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记录本记录札记

合集下载

生物教研组野外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野外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生物教研组于2023年3月18日组织了一次野外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让教师们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增强教师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

4. 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直观的生物学教学内容。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3年3月18日(星期五)地点:XX市森林公园四、活动内容1. 集合与出发上午8:00,全体教师在校门口集合,乘坐大巴前往森林公园。

途中,组长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 实地考察到达森林公园后,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每个小组由一名经验丰富的生物教师带领,其余教师跟随。

- 植物识别: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们对森林公园内的植物进行了识别,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等知识。

- 昆虫观察:教师们用捕虫网捕捉昆虫,观察其形态、颜色、生活习性等特征,了解了昆虫的种类和生态作用。

- 生态调查:教师们对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记录了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

3. 交流与分享下午,各小组将考察结果进行汇总,并在会议室进行交流与分享。

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教学体会。

4. 总结与反思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下要求:- 将野外考察所得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加强教研组内部交流,共同提高生物教学水平。

五、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师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

3. 教师们分享了教学经验,促进了教研组内部交流。

野外记录本记录札记

野外记录本记录札记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用本,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

另外, 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

(一)记录格式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

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

文字描述、记录: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

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I:学院一一潘家一一反虹管一一刘家村一一学院。

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

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

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臵,写点号,如GooI G是观测点的号头(G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

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路线:任务: GOOI 位臵:点性:描述:“位臵”之后用1-2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臵。

“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

“描述”: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

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产状:230 ° ∠ 25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关系)、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

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001位臵: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C I d )岩性及化石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中含燧石团块及条带,泥质灰岩中局部夹少量白云岩团块及燧石结核。

野外实习日志报告

野外实习日志报告

实习日期:2021年10月15日-10月21日实习地点:XX省XX自然保护区实习单位:XX大学环境学院实习指导老师:张教授一、实习目的本次野外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野外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野外调查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调查:(1)植物群落调查: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演替过程。

(2)土壤调查:采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了解土壤肥力状况。

(3)动物群落调查:通过样方法调查,了解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及生态位。

2. 野外实验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植物光合作用实验:通过测定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了解植物对光照的响应。

(2)土壤微生物实验:通过培养和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在实习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学习,了解了实习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分组讨论,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分工。

2. 实习中期实习期间,我们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望远镜、植物识别手册等工具,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习后期实习后期,我们对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撰写了实习报告。

同时,我们还参加了实习总结大会,分享了实习心得和体会。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野外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2. 深入了解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了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沟通协调能力。

4. 撰写了实习报告,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实习体会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野外洞山实习日志

野外洞山实习日志

野外洞山实习日志一、实习地点xx市xx县峪二、实习目的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5.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实践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三、实习内容地质概况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

另外,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

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

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黄邦强等,1984),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

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

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

四、实习基本要求1.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五、工程地质实习的性质与目的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

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鲜活了。

幼儿园小观察员野外考察纪实

幼儿园小观察员野外考察纪实

幼儿园小观察员野外考察纪实幼儿园小观察员野外考察纪实这个周末,幼儿园组织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邀请了我们班的小观察员们参加。

作为小观察员,我们将亲自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并记录下我们的观察和感受。

早晨,我们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启程,大家兴致勃勃地坐上校车,开始了这次野外冒险之旅。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公园。

一到公园,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大自然的世界。

首先,我们遇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我们走进树林,清新的空气和绿意盎然的景色让我们心旷神怡。

我们仔细观察了树木的特点,有高大挺拔的松树,还有低矮多枝的灌木。

我注意到松树的叶子长而细针状,而灌木的叶子则较短而且形状各异。

树木周围还长满了各种野花野草,它们五颜六色,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我们雀跃地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湖泊。

湖泊的水清澈得像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了倒映在湖面上的树木、花草和天空。

湖边是一片平坦而细腻的沙滩,我们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湖泊畔边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柳树,其枝条垂下来,将湖面遮蔽住一部分,形成了一个舒适的树荫区。

