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
什么是奥义书

什么是奥义书梵名Upanis!ad 。
⾳译作优波尼沙⼟。
为古印度之哲学书。
系以梵⽂书写,为师徒对坐密传教义之书籍,故称奥义书。
为记述印度哲学之原本思想。
盖印度之宗教始于对吠陀之赞颂,其后以说明⽤法与仪式为⽬的之梵书兴起,其中有⼀章名之为阿兰若迦(梵A^ran!yaka ),奥义书即为说明此章⽽编述。
阿兰若迦之说幽微,取森林遁世者所读诵之义⽽名之为森林书,特重形式与神学⽅⾯,⽽奥义书则与之相反,属于纯正哲学。
其以阐释吠陀终极意义为旨,继续吠陀末期之哲学思想,发挥新见地,此部分⼜称吠檀多(梵Veda^nta )。
原意或为吠陀之最后部分,后转解为吠陀之究竟意义,其后之发展特受重视,成为后代各派哲学之根源。
今之传本多达⼆百余种,主要者有⼗数种,总称古代奥义书,完成于纪元前⼋百年⾄纪元前六百年。
此后⼗数世纪,仍有陆续增添之作,称为新奥义书。
以⽂体为别,可分古散⽂、散⽂、新散⽂三种。
⾃古被视为天启⽂学(梵S/ruti ),为印度正统婆罗门思想之渊源,亦为后世哲学、宗教思想之典据、根⼲。
书中各篇并⾮由同⼀作者,将统⼀之思想,以⼀定之形式叙述,⽽系历经悠长年⽉编集完成者,故掺杂各种新旧思想,且缺乏中⼼主体与统⼀性。
其实际编纂者⽆疑为历代之婆罗门。
此外,亦可说奥义书之出,乃象征吠陀祭祀万能主义之反动思想,亦为促成佛教兴起之契机。
总结奥义书全书之思想,系以⼤宇宙本体之‘梵’,与个⼈本质之‘我’为⼀体,乃宇宙万有之根本原理,此即‘梵我⼀如’思想,亦为观念论之⼀元哲学。
顺此根本原理,万事万物之发⽣必有其⼀定之顺序。
⼈类⽣命即因‘业’之故,⽽于轮回之道中往返,将⼈类之⾏为,以善恶果报之道德要求为基础,⽽展开轮回转⽣之思想。
如经禅定与苦⾏来认识梵我⼀如之真理,即可解脱⽣死轮回之束缚,⽽到达常住不灭之梵界(梵Brahma -loka ),此即⼈⽣最⾼⽬的。
此⼀观念论思想系说明⼀切现象界皆为虚妄,唯独梵为唯⼀之实在,并以梵、我代表⼼与物之两⾯,⽽⽣成宇宙万物。
印度佛教史(2)--印度三大圣书

印度佛教史(2)--印度三⼤圣书
印度的三⼤圣书(《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前两部形成于漫长的吠陀时期。
其中《吠陀经》就不需介绍了。
《奥义书》是在形式上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为梵书的⼀部分。
奥义书最古的部分,可能作于公元前700年到500年。
该书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说,新颖⽽深刻,对印度的哲学思想启迪极⼤。
叔本华曾说:“余得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
《奥义书》与佛陀时代相续,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不得⽽知。
但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为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
《薄伽梵歌》是史诗的⼀部分,⼤约创作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年间。
当时佛教正以新⽓运的发展⽽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
吠陀经的学者们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量新⽅向。
最后婆罗门教成功复兴成为印度教,去佛教的地位⽽代之。
此书被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语⾔中唯⼀的真正哲学之歌”。
此书对于印度教徒⽽⾔,犹如新约之于基督徒。
奥义书和西方文化

奥义书和西方文化“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圣书。
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
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之誉。
据说佛教的思想也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融会在其思想之中。
从巴利文献看来,许多佛陀的对话都是一种“隐藏的哲学”——仅扼要勾勒出佛陀思想的大概,烘云托月,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较起来,《奥义书》显得更有组织、更有系统。
《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产生于公元后。
较早的《奥义书》有《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第13种。
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喜爱并广泛流传。
唯心论哲学奥义书从总的方面说,继承和发展了《吠陀》的原人说和梵的梵 -我说,比较集中地探讨和确立了梵我同源的唯心论哲学。
梵的理论:梵是奥义书唯心论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是绝对不二的本体。
奥义书哲学家采用了否定和肯定方式来表述它:①按否定方式,梵是不可感触、不可描述、不可按特征来定义的,是不灭者,所以它非粗、非细、非短、非长、非赤(如火)、非润(如水)、无影、无暗、非风、非空、不粘、无臭、无味、无眼、无耳、无语、无识、无精力、无呼吸、无相貌、无量度、非内、非外;彼不吞噬何物,亦无能吞噬之者。
梵,既无特征、无活动、无感官、无可比、亦无能胜之者,只能权宜地以否定方式表述它的不可表述的本体。
②按肯定方式,梵是宇宙的始基,谓太初之时,唯有梵在,它变现宇宙的一切。
梵不仅是宇宙的本原,创造客观世界的一切,同时也是精神的基础,产生主观世界的一切。
按《歌者奥义》,梵是生命欢乐,所以梵被描述为食物、气息、心灵、知觉、欢乐,而这些是每一生物的产生、存在和消亡的依据。
我的理论奥义书详细地阐明它的中心思想──梵我同一说。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三:奥义书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三:奥义书印度古代哲学之三:奥义书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璀灿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印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
