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诛杀功臣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刘秀如何君臣相安 避免走上刘邦杀功臣的老路?

历史趣谈刘秀如何君臣相安 避免走上刘邦杀功臣的老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秀如何君臣相安避免走上刘邦杀功臣的老路?导语: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追思前朝元勋,命人把邓禹、吴汉、贾复等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追思前朝元勋,命人把邓禹、吴汉、贾复等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将帅的肖像绘在南宫云台,随时瞻仰。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又称“中兴二十八将”。

后人附会,说他们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下凡。

如何安置开国功臣,是每一个新兴王朝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百年前,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初,萧何、曹参、陈平等草莽元勋出将入相,布列朝堂,演绎了一段“布衣卿相”共掌天下的历史大戏,但同时也因诛除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功将帅而留下了杀功臣的恶评。

光武帝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重量级的开国元勋,得到了高爵、厚赏,还有特进、朝请之类的荣誉性特权。

但是除邓禹、李通、贾复三人可以参议国家大事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退出了国家权力中枢,不再参与国家管理。

对于这样的处置,元勋们是否甘心,我们不得而知。

史书上说,功臣“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

在中国历史上,前有汉高祖刘邦,后有明太祖朱元璋,都因诛杀功臣而受到后世诟病。

能够像光武帝这样优容功臣而君臣相安者,大概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了。

故王夫之赞叹说,“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

建武十五年(39年)冬,朔风凛冽,一派肃杀景象。

洛阳南宫司马门外,上千名儒生跪伏在冰冷的地上,哀求朝廷对有罪在身的大司徒欧阳歙从轻发落。

有人竟然剃掉了须发,愿意代为受过。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

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

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1.关龙逢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

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

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

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

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

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

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

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

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

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他应该是这类人的鼻祖吧。

2.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

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隋文帝杨坚:功也性格,过也性格

隋文帝杨坚:功也性格,过也性格

隋文帝杨坚:功也性格,过也性格隋文帝杨坚:功也性格,过也性格文字〖大中小〗)有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因为他开天立极非常容易,并不像其他王朝那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杀伐征战,而是从孤儿寡母中夺取了江山,他所建立的王朝国祚也非常短暂,二世而亡,更令人发笑的是他还非常怕老婆,因为这几方面的原因,众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然而,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皇帝,和秦始皇名列英国人所著《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100人》一书,他的王朝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他就是隋文帝杨坚。

性格决定命运。

独特的性格使隋文帝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皇帝,也使他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皇帝。

隋文帝天性深沉猜疑。

政治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为了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苟全性命,也为了成功上位,他不得不深谋远虑,洞察一切。

这使他成功度过一次次劫波,最终成为九五之尊,建立大隋。

然而,在改朝换代之后,由于他是从孤儿寡母中夺取了皇位,王朝的合法性不足,所以心怀猜疑。

这决定了与追随他的元老功臣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同富贵。

他屡兴大狱,把帮助自己夺取政权的功臣先后干掉了。

而且在晚年的时候,他的猜疑心更重,因为猜疑,他杀了与自己同称为四贵虞庆则,罢免了可以托付社稷的高熲,废掉了太子杨勇,废掉了才华过人的蜀王,架空了人缘太好的杨雄因为而被架空,罢黜了涉嫌朋党问题的苏威……隋文帝节俭爱民。

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

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节俭的皇帝,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

他还提倡官员节俭。

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

虽然节俭风气的推广促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然而节俭也是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秦王杨俊因为生活奢侈、饮酒作乐而被文帝罢免,并被禁闭起来。

历史趣谈:胡惟庸简介 中国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宰相

历史趣谈:胡惟庸简介 中国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宰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胡惟庸简介中国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宰相
导语: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云奇告变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

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

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

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云奇身为内使,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况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

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

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

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
生活常识分享。

宋朝的人物的历史故事

宋朝的人物的历史故事

宋朝的人物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宋朝的人物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的人物的历史故事篇一:宋文帝“忘恩负义”杀功臣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

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

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

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

这里的狼,指的是有可能威胁你成功的人。

对于这种人,可以一朝一夕共处,但是,你一定不要被假象迷惑,不仅要防,还要找机会除掉他。

宋文帝刘义隆也曾诛杀“功臣”,这些功臣还是杀掉他的哥哥宋少帝帮他即位的。

但是,宋文帝也借此看出了他们的狼性了,所以,就杀掉了这些可能再次废弑皇帝的人,这不失为英明之举。

当时的史实是,宋少帝刘义符是个荒.唐的君主,他不问政事,在宫中开集市做买卖,竟然还亲自卖豆腐。

当时权臣徐羡之、谢晦、傅亮就把他杀掉了。

杀掉之后,权臣要立时年十七岁的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的部下劝阻他不要去建康(今南京)继位,以防又被大臣杀害。

