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诗研究笔记

合集下载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朱安博【摘要】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6页(P118-123)【关键词】朱生豪;"神韵说";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诗学【作者】朱安博【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一、朱生豪翻译观念的核心:神韵说朱生豪是位伟大的翻译家,他以生命译莎,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但其翻译思想却未引起研究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今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朱生豪的翻译思想的文字只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尽管这篇自序篇幅短小,但却从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翻译态度以及翻译批评等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朱生豪的文学翻译思想。

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1]264在这篇译者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生豪对于翻译思想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的“神韵说”。

朱生豪的翻译原则就是“志在神韵”。

他的译文忠实于原作的意义和韵味,保留原作的精神和魅力。

1929年,朱生豪考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系,并选英文系为辅系。

在之江大学这样一个风景优美而藏书又很丰富的地方,他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他对各门课程,往往不满足于教材的概略介绍,而是在可能范围内,研读原著,统摄全豹,旁征博引,辨察精微。

”[1]39在之江,朱生豪得到了“一代词宗”夏承焘等名师的指点,学识和才能很快提高,被师友们公认为“之江才子”。

6.6神韵-审美的超越性

6.6神韵-审美的超越性
6.6 神 韵 : 审 美 的 超 越 性
CHAPTERS OF SURVEY OF AESTHETICS
【1】神韵概念 【2】神与韵的提出
6.6.1 神韵的概念
6.6 神韵:审美的超验性 ‖ 神韵的概念
6.6.1 神韵的概念 在审美体验中,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的意义不能完全被理性地阐释,还有理性
6.6.2 神与韵:审美的超验性 道家的神也指人的精神,与形(身体)相对。如庄子讲“无视无听,抱神
以静,形将自正……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超验性源于超越性,由于存在 不在场,超越现实,具有虚无性,因此是超验之物。审美也具有超验性。中华 美学用“神”来表达审美的超验性,以把握虚无的道。
儒家的道具有理性本质,可以理智的把握,一般不以道为神。而把那些不 可把握的神秘事物、内在的精神称呼为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 “大而化之 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 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6.6 神韵:审美的超验性 ‖ 神与韵:审美的超验性
6.6.2 神与韵:审美的超验性 严羽又以“妙悟”来阐释“诗而入神”:“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这里的妙悟指的是审美体验的超验性,妙与神至此会通,前者侧重审美的非经验性, 后者侧重艺术的超理性。李贽从审美对象(竹子)的角度阐释了“神”,认为神就是 精神,并且说审美对象竹子的“神”对审美主体构成了亲和力,即“物之爱人”。他 说:“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物之爱人, 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焚书》)
因此,我们借用神韵来作为中华美学的普遍概念来界定美。
6.6 神韵:审美的超验性 ‖ 神与韵:审美的超验性

神韵课心得体会

神韵课心得体会

神韵课心得体会我在慕课网上学习了《神韵诗研究》,这门课是由山东大学王小舒教授独创的课程。

课程特点是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做到了以论带史、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本课程学习结束,我顺利地拿到了优秀结业证书。

回想学习之旅,我感触颇深,更是受益匪浅。

现把一些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我要说一下什么是“神韵”,“神韵”概念最初是用来品评人物的,是指人物外在相貌、神情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内在气质与品格。

后来,“神韵”一词是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

通俗地说,神韵就是传神或有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神韵诗”,当然,也有了“神韵诗”的理论研究。

其实,在中国诗歌史上,神韵诗不仅作为一种风格存在,更重要的,它是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

也就是说,它有自己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并拥有一批前后相承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神韵诗最初的形态是以三国曹魏末年“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清远派”。

“清远派”最本质的特征是超越现实和回归自然。

其中的嵇康和阮籍最为著名。

魏晋时期,兰亭集团和陶渊明,对神韵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兰亭地处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居处。

在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四十二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大家饮酒赋诗。

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陶渊明辞官归隐,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这些诗古朴、恬淡,意境高远。

其中的《饮酒二十首》是神韵诗的代表作品。

另外,还有谢灵运和谢眺的山水诗,也是神韵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谢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上虽相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陶诗朴素而谢诗华美。

到了南朝末期,随着士族的衰落,新的文学团体的产生,文人的创作题材只局限于宫廷,词藻靡丽“宫体诗”应运而生。

神韵诗走向了衰落。

到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出现了“盛唐气象”。

山大神韵诗研究试题

山大神韵诗研究试题

神韵诗研究、单项选择题1.神韵诗派的起源是()。

A. 清远诗派B. 格调诗派C. 浪漫主义诗派D. 现实主义诗派2.《赠兄秀才入军》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阮籍B. 嵇康C. 左思D. 郭璞3.下列诗人中属于清远诗派的寒士线索的是()。