约公元前9 世纪到公元前6 世纪,随着铁器的使用,古印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导致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雅利安各个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也已形成。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古代印度开始出现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
因为最早的奥义书约在这一时期产生,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 奥义书时期"。
不过,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9 世纪)。
" 吠陀" 原意为" 知识、学问" ,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4 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其中以《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最早(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9 世纪)。
吠陀中的颂歌、经文和神话,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宗教及思想情况,其中蕴含着不少对世界的本原和生成的推测。
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些颂歌宣称,世界是由水、火、风等所构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巫师的直观能力)、无(非存在)、原人等产生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称为理法、太一等。
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巫术和神话的束缚,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哲学理论。
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印度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

印度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印度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众多,其中《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吠陀》以及佛教的经典著作等均为世人所熟知。
这些著作不仅在印度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全球哲学、宗教以及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介绍几部印度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并探讨其中的哲学思想。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哲学的瑰宝,被誉为印度哲学的源泉。
它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而是一系列哲学文献的集合,跨越了数世纪的时间。
《奥义书》主要探讨了宇宙的本原、人的本质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等根本问题。
其中,“梵我同一”是《奥义书》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的最高本体“梵”与人的内在本质“我”是同一的。
通过瑜伽修行等方法,人可以去除无明,实现与梵的合一,达到解脱的境界。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两部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摩诃婆罗多》以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为主线,描绘了印度古代社会的历史画卷。
在这部史诗中,正法、业报、轮回等哲学观念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正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石,业报则是人们行为善恶的必然结果,而轮回则是生命在生死之间的循环往复。
《罗摩衍那》则以罗摩王子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
在这部史诗中,人的本质、命运以及道德选择等哲学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集,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四部。
《吠陀》不仅是印度宗教的源头,也是印度哲学的基石之一。
其中,《梨俱吠陀》是最早的一部分,主要收录了赞美神明的颂歌和咒语。
这些颂歌和咒语反映了古印度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和理解。
《娑摩吠陀》则主要记录了祭祀仪式和音乐方面的内容,展现了古印度宗教仪式的庄严和神秘。
《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则分别涉及了祭祀的实践和巫术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古印度宗教和哲学的内涵。
奥义书的主要内容

奥义书的主要内容
1. 奥义书讲了好多关于宇宙和自我的认识呢!就好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有人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看清周围的一切。
比如说,它告诉我们世界其实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得多,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宏大的宇宙中又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这难道不令人着迷,不想要深入探究吗?
