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章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物理练习册习题及答案4

习题及参考答案第3章 刚体力学参考答案思考题3-1刚体角动量守恒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 (A )刚体不受外力矩的作用。
(B )刚体所受合外力矩为零。
(C)刚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
(D)刚体的转动惯量和角速度均保持不变。
答:(B )。
3-2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相同的绕着轻 绳的定滑轮。
A 滑轮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 B 滑轮受拉力F ,而且F =Mg 。
设A 、B 两 滑轮的角加速度分别为βA 和βB ,不计滑轮 轴的摩擦,则有(A )βA = βB (B )βA > βB(C )βA < βB (D )开始时βA = βB ,以后βA < βB 答:(C )。
3-3关于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取决于刚体的质量,与质量的空间分布和轴的位置无关。
(B)取决于刚体的质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布,与轴的位置无关。
(C )取决于刚体的质量、质量的空间分布和轴的位置。
(D)只取决于转轴的位置,与刚体的质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布无 答:(C )。
3-4一水平圆盘可绕通过其中心的固定铅直轴转动,盘上站着一个人,初始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当此人在盘上随意走动时,若忽略轴的摩擦,则此系统(A)动量守恒; (B)机械能守恒; (C)对转轴的角动量守恒;(D)动量、机械能和角动量都守恒; (E)动量、机械能和角动量都不守恒。
答:(C )。
3-5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长为2L 、质量为m 的匀质细杆,可绕过其中点o 且垂直于杆的竖直光滑固定轴自由转动,其转动惯量为213mL,起初杆静止,桌面上有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各自在 垂直于杆的方向上,正对着杆的一端,以相同速率v 相向 运动,如图所示,当两小球同时与杆的两个端点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就与杆粘在一起转动,则这一系统碰撞后的转动角速度应为AMF思考题3-2图v思考题3-5图(A)23L v (B)45L v (C)67L v (D)89L v (E)127L v答:(C )。
《统计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A;3.B;4.C;5.D;6.A;7.C;8.C;9.C;10.A;11.C;12.C。
二.多项选择题1.ABDE;2.ACD;3.BCD;4.ACD;5.ACDE;6.ACE;7.AD;8.ABC;9.ACD;10.AD;11.BCDE;12.ABCDE;13.AC。
三.判断题1.×;2.×;3.×;4.×;5.√;6.×;7.×;8.√;9.×;10.√。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D;4.B;5.D;6.D;7.B;8.D;9.B;10.B;11.A;12.C;13.D。
二.多项选择题1.CE;2.ACE;3.CE;4.BCD;5.ABCE;6.BC;7.BCD;8.ABD;9.ABD;10.ACDE;11.ABCE;12.ABE。
三.判断题1.×;2.√;3.×;4.×;5.×;6.×;7.√;8.×;9.×;10.×。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C;5.D;6.B;7.B;8.B;9.D;10.B;11.A;12.B;13.D;14.A。
二.多项选择题1.AB;2.AC;3.AB;4.ABC;5.AB;6.ABD;7.ABC;8.ACE;9.BD;10.ABDE。
三.判断题1.√;2.×;3.×;4.×;5.√;6.×;7.√;8.√;9.×;10.×。
四.计算分析题1.解:(1)按职称编制的分配数列2.解: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3.解:(1)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2直方图(略)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B;4.D;5.C;6.A;7.C;8.C;9.B;10.C;11.B;12.D;13.A;14.D;15.16.B;17.B;18.D;19.C;20.C;21.D;22.B;23.C;24.C;25.B。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2014tjh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2014-tjh《电路分析基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1 (1) 50W;(2) 300 V、25V,200V、75 V;(3) R2=12.5Ω,R3=100Ω,R4=37.5Ω1-2 V A=8.5V,V m=6.5V,V B=0.5V,V C=−12V,V D=−19V,V p=−21.5V,U AB=8V,U BC=12.5,U DA=−27.5V1-3 电源(产生功率):A、B元件;负载(吸收功率):C、D元件;电路满足功率平衡条件。