A. 谢灵运B. 郭璞C. 陶渊明D. 张协4.下列诗人中开创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是()。

A. 孟浩然B. 王维C. 储光羲D. 刘长卿5.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王士禛诗歌观点的是()。

A. “韵外之致”B.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C.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D. “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6.下列文人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 孔融B. 王粲C. 曹植D. 阮瑀7.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诗风是()。

A. 建安诗风B. 正始诗风C. 太康诗风D. 盛唐诗风8.东晋玄言诗的发展,与()的流行大有关系。

A. 道教B. 佛教C. 儒学D. 经学9.被称为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的辞赋作品是()。

A. 《归去来兮辞》B. 《五柳先生传》C. 《桃花源记》D. 《闲情赋》10.下列诗人不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是()。

A. 王维B. 裴迪C. 张若虚D. 张子容11.清初诗人中,能以诗描写兵荒马乱之际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惨状从而有“一代诗史”之誉的诗人是()A. 钱谦益B. 屈大均C. 吴伟业D. 顾炎武12.韦应物后期诗歌的特点是()A.境界阔大B.清新流丽C.气势壮伟D.闲淡简远13.曹丕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A.《蒿里行》B.《燕歌行》C.《薤露行》D .《野田黄雀行》14.嵇康的诗歌被评为()A.沉郁顿挫B.难以情测C.文典以怨D.清远峻切1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A.《豳风•东山》B.《王风•君子于役》C.《邶风•击鼓》D.《小雅•采薇》16.“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A.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 .汉代末年的文学C.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 .魏晋时期的文学17.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A.曹操 B .曹植 C .杜甫 D .白居易18.《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

山大网络学院成考《神韵诗研究》附答案知识讲解

山大网络学院成考《神韵诗研究》附答案知识讲解

神韵诗研究模拟题(一)一、选择题1、神韵诗派的起源是()。

A. 清远诗派B. 格调诗派C. 浪漫主义诗派D. 现实主义诗派2、《赠兄秀才入军》是哪位诗人的作品?(B)A. 阮籍B. 嵇康C. 左思D. 郭璞3、下列诗人中属于清远诗派的寒士线索的是()。

A. 谢灵运B. 郭璞C. 陶渊明D. 张协4、下列诗人中开创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是(B )。

A. 孟浩然B. 王维C. 储光羲D. 刘长卿5、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王士禛诗歌观点的是()。

A. “韵外之致”B.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C.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D. “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二、填空题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钟嵘在《诗品》中评为“言在耳目之内,_情寄八荒之表_”,“厥旨渊放,_归趣难求_”。

2、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的是左思的《_咏史_》八首。

3、元嘉三大家是指_谢灵运、颜延之、鲍照__三位诗人。

4、填写下列诗句:_钟鼓馔玉不足贵_,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__惟有饮者留其名_。

5、填写下列诗句:年来肠断秣陵舟,_梦绕秦淮水上楼_。

_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三、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2、左思风力:3、《诗品》四、简答1、阮籍的《咏怀诗》有什么特点?2、李白乐府诗的特点是什么?五、论述1、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三、1、指汉魏之际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和面貌。

他们在诗歌中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对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追求,同时也有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他们的诗歌呈现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2、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

钟嵘《诗品》中写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诗歌鉴赏: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诗歌鉴赏: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诗歌鉴赏: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只要“气盛”,言语如何表达都会相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何谓“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 “因声求气”的说法: 1、“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 2、“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 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 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 3、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 “因声求气”:“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 古人之神气 (共鸣),古人之音节都 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 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 “因声求气”实为求诗人之神气
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 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 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基础 ?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提升 ?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共鸣 ?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再口诵(因声求气)
本单元教学建议
《教参》 101页: 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 划分音步、 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 等,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 ※应该首先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熟悉内容 ,在此基础 上把握住诗词的 感情基调、感情变化 , ※ 对一些经 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 进行细致地揣摩 (以意逆志、 缘景明情) ,※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 诵读技巧的指导。 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 (因声求 气) 。要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 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 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词来概括。这样“ 神韵 ”的含义大体上不会离开风 格、神采、韵味这个范畴。
教参“作品诵读要求”示例:

替换对比品诗情,,咬文嚼字解神韵

替换对比品诗情,,咬文嚼字解神韵

替换对比品诗情,,咬文嚼字解神韵诗家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何让学生体悟这些炼字的高妙之处?正面剖析、多角度鉴赏固然是好办法,但由于缺少参照往往失之抽象。

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时常通过替换诗词中精彩字并与之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鉴别欣赏中获得感知,有些许收获。

为避免空泛,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动词炼字为例介绍这一粗浅的做法。

一、替换动词:品味诗歌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样列举物象白描成诗的例子不少,但大多数诗歌还是通过对物象的动态描摹而形成意境的。

因此,改换相关动词有助于品味诗歌的意境。

譬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问题设计:“催”换成“飞”、“转”换为“照”,似乎更贴合早春景象,也更合乎逻辑。

你认为怎样?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区别,“飞”和“照”是照相式的实录,而“催”和“转”省略了“淑气”“晴光”对“黄鸟”和“绿”的科学作用和逻辑再现,使得生活的真实具有了诗意的跳跃,突出了气候在不知不觉中给“黄鸟”和“绿”注入了春天的意境。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问题设计:有人认为,从对仗的角度看,“摇”“动”对应性更强,以“摇”替换“喧”更好。

可乎?如此设计,让学生考虑苛刻地对仗与艺术地表达之间该如何选择。

从意境营造的角度来说,“喧”字有动静结合的手法的存在,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诚如马茂元《唐诗选》所言:“妙在并不正面着笔,却从‘竹喧’‘莲动”中听出、看出。

这样的诗,真可说是‘有声的画’了。

”“摇”字则无如此意境。

况且,“竹摇”的施动者是谁?如果是风,则破坏了诗歌柔和静谧的氛围;如果是浣女,则有损女子柔婉的形象,使诗歌空灵的意境变得僵硬。

因此,“喧”字更为妥当、正确。

唐诗宋词中相关例子俯拾皆是,略举几例:1.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勒其要旨:滋味体验情感交流终极关怀音乐2.中国诗歌研究的传统中国诗歌研究的传统:???中国诗歌理论的几个特点:(1)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诗人或者散文家,本身便是理论与创作的结合体。

高校教学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的课程是分设的,这是从西方来的,与中国古代诗学融合的概念是不同的。

(2)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通感以“味”说诗是中国的特色,“味”是中国审美的基点,同时也是中国审美的顶峰。

滋味说是从读者角度出发的。

(3)与读者的欣赏习惯相通(4)与其他艺术门类相通:画,书法,哲学10. 清远派的诞生(三)汉代,儒学高度发达,不但挤掉了其他学术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学术的功利性,糅入法家色彩,是为帝王术。

两支传统:一,建安传统:建安文学表现了建功立业的豪迈进取精神。

与儒家思想中的“以天下为己任”是有关联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四句窝藏着魏晋精神的源头。

什么东西如朝露?只有个体生命才如朝露呢。

一个家族是绵绵不断的,一个民族更加是。

但是个体是极其短暂的。

所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个人生是为一个个人,那正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回答。

这种觉得生命短暂,生命的价值无所依附,,在这里,生命的价值无所依附什么意思?生命的价值首先依附在家族,其次依附在国家。

怎么叫无所依附?我想,这批作家开始意识到所谓家族和国家对生命来讲都是局部的。

生命的价值应该高于家族,高于国家。

生命应该大得多,虽然它短暂。

11. 清远派的诞生(四)越名教而任自然儒学,即名教,是司马氏的官方哲学,他把它在整个国家进行推广。

但是当时的文人阶层都很鄙视这个东西。

你司马氏怎么上台的?嵇康其实是深受儒学影响的,只不过他不接受那套表面上的礼法。

另外讲到鲁迅跟魏晋。

魏连殳从外国留学回来,母亲死了,他不按乡下人那套规矩办,因此人们说他不孝。

但到了夜里,人们听到有一头狼在叫,这不跟阮籍哭母非常相似吗?鲁迅是深受魏晋精神影响的。

《嵇康集》是鲁迅整理的,到今天还是。

二,正始传统:老庄诗体,即诗歌的题材。

两种:游仙玄言(1)游仙:嵇康的游仙诗与汉乐府及曹操的游仙诗不同,在于嵇康并未求长生不老,而是“聊以解忧”,即解除精神上的苦闷,成为新型的游仙诗。

(2)玄言:追问人与自然的本质,追求一种解脱。

正始诗歌超越现实和归向自然的理想,直接指向人的终极价值,对个人审美意识的深化和升华进行了有力开拓,代表着清远派诗歌最本质的特征。

嵇康:兴高而采烈阮籍:语言层面非常通俗,精神层面非常遥远。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忧生之嗟-生命价值在哪里的追寻。