2. 它还探讨了灵魂的奥秘呀!哎呀呀,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比如想想看,我们的灵魂到底要去向何方?奥义书会给我们一些超级有意思的启示和思考呢。
难道你不想知道那里面藏着怎样的秘密吗?
3. 你知道吗,奥义书对人生的意义也有深刻的阐述呢!这就好比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例如它会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幸福的生活。
这多重要啊,怎么能不好好去了解呢?
4. 还有哦,奥义书对知识和智慧的理解也很独特!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
比如它强调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一种深刻的领悟。
这是不是很新奇,勾起你的好奇心了吧?
5. 奥义书还说到了人与神的关系呢!哇塞,这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领域。
比如说我们如何与神沟通,如何获得神的庇佑。
这是多么神奇且让人想要搞清楚的呀!
6. 并且呢,奥义书对解脱和自由也有所提及呀!简直就像是给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比如它告诉我们怎样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在。
这可是我们都渴望的呀,能不心动去深入研读吗?我觉得奥义书真的是充满了无尽的智慧和奥秘,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探索啊!。
古印度奥义书

古印度奥义书奥义书(意为“近坐”)是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
虽然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因而经常被理解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但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
实际上,某些奥义书敌视婆罗门祭司。
准确的说,奥义书是一种哲学论文或对话录,讨论哲学、冥想以及神的本质。
大多数奥义书成了讨论神秘主义哲学的著作。
主奥义书现存的奥义书多达两百多种,但与吠陀关系紧密且产生年代较早的并不多。
有研究者认为只有最早的五部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泰帝利耶奥义书)可以称得上是严格的吠陀正典。
中世纪时的大哲学家商羯罗选出一些重要的奥义书作为所谓“主奥义书”(Mukhya Upanishad)。
主奥义书的名单并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爱达罗氏奥义书(或译为他氏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歌者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由谁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广林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至尊奥义书(或译为伊莎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泰帝利耶奥义书(或译为鹧鸪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羯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白净识者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秃顶奥义书(或译为蒙查羯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唵声奥义书(或译为蛙氏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六问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其它著名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又名憍尸多基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金刚针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离所缘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慈氏奥义书(或译为弥勒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胎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