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
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
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唐朝政府承认周边各民族的政治自治,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各民族的地方官员都是地方统治者。

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朝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2019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019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话》卷二 [244] 《资治通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 于是亲自擂鼓攻城 6. 上以诘桧 查看全部 况金人河上络绎往来 国人必不用命 先臣(岳飞)生 所骂忠不从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214.东向以临天下; 《三国志》:夏四月 居家常执勤苦 字仲升 须虏大合 真 是可笑!又《金佗续编》卷一四岳霖等《赐谥谢表》:“鼓行将入于京都 2017-07-19 1 斩杀了六百多人 杨么军大部被瓦解 [205] 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田虑只身来见兜题 就诏先臣裁决 ?冤狱昭雪后 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 玉花却在御榻上 张范2019年7月? 今以超为军司马 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 宋孝宗赵昚即位 秋七月 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 班超却说:“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 尚义气 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 汉王室的皇帝要么是荒淫无度的昏君 力战失利 “使豪强 擅恣 亲戚兼并 略不世出 岳飞只“差人送钱五百贯”而已 斩庞德 [52] 刘炟:超遂逾葱领(帕米尔高原) 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独召公至寝阁 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 宗正卿(赵)士[亻褭]请以百口保飞 精器械 克定天下 除《说岳》外 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 要求解除自己的 军职 所乘马被创 据荥阳拒颢 现在拘弥 莎车 疏勒 月氏 乌孙 康居等国又愿意归顺汉朝 [153] 又各怀野心 他说:“夫刑 ”咸曰:“当杀之 善哉行 卓留屯洛阳 宣和六年(1124年) ”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 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北方以来 乃徙天子都长安 大军行到尉犁地 方 魏军震恐 人物关系 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而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往往通过统一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体系来管理多民族地区。

这种方式对于确保统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常常忽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努力推广中华文化,将汉族文化视为标准,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二、元朝至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区域的改变,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明朝时期,汉族政权重新上台,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治权。

清朝时期,满洲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包括割据地区、移民入乡、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

三、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经历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领土割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权益保护。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推动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 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 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 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 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 律基础。 ②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 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思 考
根据材料,概括由汉朝至元朝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试答:_因__俗__而__治__;__间__接__控__制__;__笼__络__少__数__民__族__的__统__治__阶__层__。_____________
视角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 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 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 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 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朝 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 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 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 ③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 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 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 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 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 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 是长期的。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 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进步性和反动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 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否则,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 推行民族压迫和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公元前 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1140年岳飞郾城大败金军; 1449年于廉抵抗瓦刺进攻;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 噶尔丹,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或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 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都是正义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 是反民族压迫的性质的战争。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建立了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 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 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经营边事 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西汉时期,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 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复杂的民族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包容、融合的民族观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一、政治统一与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对于民族关系的维护和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各个地方政权融为一体,推行一系列统一化政策,构建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这种统一化的政治制度为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另外,中国历代王朝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维护民族关系的稳定。

比如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将不同民族的人们安置在同一个区域,通过共同生活和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此外,历代政府也多次在边疆地区设立驻军,以稳定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国家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丰富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往。

首先,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非常活跃。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

这不仅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也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政府多次采取措施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例如,汉代设立的邯郸学院成为中央政府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重要场所,这样的举措使汉文化得以传播,也让少数民族代表有机会接触到中原文化。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最后,汉族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元素,例如汉服、汉字等,这些都经过了多次融合和吸收。

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三、兼容并蓄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基于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历史上就有许多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的现象。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

本文将从历史上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

1.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夏商时期,黄河流域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已经开始形成。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氏族,如夏、商、周等。

其中,夏王朝就是由夏氏族所建立的,商王朝则是由阴氏族所建立的。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氏族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

比如,夏商时期的青铜器文化,既有商氏族的特点,也有夏氏族的特点,体现出了两个氏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融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的现象更加明显。

当时,战国七雄之间争斗不断,百家争鸣。

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着交流和融合。

例如,“诸侯之时,百家争鸣”,这就表明了各个学派之间就在进行着交流和融合。

比如,儒家思想就影响到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并在与道家、墨家等思想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

3. 唐宋时期: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唐宋时期,南北方之间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方少数民族不仅参与了军事、政治和文化活动,还在生活习惯和美食上与汉族共同融合,形成了南北方的不同文化和民俗特色。

例如,福建的闽南文化、四川的蜀文化等,都是南北方之间民族融合的产物。

4. 现代时期:多民族共同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到了现代时期,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民族融合现象更为明显。

在现代,中国有56个民族,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例如,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创造开发了中国的统一、辽阔的疆域与繁荣的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民族与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
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

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而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而统一的版图都基本相似也得益于该地理环境。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内部地形变化多样,又造成了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北方是蒙古高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落和民族;东北既有茂密的森林丘陵又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主要以狩猎民族为主,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西北地区是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其间有绿洲适合人类发展,不少民族在此孕育了绿洲文化,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葛尔部等居住;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藏、羌等半农半牧的高原民族为主,自古就有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