我们在树荫下休息片刻,欣赏着湖泊的美景。

继续往前,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山坡。

山坡上长满了各种野花,我看到了红色的玫瑰花、白色的康乃馨、黄色的菊花等等。

山坡上空气中还飘荡着花香,吸进肺里,令人陶醉。

我们也玩起了采花的游戏,每个人都尽情地采摘,然后互相交换,分享彼此的收获。

走出山坡,我们来到了一片小溪旁。

小溪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鱼,其中有红色的金鱼、黄色的锦鲤、灰色的鲈鱼等。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鱼有不同的体形和颜色,它们在水中快速地穿梭,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优雅和灵活。

从小溪边离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花园。

花园里的花朵开得繁茂绚丽,有红色的玫瑰花、黄色的向日葵、紫色的花蓝等。

花园中还有一些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它们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我们站在花园中,欣赏着花朵的美丽,也看到了许多蜜蜂在花上采蜜。

我们小心翼翼地远离蜜蜂,以免被蜜蜂蜇到。

西华师范大学米仓山野外实习日志怎么写

西华师范大学米仓山野外实习日志怎么写

西华师范大学米仓山野外实习日志怎么写在收到去仓山野外实习的消息时,我们就兴奋不已,因为我们终于有机会与自然新近感受绿色的气息。

当我们真正地站在展览的天空下,翠绿的事例,清新的空气中是,更使我心旷神怡。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边爬山,边认植物。

老师会采集各种植物在现场给我们讲解,我们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有的在植物上作标签,有的跟着老师记笔记,有的采集食物样品。

最后,我们一起把这些做成了植物标本。

通过这为期三天的实习活动,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我们的专业是园艺,这本身就是一个与自然密切相关的。

在这之前,我们知识在教科书上认识各种植物,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和生存条件,感觉过于沉闷,死板。

背诵时也是死记硬背。

而这次的实习活动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深的认知,这让我们有了感性认识。

所以,我很珍惜这次野外实习的收获,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去野外实习,在绿色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野外实习报告日志

野外实习报告日志

野外实习报告日志日期:2021年7月15日地点:某自然保护区实习内容: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今天是野外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小组来到了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学习。

早上6点半,我们准时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一下车,我们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大片大片的绿色植被,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今天的实习。

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鸟类。

通过导师的讲解,我了解到观察鸟类不仅要看它们的体色和体型,还要注意它们的飞行姿势和叫声。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共观察到了10多种鸟类,其中包括了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看着这些美丽的鸟儿在林间飞翔,我深感大自然的神奇与生物的多样性。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开始了植物调查。

导师教我们如何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如何区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我们在草地上发现了很多种植物,有的是常见的野菜,有的是珍贵的药用植物。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到了如何正确采集植物标本,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中午时分,我们在保护区内的食堂吃了午饭。

饭后休息片刻,我们继续进行实习。

这次,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学习了如何进行水质检测。

导师告诉我们,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物的生存,因此保护水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PH试纸、溶解氧试剂等工具,检测了小溪的水质。

结果显示,这条小溪的水质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适合生物生存。

下午的活动是参观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我们看到了很多受伤的野生动物,有鸟儿、蛇、松鼠等。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动物都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受到伤害的,救护中心的目的是对它们进行救治和康复,然后放归自然。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护自然。

一天的实习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住所。

通过今天的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还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保事业中,为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儿园野外拓展活动日记

幼儿园野外拓展活动日记

幼儿园野外拓展活动日记幼儿园野外拓展活动日记活动日期:2022年5月10日地点:XXXX野外拓展基地参与人员:幼儿园全体教师及学生活动内容:早上8点,我们在幼儿园集合完毕,共有40名学生和8名教师参与了本次野外拓展活动。

我们乘坐校车前往XXXX野外拓展基地,大家都兴致勃勃,期待这一天的冒险和挑战。

9点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基地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保证了活动的安全性。

随后,我们分成了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教师带领,并携带着所需的装备和食物。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不同的任务,让孩子们能够体验不同的活动和任务。

第一站是攀岩墙,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攀爬起来。

一开始,有些孩子表现出一些害怕和紧张,但随着其他同伴的鼓励和教师的帮助,他们愈发勇敢起来。

他们在攀爬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成功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我们前往了定向赛。

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孩子们要根据指引找到指定地点。

这个任务考验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方向感,他们要学会辨认地图上的符号以及如何使用指南针。