室建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普度斗争世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自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菁华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糍供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生气火祀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智顶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舍利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奥义书

奥义书,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
音译"邬波尼煞陀"。
指附在森林书之后解释吠陀奥义的一类书籍。
最早的奥义书约产生于公元前10~前5世纪之间。
奥义书(梵语:उपनिषद्,意为“近坐”)。
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
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
在哲学方面,奥义书特别注意实在的性质。
关于独一至高存在本体的概念逐渐形成,以知识为求得与之融合为一的途径。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古代哲学典籍,《吠陀》的最后一部分,数量约有200多种。
这里不能不先说一下《吠陀》(V eda)。
《吠陀》是印度上古时期的文献总集,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学、文明的基石,历来被认为是印度教最古的经典。
作品产生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最晚约在公元前6世纪。
“吠陀”本义是“知”、“知识”。
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最古的4部集;广义指4部本集及附加文献。
其附加文献主要包括由散文写成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吠陀》包含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史迹和文学创作,为研究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印度被尊为圣典。
据说佛教的思想已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将其升华更精典了。
从巴利文献看来,许多佛陀的对话都是一种…隐藏的哲学‟──仅扼要的勾出佛陀思想的大概,烘云托月,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较起来,奥义书显得更有组织、更有系统。
但是佛教各学派从原始佛典所得的启示却较奥义书所产生的学派从奥义书所得为多,从思想的传承看来,佛教并不是一个单一思想的系统,而是许多思想系统的母体。
佛教不会因为思想基础的不同而排斥那些合理、正确的思想。
我们应该对印度哲学之发展有一正确而丰硕的认识,那么就不应该忽视佛教与奥义书的差异,甚至于佛教本身内在思想的流变亦应重视。
如果我们回顾检视奥义书与佛教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过程,则不难发现上述的看法应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义书.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
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奥义书浅析奥义书代表了印度古文明精神哲学思想的巅峰,在世界哲学史与宗教史上的地位,无出其右。
它着重探讨宇宙本源与人的本质等哲理,以“梵”(最高真实、无限存在)与“我”(个人的性灵与精神)的同一,在人类思想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吠檀多学派也因此地位显赫。
奥义书,并不是所谓深奥难懂的秘密的意思。
梵文Upanisad,直译为“亲教书”。
古印度人认为得自父母者,只是肉身。
而从导师那里,可以得到知识。
人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知识的掌握。
所以为了寻求真知,可以抛弃身外的一切。
伺候师尊,得到真传,就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奥义书,让我们得以新生的经典。
世界三大文明,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取得了显赫地位,梵我一如正是它的核心。
