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

合集下载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②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③【注释】①水精:即水晶。

颇黎:玻璃,亦即琉璃。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之锦衾。

②“藉丝”句:描状衣上所绣图案及色彩。

“人胜”句:描写头上所戴饰物及形状。

胜:古时妇女之首饰,有“彩胜”、“金胜”、“华胜”、“人胜”之分别。

据《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则知人胜乃人日(正月初七)所剪之胜,以彩纸或金箔为之,用作贴画或首饰。

参差:状人胜之形态不一。

③“双鬓”句:描写美人双鬓簪着香艳的红花。

香红:既香且红,指代花;或云指美人粉面。

“玉钗”句:描写美人头上所戴钗、胜等首饰随步颤摇生风。

【译文】水精帘子真清明,玻璃为枕亦晶莹。

鸳鸯锦被多绮丽,更有暖香入梦境。

正是雁飞月残天,江风轻寒柳笼烟。

藕银丝绸作衣裳。

淡淡秋色浅浅妆。

人日剪彩为人胜,形形色色好生动。

双鬓簪花香又红,更着玉钗暗生风。

【集评】清·张惠言:“‘梦’字提。

‘江上’以下、略叙梦境;人胜参差,玉钗香隔,言梦亦不得到也。

‘江上柳如烟’是关络。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飞卿佳句也。

好在全是梦中情况,便觉绵邈无际;若空写两句景物,意味便减。

悟此方许为词。

不则即金氏所谓雅而不艳,有句无章者矣。

”(《白雨斋词话》卷七)清·孙麟趾:“何云浑?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浑厚见长者也。

词至浑,功候十分矣。

”(《词迳》)近代·李冰若:“‘暖香惹梦’四字,与‘江上’句均佳,但下阕又雕缋满眼,羌无情趣。

即谓梦境有柳烟残月之中,美人盛服之幻,而四句晦涩已甚,韦相便无此种笨笔也。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①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②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③【注释】①“愁闻”句:语本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霎(sha):一会儿。

②匀睡脸:谓女子睡起后脸上脂粉模糊而用手搓拭使匀净。

匀:匀拭,使均匀。

③无憀:即无聊。

憀(liao):依赖。

【译文】风光明媚南园春,柳絮蒙蒙轻如尘。

一霎清明微雨后,城头斜照又相迎。

不堪为怀是春老,杏花香飘红成阵。

睡起无言匀粉面,床头屏山重叠掩。

黄昏时节风不定,无情无绪独倚门。

【集评】明·沈际飞:“隽逸之致,追步太白。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清·张惠言:“此下乃叙梦。

此章言黄昏。

”(《词选》卷一)近代·李冰若:“《菩萨蛮》十四首中,全首无生硬字句而复饶绮怨者,当推‘南园满地’,‘夜来皓月’二阕,余有佳句而无章,非全璧也。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现代·浦江清:“《菩萨蛮》律用仄平平仄起者为工,此章用平平仄仄起,稍疏。

”(《浦江清文录·词的讲解》)【赏析】此首写伤春怀人情绪,然并不作直率真切之抒写,亦摒去雕琢和粉饰,除“愁闻”、“无憀”四字略露情怀外,全词皆由景物意象和动作细节所构成,以景物意象构筑环境,渲染气氛,由动作细节刻画心态,逗露情绪。

虽不言伤春,而一片衰暮景象已自令人感怆;虽不写怀人,而无言理妆、黄昏倚门之动作情态已隐约透露孤寂情怀。

此词之表现手法其实并不脱出于传统模式之外,与“玉楼明月”、“宝函钿雀”诸章同属一类,乃温庭筠《菩萨蛮》一调中写得较清新明丽者。

古词《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作者温庭筠)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作者温庭筠)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唐代]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标签女子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注释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赏析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

水精,就是水晶。

颇黎,就是玻璃。

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

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

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

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

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②【注释】①小山:床头屏山,一说额上画妆。

鬓云:鬓发如云,状其蓬松。

度:过,掩。

香腮雪:香腮似雪,状其香艳洁白。

②贴:熨贴。

襦(ru):上衣;短袄。

金鹧鸪:指襦上的绣金色鹧鸪鸟图案。

鹧鸪(zhe gu):鸟名。

又唐时有《鹧鸪曲》,伴曲而舞,谓之鹧鸪舞,舞妓身上多绣贴鹧鸪鸟图案。

【译文】屏风曲折似山叠,朝日辉映,金光忽明忽灭。

如云的黑鬓掩映香腮,更显得肤白如雪。

慵懒懒地起了床,缓缓地梳洗、画眉、弄妆。

照照如花的新妆。

用前后相映的两面镜,人面桃花在镜中辉映。

新熨的罗袄穿在身上,罗袄上绣有金色的鹧鸪鸟配对成双。

(王洪译)【集评】明·汤显祖:“芟《花间集》者,额以温飞卿《菩萨蛮》十四首,而李翰林一首为词家鼻祖,以生不同时,不得列入。

今读之,李如藐姑仙子,已脱尽人间烟火气;温如芙蓉浴碧,杨柳挹青,意中之意,言外之言,无不巧隽而妙入。

珠璧相耀,正自不妨并美。

”(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清·张惠言:“此感士不遇也。

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

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

‘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白雨斋词话》卷一)近代·李冰若:“‘小山’当即屏山,犹言屏山之金碧晃灵也。

