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①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②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④【注释】①玉楼:本为道家语,指神仙所居之处;而古人每以北里艳游比之高唐洛水,不啻仙缘,故玉楼者亦用为青楼妓馆之比;亦指华丽高楼。

②画罗:指有彩绣的丝织品。

翡翠:鸟名,羽毛为蓝、绿色,可作装饰品;亦指一种绿色宝石。

③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译文】明月照在高楼上,相思之情日夜长。

柳丝袅娜东风软,人情娇慵似春光。

萋萋春草门外生,送君曾闻马嘶鸣。

画罗彩绣金翡翠,香烛通宵把泪垂。

落花时节子规啼,绿窗人儿梦迷离。

【集评】清·张惠言:“‘玉楼明月长相忆’,又提。

‘柳丝袅娜’言送君之时,故‘江上柳如烟’,梦中情景亦尔。

七章‘阑外垂丝柳’,八章‘绿杨满院’,九章‘杨柳色依依’,十章‘杨柳又如丝’,皆本此‘柳丝袅娜’言之,明相忆之久也。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字字哀艳,读之魂销。

”(《白雨斋词评》)近代·李冰若:“前数章时有佳句,而通体不称,此较清绮有味。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近代·丁寿田、丁亦飞:“此词盖写一深闺女子,思念离人,因回忆临别时种种情景。

‘玉楼明月’,盖离别之前夜也。

‘柳丝袅娜’,芳草萋萋,盖分手时光景也。

‘画罗’以下各句,则系眼前空闺独守之景况。

”(《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现代·唐圭璋:“窗外残春景象,不堪视听;窗内残梦迷离,尤难排遣。

通体景真情真,浑厚流转。

”(《唐宋词简释》)现代·华连圃:“春女善怀,动则增盛。

况玉楼明月之下,落花啼鸟之间,能不滴泪沾衣,积思成梦耶!”(《花间集注》卷一)【赏析】此首所写亦属离别相思之情,与其它数章所写情事并无不同,然诸家所评则多所赞誉,或谓之哀艳销魂,或许之景真情真、浑厚流转,甚至连素诋温词浓艳晦涩者亦以“清绮有味”评之。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②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③【注释】①水精:即水晶。

颇黎:玻璃,亦即琉璃。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之锦衾。

②“藉丝”句:描状衣上所绣图案及色彩。

“人胜”句:描写头上所戴饰物及形状。

胜:古时妇女之首饰,有“彩胜”、“金胜”、“华胜”、“人胜”之分别。

据《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则知人胜乃人日(正月初七)所剪之胜,以彩纸或金箔为之,用作贴画或首饰。

参差:状人胜之形态不一。

③“双鬓”句:描写美人双鬓簪着香艳的红花。

香红:既香且红,指代花;或云指美人粉面。

“玉钗”句:描写美人头上所戴钗、胜等首饰随步颤摇生风。

【译文】水精帘子真清明,玻璃为枕亦晶莹。

鸳鸯锦被多绮丽,更有暖香入梦境。

正是雁飞月残天,江风轻寒柳笼烟。

藕银丝绸作衣裳。

淡淡秋色浅浅妆。

人日剪彩为人胜,形形色色好生动。

双鬓簪花香又红,更着玉钗暗生风。

【集评】清·张惠言:“‘梦’字提。

‘江上’以下、略叙梦境;人胜参差,玉钗香隔,言梦亦不得到也。

‘江上柳如烟’是关络。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飞卿佳句也。

好在全是梦中情况,便觉绵邈无际;若空写两句景物,意味便减。

悟此方许为词。

不则即金氏所谓雅而不艳,有句无章者矣。

”(《白雨斋词话》卷七)清·孙麟趾:“何云浑?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浑厚见长者也。

词至浑,功候十分矣。

”(《词迳》)近代·李冰若:“‘暖香惹梦’四字,与‘江上’句均佳,但下阕又雕缋满眼,羌无情趣。

即谓梦境有柳烟残月之中,美人盛服之幻,而四句晦涩已甚,韦相便无此种笨笔也。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①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②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③【注释】①“愁闻”句:语本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霎(sha):一会儿。