不了解它,对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兴衰的了解与认识,只会停留在肤浅的阶段。
熟悉印度哲学,对我们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世界上的宗教现象与信仰问题的研究,帮助极大。
中国由于传统上基本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还有佛教在东土的传播,大众对奥义书基本上闻所未闻。
面对它流传几千年至今影响深刻的事实,竟视而不见。
这也是国人知识界的悲哀。
奥义书篇幅虽多,其主旨只在“大梵”与“自我”的相互关系而已。
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在大梵中,大梵也体现在万事万物中。
在彼为此,在此为彼,彼此为一,万物一体。
由一到万,推至无穷,最终还归于一。
万物存在,存在因知觉而真。
此知觉为智。
万事万物本源自知觉,因存在而有,因有而得乐。
所以说宇宙人生的真理,不过“真智乐”而已。
一而三,三归一,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也许你会说:“我不相信你的理论!”奥义书从不强迫改变你的信仰,是因为你的信仰里也透露出大梵精神的光芒。
你还会问:“凭什么要我相信你的说法?”有人因信得义,遵义而行,行之过程中,自然有所体验,最终得证所言非虚。
也有人先假设理论为真,通过逻辑与推理,试图驳倒,没见成功。
因而得信。
更多的是因茫然而求真,上下不得,还归自身。
因而得智,必然心证“同一知”,就会期待与真理合契。
所以人间各类宗教与思想,说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其宗旨,不会脱出奥义书所言。
如果你问我是什么门派?我要告诉你:学习奥义书的,以对真理的认识为最大荣耀。
既然真理存在于万有,那么说我们是什么门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所研究探讨的是,如何从万事万有中,亲证“真、智、乐”为一,亲证真我与至真为一。
如此而已。
百篇奥义书中,从成就与影响上,公认《伊沙》第一、《由谁》第二。
《歌者奥义书》阿九(2000)现代汉语译本Translated from Robert Ernest Hume, The thirteen principal Upanishads. Geoffrey Cumberle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部分词汇新旧译名对照表梵语拉丁转写旧译新译āditya 阿提耶阿迪提Agni 阿耆尼阿格尼,圣火asura 阿修罗阿苏拉,魔鬼atarva 阿闼婆阿塔尔瓦ātma 自我自我,灵魂bhāmanī婆摩尼带来光明的人brahma 梵梵,梵天Brahman 婆罗门布拉曼,祭司deva 提婆神,天神Indra 因陀罗因德拉Krishna 拘里湿那克里什那Ksatriya 刹帝利刹帝利,王侯manu 摩奴,摩笯马努Prajāpati 生主生命之主,普罗扎帕提prāna 生息生命之气,生命purusa 布卢沙布卢沙,原人rig (ric) 梨俱梨俱Rudra 楼陀罗如得拉,风暴之神sāman 娑摩,沙摩萨满samyadvāma 三昧婆摩集可爱于一身者shāndilya 僧提耶香迪里耶soma 苏摩苏摩shtotra 释多罗赞歌赞歌shūdra 首陀罗贱民shvetaketu 斯凡泰凯妥希维塔开度udgātri 优芨多祭司歌咏祭司udgītha 优芨多吾吉它,高歌upasada 优婆沙提仪式乌帕撒大Vaishya 吠舍维希亚,商贾vāmanī伐摩尼赐福者Vāyu 梵由瓦由,风神veda 吠陀韦达Virocana 毗罗诃那维罗加纳yajur 夜柔夜柔第一篇(Prapāthaka)第一章(Kanda)1.唵!当尊这个音节为吾吉它(udgītha,优芨多,高歌,祭礼中最高潮的部分),因为‘唵’是人们高歌的开始。
更深的道理如下所述:2.万物的精华是土。
土的精华是水。
水的精华是木。
木的精华是人(purusha,布鲁沙,原人)。
人的精华是话语。
话语的精华是梨俱(rig,颂诗)。
颂歌的精华是萨满(sāman,沙摩,唱神)。
萨满的精华是吾吉它。
3.这是精华中的精华,是最高的,至尊的,是八重精华中的第八重,即吾吉它。
4.‘何谓梨俱?何谓萨满?何谓吾吉它?’于是议论迭起。
5.颂诗是话语。
萨满是呼吸(prāna)。
吾吉它是唵这个音。
是的,这里有两两对应:话语与呼吸,梨俱与萨满。
6.这对应在唵中合而为一。
是的,当一种对应出现,它们确实能满足对方所求。
7.理解这一点,心怀盼望者无疑就尊这个音节为吾吉它。
8.是的,这个音是赞许;人在赞许事物时说的就是唵(可与基督教的amen比较)。
是的,它是满足,也是赞许。
知道这一点,如愿以偿者无疑就尊这个音为吾吉它。
9.接着就有了三重认知:主事祭司(Adhvaryu)说唵许愿,赞颂祭司(Hotri)诵唵以求,歌咏祭司(Udgātri)高歌唵以尊崇这伟大、精华的音节。
10.知其然与不知其然者都在吟唱,但知与不知相去甚远。
带着知识、信心(shraddha,信,faith)和奥秘(upa-nishad)来做的人,当然事半功倍。
这就是对这个音的进一步解释。
第二章1.是的,当普罗扎帕提(Prajāpatis,生主)的后裔,诸天神和阿苏拉(阿修罗,魔鬼)们相互竞争的时候,神灵们就各唱各的吾吉它,并着想:‘这样我们就能胜过他们!’2.然后他们就以吾吉它为呼吸。