1-4 (1) V A=100V,V B=99V,V C=97V,V D=7V,V E=5V,V F=1V,U AF=99V,U CE=92V,U BE=94V,U BF=98V,U CA=−3 V;(2)V C=90V,V B=92V,V A=93V,V E=−2V,V F=−6V,V G=−7V,U AF=99V,U CE=92V,U BE=94V,U BF=98V,U CA=−3 V1-5 I≈0.18A ,6度,2.7元1-6 I=4A,I1=11A,I2=19A1-7 (a) U=6V,(b) U=24 V,(c) R=5Ω,(d) I=23.5A1-8 (1) i6=−1A;(2) u4=10V,u6=3 V;(3) P1 =−2W发出,P2 =6W吸收,P3 =16W吸收,P4 =−10W发出,P5 =−7W发出,P6 =−3W发出1-9 I=1A,U S=134V,R≈7.8Ω1-10 S断开:U AB=−4.8V,U AO=−12V,U BO=−7.2V;S闭合:U AB=−12V,U AO=−12V,U BO=0V1-11 支路3,节点2,网孔2,回路31-12 节点电流方程:(A)I1+I3−I6=0,(B)I6−I5−I7=0,(C)I5 +I4−I3=0回路电压方程:①I6 R6+ U S5 +I5 R5−U S3+I3 R3=0,②−I5 R5−U S5+ I7R7−U S4=0,③−I3 R3+ U S3 + U S4 + I1 R2+ I1 R1=01-13 U AB=11V,I2=0.5A,I3=4.5A,R3≈2.4Ω1-14 V A=60V,V C=140V,V D=90V,U AC=−80V,U AD=−30V,U CD=50V1-15I1=−2A,I2=3A,I3=−5A,I4=7A,I5=2A第2章习题参考答案2-1 2.4 Ω,5 A2-2 (1) 4 V,2 V,1 V;(2) 40 mA,20 mA,10 mA2-3 1.5 Ω,2 A,1/3 A2-4 6 Ω,36 Ω2-5 2 A,1 A2-6 1 A2-7 2 A2-8 1 A2-9 I1 = −1.4 A,I2 = 1.6 A,I3 = 0.2 A2-10 I1 = 0 A,I2 = −3 A,P1 = 0 W,P2 = −18 W 2-11 I1 = −1 mA,I2 = −2 mA,E3 = 10 V2-12 I1 = 6 A,I2 = −3 A,I3 = 3 A2-13 I1 =2 A,I2 = 1A,I3 = 1 A,I4 =2 A,I5 = 1 A2-14 V a = 12 V ,I1 = −1 A,I2 = 2 A2-15 V a = 6 V,I1 = 1.5 A,I2 = −1 A,I3 = 0.5 A 2-16 V a = 15 V,I1 = −1 A,I2 = 2 A,I3 = 3 A 2-17 I1 = −1 A,I2 = 2 A2-18 I1 = 1.5 A,I2 = −1 A,I3 = 0.5 A2-19 I1 = 0.8 A,I2 = −0.75 A,I3 = 2 A,I4 = −2.75 A,I5 = 1.55 A2-20 I3 = 0.5 A2-21 U0 = 2 V,R0 = 4 Ω,I0 = 0.1 A2-22 I5 = −1 A2-23 (1) I5 = 0 A,U ab = 0 V;(2) I5 = 1 A,U ab = 11 V2-24 I L = 2 A2-25 I S =11 A,R0 = 2 Ω2-26 18 Ω,−2 Ω,12 Ω2-27 U=5 V2-28 I =1 A2-29 U=5 V2-30 I =1 A2-31 10 V,180 Ω2-32 U0 = 9 V,R0 = 6 Ω,U=15 V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3-1 50Hz,314rad/s,0.02s,141V,100V,120°3-2 200V,141.4V3-3 u=14.1sin (314t−60°) V3-4 (1) ψu1−ψu2=120°;(2) ψ1=−90°,ψ2=−210°,ψu1−ψu2=120°(不变)3-5 (1) 150290VU=︒;U=∠︒,25020V(2) u3=1002sin (ωt+45°)V,u42 (ωt+135°)V3-6 (1) i1=14.1 sin (ωt+72°)A;(2) u2=300 sin (ωt-60°)V3-7 错误:(1) ,(3),(4),(5)3-8 (1) R;(2) L;(3) C;(4) R3-9 i=2.82 sin (10t−30°) A,Q≈40 var3-10 u=44.9sin (314t−135°) V,Q=3.18 var3-11 (1) I=20A;(2) P=4.4kW3-12 (1)I ≈1.4A , 1.430A I ≈∠-︒;(3)Q ≈308 var ,P =0W ;(4) i ≈0.98 sin (628t −30°) A3-13 (1)I =9.67A ,9.67150A I =∠︒,i =13.7 sin (314t +150°) A ;(3)Q =2127.4 var ,P =0W ;(4)I C =0A3-14 (1)C =20.3μF ;(2) I L =0.25A ,I C =16A第4章 习题参考答案4-1 (a) 536.87Z =∠︒Ω,0.236.87S Y =∠-︒;(b) 2.5245Z =∠-︒Ω,0.2245S Y =∠︒4-2 Y =(0.06-j0.08) S ,R ≈16.67 Ω,X L =12.5Ω,L ≈0.04 H4-3 R 600V U =∠︒,L 8090V U =∠︒,S 10053.13V U =∠︒4-4 2036.87A I =∠-︒4-5 100245Z =∠︒Ω,10A I =∠︒,R 1000V U =∠︒,L 12590V U =∠︒,C 2590V U =∠-︒4-6 0.25245S Y =∠︒,420V U =∠︒,R 20A I =∠︒,L 0.2290A I =∠-︒,C 1.2290A I =∠︒4-7 10245A I =∠︒,S10090V U =∠︒4-8 (a) 30 V ;(b) 2.24 A4-9 (a) 10 V ;(b) 10 A4-10 (a) 10 V ;(b) 10 V4-11 U =14.1 V4-12 U L1 =15 V ,U C2 =8 V ,U S =15.65 V 4-13 U X1 =100 V ,U 2 =600 V ,X 1=10 Ω,X 2=20Ω,X 3=30 Ω4-14 20245Z =∠︒Ω,245A I =∠-︒,120A I =∠︒,2290A I =∠-︒,ab 0V U = 4-15 (1)2A I =,RC 52Z =,510Z =;(2)10R =Ω,C 10X =Ω 4-16 P = 774.4 W ,Q = 580.8 var ,S = 968 V·A 4-17 I 1 = 5 A ,I 2 = 4 A4-18 I 1 = 1 A ,I 2 = 2 A ,526.565A I =∠︒,26.565V A 44.72S =∠-︒⋅4-19 10Z =Ω,190A I =∠︒,R252135V U =∠︒,10W P = 4-20 ω0 =5×106 rad/s ,ρ = 1000 Ω,Q = 100,I = 2 mA ,U R =20 mV ,U L = U C = 2 V4-21 ω0 =104 rad/s ,ρ = 100 Ω,Q = 100,U =10 V ,I R = 1 mA ,I L = I C = 100 mA4-22 L 1 = 1 H ,L 2 ≈ 0.33 H第5章 习题参考答案5-3 M = 35.5 mH 5-4 ω01 =1000 rad/s ,ω02 =2236 rad/s 5-5 Z 1 = j31.4 Ω,Z 2 = j6.28 Ω 5-6 Z r = 3+7.5 Ω 5-7 M = 130 mH 5-8 2245A I =∠︒ 5-9 U 1 = 44.8 V 5-10 M 12 = 20 mH ,I 1 = 4 A 5-11 U 2 = 220 V ,I 1 = 4 A5-12 n = 1.9 5-13 N 2 = 254匝,N 3 = 72匝 5-14 n = 10,P 2 = 31.25 mW第6章 习题参考答案6-1 (1) A 相灯泡电压为零,B 、C 相各位为220V 6-3 I L = I p = 4.4 A ,U p = 220 V ,U L = 380 V ,P = 2.3 kW 6-4 (2) I p = 7.62 A ,I L = 13.2 A 6-5 A 、C 相各为2.2A ,B 相为3.8A 6-6 U L = 404 V 6-7 A N 20247U ''=∠-︒V 6-8 cos φ = 0.961,Q = 5.75 kvar 6-9 33.428.4Z =∠︒Ω 6-10 (1) I p = 11.26 A ,Z = 19.53∠42.3° Ω; (2) I p = I l = 11.26 A ,P = 5.5 kW 6-11 U l = 391 V6-12 A 222t 53.13)A i ω=-︒B 222t 173.13)A i ω=-︒C 222t 66.87)A i ω=+︒ 6-13 U V = 160 V 6-14 (1) 负载以三角形方式接入三相电源 (2) AB 3.8215A I =∠-︒,BC 3.82135A I =∠-︒,CA 3.82105A I =∠︒A 3.8645A I =∠-︒,B 3.86165A I =∠-︒,C 3.8675A I =∠︒ 6-15 L = 110 mH ,C = 91.9 mF第7章 习题参考答案7-1 P = 240 W ,Q = 360 var 7-2 P = 10.84 W7-3 (1)() 4.7sin(100)3sin3A i t t t ωω=+︒+(2) I ≈3.94 A ,U ≈58.84 V ,P ≈93.02 W7-4 m12π()sin(arctan )V 2MU L u t t z R ωωω=+-,221()z R L ω=+7-5 直流电源中有交流,交流电源中无直流7-6 U 1=54.3 V ,R = 1 Ω,L = 11.4 mH ;约为8%,(L ’ = 12.33 mH )7-7 使总阻抗或总导纳为实数(虚部为0)的条件为12X /R R R L C ===7-8 19.39μF C =,275.13μF C = 7-9 L 1 = 1 H ,L 2 = 66.7 mH 7-10 C 1 = 10 μF ,C 2 = 1.25 μF第8章 习题参考答案8-6 i L (0+)=1.5mA ,u L (0+)=−15V8-7 i 1(0+)=4A ,i 2(0+)=1A ,u L (0+)=2V ,i 1(∞)=3A ,i 2(∞)=0,u L (∞)=08-8 i 1(0+)=75mA ,i 2(0+)=75mA ,i 3(0+)=0,u