咏怀诗:直接抒发内心情感。

离开了缘事而发的汉乐府,向人的更深的情感世界掘进。

3.清远派的诞生(五)玄学主题由帝王术转向自然。

自然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自然这个概念是一个精神化的东西,他把它打造成一个特殊的时代观念。

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在精神上可以归属的东西。

是为安身立命之所。

玄学是寻找快乐的。

超越现实回归自然,是玄学的主题,也是文学的主题。

自然-人生态度乃至信仰。

人的生存质量是与信仰有关的。

文学,是终极关怀,它探究的是人的意义和归宿。

养神-养心。

精神乃相当于国之有君。

有的人活得高尚,是因为他有一种意念来统摄他的生存。

声无哀乐-关系到主客体的关系,怎么来认识世界,这要从哲学上来讲。

言尽意-言意之辨,后来成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认为这和味外味说是有关系的。

到唐代出现言意象三者,这个象就是我们说的文学形象。

(哲学→文学,他们的玄学思想导致文学出现了新的流派——玄言诗)4.兰亭集团(一)超越现实而不是回避现实,阮籍对当时的现实是鄙视的。

5.兰亭集团(二)魏晋士族一方面把持着政权,控制着资源,享受着欢乐,一方面心存危机,感到空虚。

面对着无常的生活现实,他要寻找精神依托。

王谢这两家都有艺术传统。

《兰亭集序》:这个文字,从快乐到痛苦,就这么快这么短!在自然里面探讨快乐和死亡。

兰亭集团把玄学从屋子里搬到了大自然。

在玄学的思考里有了山水的对话。

6.兰亭集团(三)司马氏政权的确立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撑。

社会的稳定依靠贵族。

自然玄理的探讨走向山水的享受是兰亭集团的一个标志。

玄对山水,与自然进行对话,在这种交流中人会获得一些东西。

玄对山水就是要在山水中寻找某种东西,带着某种期待去交流。

第二层意思是艺术的感受。

体验,不是理性的思考。

玄言诗无体验。

艺术一定要进入体验才能成为审美。

中国诗学的根本就在体验,没有体验何来抒情?体验的传达:作者?读者这时自然慢慢由抽象的理念向实体的自然进行过渡。

目送归鸿。

飞鸿有所归啊。

青山和流水。

中国式的自然,我们从中领悟到很多。

7.陶渊明(一)静穆。

阮籍乃分裂之人格,陶潜乃统一之人格。

快乐要从与痛苦的搏斗中来。

只有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当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

人的历史就只有这么一点,很多东西它都是相通的。

陶的安居是他深刻灵魂的安居。

超越时代-仅仅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作家,时代结束,他就结束了。

之所以它还是经典,是因为它和我们所有人还可以对话的。

8.陶渊明(二)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百年,终生。

百年树人,学习是终生之事。

游仙-玄言-田园:自然-人生哲理的探求。

他思考的命题本身和诗歌本身怎么能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呢?田园诗做到了,它找到了物质的现实的自然。

陶找到的这个自然和都市是相对的。

陶的回归是回归自然的理想和生存的方式,和农民的和出于生计回家种地的自然是不一样的。

田园:和自然比较亲近的生活方式——人化的自然山水+小动物即使是田园题材,陶思考的仍然是“鼎鼎百年内”。

这就比较厚了。

有时我常常在想,这是专门为青年人说的。

物我对应、境与意会:凡是在景物中对人生和生命有所体悟,而且以超越现实为旨归的都可归入神韵诗的范畴。

所以说神韵诗是一种终极关怀。

在与对象的交流中诗化自己,由现实走向理想,又由理想回到现实,正是神韵诗得以产生的途径。

9.山水诗的成熟-谢灵运(一)陶谢只差二十岁。

陶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谢象征一个时代的开始。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刘宋-平民政权这个时期的山水诗蕴含着对玄理的感悟,它也是探讨自然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交流。

10.山水诗的成熟-谢灵运(二)人们精神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哲理到审美我们在与山水自然的交流当中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最早的与自然交流的诗歌,自然不是吟咏的主体,人们和自然的交流限于自己的眼前利益(或者是谈恋爱,或者是因为衣食之忧),带有某种功利性。

而到了魏晋,人们抛开功利,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一种更远的关怀。

自然:媒介→主体赋有的只有工笔画的精细,但没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没有体验。

谢灵运自谢起,山水诗大量出现。

11.玄言尾巴。

12.写一个旅游的全过程,比较长,带有叙事的性质。

13.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极其精细入微声色大开-色彩,表现力增强用对句表现景物。

