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说课讲解
中国教育史要点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
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
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
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
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
(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
(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
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
用的高等学府。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 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咱中国的教育啊,那可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一路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先来说说古代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
孔子他老人家,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
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那时候的教学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设备,就靠一张嘴,把知识和道理传授给学生。
据说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老师,如果卫国的国君请您去治理国家,您首先会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就很不理解,觉得老师太迂腐了,干嘛要先正名呢?孔子就很严肃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你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治国和教育的深刻思考。
到了汉朝,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正统思想,教育也主要围绕着儒家经典展开。
那时候的太学,可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再往后,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
这可是个影响深远的创举,给了普通老百姓通过读书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
就像现在很多孩子努力学习,想考上好大学一样,那时候的人也是拼命读书,就为了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有个穷书生,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一心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点着油灯读到深夜。
家里没钱买纸和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考上了进士,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宋朝的时候,书院开始兴起。
朱熹等大儒在书院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书院的学习氛围很自由,学生们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互相交流。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变得越来越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冲破这种束缚,倡导实学。
到了近代,中国的教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父亲或家庭长辈负责教育子女的基本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有学问的人也会开设私塾,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
二、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
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也成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四、私塾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开设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才艺。
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到现代。
五、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设立学校、推行普及教育,并且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行,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到近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3)教学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4)教学方法论(理解)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③学思行结合8.稷下学宫(1)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
(2)性质:①二重性: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①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②兼容并包,来去由己③百家争鸣,自由辩论④相互吸收,趋向融合9.墨家教育思想(1)人性论:“素丝说”(理解)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在他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异别”。
培养标准:“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辩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博乎道术”——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3)教育内容①文史教育(《诗》、《书》、《春秋》)②自然科学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③政治道德教育(“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注:②④是墨家教育的特色,儒家没有10.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1)人性论:孟子:近于善人性保持论者扩充“善端”殊途同归荀子:近于恶人性改造论者“化性起伪”A.扩充“善端”“善端”:即善的因素、萌芽,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走向“善”B.“化性起伪”性伪之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努力是有区别)性伪之合(两者之间合理的结合)化性起伪(教育作用)(2)教育目的A.孟子: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孝、悌治国,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政治社会关系,改良社会。
教育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B.荀子:培养大儒俗儒道貌岸然雅儒表里如一大儒(“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培养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3)教学原则和方法孟子:深造自得孟轲指出,深入烦人学习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专心致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材施教荀子:学贵有恒善假于物专心致志学以致用11.《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大学教育的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大学教育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2.《学记》的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的教学原则:①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②长善救失(学习上的四种缺点:多、寡、易、止,措施: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③启发诱导④藏息相辅⑤教学相长(本意:教师的教与学相互促进引申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13.汉代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14.太学(1)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官办的最早的正式大学。
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博士。
首席博士:仆射(西汉)、祭酒(东汉)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东汉)(3)太学的教学形式:①个别教学②讲大课(“大都授”)③次第相传(“次相授受”)(4)考试形式:设科射策15.私学第一阶段:启蒙的小学阶段——识字教育(在字书中流传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16.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太学以养士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任子制、纳资制)(2)“性三品”说:①“圣人之性”,天生的“过善”之性②“斗筲之性”,无“善质”③“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教育对不同的人起的作用各不相同(3)教化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7.魏晋南北朝的教育(1)国子学:西晋时期,为保证门阀士族受教育的特权,而在太学之外建立的学校。
(2)“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实施过程:①设置“中正”官②品第人物③按品授官评价标准:品(家世)、状(才德)18.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论家庭教育:①及早进行②严慈结合③立志敬德④语言规范19.唐代完备的官学制度,完备提现在哪里?①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③教师、学生资格确定(身份等级规定)④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建立20.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确立。
(2)科举考试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3)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①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成;实际上,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②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文才出众,入士做官③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内容④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3)宋代的科举制度(理解)①扩大及第名额②确定“三年一共举”③确定殿试制度,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省试----殿试④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⑤改革考试内容⑥确定殿试成绩评定等级21.明清的科举制度①确定“三年大比”制度②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③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22.宋朝的三次兴学第一次:范仲淹与“庆历兴学”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第二次:王安石与“熙宁兴学”。
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得学业品行作为生舍、应举和授官的依据。
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第三次:蔡京与“崇宁兴学”。
23.明代的国子监教育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监生历事制度: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称为“历事监生”。
24.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书院产生的原因(了解)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私人讲学传统源远流长③书籍的积累与传播④佛教禅林的影响(2)宋初六大学院白鹿洞书院(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3)东林书院的特点:①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②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4)书院教育的特点:①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②学生自由就学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④重在陶冶人的品格⑤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25.朱熹的教育思想小学:(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2)内容:教事(3)方法: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②形象生动,激发兴趣③首创《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26.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自然教育)(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2)儿童教育的方法①顺应性情,激发兴趣②循序渐进,量力施教③因材施教,各成其材④全面诱导,不执一偏27.颜元的教育思想(1)学校为人才之本①重视人才,人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②学校要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③意义:冲破了理学教学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2)“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①教育内容的特点:崇“实”而卑“虚”,以“实”代“虚”,以有用代无用。
②大力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六德、六行、六艺③“六艺”为根本,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
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
28.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目标:培养外国语人才和外交官福州船政学堂——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目标: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代表作:《劝学篇》29.维新人物的教育思想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严)②兴学校,倡导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康)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孕妇)——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康、严、梁)30.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