L1(0+)=0,u L2(0+)=2.25V8-9 6110C ()2e A t i t -⨯=8-10 4L ()6e V t u t -=8-11 6110C ()10(1e )V t u t -⨯=-,6110C ()5e A t i t -⨯=*8-12 500C ()115e sin(86660)V t u t -=+︒8-13 10L ()12e V t u t -=,10L()2(1e )A ti t -=-8-14 21R S ()e V t R C u t U -=-,3R S (3)e V u U τ-=-8-15 (1) τ=0.1s ,(2) 10C ()10e V t u t -=,(3) t =0.1s 8-16 510C ()109e V t u t -=-8-17 10L ()5e A t i t -=8-18 (a)00()1()1(2)f t t t t t =---;(b)00000()1()1()[1()1(2)]1()21()1(2)f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 8-19 0.50.5(1)C()[5(1e )1()5(1e )1(-1)]V t t u t t t ---=--- 8-20 u o 为三角波,峰值为±0.05V*8-21 临界阻尼R L C ,欠阻尼R L C ,过阻尼R L C *8-22 12666L ()[(1e)1()(1e )1(1)2(1e )1(2)]t t t i t t t t -----=-+-----。
第5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5章习题及参考答案5.1解释下列名词:(1)旋光性(2)手性(3)对映体(4)非对映体(5)内消旋体(6)外消旋体解:(1)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发生旋转的性质。
(2)物质的分子和它的镜像不能重合的特征。
(3)分子式,构造式相同,构型不同互呈镜像对映关系的立体异构现象称为对映异构。
(4)不为实物和镜像关系的异构体。
(5)分子中存在一个对称面,分子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互为实物和镜像,这两部分的旋光能力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从而使旋光性在分子内被相互抵消,因此不具有旋光性的化合物。
(6)由等量的一对对映体组成的物质。
5.2现有某旋光性物质0.05g/mL的溶液一份:(1)将一部分该溶液放在5cm长的盛液管中,测得旋光度为+2.5°,试计算该物质的比旋光度。
(2)若将该溶液放在10cm长的盛液管中测定。
你观察到的旋光度应是多少?解:(1)+100°;(2)+5°5.3判断下列化合物中有无手性碳原子,并用“*标”出手性碳原子。
(1) C H3CH2CH2CHCH2OH (2) C H3CH2CH2CH2CHCH2ClCH3CH3 H(3)(4)BrCH2CHCH2FBrCH2Cl解:(1) *CH3CH2CH2CHCH2OH (2) *CH3CH2CH2CH2CHCH2ClCH3CH3H (3)(4)** BrCH2CHCH2FCH2ClBr5.4下列叙述是否正确,为什么?(1)具有R构型的化合物一定是右旋(+)的。
(2)有旋光性的分子一定含有手性原子。
(3)含有手性原子的分子一定具有旋光性。
(4)一个分子从R构型转化到另一个分子的S构型一定进行了构型翻转。
(5)对映体除旋光方向相反外,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解:均不正确。
5.5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具有旋光性?OHOHA.B.C.OH (1)(2)(3)OCH3OHCH3D.E.F.O(6) (4)(5)O HHH3CH 解:化合物B、C、D具有旋光性。
离散数学答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2)(p↔r)∧(﹁q∨s) ⇔(0↔1)∧(1∨1) ⇔0∧1⇔0.(3)(⌝p∧⌝q∧r)↔(p∧q∧﹁r) ⇔(1∧1∧1)↔ (0∧0∧0)⇔0(4)(⌝r∧s)→(p∧⌝q) ⇔(0∧1)→(1∧0) ⇔0→0⇔1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
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
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q: 3是无理数0r: 2是无理数 1s:6能被2整除 1t: 6能被4整除0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4)(p→q) →(⌝q→⌝p)(5)(p∧r) ↔(⌝p∧⌝q)(6)((p→q) ∧(q→r)) →(p→r)答:(4)p q p→q ⌝q ⌝p ⌝q→⌝p (p→q)→(⌝q→⌝p)0 0 1 1 1 1 10 1 1 0 1 1 11 0 0 1 0 0 11 1 1 0 0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1) ⌝(p∧q→q)(2)(p→(p∨q))∨(p→r)(3)(p∨q)→(p∧r)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3)P q r p∨q