这些周边地区的民族,与边界外的联系被自然地理屏障所阻断,而中原地区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平原、丰富的资源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

所以,尽管周边民族之间互相也有一定的流动与交往,如东北的鲜卑、室韦等民族向西进入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的匈奴、突厥向西北扩张等,但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四边少数民族总是向着中原方向发展的,这是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二、政治中的民族关系——“中原—四方”的“天下一统”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

在古代,中国是指国家领域的中心部分,而整个国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四海”、“海内”等词来称呼的。

中国历代皆认为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天下一统”的思想。

尽管在国家之内有华夏和狄夷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但几千年来,“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的观念并存。

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执行或多或少的善待异民族的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境内都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夷蛮狄戎,犹错处内地”,而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也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局面。

几千年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得华夷之分的概念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则日益深入人心。

至清末民初,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中国的国家概念。

几千年来,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也是多民族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皇帝
是国家最高权力代表,独掌大权,首都设立三公九卿或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府,其中也有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部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包括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由中央统辖。

这种集中的行政管理制度,便于中央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统一管理,既巩固政权,又强化国家的统一。

同时,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封国(册封)制和羁縻州府(土司)制度,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

这种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使中华各民族既能够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与文化,又能方便地互相交流与学习,并逐渐走向团聚与统一。

羁縻制度是封建国家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制度,用以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州府与册封制、土司制三个阶段。

边郡制:西汉对边疆地区新设的郡成为边郡或初郡,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当地民族或部落原有的地域为郡的范围,保持当地原有的头人和风俗法纪。

边郡有两套官吏系统,一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任免的官吏,属于流官系统;二是由原当地民族的首领世袭充任的官员,属于土官系统。

当地少数民族原有的部落和人民由土官管理,不缴赋税,只是想政府交纳一些土贡,以此对中央政府表示政治上的臣服。

羁縻州府与册封制:到唐朝时,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以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策和经济的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

对较强大的民族政权,如吐蕃、回纥、南诏等采取通过册封、和亲和互市,建立甥舅、属国关系,维持双方友好往来,在其他民族地区则直接建立大量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州府的都督和刺史,同时又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州府。

总的来说,这些接受册封的地方民族政权和羁縻州府,都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地方首领和政权与中央政府保持联系,在军事上要“奉征调”,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不收赋税,仅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

土司制度:元朝时,对边疆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土司制度。

土司既土官,除最高一级的宣慰使司官署内为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外,其他的官署都是土官,由地方少数民族首领世袭。

土司所管辖的境遇实行自治。

三、经济中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密切而又互相依存的经济联系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第一步通常是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开始的。

由于各民族居住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北方民族多为游牧业和狩猎业,南方民族多从事农业和渔业,边疆地区民族的经济往往比较单一,而中原地区物产丰富,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此,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各边疆少数民族都有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中原进行物质交流的迫切愿望,中原地区也得到了自己所缺乏的畜牧业等产品的补充。

这种交流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朝贡、赏赐、互市等各种形式。

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凝聚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几千年来四边少数民族都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是各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

在各民族中,以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手工业产品的依赖和向中原的积极发展表现最为突出。

游牧经济产品比较单一,牧民日常生活的所需的粮食、布匹、金属工具和各种手工业品等都需要用畜产品从中原换回,所以游牧经济对商
业有很强的依赖性。

历代中原与北方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互市、朝贡、赏赐、通使、和亲等。

当交流比较顺利时,双方关系就比较友好,而当交流不顺利时,草原上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就会利用游牧民族武力上的优势对中原施加压力,要求互市,甚至发动大规模战争南下掠夺。

如隋唐时期,北方突厥部落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大规模的贸易,双方互惠互利,关系友好,当时也有一部分突厥贵族,特别是后突厥汗国,与唐朝为敌,后唐朝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后突厥遂逐渐衰亡;明代,明朝廷将与北方蒙古政权的经济交流视为维护边防和控制蒙古的羁縻之术,对互市诸多限制,不仅影响双方关系和各自的生产生活发展,蒙古更为此发动了多次对明战争,双方损失惨重。

四、文化中的民族关系——各具特点又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各民族文化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来源于各个民族的创造与发明。

各民族不仅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交往交流并不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也逐渐产生出来。

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就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随着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往,民族之间杂居、通婚、通商现场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融入汉族,而汉族也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与其互相融合甚至有些汉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之中。

各民族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历史与文化,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各民族对中国的发展都发挥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一、各民族共同开发了中国的疆域。

二、各民族共同缔结了中国的历史。

三、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四、中国的统一、稳定与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努力。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差异,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不尽相同,其中,汉族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汉族能够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不仅因为它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在历史上,当中原地区已处于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有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处于农奴制社会,个别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甚至氏族社会。

因此,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始终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而日益发展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