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教育对象的主张:有教无类(概念)3.《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4.《中庸》关于教育学的过程与步骤《学记》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及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的概念及地位秦、汉教育秦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汉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对汉代教育影响汉代的太学、鸿都门学的概念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选士制度家底教育代表人物、著作3.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4.颜之推及《颜氏家训》唐代学制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概念3.文教政策唐代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1、尊孔2、提高儒士的地位3、皇帝亲临观释奠。
4、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二)兼重佛老1、崇佛2、大倡道教4.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隋代学校教育的三大特点:(一)教育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行政长官:(二)专科教育得到了发展(三)教育政策的摇摆5.隋唐的科举制度6.韩愈的教育思想特点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文教政策特点王安石改革的主要内容3.宋代科举宋代书院,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阶段的划分,学习内容,读书方法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魏源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京师同文馆(概念)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癸卯学制(概念)中体西用(概念)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重点梳理)2..葵卯学制第十一章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壬子葵卯学制“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922年的新学制“局限与进步性”(新学制概念)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教育:农民运动讲习所(概念)4.国民政府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了解)第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教育抗日军政大学的主要特点。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中国教育史笔记版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学校的产生】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
“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校”十分严格的考核,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校的特征】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垄断,奴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教育权利。
具体特征如下:一、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操纵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2、生活教育紧密联系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4、教育是口耳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
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得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
法家认为人性就是自私得,趋利避害就是人得本性。
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定法治得作用而忽视教育得作用。
9、董仲舒得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为了适应汉武帝得政治需要,她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得进步意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教育作用:通过人为得教育将人性中善得要素转变为善。
)二、名词解释: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与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得鸿都门而得名。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得专科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就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得场所,有政治斗争得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就是专科教育史上瞧,它得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得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得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就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得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2、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得太学生升级与出仕得制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得“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得基本原则就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得教学质量与太学得地位。
3、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得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得格式与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得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得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得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4、《学记》:《礼记》中得一篇,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得教育专著。
《学记》就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与教学活动得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得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得各种关系。
《学记》得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总结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预时逊摩(预防不良倾向产生;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得积极性)、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等等教育教学原则,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中提出得一个完整而概括得政治、道德教育得纲领与程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得与为学做人目标得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得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得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得道德教育体系。
6、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她得弟子汇集她得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就是孤立得,就是相互联系得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得,有内在得逻辑,就是一个完整得读书、求学、进业得程序与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得“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得“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得“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得“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得“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得“目得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得萌芽与因素。
7、京师同文馆: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末洋务运动得产物,就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得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就是洋务学堂得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得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得诞生。
京师同文馆开始就是最先进得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得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与“西艺”;采用西方得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与班级授课制。
8、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得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得目得、内容与方法,就是一种创造性得,又就是不断发展前进得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得核心。
生活就是教育得源泉,就是生活就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得另一个重要主张。
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就是大众唯一得学校。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得教学理论。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论普及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大众得生活实际出发。
论民主教育:认为民主教育应该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得教育。
论儿童教育: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得任务就是帮助儿童生长。
首先要真正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得人权,认识与重视儿童得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
在培养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9、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得驱使与学术资料源流得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0、察举: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
由地方官根据一定得科目与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得官职。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得选官取士制度。
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与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得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得特权。
11、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得基本内容。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得典章制度与以孝、悌为核心得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乐包括歌咏、舞蹈与演奏乐器等。
礼与乐密切配合,礼就是外在得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就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冶人得感情,使强制性得礼转化为人们内在得道德与精神得需求。
射即拉弓射箭得技术。
御即驾驭战车得技能。
书就是读书、写字。
数就是计数。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得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得辉煌。
三、简答题:1、书院得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上得特点。
答: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得推动下,传统得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得高级得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得精舍与书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它以私人创办与主持为主,将图书得收藏与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就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得民间性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得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得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得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得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得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既就是教育教学组织,又就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书院与汉代太学得区别:a、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办学得目标就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就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得。
b、自由讲学。
每一学派大师主持得书院往往就是该学派得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基地。
c、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得限制。
d、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e、倡导学术争辩与学派交流,没有固定得形式与组织。
2、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得教育思想。
答:张之洞就是我国清末著名得洋务派教育家,她得基本教育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