p∧r (p∨q)→(p∧r)0 0 0 0 0 10 0 1 0 0 10 1 0 1 0 00 1 1 1 0 01 0 0 1 0 01 0 1 1 1 11 1 0 1 0 01 1 1 1 1 1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2)(p→q)∧(p→r)⇔(p→(q∧r))(4)(p∧⌝q)∨(⌝p∧q)⇔(p∨q) ∧⌝(p∧q)证明(2)(p→q)∧(p→r)⇔ (⌝p∨q)∧(⌝p∨r)⇔⌝p∨(q∧r))⇔p→(q∧r)(4)(p∧⌝q)∨(⌝p∧q)⇔(p∨(⌝p∧q)) ∧(⌝q∨(⌝p∧q)⇔(p∨⌝p)∧(p∨q)∧(⌝q∨⌝p) ∧(⌝q∨q)⇔1∧(p∨q)∧⌝(p∧q)∧1⇔(p∨q)∧⌝(p∧q)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1)(⌝p→q)→(⌝q∨p)(2)⌝(p→q)∧q∧r(3)(p∨(q∧r))→(p∨q∨r)解:(1)主析取范式(⌝p →q)→(⌝q ∨p)⇔⌝(p ∨q)∨(⌝q ∨p)⇔(⌝p ∧⌝q)∨(⌝q ∨p)⇔ (⌝p ∧⌝q)∨(⌝q ∧p)∨(⌝q ∧⌝p)∨(p ∧q)∨(p ∧⌝q)⇔ (⌝p ∧⌝q)∨(p ∧⌝q)∨(p ∧q)⇔320m m m ∨∨⇔∑(0,2,3)主合取范式:(⌝p →q)→(⌝q ∨p)⇔⌝(p ∨q)∨(⌝q ∨p)⇔(⌝p ∧⌝q)∨(⌝q ∨p)⇔(⌝p ∨(⌝q ∨p))∧(⌝q ∨(⌝q ∨p))⇔1∧(p ∨⌝q)⇔(p ∨⌝q) ⇔ M 1⇔∏(1)(2) 主合取范式为:⌝(p →q)∧q ∧r ⇔⌝(⌝p ∨q)∧q ∧r⇔(p ∧⌝q)∧q ∧r ⇔0所以该式为矛盾式.主合取范式为∏(0,1,2,3,4,5,6,7)矛盾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0(3)主合取范式为:(p ∨(q ∧r))→(p ∨q ∨r)⇔⌝(p ∨(q ∧r))→(p ∨q ∨r)⇔(⌝p ∧(⌝q ∨⌝r))∨(p ∨q ∨r)⇔(⌝p ∨(p ∨q ∨r))∧((⌝q ∨⌝r))∨(p ∨q ∨r))⇔1∧1⇔1所以该式为永真式.永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1主析取范式为∑(0,1,2,3,4,5,6,7)第三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4. 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2)前提:p→q,⌝(q∧r),r结论:⌝p(4)前提:q→p,q↔s,s↔t,t∧r结论:p∧q证明:(2)①⌝(q∧r) 前提引入②⌝q∨⌝r ①置换③q→⌝r ②蕴含等值式④r 前提引入⑤⌝q ③④拒取式⑥p→q 前提引入⑦¬p(3)⑤⑥拒取式证明(4):①t∧r 前提引入②t ①化简律③q↔s 前提引入④s↔t 前提引入⑤q↔t ③④等价三段论⑥(q→t)∧(t→q) ⑤置换⑦(q→t)⑥化简⑧q ②⑥假言推理⑨q→p 前提引入⑩p ⑧⑨假言推理(11)p∧q ⑧⑩合取15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附加前提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r),s→p,q结论:s→r证明①s 附加前提引入②s→p 前提引入③p ①②假言推理④p→(q→r) 前提引入⑤q→r ③④假言推理⑥q 前提引入⑦r ⑤⑥假言推理16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各推理:(1)前提:p→⌝q,⌝r∨q,r∧⌝s结论:⌝p证明:①p 结论的否定引入②p→﹁q 前提引入③﹁q ①②假言推理④¬r∨q 前提引入⑤¬r ④化简律⑥r∧¬s 前提引入⑦r ⑥化简律⑧r∧﹁r ⑤⑦合取由于最后一步r∧﹁r 是矛盾式,所以推理正确.第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分别讨论个体域限制为(a),(b)条件时命题的真值:(1) 对于任意x,均有2=(x+)(x).(2) 存在x,使得x+5=9.其中(a)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b)个体域为实数集合.解:F(x): 2=(x+)(x).G(x): x+5=9.(1)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在(a)中为假命题,在(b)中为真命题。
配送管理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配送与旧时的“送货”有何不同答:(1)目的不同。
(2)内容不同。
(3)出发点不同。
(4)配送是一种现代化的物流方式。
(5)装备不同。
2、现代配送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现代配送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
配送作为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流通的核心职能,是在变革和发展仓储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和消费的节奏逐步加快,迫切要求缩短流通时间和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量,同时需要社会流通组织提供系列化、一体化和多形式的后勤服务。
