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合集下载

温庭筠--菩萨蛮pingfen

温庭筠--菩萨蛮pingfen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 寸愁千缕。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 情绪!人何处?连天芳 草,望断归来路。
表现宫女美人迟暮的忧伤,自由被禁 的怨恨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梦江南 春怨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 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
断白蘋洲。
不得到辽西。
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思念牵挂,控诉 了战争的残酷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思念远行人
内容: 一个女子在闺房
起床 画眉 梳洗
中的梳妆过程。
穿衣 照镜
簪花
人物形象
此词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着装 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 闺中贵妇形象。
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主题词,你认为 最恰当的是( )
A.闺怨 C.相思
B.梳妆 D.离别
讨论: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 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 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 也有人说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托 寓, 你觉得呢?
一、闺中人的身份
• 宦妇 • 商妇 • 征人妇 • 游子妇 • 宫妇 ……
宦妇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商妇

温庭筠《菩萨蛮》 十四首(其一)

温庭筠《菩萨蛮》 十四首(其一)

花间集卷第一菩萨蛮十四首(其一)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温庭筠
•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 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 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 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 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 集》。
精选可编辑ppt
5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精选可编辑ppt
2
花间词派
• 花间词的“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 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一句。五代赵崇祚撰 《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 韦庄等十八位词人500首词。这些词人就被称为 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词的第一流派。温庭筠和 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
精选可编辑ppt
3

“鹧鸪” :和“鸳鸯”一样,有归宿圆满,
鸾凤和鸣之意。
精选可编辑ppt
17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温庭筠以高
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
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作者这里借成双的鹧鸪反衬孤单的闺中女子,
抒写了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
“愿做鸳鸯不羡仙”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承上写妆扮的具体情形,衬出一幅花面相映
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
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
只怕也跟花一样易,暗寓其人对镜时
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
处。
精选可编辑ppt
16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温庭筠把其描写对象限定于女性的原因
❖ 一、个人因素。
❖ 二、社会因素。
❖ 同时专门写女性也是他的词题材创作上的局 限,可是也正是因为他专写女性,使他在女 性题材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整个诗歌 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来看,温庭筠对于女性的 重视,对女性的理解是其他任何一个诗人或 是词人所难以比拟的。
思考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
❖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 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 ⒉表现对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 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 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 4.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 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 5.诗人以女子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 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 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 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 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 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
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 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 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 此两句包含了 主人公什么情绪?
明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说她不 但梳洗、画眉,而且还簪花照镜。说人面与桃 花一样的美丽 .这两句不但写了照花的动作, 而且流露出那女子化妆时对自己的珍赏之情。 暗示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 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 李商隐——迷离怅惘的美人:隐藏性探索
❖ 仕途多难的苦闷、彷徨;旅程难测的踟蹰犹 疑;相隔千山万水,渴望妻子的温馨话语, 追忆往昔同衾共枕之温情缱绻;苏世独立的 孤独寂寞……此中隐藏更深的,则是作者美 政理想无法付诸实现的一声哀叹。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后的情态。

下面是关于菩萨蛮温庭筠朗诵的内容,欢迎阅读!《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年代:唐作者:温庭筠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作品赏析此首诗抒怀人之情。

起点杏花、绿杨,是芳春景色。

此际景色虽美,然人多离别,亦黯然也。

"灯在"两句,拍到己之因别而忆,因忆而梦;一梦觉来,廉内之残灯尚在,廉外之残月尚在,而又闻骁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

换头两句,言晓来妆浅眉薄,百无聊赖,亦懒起画眉弄妆也。

「春梦」两句倒装,言偶一临镜,忽思及宵来好梦,又不禁自怜憔悴,空负此良辰美景矣。

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观此词可信。

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温庭筠简介温庭筠(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

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

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

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

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

温庭筠词之《菩萨蛮》

温庭筠词之《菩萨蛮》

温庭筠词之《菩萨蛮》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温庭筠,唐代人,字飞卿。

后人称他为“温八叉”,据传其双手交叉八次,大作就会诞生。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的名词《菩萨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大家看一下这首《菩萨蛮》跟李白的《菩萨蛮》韵律就完全相同。

