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最新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笔记一、官学制(yi _guan xue zhi)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xue2 xiao4 meng2 ya2)的传说(1)舜、虞期间: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_shang chao _da xue _)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餗;(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练习;(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shi3 shang4 you3 zhong4 yao4 gong4 xian4),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_xing zhi _guan jia cao ban si jia zhu chi);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治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de0 she4 hui4 zuo1 yong4 _);(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挣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旧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中国教育史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史上一个突破性时代的诞生。

2、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3、《学记》的概念《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过程的内部关系。

(二)论教育、教学的原则1、预防:“禁之未发之谓预”。

(预先采取防止措施)2、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

(掌握最佳时机)3、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遵循一定顺序)4、学习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互观摩,取长补短)5、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6、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为弗达”。

7、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主攻方向;修:学有所成;息:业余爱好;游:活泼多样)4、秦代文教政策(一)统一语言文字:书同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所用文字也存在差异。

秦统一后,要求使用同一文字。

(二) 统一伦理习俗:行同伦即统一思想,匡正民俗,改变原六国贵族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

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皆有法式”。

(三)统一思想:焚书坑儒1、焚书2、坑儒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令”。

(四)、吏书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即实行法制教育;以吏为师即指由主管法律,法令的官吏担任教师。

5、汉代文教政策6、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明师,兴太学;重选举,广取士。

名词解释: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教育的评价、内容(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评价:①目的原始: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接受教育训练。

②内容原始: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③形态原始: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④方式原始: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的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内容:生产劳动的教育(工具、取火、渔猎、种植、原始手工业);精神层面:生活习俗的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成年礼→早期生产劳动教育);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术崇拜);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教育。

2、夏商西周:“六艺”教育的特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既是教育内容的总称,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华的集中反映。

它既强调了道德精神,也强调刚健体格;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包含有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3、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所控制和操纵;②学校教育只对贵族子弟开放;③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多种统治人才;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它们所需的武装。

4、春秋战国: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身教重于言教。

墨子:重视环境的作用;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时间,量力;思想:以非攻、兼爱为核心,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C.教育目的主张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提倡“学而优则仕”,确立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度的改革准备条件5.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办学方针A.性质(1)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B.特点(1)学术自由: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相互争鸣吸收(2)待遇优厚:包括“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物质C.办学方针不治而议论(学术自由,鼓励思想争鸣)6.孟轲的教育思想(人性论、教育作用论)A.人性论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

B.教育作用论(1)学校教育:明人伦(社会中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

7.墨家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教育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借助教育可以使人人知义,达成一个平等互助的社会(2)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墨子以染丝为例,提出“素丝说”,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B.教育目的主张培养兼士或贤士,并相应提出三条标准,即“博乎道术、辨乎言论、厚乎德行”C.教育内容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不重文史,并且十分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教育。

8.法家的教育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由韩非提出,商鞅首倡。

(1)以法为教:表现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

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2)以吏为师:体现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9.荀子的教育思想(人性论、教育作用论)A.人性论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恶的。

B.教育作用论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10.《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学、问、思、辩、行)、《学记》(教育功能、教学原则、教学相长)A.《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为了实现三纲领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步骤。

B.《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C.《学记》中关于教育作用、原则与教学相长的思想(1)教育作用: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2)教育原则:豫时孙摩……a.豫: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b.预防性措施。

c.时: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

d.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e.摩: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f.长善救失原则: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g.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h.藏息相辅原则: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张弛有度。

(3)教学相长a.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b.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

c.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的。

11.汉代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及其历响)董仲舒所推行的儒术,有别于先秦儒学(孔孟之道)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的主张,凸显政治功能,即将传统儒学改为治国思想。

A.内容:(1)论证了封建社会的合理性、永恒性。

天不变,道亦不变。

(2)提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军权神授,论证了封建帝王权力的至高无上。

(3)大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宣扬迷信、灾异,改变了孔子儒学的非宗教主张。

(4)儒学之于儒术:吸收其以德治国的理念,使前秦儒学的伦理道德得以继承和发展。

B.历史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统一于一尊(2)儒家经学在教育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并成为知识和修养的象征(3)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先的诸子百家之争转为儒家内部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12.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官学: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师法家法A.太学:(1)教师:博士(2)教学内容:儒家经典(3)教学形式:“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博士为“都讲”(4)太学生的出路:进入仕途、当官(5)考试形式:设科射策B.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元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而得名。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门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

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C.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读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后回到蜀郡,根据学业成绩给与不同官职。

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校,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与重用或推荐到朝廷做官。

文翁兴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还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

D.师法家法师法: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跟随经学大师学习的弟子,对经学大师经说之发展,形成一家之言,为学术界及朝廷认可的经说。

(二)私学:著录弟子、及门弟子(1)著录弟子:慕名而来,留下自己的名字,老师承认他为弟子,以后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来请教。

这样的学生,往往跟随多位名师学习,有希望成为贯通各家的通人。

(2)及门弟子:也称授业弟子,多是私学大师的高足,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甚至与老师一起辩论经义,商讨学术。

1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主张、性三品说、道德教育思想)。

A.关于文教政策的三大主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视选举,任贤举能B.性三品说(1)董仲舒把人性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2)“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朝向善的方向发展。

(3)“中民之性”者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4)“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阻止他们作恶。

C.道德教育思想(1)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将道德教化看作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德主刑辅。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五经课试法”、国子学、“四学馆”、国子寺)A.五经课试法(1)将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

(2)实施资格考试,层层筛选,以保障和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3)以掌握儒家经典的数量与程度作为太学生去留、升降的标准(4)融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为一体,赋予学校人才选拔的职能B.国子学两晋时期专门创办来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设立目的: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立既是中央高级官学多样化的开端,也是两晋时期区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身份的政治需要。

C.四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D.国子寺具有训教胄子(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的长子)、统理学官和生员等功能。

15.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1)儿童教育的时机: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者应该实施胎教。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严慈相济;适度体罚;切忌偏宠(3)儿童教育的内容:学习通用语言;伦理道德教育;志向教育16.隋唐时期的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科举制度A.国子监隋代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

国子监和祭酒的设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B. 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六学一馆:直系学校(由国子监管辖者),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算、算学、广文馆,时称七学。

六学二馆:直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算、算学)与旁系的崇文馆、弘文馆合称。

C.科举制度(1)产生标志:隋炀帝设立进士科(2)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3)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4)考试方法: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5)积极影响:a.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的统一选才标准,对学校教育有巨大导向作用,政府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