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要点

中国教育史要点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
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
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
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
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
(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
(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
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
用的高等学府。

《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点1.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西周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2.有教无类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主张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问题上不应该有种类、族类的区别。

这种观点,主张把教育普及到一般民众,对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冲破“学在官府”的格局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千字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本蒙学课本,由梁武帝时学者周兴嗣编写。

全书共一千字,以押韵的方式组成连贯通顺的四字句,便于儿童朗读背诵。

该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方面,是一本十分流行而且相当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4.教学相长是《学记》概括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可以助长学,学也可以助长教,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5.乡三物是西周乡学的教学科目,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6.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

它将学制分为三个系统,即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其中普通教育为主干系统,划分为三段七级。

7.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书院,位于江西庐山。

唐贞元间,洛阳人李渤及其兄李涉曾在此读书,并养一白鹿相随。

其后,李渤做了刺史,在其当年读书之处建亭榭,名其地曰白鹿洞。

其后又几经变迁。

北宋初年成为著名书院。

南宋时,朱熹重加修缮并讲学其中,于是白鹿洞书院又名闻天下。

8.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著名学制,正式颁布于1922年,是中国教育界学习美国学制的产物。

也被称为中国的“六三三四”学制。

9.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在二、三十年代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0.京师同文馆由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奕訢等人奏请,于同治元年(1862年)6月11日在北京设立。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2)私学的产生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中国教育史整理考点

中国教育史整理考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评价(特点?)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力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1目的单一2.内容原始(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生活)3.形态原始4.社会性与无阶级性(笔记)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①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取火,猎渔,种植,原始手工业②生活习俗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成年礼等③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善神.恶鬼)④体格(与军事)训练⑤原始艺术教育:歌舞,绘画,雕刻3.夏商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点西周不论国学乡学,还是大学小学,都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只是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商代,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之更为充实和完善。

礼乐之教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乐教的内容主要是诗歌、音乐和舞蹈,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射御之教作为军事教育,内容也极为丰富,如教射有五项要求,相应地,就有五项训练标准;御的教练亦有五项,故简称为“五御”。

学习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书数之教是文化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小艺”,一般安排在小学学习。

到大学阶段,学习程度提高,课程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

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者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 、庠: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

这种活动要就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

庠这种机构,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和教育,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3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

它们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西周的教育。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5 、六艺教育。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影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意使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吾辈;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做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做历史论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3)教学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4)教学方法论(理解)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③学思行结合8.稷下学宫(1)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

(2)性质:①二重性: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①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②兼容并包,来去由己③百家争鸣,自由辩论④相互吸收,趋向融合9.墨家教育思想(1)人性论:“素丝说”(理解)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在他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异别”。

培养标准:“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辩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博乎道术”——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3)教育内容①文史教育(《诗》、《书》、《春秋》)②自然科学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③政治道德教育(“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注:②④是墨家教育的特色,儒家没有10.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1)人性论:孟子:近于善人性保持论者扩充“善端”殊途同归荀子:近于恶人性改造论者“化性起伪”A.扩充“善端”“善端”:即善的因素、萌芽,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走向“善”B.“化性起伪”性伪之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努力是有区别)性伪之合(两者之间合理的结合)化性起伪(教育作用)(2)教育目的A.孟子: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孝、悌治国,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政治社会关系,改良社会。

教育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B.荀子:培养大儒俗儒道貌岸然雅儒表里如一大儒(“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培养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3)教学原则和方法孟子:深造自得孟轲指出,深入烦人学习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专心致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材施教荀子:学贵有恒善假于物专心致志学以致用11.《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大学教育的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大学教育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2.《学记》的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的教学原则:①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②长善救失(学习上的四种缺点:多、寡、易、止,措施: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③启发诱导④藏息相辅⑤教学相长(本意:教师的教与学相互促进引申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13.汉代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14.太学(1)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官办的最早的正式大学。

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博士。

首席博士:仆射(西汉)、祭酒(东汉)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东汉)(3)太学的教学形式:①个别教学②讲大课(“大都授”)③次第相传(“次相授受”)(4)考试形式:设科射策15.私学第一阶段:启蒙的小学阶段——识字教育(在字书中流传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16.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太学以养士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任子制、纳资制)(2)“性三品”说:①“圣人之性”,天生的“过善”之性②“斗筲之性”,无“善质”③“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教育对不同的人起的作用各不相同(3)教化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7.魏晋南北朝的教育(1)国子学:西晋时期,为保证门阀士族受教育的特权,而在太学之外建立的学校。

(2)“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实施过程:①设置“中正”官②品第人物③按品授官评价标准:品(家世)、状(才德)18.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论家庭教育:①及早进行②严慈结合③立志敬德④语言规范19.唐代完备的官学制度,完备提现在哪里?①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③教师、学生资格确定(身份等级规定)④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建立20.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确立。

(2)科举考试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3)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①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成;实际上,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②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文才出众,入士做官③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内容④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3)宋代的科举制度(理解)①扩大及第名额②确定“三年一共举”③确定殿试制度,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省试----殿试④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⑤改革考试内容⑥确定殿试成绩评定等级21.明清的科举制度①确定“三年大比”制度②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③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22.宋朝的三次兴学第一次:范仲淹与“庆历兴学”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第二次:王安石与“熙宁兴学”。

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得学业品行作为生舍、应举和授官的依据。

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第三次:蔡京与“崇宁兴学”。

23.明代的国子监教育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监生历事制度: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称为“历事监生”。

24.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书院产生的原因(了解)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私人讲学传统源远流长③书籍的积累与传播④佛教禅林的影响(2)宋初六大学院白鹿洞书院(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3)东林书院的特点:①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②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4)书院教育的特点:①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②学生自由就学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④重在陶冶人的品格⑤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25.朱熹的教育思想小学:(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2)内容:教事(3)方法: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②形象生动,激发兴趣③首创《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26.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自然教育)(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2)儿童教育的方法①顺应性情,激发兴趣②循序渐进,量力施教③因材施教,各成其材④全面诱导,不执一偏27.颜元的教育思想(1)学校为人才之本①重视人才,人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②学校要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③意义:冲破了理学教学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2)“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①教育内容的特点:崇“实”而卑“虚”,以“实”代“虚”,以有用代无用。

②大力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六德、六行、六艺③“六艺”为根本,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

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

28.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目标:培养外国语人才和外交官福州船政学堂——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目标: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代表作:《劝学篇》29.维新人物的教育思想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严)②兴学校,倡导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康)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孕妇)——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康、严、梁)30.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