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孩子们依然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次锻炼他们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机会。

中午,我们来到了一个宽敞明亮的草坪,大家一起野餐。

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和饮料,大家围成一圈,互相分享美食。

这是一个愉快的午餐时间,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下午,我们进行了木排划船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一只小木排,孩子们需要学会合作划桨,保持平衡,并且按照指定路线行进。

这个活动既考验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考验了他们的体力和耐力。

虽然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惊险的状况,但孩子们都能够迅速地采取措施并共同解决问题。

傍晚时分,我们参与了一个狩猎竞赛。

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些任务卡片,任务内容包括搜集自然材料、寻找特定的动物标本等。

活动进行的同时,孩子们还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用本 ,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

另外,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

(一)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

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 ,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

文字描述、记录 :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

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Ⅰ:学院——潘家——反虹管——刘家村——学院。

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

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

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臵 ,写点号,如GOO1,G是观测点的号头(G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

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
路线 :任务: G001位臵 :点性:描述:
“位臵”之后用l-2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臵。

“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

“描述” :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

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产状 :230 °∠25 °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 ,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 ,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关系)、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

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
G —— 001
位臵: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
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d)岩性及化石
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中含燧石团块及条带,泥质灰岩中局部夹少量白云岩团块及燧石结核。

盛产珊瑚〈如贵州珊瑚、笛管珊瑚〉、腕足类〈大长身贝、大戟贝〉以及层孔虫等化石。

岩层产状 265-275 °∠13-18°
G —— 002
位臵:位于白竹境水库水坝北侧观音山南坡
内容:远观断层及其派生的尖棱及箱形(状)褶皱
描述:该断层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组( D 2d)和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d)灰岩中,形成断裂带。

断层走向近南北(区内延伸达 16km ) , 倾角约 300 。

上盘为东岗岭组巨厚灰岩,下盘为大塘组薄至中层灰岩。

两盘地层明显不连续,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泥盆统融县组,且产状各异。

断层上盘岩层在断层面附近非常破碎,形成断裂破碎带,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沿断裂带分布,断层下盘岩层,由于层薄,在断层面附近因挤压形成各种形态的牵引褶皱。

离断层愈远,褶皱逐渐开阔,稀少直至岩层产状恢复正常。

地貌景观上,山峰被切割成台阶状地形。

牵引褶皱中最明显的为一小型斜歪尖棱背斜和
斜歪箱状向斜褶皱。

背斜褶皱:
东翼较缓,产状为 35 °∠45°西翼较陡,产状为 245 °∠54°横剖面上转折端呈尖棱状。

褶皱轴部有明显的虚脱现象,形成马鞍状空隙。

在其东翼还发育有一系列小型向斜和背斜。

其西翼则为一箱形(状)向斜,向斜:
东翼较陡,产状为 245 °∠54°西翼较缓,产状为 40 °∠26°横剖面上转折端较开阔,呈箱形。

根据断层面产状,牵引褶皱,上下盘岩层新老关系,可知上(南盘)相对上升,下盘(东盘)相对下降,故为一逆断层。

(二)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1、岩浆岩观察描述:一般按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次生变化顺序进行。

颜色 :要定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等。

结构:首先据矿物颗粒大小匀称程度 ,把岩石结构定为斑状结构,还是等粒结构;若为等粒结构,则根据结晶程度分出显晶质、隐晶质、玻璃质;显晶质还要细分为粗粒(>5mm)、中粒(2-5mm)、细粒(<2mm)。

若为斑状结构,先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拉大小及在岩石中的含量,然后描述基质部分。

构造 :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情况和充填方式所
反映的形态特征。

例如深成岩中的矿物分布均匀,无一定的排列方向,
称为块状构造。

喷出岩中常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和流纹构造。

jkl’;
次生变化 :岩浆岩固结后,由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这些
现象也应描述。

如橄榄石易变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描述举例 :n号标本或露头
岩石为黑灰色 ,风化面略显黑绿色;中粒结构,颗粒一般在
2-3.5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和辉石,各占55%和40%左右。