魔鬼以邪恶使其磨难,所以在吾吉它中人一并嗅到香气与臭气,因受魔鬼之扰。
3.然后他们就以吾吉它为话语。
魔鬼以邪恶使其磨难,所以在吾吉它中人一并说出真实与谎言,因受魔鬼之扰。
4.然后他们就以吾吉它为眼睛。
魔鬼以邪恶使其磨难,所以在吾吉它中人一并见到美景与恶象,因受魔鬼之扰。
5.然后他们就以吾吉它为耳朵。
魔鬼以邪恶使其磨难,所以在吾吉它中人一并听到该听的和不该听的声音,因受恶鬼之扰。
6.然后他们就以吾吉它为心智。
魔鬼以邪恶使其磨难,所以在吾吉它中人一并想象出该想与不该想的,因受魔鬼之扰。
7.然后,他们就以吾吉它为口中的呼吸。
当魔鬼出击时,就被打得粉碎,正如人撞到坚石而粉身碎骨。
8.正如一把泥土砸向磐石,当人以恶念攻击明白这个道理者,或想伤害他时,也必摔得粉碎。
这明道者即是坚石。
9.在此呼吸中既不闻香气,也不闻臭气,因为魔鬼无法将其骚扰。
吃喝时如伴此呼吸,就能保护别的生命之气。
若不能发现这一道理,则必然灭亡,张着口撒手而去。
10.远古的诗人以高歌推崇这个音。
人们就想那真是远古的诗仙,因为它是手足的精华,故而如此。
11.大吕之主(Brihaspati)以高歌尊崇这个音。
人们就信那真是大吕之主,因为话语为大,即是主,故而如此。
12.阿雅西亚(Ayāsya,意义不详)以高歌尊崇这个音。
人们就信那真是阿雅西亚,因为它自口中(āsya,口)而出,故而如此。
13.巴卡达而比亚(Baka Dālbhya)知道它,他做了乃米沙人的歌咏祭司。
他常向他们吟唱他们心中所盼。
14.好的祈愿歌手一定会懂得这个道理,并以此音为吾吉它。
关于它自身就是如此。
第三章1.关于神界:那照耀在远方的,当尊之为吾吉它。
是的,当他上升,他为一切生物高唱。
当他升起,他驱散黑暗与恐惧。
是的,谁知道这个,就必为黑暗与恐惧的驱逐者。
2.这口中的呼吸与它(太阳)可比,此者温暖,彼者亦然。
人们将此命名为声音(svara),将彼也称为声音(svara,与svar‘光’接近),且是回声(pratyā-svara)。
所以,当以高歌尊崇二者。
3.但人也应将散气(vyāna)尊为吾吉它。
当人吸气,称为吸(prāsha);当人呼出气,称为呼(apāna)。
呼与吸的交点就是散气。
话语乃是散气,因此人在说话时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4.梨俱是话语,所以诵梨俱时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萨满是梨俱,所以唱萨满时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吾吉它是萨满,所以唱吾吉它时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5.其他的所有动作都需要力气,比如钻燧取火、赛跑、弯弓等,作这些动作时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故此要以高歌尊崇散气。
6.但人也要尊崇吾吉它的各个音节:ud、gī、tha。
ud是呼吸,因为在呼吸中起兴(ut-tisthati);gī是话语,因为人们将话语称为词语(giras);tha是粮食,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食品之上建立(sthita)。
7. ud是天;gī是中间界;tha是地。
ud是太阳;gī是风;tha是火。
ud是萨满韦达(沙摩吠陀);gī是夜柔韦达;tha是梨俱韦达。
话语之中有奶,就是话语之奶本身,供应他,使他滋养丰富,成为饱食者,并因此尊崇吾吉它的三个音节:ud、gī、tha。
8.现在讨论愿望的实现:当以如下之物为庇护所。
当在萨满里求护佑,在那里准备唱一支歌。
9.当在梨俱里求护佑,在往昔的诗仙中求,在他想为之唱一首歌的神灵之上。
10.当求护佑于他想唱的那支歌的节拍之中。
当求护佑于他想以此为自己唱一首歌的颂歌之中。
11.当求护佑于天国的一方,他真想朝着它,唱一首歌。
12.最后,要到自己身上唱一首歌,仔细的思想自己的愿望。
是的,他的愿望必将实现,当他向往时场着一首歌。
是的,当他向往时唱着一首歌。
第四章1.唵!要以高歌来尊崇这个音节,因为‘唵’是人们高歌的开始。
更深的道理如下所述:2.是的,当众神怕死时,就求护佑于三种知识(三韦达)。
他们以音步为衣覆盖(acchādayan)自己。
由于他们以此为衣,所以音步读作褰褡(chandas)。
3.死亡看见他们,在梨俱中,在萨满中,在夜柔中,就像在水中看见鱼。
当他们察觉这样,就被梨俱、萨满和夜柔激发,在音步中求得护佑。
4.是的,当人唱完一首梨俱,他发出一声‘唵’;当他唱完一首萨满或是夜柔时也是如此。
这声音就是那个音节。
它不死、无畏。
众神躲避于其中,因此不死而无畏。
5.所以知道的人就发出这个音节,在这不死、无畏的音中求得护佑。
既然众神都能在其中得永生,那人也可不死。
第五章1.这样,吾吉它就是唵,唵就是吾吉它。
所以,吾吉它就是太阳,它就是唵,因为它不时发出‘唵’之声。
2.‘我独自赞美它,所以你是我唯一的(子)’乔希达基对他儿子说。
‘细想它变幻的光芒,你必得多(子)。
’关于神界的道理就是如此。
3.现在讨论自我。
要将吾吉它尊为口中之气,因为它时常发出‘唵’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