3、简述现代配送在物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1)配送有利于促进物流的社会化、合理化2)配送有利于促进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技术进步,加快物流现代化的步伐3)配送有利于促进商物分离,使仓储的职能发生变化4)配送有利于降低流通费用,节约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和流通的效率,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5)配送有利于稳定供需关系,形成可调控的、竞争有序的生产资料市场。
6)配送有利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成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4、简述配送的发展趋势。
答:1)物流配送模式由生产者和销售商自营转变为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主2)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与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3)配送模式从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转变4)现代配送的自动化、机械化趋势5)现代配送趋向合理和有序化第2章习题参考答案1、怎样理解配送的概念配送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答:配送是流通主体单位按照生产企业的要求和生产进程,在流通据点对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数量、品种、规格、型号进行配置备齐(也包括必要的加工),并按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定点、定时、定量送交生产企业。
配送的内涵:(1)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2) 配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3)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进行(4)处于末端的线路活动(5)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的特点:1)目的性2)计划性3)协调性4)技术性5)适应性6)整体性2、简述配送与运输的关系。
参考答案_3,4,5,6,7,8,10章

DELAY:MOV R7,#100 ;延时20ms DEL2: MOV R6,#100 DEL1:DJNZ R6,DEL1 DJNZ R7,DEL2 RET BRT0:MOVX A,@DPTR ;读采集 的结果 MOVX @R0,A ;保存数据 INC R0 RETI END
(二)编程题 5. 编程实现c=a2+b2,a,b,c,3个数分别存放于内部RAM的DA,DB,DC单 元。 ORG 0100H MOV R0,# DA ACALL SQR MOV DC,A MOV R0,#DB ACALL SQR ADD A,DC MOV DC,A SJMP $ SQR:MOV A,@R0 MOV B,@R0 MUL AB RET END
(二)编程题 7. ORG 0100H MOV DPTR,#table MOV R7,#10 LOOP:MOVX A,@DPTR ORL A,#80H MOVX @DPTR,A INC DPTR DJNZ R7,LOOP SJMP $ END
第五章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竞争 2.INT0 T0 INT1 T1 串行口 3.PC PC 程序存储器中 4.中断标志 查询标志 5. 6.100ms 7.111 101 8.P3.5 2 0FFH 001BH (二)单选 D A A B D C D
第六章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8 16 13 3 2.输出0,输出1,高阻 3.128B的内部RAM,4KB的内部ROM,64KB的外部 RAM,60KB的外部ROM 4.16 P0 P2 5./EA /PSEN /RD /WR ALE ALE 6 6.16KB 37FFH 7.磁盘等外存储设备 8. /CE 9.11 /PSEN /ALE (二)单选 D A D D D A D A
Matlab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1) >> (3-5*i)*(4+2*i) ans =
22.0000 -14.0000i
(2) >> sin(2-8*i) ans =
1.3553e+003 +6.2026e+002i
5.判断下面语句的运算结果。 (1) 4 < 20 (2) 4 <= 20 (3) 4 == 20 (4) 4 ~= 20 (5) 'b'<'B' 参考答案: (1) >> 4<20 ans =
