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朝代 发展阶段 表现
转变
问题探究
1、以明清为界,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出现怎样 的趋势?
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原因
(1)闭关政策的内容: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清时只准广州一口 通商。 (2)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 ②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③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④直接原因: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敌对(国外 和国内反对势力)侵扰。如明朝――防范倭寇; 清朝:防范郑成功集团。
B
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 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 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 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A
• 材料一 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 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 外事的礼部大臣们说:“……今四海一 家,正当广示化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 听。”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 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 番国” ……
对外 交往 的格 局形 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国家和日本交往。东 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赐以日本倭奴国 “汉委奴国王”印。汉武帝(前156一前 87)时,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中国与中 亚、西南亚、印度北部的陆上丝绸之路 正式开通。汉武帝时期,不少南海国家 遣使前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
1、发展历程
(3)道光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材料三中 的问题的?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的发生迫使道光帝急于了解对手的情况。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一、秦汉时期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①开通条件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1、隋唐的对外交通①陆路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三、宋元时期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①条件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2)隋唐时期: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
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
中国
(3)
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
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
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
(2)
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
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3)
7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
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与欧洲的关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唐朝的
湾;1689
Ⅰ经济交流
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日本、
件。
本;数学专着《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着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
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
b.明朝
⑤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
4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吉备真备: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
1
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是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
达;④开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发展;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
移;
;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⑷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⑸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概况和特点
(1)发展概况
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张骞通
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贸易频繁。
高达
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⑤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
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
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泉州是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
此汇集和起运。
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
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
宁波、
(2)
(3)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
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6
;同时
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
技着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