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主要交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概述讲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 唐朝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内容,如佛教、文化、科技等。

3.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讲述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流情况,如埃及、摩洛哥等国的贸易往来。

4. 唐朝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交流,如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讲述玄奘、鉴真、阿倍仲麻吕等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具体交流内容。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唐朝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授课:分别讲述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一、内容分析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

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第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教学重点:古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引言导入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掌握秦汉到宋朝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对外关系的体制。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一)自学指导一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1、概括秦朝的民族关系状况?(从周边民族、管理机构、管理措施三方面)2、概括汉朝的民族关系状况?(从管理机构、民族关系、边疆政策三方面回答)(二)自学指导二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1、隋唐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及职责有哪些?2、概括隋朝时的边疆政策3、概括唐朝时的边疆政策及边疆管理机构4、概括宋朝的民族关系状况?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1】秦朝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3、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沈阳市76中学刘娜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2、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文字材料的阅读,梳理已学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2、对外交往的意义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引出课题:大屏幕上出示四幅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鉴真像、玄奘像、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观察每幅图片说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事件的共性归纳今天的复习主题。

2、指出对外交往分两种形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

这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和平交往。

二、复习旧知教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汉朝/西汉1、汉朝(1)大屏幕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图片提问: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提问: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提问:汉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西域都护府。

观察西汉疆域图: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包括我国现在的什么地区?新疆(2)提问: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名称?丝绸之路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生观察图片。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3)出示文字材料,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中国除丝绸之外,铁器、漆器、麻织品等也传到西方。

领先世界的冶铁技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经此路来到中国。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示范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示范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方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材分析本课是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第1课内容,这一课采用专题史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两个主题:一是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古代的对外交往。

古代的民族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巩固,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本课体例清晰,内容较多,古代的对外交往也是按朝代叙述基本史实。

学好本课内容,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3. 通过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感悟家国情怀。

通过创造历史情境,提出思考类型问题,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朝贡体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绵延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远古起,中原地区的各族先民,通过相互交往、迁徙和通婚等,逐渐融合,促进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形成。

以后经过多次融合,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渐形成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学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学案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1.与朝鲜的关系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当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1)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

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

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韩汉光武帝使译通于汉汉委奴国王(2)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丝绸之路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及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南海诸国印度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未能到达大秦。

(2)《后汉书》记载,166年,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

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波斯湾大秦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如何?答案(1)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西汉开辟了陆地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亚等地的交往,唐代的陆路、海路商业通道都很发达。

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已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交往为主。

(3)外贸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的科技也伴随着外贸外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的形成就是中外民族融合的结果。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1.和新罗的往来(1)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

(2)唐朝的长安和沿海城市设有“”、“”,接待新罗商旅。

(3)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

(4)新罗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新罗在、、、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新罗坊新罗馆姓氏服饰节令2.和日本的交往(1)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唐朝时,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教案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教案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教案专题三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一、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2、了解中国各个时期对外交往的意义或作用3、认识到: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进步,就应实行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并要汲取别国先进的文明成果。

二、教学要点1、重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三、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导入:自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经济文化就不断的交流与渗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现在的中国已经与多个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那么,从古至今,中国的对外交往都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师:我们分三个时期来复习这个专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大家知道,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有了对外交往的历史,汉代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家知道的对外交往史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考点梳理)生:张骞通西域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张骞两次通西域的时间、目的、影响?(学生答出)师:东西方互通有无,所以丝绸之路开辟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师:唐朝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在唐朝对外交往的众多事例中我们学过的是什么?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师: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概况(引导学生回答)师:宋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专门设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出口的物品主要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市舶司四大发明师: 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为明朝的对外交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明朝的对外交往典型史实是什么?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概况学生回答:(略)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啊 ?生: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使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扩大了,中国和西洋各国的贸易发展起来,促进南洋的开发。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体制。

【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民族融合以及对外交往的表现难点: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和评价【教学内容】知识点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微点拨】“夷夏之辨”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

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

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

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沈阳市76中学刘娜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2、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文字材料的阅读,梳理已学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2、对外交往的意义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引出课题:大屏幕上出示四幅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鉴真像、玄奘像、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观察每幅图片说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事件的共性归纳今天的复习主题。

2、指出对外交往分两种形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

这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和平交往。

二、复习旧知教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汉朝/西汉1、汉朝(1)大屏幕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图片提问: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提问: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提问:汉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西域都护府。

观察西汉疆域图: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包括我国现在的什么地区?新疆(2)提问: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名称?丝绸之路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生观察图片。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3)出示文字材料,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中国除丝绸之外,铁器、漆器、麻织品等也传到西方。

领先世界的冶铁技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经此路来到中国。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指导学生通过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总结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作用: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简单回顾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除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汉与外界的联系。

2、唐朝(1)回顾遣唐使内容,学生回顾知识点回答问题。

提问: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批使团来到中国,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遣唐使提问:他们来中国做什么?回国后仿效隋唐进行的改革被称为什么?他们来学习唐朝文化。

