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7改革与制度创新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20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20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20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我们要立足具体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政策,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

各国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

1.民主共和制: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7.“一国两制”构想:是我国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已经成功实践。

01民主共和制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三民主义D.实业救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6【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与制度创新】考点解析及精练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6【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与制度创新】考点解析及精练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3
1689 年 英国君主立宪制
1921 年 苏俄新经济政策
1933 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
民享受到比较广泛的权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 年颁布 《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王权 加以限制,标志着资产阶级统治在
英国确立
开创了君主立宪制
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 济,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
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戊戌 变法
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维新派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主张发展资 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是一场资产
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 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 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
1
3.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
步发展
1978 年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社会主
2
改革开放
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 策;对内进行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进
行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义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现代历史上的4 年人民代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
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 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
的,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 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
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次自 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
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

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改革使社 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 4.改革的启示。

初中历史-改革与制度创新-练习题+答案

初中历史-改革与制度创新-练习题+答案

初中历史-改革与制度创新-练习题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

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度改变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上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自列宁《关于纪念日》(2)材料二中的“改变”是由谁领导的?为什么说这种“改变”是正确的?(3)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者、改革结果等方面分析上述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经有相同的经历与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后又于19世纪末,以日本为师,提出变法图强,企图挽救民族危亡,结果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命运是什么?中国在19世纪末向日本学习,掀起了什么运动?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经济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改革有什么显著特点?结果如何?(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 一个国家发展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宋朝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宋朝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宋朝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该时期,各个方面的改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为后续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推动四个方面来探讨宋朝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一、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重要特点是设立了西京(今陕西汉中)和东京(今河南开封)两个京城,并采取了分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政权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施政,并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在地方行政上,宋朝采取了州县制度,将国家分割成多个行政区域,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经济改革宋朝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宋朝在货币流通方面进行了创新,发行了纸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宋朝实行多项农业改革政策,如推广水稻种植、改良农具、鼓励农民生产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商业贸易的改革,加强了对外贸易,并设立了市舶司等机构以管理海上贸易事务。

三、科技创新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改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造纸术的发展。

宋代工匠陆德明在104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的大规模传播。

此外,宋朝还在农业、工艺品制作、医学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创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文化推动宋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和学术成果。

在文学方面,宋代有诗人苏东坡、辛弃疾等的活跃,他们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代的绘画和书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学术方面,宋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学术思想,如理学、新儒学等,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宋朝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影响。

宋朝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的稳定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繁荣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018-2019年历史中考总复习课件:热点专题一“大道至简”简政放权与古代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2018-2019年历史中考总复习课件:热点专题一“大道至简”简政放权与古代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历史热点专题一:“大道至简”简政放权与古代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热点切入】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据新华社电“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古用今,回应了公众对简政放权的期待,表达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的决心。

【知识链接】一、重大历史改革(一)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孝文帝改革背景: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拓跋改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制;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意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评价: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二、重大制度创新(一)西周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要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士带兵作战;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秦朝郡县制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政治上: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设36个郡,郡下设县。

(三)隋唐科举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专题训练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专题训练

第一部分模块一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右图是精选考题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其“齐鲁青未了”的主题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齐鲁”能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就包括齐国和鲁国。

答案:A2.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施行不同的跪拜礼。

跪拜礼中,“稽首”为“拜中最重”,用于十分正式、庄重的场合,如拜天、拜神、拜祖先、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师等。

“空首拜”是位尊者对于位卑者稽首拜的答拜礼。

“顿首”则是()A.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礼节B.各种祠祭及丧葬礼中的礼节C.军队中所行特殊的跪拜礼D.宫廷礼仪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史常识中的古代礼仪常识。

“顿首”指的是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礼节。

答案:A3.(精选考题·昆明模拟)“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

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

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材料中要求选择的是“根本目的”,封建皇帝采取的任何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答案:A4.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

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解析:韩非子的生存年代为约公元前280~233年。

由此可排除A、C、D三项,此为一种方法;此外,韩非子这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是在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普遍实行郡县制的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

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

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解析:选C。

由材料中政府对被察举的人员先授官试用,合格才能举荐中央可知,当时国家对官员素质的重视,故C项正确。

2.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道:“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

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由材料中平民通过科举制发迹,显贵之家依靠科举制延续其地位可知,科举制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故B项正确。

3.“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 )A.中朝成员B.三省长官C.宰相D.监察官员解析:选A。

根据“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交给近臣掌握”等信息可知,“他们”是中朝成员,故A项正确。

4.下面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解析:选B。

就两张图对比而言,唐朝的机构设置更加全面,因此无法得出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的结论,故A项错误;秦朝三公九卿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都通过分权来强化皇权,避免相权过于集中,故B项正确;唐朝不缺乏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图片体现的是中央权力的划分,不涉及地方,故D项错误。

第7课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第7课 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

第7课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第一段:引言本课讲的内容是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强调制度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制度是指社会中形成并约束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它们影响着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和权利。

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涉及到社会结构、制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本课将深入探讨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案例,以分析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段:制度创新的意义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旧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制度创新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空间。

第三段:历史变革的推动力量历史变革往往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推动。

制度创新是其中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通过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历史变革还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来实现。

这些变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进步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第四段:案例分析本课将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案例,来分析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案例可以包括政治体制的变革、法律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的调整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五段:总结制度创新与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度创新,我们可以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公正、自由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未来的社会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第二段:制度创新的定义和特点制度创新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已有制度进行改革或引入新的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改革与制度创新
(2014年16题;2013年16题;2010年14题、15题)
1. 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

……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时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

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

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

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1)材料一论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概括这一事件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在19世纪……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人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时俄国和日本“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分别指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中后期促使俄国、日本和中国进行改革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的原动力,是民族竞争的核心。

历史上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促进社会发展都做出过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新政体……形成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府的“传统”“全新”的政体分别是什么?革命后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郁昭《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地点,材料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什么能使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材料三我们的政策具体是这样实行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述的政策,并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的目的。

(4)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什么启示?
3. 制度创新是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国家权力构成示意图
(1)请在图中的“?”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根据示意图概括出美国国家权力构成的特点。

材料二第一条: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第十七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摘编自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一部文献(2)材料二列出的条款出自法国的哪一部文献?该文献实质上是维护哪一阶级的利益?
材料三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对“斯大林模式”作简要评价。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

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

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材料二两年之后(指1871年),明治政府又宣布新措施……将藩改为县制单位,最初共有3府302个县,后改为3府72县,1888年合并为3府42县。

——王新生《日本简史》(2)材料二中的“新措施”指的是什么?
(3)概括指出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答案
1. (1)百日维新。

召令频繁,导致群臣不知所措;康有为木讷执拗,识见不足;急于变法,操切浮躁。

(2)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都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富国强兵。

2. (1)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安徽凤阳小岗村;人民公社解体,农民又重新取得了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

(3)“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4)要大胆进行改革创新;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3. (1)行政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人权宣言》;资产阶级。

(3)这种体制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 (1)实行制度:郡县制;废除制度:分封制。

(2)“新措施”:废藩置县。

(3)作用:巩固统治(或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