但是刘义隆坚决果敢,毅然前往。

见到诸权臣之后,号泣不已,哀动左右。

刚刚为国家的不幸哭毕,又详细追问自己的哥哥少帝被杀的原由,哭哭啼啼,旁边群臣莫能仰视,傅亮又惊又窘,流汗浃背,口不能言。

刘义隆以自己的亲信严兵自卫,乘船直抵建康,即皇帝位,是为宋文帝。

本来,宋文帝的皇位是这几个杀掉皇帝的权臣给的,按理说,应该以高官厚禄报答。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些权臣能杀掉一个皇帝,就能杀掉第二个。

今天可以拥立你,明天就可以废杀你。

所以,对这些大臣绝对不能心存感激地加以报答,而应该找机会除掉。

因为,不管是什么狼,毕竟都是狼,总要吃人的。

所幸的是,宋文帝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心找机会杀掉这些“功臣”。

宋文帝继位之后,先以高官厚禄稳住几位大臣,任徐羡之为司徒,王弘为司空,傅亮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加封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

中国历史上10大暴君

中国历史上10大暴君

国历史上10大暴,昏君1,商朝纣王,这个家伙排名第一是有道理的,什么酷刑都想的出,而且昏庸无比,拒不纳贤荐,还将屡次劝说自己的叔叔比干挖心,将大部分劝说他忠臣剁成肉酱,炮烙,五马分尸,凌迟什么都有。

光劝纣王不要建造鹿台而被杀的人就几千,最后人心尽失,落得个身死国亡也是罪有应得。

2,夏朝桀王,和商纣一样的暴君,只不过刑法手段比纣王逊色了点,所以拍名第二!3,秦始皇赢政,这个暴君大家都很清楚,初中历史也学过,“焚书坑儒”就是他最著名的暴行之一,还有沉重劳役赋税,甚至一人犯法(所谓的犯法也只是延误时辰)要株连九族,使许多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王,是人都不会做这么残忍的事,更何况是一国之君。

4,周厉王,垃圾一个,既没治国才能,又没大都之心,还要防民之口,拒绝纳荐,暴君,昏君,我鄙视他~~~ 5,楚怀王,我觉得这个帝王是中国里最昏庸的一个,一次次的上秦国的当还不觉悟,甚至放逐了屈原,最后割地赔款,气死在秦国。

5,隋扬帝杨广,杀自己父亲,株自己同胞哥哥,毫无节制的用民力修建大运河,使得10多万人死亡,最后也是身死国亡。

7,宋高宗赵构,和秦烩密谋以“莫须有”将岳飞杀害,还割地赔款,取一时之安宁。

8,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他灭元恢复汉人,统一全国,能纳荐,做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但他没做皇帝几年就开始诛杀开国功臣,为了巩固他的君主制,先后被杀的人达到5万多人,而且使用手段特别残忍,对后人影响特别恶劣,应该说他不是昏君,确实一个大大的暴君!9,明思宗朱由检,放逐了魏宗贤后,可以说明朝还有希望不灭亡,可是后期他听信惭言,杀了忠心耿耿袁崇焕将军,这个自毁长城的举动也是一个昏君。

10,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用贪官和绅掌权,造成冤案无数,大兴文字狱,杀害忠良,前前后后6次下江南,共花费2 200万白银,虽然致力边疆管理国家有功,但从闭关锁国,亲小人等举动来看也是个地地道倒的昏君。

中国古代史下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下册名词解释

一、名词3、胡蓝之狱;明初的胡惟席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

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撞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

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

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

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

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

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诸色户计: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称诸色户计。

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

其中军、站、匠、盐等户是国家强制签充的,儒、僧、道等户是通过国家考试或其他方式认可的。

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

浙东学派: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白云庄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继承了宋代的永嘉学派,发达于明清时期。

历史趣谈:刘秀如何君臣相安 避免走刘邦杀功臣的老路?