这次改革是大化改新。

提问:这次改革的意义是什么?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2)大屏幕出示鉴真、玄奘的图片,学生依次说出图片中人物的名称、历史事件名称、主要贡献。

提问:这两位在唐朝时期对外交往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是谁?鉴真、玄奘提问:他们分别到了哪个国家?贡献是什么?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玄奘西游到天竺(印度),回国后写了《大唐西域记》促进唐与印度的文化交流(3)出示文字材料,学生根据文字材料列举出鉴真、玄奘对外交往的贡献。

鉴真建立日本佛教正规戒律的规范,还在日本开创了律宗,使律宗成为日本佛教中的一个独立门派,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

他参照唐朝建筑样式亲自设计和领导修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的金堂保存至今,它是日本现存的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

鉴真精通中国医药学,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

他在医药学方面的突出的贡献,使得江户时期的日本药店,都将他的头像印在药袋上,尊他为药学的祖师。

材料从哪些方面反映出鉴真东渡,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宗教、建筑、医药学。

玄奘取经后,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天竺)之间往来频繁。

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印度,代替了用来写字的桦树皮和贝叶,促进了印度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虽能制糖,但不及印度先进。

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回来后用印度工艺熬制甘蔗,熬制成的糖的口味甚至超过印度。

材料中提到中国和印度之间进行了哪两项技术交流?造纸术、熬糖法。

由材料可知,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是什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总结出:交流是双向的,双向交流的结果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4)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昌盛的原因是哪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原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3、宋元时期学生自己阅读文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宋元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兴盛,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宋元以来,外销主要产品有丝、瓷器、茶、棉布、糖、水果等,进口的贸易多为香犀珠宝、乳香药物等奢侈品。

为了掌管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事务,宋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市舶司。

元代尤其鼓励国内商人从事海外贸易。

对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更实行优待政策,与这些国家的海外贸易带动了相互间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宋元时期(2)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海外贸易(3)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什么?市舶司(4)元朝时期外国商人来华的例子?马可·波罗4、明朝(1)出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让学生判断图片名称并说出理由,加强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

图片名称: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判断依据:朝代、航海路线、出发地点、到达国家和地区、途经海域(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表格。

事件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1433年目的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最远到达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出示两张郑和下西洋主题的邮票,学生观察邮票及文字介绍分析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邮票A的主题是“贸易与文化交流”,描绘了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最受当地人喜爱的丝绸与瓷器与阿拉伯人进行交换。

邮票B的主题是“和平的使者”。

描绘了郑和印度古里之行。

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大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气氛热烈而友好。

意义: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引导学生从郑和下西洋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对比二者影响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活动起到的互相促进的作用。

5、清朝(1)学生观察漫画结合文字自己总结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中国也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加上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活动,使清朝统治者既害怕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害怕中国反清势力与西方人勾结反抗清的统治。

材料三: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盲目自大。

(2)结合材料对比明以前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在经济、科学方面的国际地位,回答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后果是什么?闭关锁国的后果: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6、引导学生对比清朝中后期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得出结论:对外交往使国家兴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衰落。

7、联系现实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

三、实战练兵一、选择题:1、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 )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2007年中考题>2、自1405年到1433年间,一支船队历经亚、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七次英雄式的远航,远及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D)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2008年中考题>二、对号入座: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更加辉煌.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

请将下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A.张骞出使西域B.鉴真东渡C.马可·波罗来华D.玄奘西行(1)1275年,一位意大利旅行家随父、叔抵达中国。

他擅长辞令,学会了蒙古语和骑射,深得元世祖喜爱,故而得以留任元朝,多次奉命出使各地,因而游历了中国各大城市。

小说家鲁恩梯切诺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2)唐玄宗时,一位江南佛学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历经险阻,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

他带去的不仅是佛学,还有中国的建筑、雕刻、医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

(3)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扣留了十余年,后来辗转返回长安。

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贞观初年,一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在天竺他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1) C (2) B (3) A (4) D <2009年中考题>三、读图说史: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之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之间往来频繁,我国工匠不断汲取西方纺织文化的营养,不仅改进了传统技术,而且创新了图案,从而使中国丝绸进入了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隋·“胡王”联珠牵驼纹织锦唐·团窠(kē)宝花水鸟印花绢北朝·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胡王”联珠牵驼纹织锦: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锦上织绣汉字“胡王”,体现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饰与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骆驼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团窠宝花水鸟印花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这件绢是典型的“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唐太宗时一个叫窦师纶的花样设计师,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

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青海省都兰热水出土,图案中的太阳神源出希腊神话中的赫利俄斯,但图案中的华盖和莲花宝座来自佛教,图案构成带有波斯风格,人物形象和汉字则是中国的传统。

)(1)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点?(写出3个)织品朝代、出土地点、织品种类、织品花纹、织造工艺(2)根据织品的图案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或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材料解析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