y_nearest(i)=interp1(x,y,scalar_x(i),'nearest'); y_linear(i) =interp1(x,y,scalar_x(i),'linear'); y_spline(i) =interp1(x,y,scalar_x(i),'spline'); y_cubic(i) =interp1(x,y,scalar_x(i),'cubic'); end subplot(2,2,1),plot(x,y,'*'),hold on,plot(scalar_x,y_nearest),title('method=nearest'); subplot(2,2,2),plot(x,y,'*'),hold on,plot(scalar_x,y_linear),title('method=linear'); subplot(2,2,3),plot(x,y,'*'),hold on,plot(scalar_x,y_spline),title('method=spline'); subplot(2,2,4),plot(x,y,'*'),hold on,plot(scalar_x,y_cubic),title('method=cubic'); 得到结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章习题答案1.填空1)输出指令(对应于梯形图中的线圈)不能用于过程映像输入寄存器。
2)SM 0.1 在首次扫描时为ON,SM0.0一直为ON。
3)每一位BCD码用_4_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其取值范围为二进制数2#0000_~2#_1001_。
4)二进制数2#0100 0001 1000 0101对应的十六进制数是_16#4185_,对应的十进制数是_16773_,绝对值与它相同的负数的补码是2#_1011 1110 0111 1011_。
5)BCD码2#0100 0001 1000 0101对应的十进制数是_4185_。
6)接通延时定时器TON的使能(IN)输入电路接通时开始定时,当前值大于等于预设值时其定时器位变为ON,梯形图中其常开触点接通,常闭触点断开。
7)接通延时定时器TON的使能输入电路断开时被复位,复位后梯形图中其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接通,当前值等于0。
8)有记忆接通延时定时器TONR的使能输入电路接通时开始定时,使能输入电路断开时,当前值保持不变。
使能输入电路再次接通时继续定时。
必须用复位指令来复位TONR。
9)断开延时定时器TOF的使能输入电路接通时,定时器位立即变为ON,当前值被清零。
使能输入电路断开时,当前值从0开始增大。
当前值等于预设值时,输出位变为OFF,梯形图中其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接通,当前值保持不变。
10)若加计数器的计数输入电路CU 由断开变为接通、复位输入电路R断开,计数器的当前值加1。
当前值大于等于预设值PV时,梯形图中其常开触点接通,常闭触点断开。
复位输入电路接通时,计数器被复位,复位后其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接通,当前值为0。
2.不是,因为1010的10进制数为10超过9,BCD码最大是9即1001。
3.-914.16#5.无符号数。
6.VB20和VB21,VB207.VW20和VW22,VB20~VB23,VW22,VB208.十进制小数9.字符的个数10.3212.4个,8、16、32位13.程序组织单元,主程序、子程序、中断程序14.AIW215.VB100的地址,地址指针VD120所指的存储单元中的数16.在程序中修改操作数的地址,用于间接寻址题3-17~3-19的语句表程序I0.0Q0.0题3-20的答案21.图3-38中的错误:I2.1的常开触点不能放在线圈的右边,I0.8中的位地址不能大于7,立即输入触点只能用于输入位I,梯形图中不能出现过程映像输入I的线圈,正向转换触点不能接在左侧电源线上。
题3-22的答案题3-23的答案题3-24的答案题3-25的答案题3-27的答案4章习题答案1.填空1)如果方框指令的EN输入端有能流且执行时无错误,则ENO输出端有能流输出。
2)字符串比较指令的比较条件只有==和<>。
3)主程序调用的子程序最多嵌套_8_层,中断程序调用的子程序_不能_嵌套。
4)VB0的值为2#1011 0110,循环右移2位然后左移4位为2# 1101 0000。
5)读取实时时钟指令TODR读取的日期和时间的数制为BCD码。
6)执行“JMP 2”指令的条件满足时,将不执行该指令和LBL 2指令之间的指令。
7)主程序和中断程序的变量表中只有临时变量。
8)S7-200 SMART有6个高速计数器,可以设置13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9)HSC0的模式3的时钟脉冲为I0.0,用I0.1控制方向。
2.在MW4小于等于1247时,令M0.1为ON并保持,反之将M0.1复位为OFF。
LDW<= MW4, 1247S M0.1, 1LDW> MW4, 1247R M0.1, 13.编写程序,在I0.0的上升沿将VW10~VW58清零。
LD I0.0EUFILL 0, VW10, 255.编写程序,将VW0中以0.01Hz为单位的0~99.99Hz的整数格式的频率值,转换为4位BCD码,送给QW0,通过4片译码芯片和七段显示器显示频率值(见图3-6)。
LD SM0.0MOVW VW0, QW0IBCD QW06.用I0.0控制接在QB0上的8个彩灯是否移位,每1s移1位。
