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报告制度95906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了做好医院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我们制定了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分析医院发生的传染病疫情,为科学、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一、报告范围1. 医院内各科室报告感染病例的发生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等。
2. 对于急性传染病病例、重点传染病病例和疫点疫区相关疾病病例,包括新发病例和已救治的病例,需及时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
3. 各科室领导、医务人员或患者家属发现出现可疑的传染病症状或情况,应及时上报。
二、报告程序1. 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保证病情不扩散。
2. 医务人员将病例情况如实填写在传染病报告登记表中。
3. 正式报告:每日上午9点前,各科室应将前一天发生的传染病病例报告提交给医院感染管理科。
4.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日上午10点前将全部传染病疫情报告总结汇总,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上级卫生部门。
三、报告内容1. 报告类型: 感染病例报告、感染病例流行病学信息报告、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报告、重点传染病疫情报告等。
2. 报告内容: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治疗情况、传播路径、感染控制措施等。
3. 整理报告: 报告信息按照一定格式整理,确保数据准确、完整。
四、数据分析和应对措施1. 全面分析收集的疫情报告数据,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2. 针对已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措施,追踪接触者,并加强密切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 根据疫情报告分析的结果,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意识。
五、报告保密与利用1. 疫情报告属于敏感信息,医院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保密性。
2. 疫情报告的数据将被用于制定防控策略和科学研究,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3. 对于医院内部人员,需签订保密协议,严格控制报告数据的使用范围。
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凡诊治
患者的中、西医务人员和检验、检疫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
2.法定报告人必须熟悉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种盒报告办法。
3.发现法定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时,要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
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并要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填写疫情报告卡时,要提高填卡质量。
要做到字迹清楚,项目要
填全。
5.站长要经常督促检查疫情报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在
检查工作中发现好坏典型要及时表扬或批评。
6.在填写工作日志时,凡发现确诊为传染病时,要在工作日志上登
记患者的家庭住址和病名。
7.对不执行制度或因违反规定造成危害的,要按《传染病防治法》
严肃处理。
8.。
医院疫情报告制度

医院疫情报告制度一、背景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危机,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报告医院内的疫情情况,保障医院员工和患者的安全,制定医院疫情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二、报告对象1. 医院行政部门:负责整体疫情的监控和汇总,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 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疫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 医院各科室:负责报告本科室内的疫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报告内容1. 确诊病例报告:a) 报告对象:所有医院内确诊的病例,包括员工和患者。
b) 报告内容:-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联系方式等。
- 病情描述:包括症状、病程等。
- 感染途径:包括是否有接触史、旅行史等。
- 监测措施:包括是否进行了核酸检测、CT扫描等。
- 处理措施:包括是否隔离治疗、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等。
- 病例动态:包括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等。
2. 疑似病例报告:a) 报告对象:所有医院内浮现疑似病例的科室。
b) 报告内容:-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联系方式等。
- 病情描述:包括症状、病程等。
- 感染途径:包括是否有接触史、旅行史等。
- 监测措施:包括是否进行了核酸检测、CT扫描等。
- 处理措施:包括是否隔离治疗、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等。
- 病例动态:包括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等。
3. 高风险接触者报告:a) 报告对象:所有医院内浮现高风险接触者的科室。
b) 报告内容:- 接触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联系方式等。
- 接触情况描述:包括与病例的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
- 监测措施:包括是否进行了核酸检测、体温监测等。
- 隔离措施:包括是否进行了隔离观察等。
- 接触者动态:包括健康状况、是否浮现症状等。
四、报告流程1. 确诊病例报告流程:a) 医院员工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或者浮现疑似症状时,即将向所在科室报告。
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
审核人:
编制人:
制定日期:年月日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省疫情报告管理规定》。
(二)各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认真填写报告卡,由预防保健科及时网络上报有关防疫部门。
(三)负责疫情报告单位和负责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白喉、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立即向所在区防疫站防疫科电话报告,并作记录。
报告时间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随后补报传染病卡,白天报门诊办公室及预防保健科,夜间报总值班。
(四)责任疫情报告人(值班医师)发现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患者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报告卡。
如发现多发、暴发疫情时,及时用电话向防疫站报告,做好登记及交班,随后补报传染病卡片。
(五)填写传染病卡片应字迹清楚逐项填写,不得漏项,凡已报者在病历诊断项目中注明“已报”字样。
(六)肿瘤、性传播疾病、结核病报告卡,应按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漏报,同时需填报传染病卡。
(七)凡漏报、漏项者,按传染病防治法细则及本院有关规定处罚责任疫情报告部门及报告人。
第1页共2 页。
医院疫情报告制度

医院疫情报告制度一、背景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疫情报告工作,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医院内外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部门以及相关人员。
四、报告内容1. 确诊病例报告(1)报告对象:上级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管理层(2)报告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病情描述:包括症状、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就诊科室等;- 确诊信息:包括病毒检测结果、确诊时间、确诊医生等;- 就诊过的医生和护士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等;- 就诊过的其他患者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等;- 患者活动轨迹:包括就诊前两周内的活动地点、交通工具等。
