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教育对象的主张:有教无类(概念)3.《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4.《中庸》关于教育学的过程与步骤《学记》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及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的概念及地位秦、汉教育秦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汉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对汉代教育影响汉代的太学、鸿都门学的概念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选士制度家底教育代表人物、著作3.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4.颜之推及《颜氏家训》唐代学制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概念3.文教政策唐代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1、尊孔2、提高儒士的地位3、皇帝亲临观释奠。

4、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二)兼重佛老1、崇佛2、大倡道教4.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隋代学校教育的三大特点:(一)教育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行政长官:(二)专科教育得到了发展(三)教育政策的摇摆5.隋唐的科举制度6.韩愈的教育思想特点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文教政策特点王安石改革的主要内容3.宋代科举宋代书院,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阶段的划分,学习内容,读书方法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魏源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京师同文馆(概念)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癸卯学制(概念)中体西用(概念)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重点梳理)2..葵卯学制第十一章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壬子葵卯学制“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922年的新学制“局限与进步性”(新学制概念)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教育:农民运动讲习所(概念)4.国民政府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了解)第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教育抗日军政大学的主要特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中国教育史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史上一个突破性时代的诞生。

2、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3、《学记》的概念《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过程的内部关系。

(二)论教育、教学的原则1、预防:“禁之未发之谓预”。

(预先采取防止措施)2、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

(掌握最佳时机)3、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遵循一定顺序)4、学习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互观摩,取长补短)5、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6、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为弗达”。

7、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主攻方向;修:学有所成;息:业余爱好;游:活泼多样)4、秦代文教政策(一)统一语言文字:书同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所用文字也存在差异。

秦统一后,要求使用同一文字。

(二) 统一伦理习俗:行同伦即统一思想,匡正民俗,改变原六国贵族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

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皆有法式”。

(三)统一思想:焚书坑儒1、焚书2、坑儒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令”。

(四)、吏书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即实行法制教育;以吏为师即指由主管法律,法令的官吏担任教师。

5、汉代文教政策6、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明师,兴太学;重选举,广取士。

名词解释: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教育的评价、内容(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评价:①目的原始: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接受教育训练。

②内容原始: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③形态原始: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④方式原始: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的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内容:生产劳动的教育(工具、取火、渔猎、种植、原始手工业);精神层面:生活习俗的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成年礼→早期生产劳动教育);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术崇拜);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教育。

2、夏商西周:“六艺”教育的特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既是教育内容的总称,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华的集中反映。

它既强调了道德精神,也强调刚健体格;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包含有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3、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所控制和操纵;②学校教育只对贵族子弟开放;③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多种统治人才;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它们所需的武装。

4、春秋战国: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身教重于言教。

墨子:重视环境的作用;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时间,量力;思想:以非攻、兼爱为核心,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学校的产生】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

“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校”十分严格的考核,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校的特征】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垄断,奴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教育权利。

具体特征如下:一、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操纵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2、生活教育紧密联系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4、教育是口耳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

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二选填题1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2 六艺教育指:礼乐(中心)、射御、书数3 世之显学:儒、墨4 我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李悝《法经》5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7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之推《颜氏家训》8 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9 我国书院发展史上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10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明儒学案》——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12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3 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英华书院(校址:马六甲)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校(因纪念马礼逊得名)14 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经元善)15 近代中国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建构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严复16 严译八种:亚当斯密《原富》、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斯宾塞《群学肆言》、甄克思《社会通铨》、孟德斯鸠《法意》、穆勒《名学》、耶芳苏《名学浅说》17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王国维18 杨贤江——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代表作《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晏阳初——平民教育定县实验梁漱溟——乡村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陈鹤琴——幼儿教育奠基人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五指教育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题词)晓庄学校19 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20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21 《中庸》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22 王充教育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23 傅玄——经济决定论,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道德的培养。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

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0.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

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

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

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

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

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

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1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被学内容有哪些论述?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

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

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

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

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1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

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l‘特点有三: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

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1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

”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

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14.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