用I0.1控制左移或右移,首次扫描时将彩灯的初始值设置为十六进制数16#0E(仅Q0.1~Q0.3为ON),设计出梯形图程序。
7.用I1.0控制接在QB0上的8个彩灯是否移位,每1s移1位。
用IB0设置彩灯的初始值,在I1.1的上升沿将IB0的值传送到QB0,设计出梯形图程序。
8.用实时时钟指令设计控制路灯的程序,20:00时开灯,06:00时关灯。
LD SM0.0TODR VB0 // 读实时钟,小时值在VB3LDB>= VB3, 16#20 // 20点~0点(日期、时间值用BCD码表示)OB< VB3, 16#06 // 0点~6点= Q0.0 // 点亮路灯9.用实时时钟指令设计控制路灯的程序,在5月1日~10月31日的20:00开灯,06:00关灯;在11月1日~下一年4月30号的19:00开灯,7:00关灯。
LD SM0.0TODR VB0 // 读实时钟,小时值在VB3,月日在VW1LDW>= VW1, 16#1031OW< VW1, 16#0501= M0.0 //冬季ONLDB>= VB3, 16#20 // 20点~6点开灯OB< VB3, 16#06AN M0.0 //夏季LDB>= VB3, 16#19 // 19点~7点开灯OB< VB3, 16#07A M0.0 //冬季OLD= Q0.110.半径(<10000的整数)在VW10中,取圆周率为3.1416。
编写程序,用浮点数运算指令计算圆周长,运算结果四舍五入转换为整数后,存放在VW20中。
LD SM0.0ITD VW10, AC1 // 整数转换为双整数DTR AC1, AC1 // 双整数转换为实数*R 3.1416, AC1 // 乘以3.1416ROUND AC1, AC1 // 乘积四舍五入转换为双整数MOVW AC1, VW20 // 低16位送VW20第11题编写语句表程序,实现运算VW2–VW4 = VW6。
LD I0.2MOVW VW2, VW6-I VW4, VW612.AIW2中A/D转换得到的数值0~32000正比于温度值0~1200︒C。
在I0.0的上升沿,将AIW2的值转换为对应的温度值存放在VW10中,设计出梯形图程序。
公式: T = 1200*N/32000LD I0.0EUMOVW AIW2, AC0AENOMUL 1200, AC0AENO/D 32000, AC0AENOMOVW AC0, VW1013.以0.1度为单位的整数格式的角度值在VW0中,在I0.0的上升沿,求出该角度的正弦值,运算结果转换为以610-为单位的双整数,存放在VD2中,设计出程序。
LD I0.0EULPSITD VW0, AC0AENODTR AC0, AC0AENO/R 10.0, AC0LRD*R 0.01745329, AC0AENOSIN AC0, AC0LPP*R 1000000.0, AC0AENOROUND AC0, VD216.编写程序,用字节逻辑运算指令,将VB0的高4位置为2#1001,低4位不变。
LD V0.4MOVB VB0, LB0AENOANDB 16#0F, LB0AENOMOVB LB0, VB0ORB 16#90, VB017.编写程序,前后两个扫描周期VW4的值不变将M0.2复位,反之将M0.2置位。
LD I0.4MOVW VW4, AC0AENOXORW VW6, AC0AENOLPSAW= AC0, 0R M0.2, 1LRDAW<> AC0, 0S M0.2, 1LPPMOVW VW4, VW618.设计循环程序,求VD20开始连续存放的5个浮点数的平均值。
19.在I0.0的上升沿,用循环程序求VW100~VW108的累加和。
为了防止溢出,将被累加的整数转换为双整数后再累加。
用VD10保存累加和。
20.编写程序,求出VW10~VW28中最大的数,存放在VW30中。
21.用子程序调用编写图5-3中两条运输带的控制程序,分别设置自动程序和手动程序,用I0.4作自动/手动切换开关。
手动时用I0.0和I0.1对应的按钮分别点动控制两条运输带。
主程序自动程序手动程序22.设计程序,用子程序求圆的面积,输入参数为直径(小于32767的整数),输出量为圆的面积(双整数)。
在I0.0的上升沿调用该子程序,直径为10000mm,运算结果存放在VD10中。
主程序子程序23.用定时中断,每1s将VW8的值加1,在I0.0的上升沿禁止该定时中断,在I0.2的上升沿重新启用该定时中断。
设计出主程序和中断子程序。
主程序定时中断程序24.第一次扫描时将VB0清零,用定时中断0,每100ms将VB0加1,VB0等于100时关闭定时中断,并将Q0.0立即置1。
设计出主程序和中断子程序。
主程序定时中断程序5章习题答案40T37Q0.0Q0.0T37I0.0Q0.1Q0.1I0.1T37I0.1Q0.1T37Q0.170T37Q0.0Q0.0T37I0.0IN PT TON 100msIN PT TON 100ms题3的答案题4的答案题5的答案夹紧松开快进快退题6的答案 题7的答案 题9的答案题8的答案:初始步应为双线框;最上面的转换旁边没有转换条件;步M0.2和M0.0之间无转换;转换I0.0与最上面的转换之间没有步,最上面的水平有向连线应放在最上面的转换之下。
输入I0.5不能作为动作;一般用输入、定时器和计数器的触点和它们的逻辑组合作转换条件,不用输出位(Q )作转换条件;步M0.3的后面没有转换和步,系统运行到步M0.3时会“死机”。
M0.2M0.1Q0.1T37Q0.0I0.0T38T37SM0.1 M0.3Q0.1T39T38T39Q0.0Q0.24s6s 5sM0.0M0.2M0.1Q0.0I0.0T37I0.1SM0.1 M0.3Q0.1I0.2Q0.0T37.I0.2M0.0题10的答案题11的答案题12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