②匀睡脸:谓女子睡起后脸上脂粉模糊而用手搓拭使匀净。

匀:匀拭,使均匀。

③无憀:即无聊。

憀(liao):依赖。

【译文】风光明媚南园春,柳絮蒙蒙轻如尘。

一霎清明微雨后,城头斜照又相迎。

不堪为怀是春老,杏花香飘红成阵。

睡起无言匀粉面,床头屏山重叠掩。

黄昏时节风不定,无情无绪独倚门。

【集评】明·沈际飞:“隽逸之致,追步太白。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清·张惠言:“此下乃叙梦。

此章言黄昏。

”(《词选》卷一)近代·李冰若:“《菩萨蛮》十四首中,全首无生硬字句而复饶绮怨者,当推‘南园满地’,‘夜来皓月’二阕,余有佳句而无章,非全璧也。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现代·浦江清:“《菩萨蛮》律用仄平平仄起者为工,此章用平平仄仄起,稍疏。

”(《浦江清文录·词的讲解》)【赏析】此首写伤春怀人情绪,然并不作直率真切之抒写,亦摒去雕琢和粉饰,除“愁闻”、“无憀”四字略露情怀外,全词皆由景物意象和动作细节所构成,以景物意象构筑环境,渲染气氛,由动作细节刻画心态,逗露情绪。

虽不言伤春,而一片衰暮景象已自令人感怆;虽不写怀人,而无言理妆、黄昏倚门之动作情态已隐约透露孤寂情怀。

此词之表现手法其实并不脱出于传统模式之外,与“玉楼明月”、“宝函钿雀”诸章同属一类,乃温庭筠《菩萨蛮》一调中写得较清新明丽者。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①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②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③【注释】①月胧明:此语于唐五代诗词中常见,盖唐代俗语,即月光明朗之意,非朦胧之意。

②褰(qian):撩起,揭起。

旧眉:昨晚所画之眉,晓起犹是宿妆,故云“旧”、云“薄”。

③“春梦”二句:言晨起梳妆之时,犹在回味夜来春梦之情。

蝉鬓:拢鬓发如蝉翼之状。

【译文】杏花团团香浓烈,晓来含露朵朵雪。

春风骀荡杨柳路,最关情处是离别。

宿梦醒来灯未灭,晓莺正啼朦胧月。

玉钩挂起翠帷帐,起来无绪理宿妆。

旧眉薄薄脂粉浅,蝉鬓轻拢懒搽香。

徒自对镜无言语,为有春梦关情长。

【集评】清·陈廷焯:“末二句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

”(《白雨斋词评》)近代·丁寿田、丁亦飞:“此词‘杏花’二句从远处泛写,关合本题于有意无意之间,与前‘水精’一首中‘江上柳如烟’二句同一笔法。

飞卿词每如织锦图案,吾人但赏其调和之美可耳,不必泥于事实也。

”(《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现代·姜亮夫:“首句写晓景,次句因景生情,三四两句侧叙初醒时景,与‘牡丹花谢’一阕写法全同。

上句初醒,下句方为觉醒,层次渐深。

过片乃起床后景,而春梦未了,余情相关,故妆浅眉薄也。

”(《词选笺注》卷一)现代·唐圭璋:“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观此词可信。

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唐宋词简释》)【赏析】此首亦写美人晓起情事,与‘小山重叠’一首所写略同,唯变换章法,由外及内也。

开首由杏花、绿杨起兴,以春天之景物意象唤起下文之情事。

接下由景及人,而人物之性别身份及其情怀心绪则全由其居室环境、动作、妆饰之客观描写中欲露不露,隐约闪现,令读者于言外象外思而得之。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菩萨蛮温庭筠系列:关于描写柳树的古诗词菩萨蛮宝函钿雀金㶉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赏析《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㶉鶒」,可以想像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份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 *** 。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形象。

下⾯是分享的温庭筠诗词《菩萨蛮·⼩⼭重叠⾦明灭》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菩萨蛮·⼩⼭重叠⾦明灭》 唐代:温庭筠 ⼩⼭重叠⾦明灭,鬓云欲度⾹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鹧鸪。

【译⽂】 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的⾯颊。

懒懒地⽆⼼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梳理晨妆。

照⼀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上边绣贴着⼀双双的⾦鹧鸪。

【注释】 ⼩⼭:眉妆的名⽬,指⼩⼭眉,弯弯的眉⽑。

另外⼀种理解为:⼩⼭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重叠。

⾦:指唐时妇⼥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

⾦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光闪闪的样⼦。

⼀说描写⼥⼦头上插戴的饰⾦⼩梳⼦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

⾹腮雪:⾹雪腮,雪⽩的⾯颊。

蛾眉:⼥⼦的眉⽑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饰,就是⽤⾦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服上,谓之“贴⾦”。

