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 第四节 “孔子教师论”

第二章第四节“孔子教师论”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师论如下:
1、学而不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精神。
这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故”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指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要求学生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注:“教学相长”是一个常考的名词解释,咱们主要答《学记》中的就可以。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2单元)新人教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4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 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 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
四 西周教育的特点
学在官府
1 表现: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指学 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有文字记录的法制 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 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具 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 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教育机构与行政 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二 学校的萌芽
1 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时期:米廪、庠(xiáng)。“养国老于上庠,
养庶老于下庠。”
4 夏朝:序。以射造士。“序者,射也,射以观德,有 先后之次焉。”
5 商朝:瞽宗、学。“殷曰学,学者,觉也,觉民者, 所以反其质,故曰学。”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
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起源 (一) 思考 :
1 教育是如何起源,动物世界有教育现象吗? 2 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是什么样?
(二)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原始社会的生活: 2 教育基本情况:
• 伏羲氏之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2 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 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三)特点 1 性质上:没有阶级性 2 目的上: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 手段上:口耳相传 4 途径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没有专门人员、机构 5内容上: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二、三单元重点归纳小结

中国战败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元。③开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共伟大探索
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①爆发时间、地点:1919、5、4 (五四青年节)北京②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③运动中心、主力的变化:开始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后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群众
5、启示: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1、原因:①根本:党内“左”倾错误②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实质:为了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目的)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3、路线:教材97页红军长征示意图
重大事件:
①开始:1934、10瑞金
②转折:遵义会议:1935、内容、意义见教材95页
①表现:1927、4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国民政府的性质)。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②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进入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企图消灭红军,使革命力量受挫,也给日本侵华造成了可乘之机。
前期:民主、科学(四提倡四反对)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初二历史第一至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P32 2.政治团体的形成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 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3.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内容: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要求从政治、经济、 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P33)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结果:1898年9月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 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 -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的 指挥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11课 北伐战争 1、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在广州的黄埔创办 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国民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时间: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 结果: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 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想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
这一教学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历史进步性。
3.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先天素质,习,后天洗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
即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也就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这一观点认为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4.教学相长:《学记》中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
他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互相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
他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互相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把其引申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相徐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进而使人弃旧图新,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
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也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朱熹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
“八条目”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教育目的的一整套完整程序,其中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
二、辨析题1.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对师生关系的不唯师说。
错误。
“学不可以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可以超越老师,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说这是“不为师论”。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作用关系国之兴衰,法之存亡。
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题要点:错误。
错误。
“六艺”教育的本义是指西周时期学校中实施的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孔子继承前代尤其是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加以创造性改造,编成《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之授徒,称“六经”,是对西周“六艺”教育的发展。
3.《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错误《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原则。
《学记》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学了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不足,然后能够反省自求;知道困惑,然后能够自强不懈。
所以说,《学记》的“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与其自身的学相互促进,使教师不断进步,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后世用“教学相长”来概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促进,但已不是《学记》本义。
三、简答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私学产生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私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扩散于民间,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材料;(2)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士)成为私学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求得经济、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必然从师受教,为私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4)私学的创办人都以“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私学产生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教师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2)扩大了教育对象(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2.简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历史意义。
性质:稷下学宫是齐国的一个著名学馆、百家争鸣的发祥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官办私学的学校,也是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校。
办学特点:(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3.简述墨子的教育思想。
(1)代表农民与小工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
(2)以教育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
(3)培养能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具有“德行”、“言谈”、“道术”三方面素质的“兼士”。
(4)注重科学技术和思维训练的教育内容。
(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4.《学记》中启发教学原则是如何体现的?《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
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论述题1.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思想,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答: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
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打破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中,有部分体现“平等精神”,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说、墨家的“兼爱”等思想。
(1)孔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播学于平民。
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播学于四夷。
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孔子不分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2)孟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
”(3)墨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墨子认为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
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
提倡“兼爱”的思想。
综上所述,先秦的一些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的确体现了某种平等的思想,然后,这种平等的思想是一种狭隘的平等的思想、是一种不彻底的平等的思想。
例如,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收同等的教育,因此,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
2.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1.论教育作用(1)教育的社会功能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提出“庶、富、教”思想。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孔子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4.论教育内容——六经5.教学原则(1)学思结合(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4)学以致用6.论道德教育思想(1)立志乐道(2)克己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5)择乎中庸7.关于教师的思想(1)温故知新(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学之不厌,诲人不倦(4)爱护学生,无私无隐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