此种雕饰太过之句,已开吴梦窗堆砌晦涩之径。

‘新贴绣罗襦’二句,用十字只说得襦上绣鹧鸪而已。

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

‘初服’之意,蒙所不解。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现代·刘永济:“全首以人物之态度、动作、衣饰、器物作客观之描写,而所写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现,此种心情,又因梦见离人而起者,虽词中不曾明言,而离愁别恨已萦绕笔底,分明可见,读之动人。

温庭钧《菩萨蛮》翻译

温庭钧《菩萨蛮》翻译

温庭钧《菩萨蛮》翻译《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随堂测试题【扩展】(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闺怨B.梳妆C.相思D.送别(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

(2分)(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 )(2分)A.李清照B.李贺C.李白D.李绅参考答案:(1)D(2)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二:1.“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诗人的诗句“ ” 。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①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②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③【注释】①月胧明:此语于唐五代诗词中常见,盖唐代俗语,即月光明朗之意,非朦胧之意。

②褰(qian):撩起,揭起。

旧眉:昨晚所画之眉,晓起犹是宿妆,故云“旧”、云“薄”。

③“春梦”二句:言晨起梳妆之时,犹在回味夜来春梦之情。

蝉鬓:拢鬓发如蝉翼之状。

【译文】杏花团团香浓烈,晓来含露朵朵雪。

春风骀荡杨柳路,最关情处是离别。

宿梦醒来灯未灭,晓莺正啼朦胧月。

玉钩挂起翠帷帐,起来无绪理宿妆。

旧眉薄薄脂粉浅,蝉鬓轻拢懒搽香。

徒自对镜无言语,为有春梦关情长。

【集评】清·陈廷焯:“末二句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

”(《白雨斋词评》)近代·丁寿田、丁亦飞:“此词‘杏花’二句从远处泛写,关合本题于有意无意之间,与前‘水精’一首中‘江上柳如烟’二句同一笔法。

飞卿词每如织锦图案,吾人但赏其调和之美可耳,不必泥于事实也。

”(《唐五代四大名家词》甲篇) 现代·姜亮夫:“首句写晓景,次句因景生情,三四两句侧叙初醒时景,与‘牡丹花谢’一阕写法全同。

上句初醒,下句方为觉醒,层次渐深。

过片乃起床后景,而春梦未了,余情相关,故妆浅眉薄也。

”(《词选笺注》卷一)现代·唐圭璋:“张皋文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

’观此词可信。

末两句,十字皆阳声字,可见温词声韵之响亮。

”(《唐宋词简释》)【赏析】此首亦写美人晓起情事,与‘小山重叠’一首所写略同,唯变换章法,由外及内也。

开首由杏花、绿杨起兴,以春天之景物意象唤起下文之情事。

接下由景及人,而人物之性别身份及其情怀心绪则全由其居室环境、动作、妆饰之客观描写中欲露不露,隐约闪现,令读者于言外象外思而得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唐代〕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帖一作:贴)译文: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插花时前镜对着后镜,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

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

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小山: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一说小山是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贴绣:苏绣中的一种工艺。

罗襦(rú):丝绸短袄。

襦,短上衣。

金鹧(zhè)鸪(gū):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作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词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翻译,欢迎阅读 参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 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整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 之一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温庭筠 导语:对于温庭筠《菩萨蛮》,大家可以更加深入进行学习。

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温庭筠《菩萨蛮》相关内容,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 1.眉妆的名目, 指小山眉, 弯弯的眉毛。

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 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 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 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 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 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翻译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 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 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8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 (约 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 然性喜讥刺权贵, 又不受羁束, 纵酒放浪, 因而一生坎坷, 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 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其诗与李商隐 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 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 (“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 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 被称为“花间鼻 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 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 赵崇祚将温庭筠、 欧阳炯、 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 《花间集》 (得 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因词风大 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 艳。

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 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 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 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 来的一种抒情诗歌 的总集。

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 “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

因当时长调尚未发
2/8


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 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二、争鸣:山重叠金明灭 王力教授认为,“小山,指屏山,即屏风。

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 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

”。

也有人认为该句乃用借代手法,“小 山”借指小山眉, “金”借指额黄。

隔夜的小山眉深浅不匀, 如重重叠叠之山峦, 额黄也有明有暗。

(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曾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 图。

—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 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 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其中小山眉(远山眉)源出《西京杂记? 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三、赏析、探究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 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 词微”的特点, 富有暗示性, 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 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 坎坷终生的遭遇, 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 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 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 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 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 以“小山”借指眉妆, 以“金”借指额黄, 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 反衬闺 中女子之孤独。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试由学 生自由分析体会。

——所谓“绮丽香艳、 婉约柔媚”的风格, 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 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四、小结
3/8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 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 全词通过描写闺中 女子懒起后梳洗、 画眉、 籫花、 照镜、 穿衣等系列动作, 并成功运用反衬、 比喻、 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后记】 1.温庭筠诗词名作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梦江南》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人迹板桥霜。

水风空落眼前花。

斜晖脉脉水悠悠。

槲叶落山路, 摇曳碧云斜。

肠断白苹洲。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2.花间派和婉约派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 文学 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 “或清虚以婉约。

”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 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 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 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 词风。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 、周邦彦、李清照 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 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 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婉约词与豪放词相对,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流派。


4/8


5/8


6/8


7/8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