斜长石为灰白色,柱状,玻璃光泽;辉石为黑色,短柱状,玻璃光泽,解理面清晰。

2、沉积岩的观察描述:
沉积岩按其成因和物质成分可以分为三大岩类 :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生物化学岩。

下面简述各类岩石描述和鉴定的方法。

(1)碎屑岩:
颜色 :要求指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并要区别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

构造 :沉积岩的特征是成层构造。

层与层之间有层面隔开,层面表示基本上无沉积或沉积作用突然变化造成的间断面(这种间断面在地质历史上勿略不计)。

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1OOcm);厚层(l00-50cm);中厚层(50-lOcm);薄层(10-lcm);页片层(1-0.1cm)。

结构 :描述碎屑颗粒大小及百分含量,以及碎屑形状及磨园度。

描述胶结部分的成分,若铁质胶结,使岩石呈紫红或褐色;粘土质胶结,岩石呈土块,岩石较疏松,小刀可以刻动;硅质胶结,岩石呈白色,坚硬,小刀刻不动,且胶结紧密。

描述举例 : m号标本或露头。

岩石新鲜面为白色,风化面为灰白色;具层理构造 ,厚层状;粗碎屑结构,粒度一般为1-1.5mm,有5%>2 mm 的砾石,磨园度好,多呈浑园状,分选也较好;硅质胶结。

碎屑主要为石英,其含量大于90%。

可见少量长石,风化后成高岭土。

(2)粘土岩:粘土岩中的粘土矿物很细小,肉眼上难以鉴定其成分,主要是观察描述粘土岩的颜色和物理性质。

颜色 :一般的粘土为浅色,混入有机质则呈黑色,混入氧化铁呈褐色或红色,含绿泥石为绿色。

物理性质 :观察岩石面断口、硬度、可塑性,在水中是否泡软,吸水性强弱等。

构造 :观察岩石中有无层理、结核、泥裂等。

是否含有生物化石。

描述举例 :a标本或露头
黄绿色 ,带少量褐色斑点,岩石致密,硬度低,指甲可刻动,断口粗糙,不透水,表面光泽暗淡,可见细小云母片,含三叶虫化石,具有平行的薄层状页理构造。

(3)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最常见的为碳酸盐岩类,肉眼观察描
述兼有碎屑岩和粘土岩之内容。

颜色 :以灰一灰白色居多,也随混入物而有变化。

构造:有无微细层理和层面构造 ,有元化石。

结构:若为晶粒结构(结晶粒状),则按晶粒大小分为巨晶(〉 2mm);粗晶(2-0.5 mm);中晶(0.5-0.25 mm);细晶(0.25-0.1 mm),若岩石很致密为隐晶结构。

若为颗粒结构(碎屑状),按碎屑大小分为砾屑(〉2mm);砂屑(2-0.06mm);粉屑(0.06-0.03 mm)。

硬度及遇酸反应:
描述举例 :b标本或露头
灰白色、微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具贝壳状断口、致密,小刀可刻动。

局部有粗晶方解石颗拉,直径1-2 mm,解理面闪闪发光,加盐酸剧烈起泡。

3、变质岩的观察和描述
变质岩的观察描述 ,与其他岩类相似,也是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分、次生变化化等特征。

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是变质岩的定名依据,现着重介绍其观察描述方法如下:
(1)构造:构造是变质岩的主要定名依据,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片理: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块状等。

块状:岩石中全部由粒状矿物组成 ,不显定向性。

条带状 :不同组分按一定方向成层状或带状分布。

(2)结构:变质岩的结构主要有三大类: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压碎结构;强烈彻底变质作用形成的变晶结构和变质作用不彻底,保留原
岩特征的变余结构。

(3)矿物成分:观察描述肉眼和放大镜能辨认的所有矿物,且估其含量。

描述举例:
绢云母石英片岩 :灰白色,具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主要的组成矿是白云母、绢云母,含量60%以上,此外还有酸性斜长石,石英含量多于酸性斜长石。

百英为拉状、灰白色,目估含量30%左右。

斜长石为粒状,灰白色,目估含量10%左右。

(3)断层的描述:描述断层的内容包括: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臵,断层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规模(长度和宽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和缺失及地层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移动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褶皱和岩体等其他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