开头两个七字句,后面都是六个五字句。

开头上片灭、雪押入声韵,后面眉、迟押平声韵,下片开头两句押仄声韵,镜、映都押仄声韵,换一句话说,开头这两句,不是非要押入声韵的,押仄声韵就可以了。

入声韵是仄声韵的一种。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又换成了平声韵,这一点做法完全一样,把这个跟李白的《菩萨蛮》完全一致,但相比较跟《敦煌曲子词》里的《菩萨蛮》就完全不同了。

下面我们鉴赏一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前两句为妇人娇卧未起之状,写富丽之人未起床时的仪容。

“小山”指什么,历来是很有争议的,目前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沈从文先生的说法,沈从文在解放后一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他认为:中晚唐时,妇女发髻效法吐蕃,作“蛮鬟椎髻”式样,或上部如一棒锥,侧向一边,加上花叉梳子点缀其间。

“当时于发髻间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

”“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来把的。

” “小山”句“即对于当时妇女发间金背小梳而咏。

这一点,我表示怀疑。

同学们想想,即使女子为了打扮,在头上用金玉小梳子放在头上,那睡觉不拿下来吗?头上那么多个小梳子枕在头下面睡觉么?所以,对这个我表示怀疑。

我更赞成传统的说法,用小山,既可以指隆起的发髻,像女子把头发梳在后面,也有的是指屏山,即屏风。

怎样解释这个屏风为什么会“金明灭”呢?古代人的窗帘不全是布的,有的是像竹片、木片能拉下来的卷帘那种,那种如果一放下来,它一缕一缕的竹片间是透风的,在外面的微风吹拂下,光线照在屏风上,样子就是一闪一闪的,在屏风上是重重叠叠画着的小山,再加上窗子里透出来的光线忽明忽暗,“金明灭”。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后的情态,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显示了温词“深美闳约”的风格特点。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蛮①杏花含露团香雪②,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③,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④,妆浅旧眉薄⑤。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⑥。

【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②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

③胧明:形容月色朦胧。

④玉钩:挂窗帘的玉制之钩。

搴(qiān):揭起。

⑤旧眉薄:旧眉指昨日所画的黛眉,因隔夜而颜色变浅,故称“薄”。

⑥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

轻:即薄。

【白话译文】杏花含着晶莹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团。

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

孤灯摇曳在残月朦胧中,梦醒时闻晓莺啼鸣。

翠帐还需玉钩挂起,隔宿的淡妆黛色已轻。

梦中情景惹引情思种种,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

【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

令狐相国(綯)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

”讥相国无学也。

《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赏析】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

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

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

“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

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

这句也表明时间是夜晚,如果说“含露”也可说是早晨景象,杏花如雪则定是夜间。

韩愈《杏花》诗“杏花两株能白红”方世举注:“杏花初放,红后渐白。

”其红者入夜暗不可见,白者得月色照映而愈显。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后的情态。

下面是关于菩萨蛮温庭筠朗诵的内容,欢迎阅读!《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
年代:唐作者: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
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作品赏析
此首诗抒怀人之情。

起点杏花、绿杨,是芳春景色。

此际景色虽美,然人多离别,亦黯然也。

"灯在"两句,拍到己之因别而忆,因忆而梦;一梦觉来,廉内之残灯尚在,廉外之残月尚在,而又闻骁莺恼人,其境既迷离倘恍,而其情尤可哀。

换头两句,言晓来妆浅眉薄,百无聊赖,亦懒起画眉弄妆也。

「春梦」两句倒装,言偶一临镜,忽
思及宵来好梦,又不禁自怜憔悴,空负此良辰美景矣。

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观此词可信。

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

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

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

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

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

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

《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在我国古代,
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

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

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

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

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

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

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

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

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

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

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

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

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

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

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

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

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

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
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

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

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

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

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

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

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

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

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

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

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

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

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

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

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

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

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

63岁老翁,被
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

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

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

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

并仰榜出,以明无私。

”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

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

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

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

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

《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

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

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

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

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

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