度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等级规范了。

与服饰等级化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现象是,唐代统治者在重建服饰秩序的同时,将服饰的等级标示价值,做为激励机制的文化动力源。

在唐高宗时,唐王朝把“借色”、“借服”做为一种赏赐,一种恩宠,一种巩固其皇权统治的有效手段。

就其政治文化意义来说,唐王朝为服饰功能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新的文化特质。

所谓的“借服”,就是允许品级低下的官员在“特许”的条件下可以“借服”品级高的服色。

据李斌斌等编著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介绍,唐代被允许借服的主要有三种人。

一种是军将在战场上立了功,作为赏赐,允许穿绯或紫服。

第二种是派遣入蕃使。

为了提高他们的地位,允许穿绯或紫服。

第三种是都督或刺史中的官卑者,可以借穿绯服。

应该指出,“借服”虽然都是临时性的,事后要归还,但是作为一种“权宜”和“变通”式的物质奖励手段,还是有其积极的政治文化意义的。

一方面,“借服”提高了低品级官吏的“政治待遇”,使其享有和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这无疑会极大的提升“借服”者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借服”也强化了服饰等级意识,使服用者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官吏民众意识到服色所标示的文化意义。

当然,“借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于“反客为主”,以“以假代真”的弊病。

服饰的等级性使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变得有所区别,以致当时人常以服饰来代表等级。

例如一提“白衣”就知指无官的百姓,一提“青袍”就知是低品级小官;“紫袍犀带”那定是贵族无疑,“皂衣抹额”不用说就是军人。

唐独孤郁在《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文中说有这么几种人是不劳而食的:一是“绛衣浅带”者,二是“缦胡之缨、短后之服”者,三是“髡头坏衣”者。

作者没有直接点出“官吏、军人、僧侣”这不同的集团或等级,但我们已经理解了。

这就是服饰中等级性、集团性特色所起到的作用。

其二、贵黄尚紫混绿贱白。

由于唐王朝历代帝王强力推行服饰等级的制度化,因而唐代社会各自阶层或集团服饰的服色“差等”极为明显。

无论是皇帝和贵族、一般官吏、平民商贾、劳动者奴婢、军乐僧道的文化标示,都具有贵黄尚,混绿贱白的服饰审美心理。

终唐一代,赭黄(也作柘黄)色是至尊之色,为皇帝所专用。

据史载,皇帝除在大型典礼上要穿冕服外,其余时间可以服袍衫,其色为赭黄。

不过,这时“黄袍”尚无锦绣之繁,盘龙之饰。

隋及唐初,赫黄之色尚处于“大众”序列,无论何人,不计官职,均可服著黄袍衫。

按唐初服饰令式规定,不管其本来服色是什么,百官上朝时都可以服黄。

后来到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洛阳县尉因穿黄服夜行为人殴打,所以特下诏令:“朝参行列,一切不得著黄。

”(从此以后,除皇帝外,官吏中穿黄衣衫的只有三种人。

一种是流外官以及无品的参选者,所以当时有“黄衣选人”的说法。

第二种是宫内的低品宦官,所谓“黄衣使者白衫儿”(白居易《卖炭翁》)即是。

第三种是里正等各种胥吏。

《太平广记》卷104“卢氏”条说卢氏“昼日闲坐厅事,见二黄衫人入门。

卢问为谁,答日:里正”。

总的说来,穿黄衣衫多少带有些使役职能的味道。

(李斌斌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第72页)当然了,上述三种人服黄的服饰文化意味与皇帝服黄的文化服饰意味有天壤之别了。

此外,自唐以黄为至尊之色以后,历朝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黄色定为皇帝的专用之色,黄袍亦为“盘龙御衣”,非皇帝不可衣。

与黄为至尊的服饰标示意味相似的是,贵族高官(即诸王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常服,以绯、紫二色为主。