2. 疫情汇报(1)报告对象:上级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管理层(2)报告内容:- 确诊病例数量:包括累计确诊病例数、现有确诊病例数、治愈出院病例数、死亡病例数等;- 疑似病例数量:包括疑似病例数、排除病例数等;- 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包括确诊人数、疑似人数、隔离观察人数等;- 医院防控措施:包括医院内部的防护设施、人员培训等;- 医疗物资储备情况:包括口罩、防护服、消毒剂等的库存量、使用情况等;- 疫情趋势分析:包括病例增长趋势、传播途径分析等。
五、报告流程1. 确诊病例报告流程:(1)医生在确诊病例后立即填写疫情报告表格;(2)填写完成后,报告交由科室主任审核;(3)科室主任审核无误后,将报告转交给医院感染控制科;(4)感染控制科负责将报告上报给上级部门、疾控中心等。
2. 疫情汇报流程:(1)每日定时,由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收集各科室的疫情信息;(2)感染控制科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3)整理完毕后,感染控制科将疫情汇报上报给上级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
为做好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上报工作,制定如下规定:
一、报告单位和对象
各级医疗机构均应设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点,配备专职或兼职报告医师或护士。
每发现一例传染病疫情,应及时报告给上级医疗机构及当地卫生计生委。
二、报告内容
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疾病名称、数量、病例分类、传染源和流行趋势。
报告中应包括病例诊断、治疗、转诊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报告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定时、定点汇总上报至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和卫生计生委。
上报方式包括纸质报表、电话、传真和网络报送。
四、报告责任
医疗机构应设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岗位,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报告医生或护士。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对疫情信息应保密。
未及时报告或隐瞒疫情信息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以上制度对于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请广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并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都有及时向上级卫生
院及县疾控中心报告的义务。
2、执行职务的医务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县疾控中心报告疫情。
3、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管理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场所、物品、密切接触人员,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防止医院内感染和病源性感染。
5、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每个医务人员均应积极服从院办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调集,参加疫情控制工作。
6、对重大疫情,医务人员应协助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进行疫情个案发病调查、登记工作。
7、医务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如发现①冠心病急性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②脑卒中,包括珠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③新发肿瘤;
④新发糖尿病,均要填写专卡上报。
8、医务人员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未经政府批准,医务人员不准传播和向外传播(包括新闻单位)重大疫情的发病、治疗等情况。
9、对于因个人行为,造成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10、对于在重大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
是指对各类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报告和信息发布的管理制度。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疫情报告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疫情报告义务:法律规定公民、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等在发现或确诊疫情时有义务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2. 疫情报告途径:制定明确的疫情报告途径,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填报等,以便及时接收疫情信息。
3. 疫情报告内容:规定需要报告的疫情信息,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传播途径、病情严重程度等,以便进行后续的疫情分析和控制。
4. 疫情报告时限:规定疫情报告的时限,通常要求立即或在一定时间内上报疫情信息,以确保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5. 疫情信息发布:建立及时、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公布疫情最新动态、应对措施、风险评估等,以提供给公众和其他相关部门参考。
6. 疫情报告监督和惩戒:建立监督和惩戒机制,对违反疫情报告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以确保疫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发现疫情、提高疫情应对效率,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儿沟小学疫情报告制度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报告小组:
组长:李利强
副组长:雷勇
组员:代小艳李锋杨英维张秋杨萍尚丹丹巨静景鹏鹏魏俊妮魏欣李小妮崔宁
二、具体措施:
1.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设置学校传染病疫情主要报告员(张秋),疫情报告员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以下要求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单位报告。
——疫情报告员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
——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报告。
2.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校内发生传染病,每一位教师均为义务报告员,应立即报告学校领导,
第一时间告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由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与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单位联系立即采取有效隔离措施,严防传染病出现须发和多发病例。
3.班主任严密观察学生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立即安排专人到医疗部门就诊治疗,防止传染病发生。
如果出现传染病的迟、漏报现象,学校按照情节严重与否将与当月绩效考评挂钩。
4.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学生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请示校领导,进一步到医疗单位诊治。
5.加强传染病防治意识,对未上课同学要立即与家长联系,询问未上课原因,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
6.加强学生的晨检制度,发现可疑传染病时,要立即报告领导,逐级进行核实诊断。
7.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情报告员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发现传染病疑似病或诊断病人时,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投药和预防工作,防止传染病进一步扩大或续发。
8.对未上课学生情况,班主任应及时掌握学生生病状况,对传染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9.学校疫情报告员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
如因疫情报告员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0.学校传染病疫情即时进行直报,同时由疫情报告员汇总登记
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上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