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维护好我国各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历史学科中,也是需要我们
特殊记忆的。

在2016年的高考中,小编认为一定会有相关题型出现,这部分题型的难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大,所以同学们不可忽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一
定要准确记忆,下边就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点,供同
学们来参考。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2、不同民
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1、和平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互市场所一
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
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

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
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

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

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2)隋唐时期: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人教版政治史全套复习资料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教版政治史全套复习资料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教版政治史全套复习资料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树立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

知识网络结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0年代打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外交新局面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的外交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基础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20世纪50年代):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 、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第一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4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八) 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工程建设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八) 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工程建设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的重要的工程建设。

这些工程建设不但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一、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一)水利灌溉工程2、秦汉时期的水利灌溉工程两汉时期的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等;江淮和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此外,针对黄河泛滥,西汉武帝、东汉明帝时期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灌溉的发展:曹魏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时期的水利灌溉的发展: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立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5、五代时期的水利灌溉的发展: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吴越修筑的捍海塘,抵御了钱塘江潮水的侵袭,保护了农业生产(二)人工运河的发展1、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连接长江与淮河水系的人工运河23、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注意: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几个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而并不是在陆上挖出一条新的水道。

隋朝大运河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全长四五千里,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从政治上看,要巩固统一局面,必须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需要沟通南北交通;从经济上看,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要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必须沟通南北交通;同时也存在隋炀帝前往江南游玩的目的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隋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使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建设;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证4、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它的开通也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运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5、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启示(1)从修建长安城到营建东都洛阳以及开凿大运河,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由西向东,由北而南(2)开通大运河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千年大计,这一工程为唐朝所用,是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工程也为以后中国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3)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隋朝统治者通过滥用民力来进行经济建设,加重了人民负担,反映了隋炀帝的残暴。

七年级中图版历史下开放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中图版历史下开放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中图版历史下开放的对外关系知识点知识点1、基本特征: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隋至元朝,对外关系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折。

2、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对外贸易;学习外国文化;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3、发展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开明,政策开放等;②、途径:官方和民间贸易;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和文化传播;战争;4、对外政策:①、对外开放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②、闭关锁国政策:A、含义:B、 C、影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5、外贸商路:①、秦汉:以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路线、交换物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②、隋唐:分海、陆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③、明清: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清康乾以后,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6、启示:①、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课后练习唐朝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的是:A.鉴真B.阿倍仲麻吕C.玄奘D.崔致远答案:C分析: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鉴真是东渡日本,不符题意;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不符合题意;崔致远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不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2022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2022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成立时的世界局势(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

2.新中国初期外交原则及方针(1)外交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这一原则由当时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下述外交方针就是要完成这一首要任务)(2)外交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毛泽东、周恩来访苏打开外交新局面(当时,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1)建国第一年(1949年内),苏联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毛泽东率团访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政府代表团,也是毛泽东的首次出访。

(磋商合作的基本原则)(3)1950年1月,周恩来一行访苏,与苏联讨论各项条约的具体内容。

(4)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目的:(1)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为争取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一、区别两者: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对外关系: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考点梳理(一)民族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疆问题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A、西汉:___年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唐朝:____和____,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_____和_____)C、清朝:乾隆平定了________的叛乱,设置____,管辖包括巴尔喀什么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阿古柏侵入新疆,___收复新疆。

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3、西藏问题(1)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A、唐朝与吐蕃关系:“_____”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______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唐太宗把_____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世纪______嫁到吐蕃。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_______”。

唐朝与吐蕃关系密切。

B、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置____,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C、清朝:顺治册封___,康熙册封___,并规定以后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27年,设置____,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1、天下观念

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 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进行安排,确立双方的政治关系形态;朝贡贸易与朝贡往往混杂在一起;朝贡中涵盖了一定程度的礼仪安排。

朝贡体制影响了中国军事国防战略,体现为“天子守在四夷”的国防理念和“塞防重于海防”的观念上。中国同意王朝钟情于采取防御型战略文化,因为通过对华夏边缘地区保持朝贡有助于加强中国的身份认同。

传统的作为中国天下观念之制度表现的朝贡体制,在西方“欧洲中心观”的解释下日益僵化。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朝贡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古代国际关系史中曾经长期存在朝贡关系,而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念上的差异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政治思想的差异的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传统外交体制和思想,其内容非“朝贡体制”能够简单涵盖,朝贡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和中原帝国的分合存在密切的联系;传统东亚的国际关系存在以中国为中心和以“海上中国”为平台的两条线索;“地域经济”在东南亚和东亚所起的作用,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朝贡体制的地位,使其只存在于最上层的统治集团的意识中。

事实上,从明末清初开始,传统的朝贡体制即在发生内在实质性剧变,而并非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冲击。东亚内部的相互关系,是最终瓦解朝贡体制的动因。

3、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在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中具有负面意义,大意是指研究者以欧洲帝国主义的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带有偏见的理解。萨义德在《东方学》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东方主义以殖民者的高姿态来看待东方,并没有给东方一个正常的历史地位。中国自己的历史观念受到了东方主义的影响,我们把西方当作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以此为基础来书写自己的历史。

4、葡、西、荷、英未能冲击明朝 在中国和西欧列强的第一轮交往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未能推行其在拉丁美洲同期推行的殖民政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被殖民关系。西方不是以一种殖民的姿态进入东方,而中国也没有出现被奴役、被侵略的迹象。相反,中国却将它们一一纳入中国的世界观中去对待。在这对关系中,中国成为主体,而西欧成为“他者”,产生了强烈的被动感,这是他们的困惑。