历史趣谈:刘秀如何君臣相安 避免走刘邦杀功臣的老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秀如何君臣相安避免走刘邦杀功臣的老路?导语: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追思前朝元勋,命人把邓禹、吴汉、贾复等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追思前朝元勋,命人把邓禹、吴汉、贾复等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将帅的肖像绘在南宫云台,随时瞻仰。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又称“中兴二十八将”。

后人附会,说他们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下凡。

如何安置开国功臣,是每一个新兴王朝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百年前,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初,萧何、曹参、陈平等草莽元勋出将入相,布列朝堂,演绎了一段“布衣卿相”共掌天下的历史大戏,但同时也因诛除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功将帅而留下了杀功臣的恶评。

光武帝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重量级的开国元勋,得到了高爵、厚赏,还有特进、朝请之类的荣誉性特权。

但是除邓禹、李通、贾复三人可以参议国家大事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退出了国家权力中枢,不再参与国家管理。

对于这样的处置,元勋们是否甘心,我们不得而知。

史书上说,功臣“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

在中国历史上,前有汉高祖刘邦,后有明太祖朱元璋,都因诛杀功臣而受到后世诟病。

能够像光武帝这样优容功臣而君臣相安者,大概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了。

故王夫之赞叹说,“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

建武十五年冬,朔风凛冽,一派肃杀景象。

洛阳南宫司马门外,上千名儒生跪伏在冰冷的地上,哀求朝廷对有罪在身的大司徒欧阳歙从轻发落。

有人竟然剃掉了须发,愿意代为受过。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诛杀功臣:勾践和朱元璋的大屠杀朱元璋的江山是功臣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可朱元璋却在得天下后对功臣大开杀戒,当初和他共过患难的兄弟只有汤和一人得到善终,其他人全遭朱元璋的毒手,不但自己含冤身死,亲人也被株连九族。

朱元璋在和平时期共屠杀了五万多人,罪名全是"谋反",你相信有那么多的人会造一个开国皇帝的反吗?更具悲剧意义的是:后世的中国人对这个具有迫害狂血质的恶毒帝王给予了过多的理解和认同,认为屠杀功臣是不得已的行为,这才是真正悲剧所在。

提到诛杀功臣,人们自然会想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也更不可能当皇帝。

刘邦当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他的妻子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201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难怪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了。

刘邦于处决韩信之后的六年间,又相继把打天下时立过大功的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消籍砍头,稍后分封的燕王卢绾被废为平民,连他的女婿赵王张敖的封国也被取消;韩王信则很幸运地逃往匈奴,汉初分封的七个异姓王就只剩下偏居一隅兵微将寡、对汉帝国构不成实质性威胁的衡山王吴芮了。

刘邦诛杀功臣的恶名也因此载入史册。

刘邦诛杀功臣的名声最为响亮,但他并非做得最绝的人物;和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帝王勾践和朱元璋相比,刘邦的行为简直仁慈得像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

刘邦所诛杀的六个异姓王,虽然在打江山时立了大功,但他们的封国跨州连郡,各自拥有强大的军力和财力,对汉王朝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就算他们念在和刘邦曾是同一个战壕战友的情分上不举兵反叛,他们的后裔能否还会顾念这种情分就是一个未知数了,一旦实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向主子问鼎发难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更何况六个异姓王都是用兵打仗的英雄豪杰,年龄也比刘邦小得多,若要反叛朝廷自然难于应付,刘邦抵抗得了并不表明他的后代也能够抵抗。

因此那些强大的封国一朝不灭,汉帝国就一朝不能安枕。

刘邦自己就是因反叛项羽才当上皇帝的,因此对封国的忠诚持怀疑态度,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事先消除隐患,把封国消灭或使其力量削弱到不能累积叛变资本的程度。

韩信在当楚王时曾收留了刘邦的天敌项羽的大将钟离昧,招降纳叛连友邦都是一件忌讳的事,就更不用说怀有震主之威的臣子了,因此刘邦对韩信的疑虑并非毫无根据。

梁王彭越是因没履行封国出兵助主的义务才招致杀身之祸的;淮南王英布则是率先举兵发难,刘邦连回避的余地都没有,因此刘邦诛杀功臣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是为了帝国的千秋大计,并非单纯是猜忌心太重或心胸狭隘之故,像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和萧何,刘邦不但没杀他们还礼敬有加,其他的功臣也都委以重任。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勾践和朱元璋是怎样对待那些开国元勋的:勾践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忍辱负重的君王,也是最著名的忘恩负义的君王。

公元前494年,吴王国大举进攻越王国,越王国不能抵抗,为了保全国家,国王勾践被迫给吴王夫差当奴隶,三年后依靠一号智囊范蠡的智慧才得以返国。

勾践回国后,在范蠡和另一位智囊文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秘密重整军备,十年生计,十年教训,于公元前473年打败了比越王国强大十倍的吴王国,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吴王国覆亡的第二天,看透了勾践本性的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仲,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

"文仲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

但他不久就相信了,可已经迟了,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王国宰相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仲,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仲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假设范蠡没有先见之明,结局一定不会比文仲更好。