开风气: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警句。

从清远派的角度来说,从谢开始,就是把你欣赏的那个对象(审美对象)仔细地观察,精微地刻画,导致了一种新的审美风气。

之前的诗人是不求甚解的,陶满足于感受的获得。

陶谢有可比性:都关注自然,都有情感。

不同:12.陶是把自己的整个人生融入作品,谢是由景生情,部分投入,解决自己的一些苦闷,其他的东西是不摆进去的。

13.谢对自然有个性化描写可爱: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媚”:柳枝和水面之间的交流。

拟人:感受,他把自然山水变成有生命的,和我一样有情感的。

这种炼字是写自己的感受。

自然:池塘生春草-久病,枯草了一个冬季,寒冷-起来一拉开幕布,看到池塘里冒出的春草。

那是谢诗中自然的极致——谢写的是感受谢的那种情是脱掉功利了,想得很远的,他未必想到痛想到冷想到肚子饿,他是在审美,他有一种远远的和自然的感应,不那么强烈。

陶有时很痛苦,谢是把自己的烦恼扔掉。

谢的苦恼是什么呢?就是没当官。

他就在诗的最后把自己的苦恼说一说。

还是贵族。

20.谢朓(一)山水诗在神韵诗历史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自然的含义:玄言-哲理田园山水21.谢朓(二)小谢:南朝,文学侍从晋林八友属于宫廷文学,政治地位比贵族文学更高,为宫体诗先导。

离开宫廷:宣城太守佳山水(李白)心态: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王维谢朓诗中自然山水意象、人文生活意象并存,不同于大谢,二者交融,开唐诗之先。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柳永小谢向往高远的境界,这是清远派的态度,其脉络在这里。

一个作家对自然在多大的空间中进行观照,他也将会在多大的空间中观照这个社会和人生。

e.g.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

沈德潜说谢诗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有理有情,这与清远派基本审美态度有关。

玄言诗缺的就是一个情字(情感体验)。

味和情感有关。

永明体讲究声韵,押韵、平仄声调。

四声八病,一句之中四声交替,上下句间四声相对,这是一种声律的尝试。

永明体是唐代格律诗的先声。

谢朓实践这一学说。

格律、情采、警句,诗歌艺术在此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由此联系到神韵,一个人的外在情态,可以用于表现其内在。

小谢在大谢的基础上对诗歌艺术进行了提升。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丝绸进入诗歌了。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两句声音色彩,梦境一样。

这是我的家,而且我就要离开了,这四句其实是舍不得自己的家乡。

整体地表达情感。

李白知道的,他喜欢小谢这种情感表达。

能这样写,这真是唐人表达的态度。

这首诗其实属于具体的人间情感,它好就好在把自己的情感跟自然水乳交融了。

王夫之说小谢每一句都是写景,每一句都是写情。

他说有一些人智力很低,写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这一点是被唐人很好地继承的。

14.谢朓(三)舞蹈-音乐-形象音乐首先是情感的。

诗的音乐性诗即是歌诗乐舞不分。

押韵是文字的音乐→抒情性音律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南北朝仄声韵占多,到唐诗就平声韵多了,为什么?平声韵高昂。

神韵诗的四个要素14.神韵诗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种诗体。

这里人与自然关系首先表现为天地宇宙与人的状态的关系。

其次,它具体指山水田园(人化的自然)与人的关系。

→感悟宇宙和生命15.神韵诗是一种表现抒写个人性情的诗体。

神韵诗首先是抒情诗,其次,它抒发的是个人化(个体)的情感。

16.神韵诗是一种带有审美距离的诗体。

正是由于有审美距离,因此它就更具有美感。

17.神韵诗是追求审美超越的诗体。

神韵诗是归向理想而不是归向现实的诗,它超越现实,而直指更高远的理想。

22.谢朓(四)小谢开句特佳。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锦心绣口。

不善结尾是由于自然意象重于人事意象,二者还不能完全融合。

后面不知为何打不开。

23.清澹派与神韵诗的高峰期(一):背景南朝-神韵诗的第一次危机:贵族彻底衰落,一个新的文学集团——世俗权贵(刘宋开始)兴起。

仿效民歌→目光转移到宫女——宫体诗唐:科举平民进入政治,人才进入管理阶层。

→社会风向(努力)陈子昂-行为艺术→公共空间回头去看,唐代的大诗人都是平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