明清两代中国人对于欧洲国家的认知是混乱的。四国在与明朝的初步交往中充满投机性质,而明朝也以机会主义的手段处理与他们的关系,通过现实主义的策略将其纳入中国的天下秩序,最终未能使西欧的投机者获得平等经商的政治地位。

葡萄牙人将贸易伪装成朝贡最终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人利用朝贡贸易引荐葡萄牙人,说明当时的朝贡体制已经走样,成为边民联络朝贡国共同获利的手段。明朝联系西班牙打击海盗但获得失败,暴露了其天下秩序的内部问题,在机会主义的驱使下对西班牙利用却不给予正式身份,对应该保护的海外华人采取蔑视态度。在荷兰人到来后,明朝一方面以朝贡关系处理与荷兰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力图支持葡萄牙人打击荷兰人,具有“以夷制夷”的性质。而英国的国书从未送达。

在第一波与欧洲殖民者的交往中,均发生了低烈度的军事冲突,几乎在所有的冲突中,明朝最终均获胜。这说明在王朝根本利益受到威胁时,机会主义并不是其全部对外手段的根本导向。明朝不排除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同时说明明朝有强大的理由维持其天下秩序。

文化、历史、生活和军事上的困惑,使西方国家并没有能够冲击中国的明清两朝。 东方主义所描述的历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而中国以殖民体系来描述自己的历史也不符合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为了突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代替了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整段历史。

5、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 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此种论述认为英国虽然在后来的对华关系中采取了枪炮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但在马戛尔尼访华时期,毕竟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大势。访华的失败源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固步自封,清朝的皇帝和体制拒绝走向现代化。现代性范式的潜台词即,马戛尔尼代表了现代文明。

现代性范式是东方主义的一种表现。1793年的中国和欧洲,处于两种不同的帝国构建历程,英国代表着海上帝国,中国代表着陆地帝国。而这两种构建历程,何者代表着先进,当时的人无法预知这一发展方向。而先进和落后,是后人对其的评价。

清朝前期致力于陆地帝国的构建,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这是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最高阶段。况且,晚晴帝国是不是拒绝开放本身也是值得探讨的。晚清所采取的“限关”与闭关不同,一个口岸的开放依然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十三行所经营的对外贸易逐年增多,并没有比过去四个口岸少。同时,英国在18世纪的全球贸易也并不是所谓“自由贸易”,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不能说是中国拒绝“自由贸易”所致。

其二,文明冲突范式。这一范式认为,两次文明的初次相遇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博弈。正如欧洲人进入印加帝国一样,双方并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实际上,中国的地位跟印加帝国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实体。与欧洲碰面的时候,欧洲仅仅处于民族国家阶段,欧洲的单个国家都不足以中国这一文明实体相提并论。而且,在1793年前,英国已经多次尝试和中国联络,并且双方的贸易关系也一直在朝贡贸易的总的框架下进行,欧洲人已经对中国有了相当的了解。在扩大贸易的动机下叩关中国,不能视为好无准备的异质文明的冲撞。 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这一范式把“后现代式的解释与新的档案材料”结合起来,将马戛尔尼使团受命访华的动机解释为如何建立大不列颠与中华帝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关系,而商业利益的考量实际上位居次位。双方产生“礼仪之争”冲突的原因,并不在于跨文化的误解或文化冲突,而在于双方对主权观念和建构权力关系的方式持有相互竞争,互不相容的观点。中国的朝贡安排类似于欧洲的国际法,中国运用礼仪希望把欧洲置于礼仪之下,但是却失败了。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应该还是和内容有关,而礼仪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纠结礼仪的重要原因是要使皇帝满意。

清朝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两个拒绝原因,一是天朝不以贸易为重,一是恐其他国家效仿英国。第二点原因说明英国提出的要求的确超过了以往所有中国与欧洲贸易的既定条款和原则,这令清朝深感担忧和恐惧。从中国的角度而言,马戛尔尼事件并非是一次使中国错失了对外关系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清朝以体制为由进行自我保护,反倒是中国避免了过早悲惨的“印度化”。

6、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被赋予沉重的历史价值: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对外屈辱交往的开端。然而,走出近代屈辱情节的时代已经到来,鸦片战争并不能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内部的视角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的全面“觉醒”即世界观的全面转变,只是在地理观念上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并没有认识到禁烟行动的意义到底何在,仍然是在天朝体制的规定范围内处理。而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的主张,动机也具有双重性:其一,是针对帝国内部事务的国内对策,而非外交政策;其二,是彰显传统天下观念的大好契机,不是转变中国世界观念的大好契机。

士大夫阶层对1840年发生的事件充耳不闻,而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底层社会的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一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的数据仍然保持着明万历年间的状况。

而从对外的层面上,虽然表面上看英国人用战争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但鸦片战争并未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虽然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最后被迫开放港口,割让香港岛,但是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清廷上下对于从陌生世界过来的敌人,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从1842年之后沿海开放口岸的绅民和地方官反对洋人入城,朝廷拒绝洋人进驻北京的对外态度来看,鸦片战争更没有打开中国人的心扉。

无论是割地、条约还是文化传播,我们都不能从鸦片战争看到一个新的阶段。葡萄牙16世纪开始就占据了澳门,英国在17世纪攻打了我国的虎门炮台。在中俄之间的战争中,我们也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割让了部分领土并签订了条约,中国君主派去的使团给俄国女皇下跪。而明朝时来中国居住的利玛窦等传教士传播了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