当时的越王国刚刚逃离草昧时代,人才极端匮乏,像样的就只有文仲和范蠡两人。

勾践虽然只杀了一人,越王国的政治家已被剪除罄尽,性质比刘邦要恶劣得多,造成的危害也要大得多。

如果说勾践对功臣元勋像冷血动物的话,朱元璋则和蛇蝎差不到哪里去。

朱元璋于1368年得天下,1381年统一中原。

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尽,朱元璋就对功臣发动了有计划的合法屠杀。

1380年,"有人"告发宰相胡惟庸谋反,说他企图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准备在宴会上杀掉朱元璋。

朱元璋把胡惟庸剐了两千多刀(鱼鳞剐),屠灭三族。

十年后朱元璋的迫害狂又犯了,宣称发现已死了的胡惟庸的新阴谋和新同党,于是展开全面逮捕,连朱元璋最尊敬的开国元老,自己的儿女亲家,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也包括在内,共杀死了二万余人。

朱元璋还煞有介事地为这次大屠杀编撰了一本书,名"奸党录",附录李善长的供词(这些供词是怎样获得的,想起来应该令人不寒而栗),全国每个官吏人手一本,令其人人自危。

1393年,朱元璋发动第二次屠杀。

"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下狱,在酷刑下"招认"准备发动兵变。

蓝玉被凌迟处死,屠灭三族。

根据"口供"(在灭绝人性的酷刑下,要什么口供就有什么口供)牵引,屠杀二万余人,其中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

刑场上的鲜血大概能汇成一条小溪了。

朱元璋又为这次大屠杀编撰了一本书,名"逆党录",昭告全国。

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对象,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

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

这两次大屠杀不过是成批地死亡,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

像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上宾一眨眼就成了阶下囚。

宋濂被贬到穷困的蛮荒,没几年就死在那里。

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他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帝国的功绩不相上下,但他的结局和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朱元璋将其毒死后再嫁祸到胡惟庸身上。

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绑赴刑场腰斩。

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

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表示辞职,朱元璋认为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崩裂而死。

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保全性命,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一是常遇春,一是徐达,一是汤和。

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

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分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

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死。

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备承载野心的智商。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结果官员害怕白天,夜晚不上朝,皇帝也不处理公务,生存概率要大一些。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谋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

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后快。

恰好其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长的私亲)告发李存义曾串通胡惟庸谋反。

狱吏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过,只好按狱吏的主意(实则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认"是奉了李善长的指使,那时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联章交劾善长,统说是大逆应诛,一桩"谋反案"就此制造出来。

此时朱元璋还要故作姿态,说李善长是大功臣,应法外施恩。

偏偏太史又奏言星变,只说此次占星,应在大臣身上,须加罚殛,于是太祖遂下了严旨,赐善长自尽。

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

只有一子李琪,曾尚临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

既说占星应在大臣,则善长一死足矣,何必殃及家属多至七十余人,可见都是事先安排好做戏给人看的。

外如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并押赴刑场处斩。

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

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秩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

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

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就算上面的解释是真实的,也说明被杀的功臣全蒙受不白之冤,"谋反"根本是莫须有的罪名。

部分文臣武将和草民百姓也许还相信"谋反"确有其事,只有朱元璋心里最明白事情的真相。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发现"胡惟庸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谋杀朱元璋"纯属无稽之谈,问题是九五至尊有意识这样宣传,臣民也就不敢不相信。

这些"诬以谋反"的冤案,在屠杀功臣的同时也助长了司法制度的黑暗,要想那些赤胆忠心的臣子"承认"阴谋杀害皇帝,只有发明和动用连钢筋铁骨的汉子也承受不了的酷刑,给他们的肉体和精神施以难以想象的迫害。

那些无辜的功臣连灭三族的谋反罪名都供认不讳,可以想象动用的刑罚野蛮残酷到什么程度。

朱元璋的功臣在临死前还要承受这样的刑罚,进一步说明他们的悲剧是何等的深重。

朱元璋无止境地屠杀,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孙年幼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仅此现象不一定非进行无止境的屠杀不可。

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平民出身的帝王,朱元璋面临的形势和前2世纪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情形相同,皇太子刘盈也是一个懦弱好心肠的男人,但刘邦只对拥有广大土地和强大私家军队的少数将领动刀,像萧何张良之类的文官则安全得很。

朱元璋的宰相胡惟庸也是文官,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手中又没有直接指挥的军队,不知道他何以要"谋反",他拿什么去"谋反","谋反"成功后他又向何处去?也就是说胡惟庸根本没有"谋反"的内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