【赏析】 这⾸《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形象。

⼩⼭,眉妆之名⽬,晚唐五代,此样盛⾏,见于《海录碎事》,为“⼗眉”之⼀式。

⼤约“眉⼭”⼀词,亦因此起。

眉⽈⼩⼭,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熙震《⼥冠⼦》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点(檀⼼,眉间额妆,双关语),⼩⼭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出自] 温庭筠《菩萨蛮》十一
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注释:
一霎--一阵子。

却--再,又。

屏山--画着山水的屏风。

译文1:
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
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
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
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
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
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
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
译文2:
望南园,柳絮儿轻飘堆满地。

清明时,却一会儿雨落添愁。

雨打杏花,杏花零落,斜阳残
满地香艳调。

春时最乏,娇慵懒起,屏风还掩枕
春光遮尽,朦胧欲醒轻匀花样容
眼看时,天却昏暗黄昏时,睡再难
无聊倚门闻香数落花。

赏析:
本词所写为一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明代词评家沈际飞对本篇评价颇高,认为其“隽逸之致”,可“追步太白”(《草堂诗馀正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则谓本篇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二句,秦少游“雨馀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画堂春》)之句,显然是"自此脱胎"(《人间词话附录》)。

而更奇的是,今人毛润芝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也化用了此词中的这两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清新隽逸之词吧。

上片是一幅清新而略带伤感的暮春风景画:南园里杨柳飞絮落满
地,一团团轻盈的落絮成堆,如雪如雾。

柳絮飞于春暮时。

“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

轻絮堆满地是春光将尽的季节。

这时“愁闻”那清明时节的急雨乍落。

谁“愁闻”?无疑是词中的那位春睡的女子。

无“我”之景中引了有“我”之情。

于是画面就带上了主观色彩。

急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后,很快就有那夕阳悬在天际,将大地照得一片橙红,景象清新如画。

这园子里的那些杏花却显得七零八落,稀疏飘零。

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清丽凄艳的感觉。

那女子是床榻之上,在睡梦中被雨声惊醒的,听到了雨声不免生了些愁绪。

无言是一种醒后愁绪的神态,“匀睡脸”即轻匀睡脸,薄施粉黛,是一种慵懒寂寥的容色举止。

午睡初醒时的一瞬,绣枕与屏山掩映。

“掩”可解作女子起床后轻掩屏山,也可解作女子从起身后的屏枕所感受到的寂寞氛围和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

这样的幽闲处境中,人自然感到慵懒空虚。

“屏山”原本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风。

这里只提“枕是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屏山虚掩,关乎女子闲静幽寂的心情。

而紧随其后的“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则推出一幕斜阳晚照,美人倚门的画面。

那种日暮黄昏时迷茫苍凉的心绪与百无聊赖的人生空虚感,可谓笔墨入木三分。

对于一个敏感于四季轮回、时光流转的孤独之人,黄昏时分最是难堪。

这一天又行将结束,倦鸟投林人回家,唯有那远行的游子不见
归影。

这女子眼中的黄昏景象就别有一番苍凉与落寞。

李白作的《菩萨蛮》中有“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黄昏景象,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伤感,有“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落寞,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怅惘。

这恰恰是在外羁旅之人的心绪,正可对照。

当然,这一切均是笔者的强作解人。

词中没有明言这女子到底在黄昏倚门时想些什么。

温庭筠也许只是描绘了这女子某种特定情境里的心绪与感受而已。

但从这种斯景斯境的独特生活感受中,我们还是领略到了人生的某些无奈与存在的荒谬感。

某种被生活被环境压抑的人的理想、情感与渴望无法得到满足的孤独感无助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被遮蔽被虚化的那种隐隐焦虑与精神上的虚无感,一种身心无托、无所寄寓的无根浮萍式的命运感。

那么,这里是一种庄子式对天地大美,自然山川物象的沉醉与迷恋?一种佛陀式的色空之悟?一种叔本华式的悲怆情怀?一种海德格尔式的关于"在"的困惑与迷思?
或有之一二,或兼而有之,或者竟都不是,但是有此菩萨蛮词的文字在,人人皆可自悟自得,此即诗词之大道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