五品以上穿绯、三品以上衣紫,绯袍紫袍为高级官员的政治标示。

从唐德宗始,为了更好地标示贵族高官这一等级,绯紫服上开始增有图案。

唐德宗以诏令的方式确定,节度使级的袍上可以绣鹘衔绶带,观察使级的袍上可绣雁衔仪委(一种瑞草)。

其后,这种图案扩大到非节度使、观察使所穿的绯紫服上。

例如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被赐紫,紫袍上就有“鹘衔瑞带势冲天”③(白居易:《喜刘苏州恩赐金紫遥想贺宴以诗庆之》);翰林学士蒋某所授绯袍上也是“瑞草唯承天上露,红鸾不受世间尘”④(王建:《和蒋学士新授章服》),由此可见前述雁衔仪委中的“仪委”是一种瑞草。

应该指出的是,绯紫服所彰显出的“政治权贵”文化意味,使得追求服紫服绯,成为唐代士人的政治“时尚”,比如唐后期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借服“绯服”,后来不当刺史了,却仍然舍不得归还绯服。

若干年后,还念念不忘其时的荣耀,对不能够再服“绯服”而感叹:“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漫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故衫》)颜真卿当县尉时曾对一尼姑表达过自己的愿望:“官阶尽五品,身著绯衫……其望满矣。

”(《唐语林》卷六)按照唐王朝的服饰制度,六品七品穿绿袍衫、八品九品穿青袍衫(一度改青为碧)是其基本服色。

据史籍记载的实例,例如鸿胪寺丞(从六品上)是绿袍;下州参军(从八品下)是碧衫;补阙(从七品上)是绿服;拾遗(从八品上)是青袍等。

又据《唐会要》卷3l所引《礼部式》,服青碧者许通服绿,所以我们在诗文中看到穿绿袍衫的官吏最多。

由穿青绿袍的低级官吏跃入穿绯袍的高级官员很不容易,所以滞于仕途的官员们常有“青袍白头”的感慨,其中唐于良史《自吟》一首说的尤其悲凉。

诗云:“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

日暮倚朱门,从朱污袍赤。

”较之于官吏阶层,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饰色彩就比较单一。

虽然隋炀帝定服制,规定庶人服白、屠商服皂。

从史籍记载的实例看,当时庶人服白衣的要多于服黄者。

所以百姓应举叫“白衣举人”,剥夺官职又允许效劳叫“白衣从事”或“白衣从征”。

白衣而外,平民尚可穿皂穿褐、甚至穿绿穿紫,商人按规定要服黄、白,唐代的举子在去谒见座主时要穿缝掖麻衣;街上的豪侠则朱、紫、黄、绿无所不穿。

这些都是平民中某类人的服色特点。

至于普通劳动者、奴婢的服色,服黄、白、皂,客女及婢通服青、碧,所以时人称婢女为“青衣”。

就样式而言,一般劳动者如农夫、工匠大都穿短衣,仆人的衣服也不能宽长。

其三,便宜实用,贵贱少别。

虽然自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下令制定《衣服令》始,历代皇帝都颁布过有关服饰的诏令,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服饰服色,令式都做过严格的规定。

但终唐一代,远论是在冠服,还是常服的实际服用中,大都呈现出一种崇尚便宜实用,贵贱差等少别的状态。

比如,按照李渊制定的《衣服令》,皇帝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骜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沙帽、白恰共十二等。

其中衮冕的形制是,冠上有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身穿玄衣(深色或即黑色衣)缥裳(缣为赤和黄色),有十二章纹饰:衣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等八章,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内穿白纱中单;腰束革带、玉钩觫,垂大带、蔽膝;佩鹿卢玉具剑;脚穿朱袜、赤舄,舄上加金饰。

皇太子有衮冕、远游三梁冠、远游冠、乌纱帽、平巾帻共五等;百官有衮冕、骜冕、毳冕、绣冕、玄冕、爵弁、远游冠、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共十等。

不同的冠与朝服(亦称具服)、公服(亦称从省服)相配合,服用于不同场合。

按照《武德衣服令》的规定,朝服是头上戴冠(上述各冠之一,主要指远游、进贤、武弁),冠下有帻,冠上有缨、有簪导;外穿绛纱单衣、白裙襦(或裙衫);内穿白纱中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